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閩南中元普渡(附龍海各地普渡時間)
中元節祭拜在閩南民間,稱農曆七月為「鬼月」,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開鬼門至關鬼門為期一個月,好讓「好兄弟」回到人間享受香火與供品的招待,所以七月一到,家家戶戶皆要舉行潽渡,準備豐盛的供品來祭祀這些「好兄弟」,俗稱「拜好兄弟」。若是佛教徒則在七月十五日過「孟蘭盆節」,視財力狀況而設豐盛供品供養僧佛,可救已故親人免於地獄倒懸之苦,此源於佛教目蓮救母的故事。
-
七月流火,今晚普渡
文 / 黃橙閩南七月「普渡」做法各不相同。但是,在某些地區,除了七月十五祭祖外,整個農曆七月從月頭到月尾,都要輪流做「普渡」,祭拜那些「無主家神」、「散魂孤鬼」。廈門、漳州、龍海沒有這個例,但部分有做「普渡」,敬「普渡公」的風俗,尤其石碼為甚。
-
@閩南人:普渡拜拜一定要記得這些不可以…
▼每年中元節,從夜幕降臨到翌日凌晨,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口擺上大桌,像陳列商品似地擺上事先備好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煙茶酒類、米麵粿品等等,幾乎都是食物類,上面插著五彩紙旗供奉。▼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的進步,在我國許多地方中元節早已被淡忘,但是在南方,特別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閩南地區,中元節是夏天最為隆重熱鬧的民俗節日,當地人忌諱將中元節稱作鬼節,而是習稱七月半。▼
-
今就是農曆七月初一,石獅人普渡拜拜一定要記得這些不可以…
按照閩南的說法,農曆七月是鬼月,閻羅王每年在這個月會將地獄中的無主鬼魂放出來,到陽間享用民間的祭祀,初一打開地獄門
-
廈門海滄舉辦中秋佳節閩南風俗體驗活動
2018年09月22日 14:42:53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2日電 (楊伏山 林藝萍)21日晚,廈門海滄區舉辦「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歌詠中秋寄鄉愁戲聚海滄慶團圓」,逾千名民眾共趣歡樂遊園、共賞中秋晚會
-
臺灣傳統民俗文化紙紮工藝的死亡美學
華夏經緯網8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農曆七月普渡的大日子即將來臨,合真紙藝第三代傳人楊憲璋準備就緒,迎接旺季到來。臺灣的紙紮習俗,一般出現在祭神儀式、喜慶節日及弔喪禮儀這三類場合。紙紮就是糊紙祭品,是臺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儀式結束,紙紮將伴隨親人的不舍與掛念,一同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不過,這麼獨特的糊紙工藝已經愈來愈少見了。合真紙藝第三代楊憲璋。
-
在廣東潮州,有這麼一種民俗文化叫「普渡」!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裡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施孤普渡,為一些陽間沒有親屬祭拜的孤魂進行施祭,使其儘早投胎轉生,以盡行善之意。
-
民間故事:誤給紙紮人畫上眼睛,第二天朋友說:紙紮人少了一個
今天為大家講的故事是:誤給紙紮人畫上眼睛,第二天朋友說:紙紮人少了一個。還是那句老話:故事就是故事,權當茶餘飯後的娛樂和消遣,切不可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張三兒從小就心靈手巧,做什麼像什麼,無奈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高中畢業後就輟學了。
-
七月做「普渡」,臺灣人拿「空心菜」當祭品的原因居然是……
老廈門人還保留著輪流做「普渡」的風俗,過去大家都會以所在的街道或社區為單位,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根據約定俗成的日子依次做「普渡」。為的是敬祭亡魂,「渡」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或輪迴轉世。臺灣地區也有做「普渡」的習俗,其意義與流程皆與閩南地區大同小異,據傳是從明清時期開始興起的。
-
【七夕】閩南人的七夕關鍵詞,是什麼呢?
漳州稱「七娘媽"或「七星娘媽」,傳說她心靈手巧,能織無縫天衣,所以就有女子向織女乞巧的風俗。舊時漳州婦女七夕夜陳瓜果七盤,茗碗爐香各七數,用針七枚,取繡線於焚紙的亮光下伏地俄頃穿之,以能穿過多寡評巧。清代的《漳州四時竹枝詞》中「巧在天孫不用猜,女人乞巧亦痴哉。一年一會牛郎話,哪有工夫送巧來」寫的就是女子乞巧的民俗。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七大禁忌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7個風俗禁忌
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
-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今年的天公生陽曆在2020年2月2日,原本正月是閩南人一年中拜拜最濃重的時候,但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疫情嚴重,所有的廟會活動都取消了,泉州祭拜天公大型活動也不例外,一般都是在家裡自己舉行了,廟會就沒有參與了,但是在家拜天公的氛圍一點都不減,熱鬧又講究!
-
產地臺灣、山西的滿清、民國風俗年畫鑑賞
產地:臺灣臺南版刻時代:清代版體裁:紙紮畫製作方式:木版套印尺寸:縱18.5釐米 橫11.6釐米畫店:吳源興收藏者:楊永智藏此圖也屬紙紮畫產地:臺灣臺南版刻時代:清代版體裁:紙紮畫製作方式:木版套印尺寸:縱16釐米 橫8釐米畫店:吳源興收藏者:姜彥文藏此圖與前圖用途相同
-
正月初九丨閩南習俗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此時,家家戶戶都要開始放鞭炮,廳堂上點燃紅燭燈,稱為「老天爺燈」;然後,長輩們領著一家大小跪在桌前,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祈求在新的一年裡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儀式一般會進行到初九清晨五點左右。 祭拜時最傳統的大禮是:打開大門,穿戴整齊,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現代一般信眾則往往只有上香祝禱而已。當祭拜完成後,先燒金紙,再將天公座一起燒化,之後再撤去供桌。
-
中秋節歷史以及風俗
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
紙紮匠:古老的紙「糊」藝術
原創 李克剛 上海老底子紙紮匠:古老的紙「糊」藝術李克剛在宮廷戲裡,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妃子拿著紙紮的小人,險惡地用針一陣猛刺,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妃子,就會捂著肚子或摸著腦袋直喊疼……當然這是影視作品,不足為信。
-
泉州中元節普渡習俗
在閩南一帶,中元節被稱為鬼節,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關要「開門」,七月三十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七月初一起,各社副曾道設瞧,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至新中國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區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唐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