被人譽為「燈彩何」地何克明已年高八十八歲,他扎燈彩的歷史也有七十多年了。十四歲那年春節,他在董家渡看到有人在舞龍燈,引起了他的興趣,回家後,憑著記憶學扎紙燈,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扎燈生涯。何克明是無師自通,十六歲起就在城隍廟和「大世界」遊樂場擺設燈攤,出售自己扎的兔子燈、仙鶴燈,生意興隆,頗有名氣。到三十年代,他已成為聞名遐邇的「上海燈王」了。
燈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起源於南北朝,盛於隋朝。何克明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認真總結前人經驗,對我國傳統燈彩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改革。他根據動物骨骼的解剖原理,加以提煉誇張,作為燈彩的骨架,外糊我國傳統的絲綢錦緞,創立了以他為代表的燈彩流派—立體動物燈。
《雙龍戲珠》是他的代表作:金色的「天龍」居高臨下,張牙舞爪;白色的「地龍」騰空而起,沉著穩健。兩龍相爭,難料珠歸誰屬。作品顯示了他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精湛的結紮手藝。此外,他創作的《百鳥朝鳳》、《松鶴同春》、《孔雀開屏》、《龍鳳呈祥》等大批燈彩,也獲得很高的評價。他的燈彩除經常參加展出外,有的還被國家作為珍貴的禮品饋贈外國貴賓。
如今、「燈彩何」老當益壯,創作精力不減當年。1982年元宵,他親自帶領學生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趕製了《龍飛鳳舞》、《雄雞報曉》二件巨型燈彩,參加燈花展覽,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上海有座露香園,為進士顧名世的私人莊園。顧名世和他的兒、孫都是頗有名望的畫家,而他的兒媳、孫媳又都擅長刺繡,尤其是他的孫子顧壽潛的妻子韓希孟心靈手巧,技藝超人,通過臨摹名人書畫做繡稿,以五彩絲線繡出美麗繽紛的畫面,古人譽之為「顧氏畫繡」,又稱「庾繡」。有的文獻記載說:顧繡「劈絲細過於發,其針則如毫毛,配色也多獨創之處,所以不僅翎毛花卉,巧奪天工;山水人物,無不逼肖活現。」
然而,當時顧氏繡尚不普及,只是在名家閨門流傳,後來顧氏家族逐漸衰落,顧氏後輩不得不以刺繡為生。顧名世的曾孫女早年喪夫,遂教刺繡,學生很多,許多人仿效顧家的繡法以「顧繡」標榜,就連歷史悠久的蘇繡名手也轉向顧繡學習,逐漸使顧繡名聞遐邇,並有「露香園顧氏繡海內馳名一說。
如今,上海露香園已不復存在,但還保留著以該園命名的露香園路。韓希孟的傳世作品,雖只留下十多幅,藏於北京故宮和上海博物館內,但顧繡工藝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現在上海刺繡有發繡、雙面繡、亂針繡等,工針精緻,紋樣新穎,配色巧妙,絲縷分明,在表現中國畫的筆觸墨韻方面更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