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紮匠:古老的紙「糊」藝術

2021-01-18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克剛 上海老底子

紙紮匠:

古老的紙「糊」藝術

李克剛

在宮廷戲裡,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妃子拿著紙紮的小人,險惡地用針一陣猛刺,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妃子,就會捂著肚子或摸著腦袋直喊疼……當然這是影視作品,不足為信。但那個紙紮小人就是紙紮藝術中的一種,可見紙紮這門手藝,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了。

紙紮,顧名思義,是以紙為原料,紮成各種形態的物件,是一門融扎制、貼糊、剪紙、彩繪等技藝為一體的民間獨特手藝。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喜,另一類是喪。喜,是用在重大節日裡,如元宵節的各式燈彩、風箏等等。而喪,就是指家族祭祀的物品。

兒時記憶中,在五十年代早期,本鎮在東市街、彌陀灣等處就有幾爿紙紮「專賣」店,每逢清明冬至節前,喪葬中用的紙房紙船、紙人紙馬、紙轎紙箱、靈堂座亭,琳琅滿目,擺滿店堂,供人挑選。後因提倡破除迷信,紙紮店生意日見清淡,就關門大吉。故現在一說起紙紮匠,知之者甚少,其實,紙紮匠也曾是社會的一個老行當、老手藝。

紙紮、紙紮,就要在「扎」字上下功夫,如扎出的造型不好,東西走樣,就無觀賞價值,它要求紙紮藝人會剪、會畫,既具備繪畫、設計與造型的藝術,還要掌握竹木等工匠的技能,缺一不可。

紙紮的工具很簡單,即用到大小剪刀、裁紙刀等,製作過程也並不複雜,約有十道工序:選材、燻直、下料、結紮、剪花、配色、描繪、貼花、糊紙、整形。首先用蘆葦杆依需要的各種造型紮好骨架,再貼一層紙,把事先畫好、刻好的人、動物或各式貼花依次粘好,選材主要有蘆葦、彩紙、捻繩、白紗、剪紙等,骨架一般選用附近盛產的、有一定韌性的蘆葦,圖案均用手工描繪,多以民間喜愛的葵花、秋菊、喜鵲、八吉、蝙蝠等為主,或剪或刻,全憑紙紮匠手裡功夫,再配上各色綢紗、花球等進行裝飾,最後成型。

紙紮既是扎貼刀剪功夫,又是民俗語言表現,有立體製作,又有平面繪畫;大處重塗濃染,小處精工細作,通過剪、貼、拼、扎,可以做出世間萬物。如扎一隻精美別致的風箏,既可放飛,又可作為裝飾品,掛在屋內牆上,具有觀賞、收藏雙重功能;也有每逢喜慶佳節,扎出的各種彩燈、花船、彩車等,無不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給百姓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

喪葬祭祀中的紙紮,原本是寄託著人們對己故親人的哀思和祈願,但近年,新冒出的紙紮「代銷」店,據說訂製的東西越來越現代化,花樣百出,日新月異,甚至連別墅、轎車、手機、電腦、冰箱、麻將、丫環都有,只要人間有的,都能仿製,似乎是死人到了那邊仍可享受一番。這確為封建迷信,浪費資源,汙染環境,不應提倡。

但不管怎麼說,民間紙紮技藝,千百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畢竟作為一種鄉村傳統手工藝和中華文化遺產,應該被人關注,並永遠傳承下去!

鳴謝:李克剛先生賜稿分享!

李克剛先生熱文

▶▶▶▶▶▶▶▶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紙紮匠:古老的紙「糊」藝術(作者:李克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千年紙紮千年匠
    □本報記者 張崢嶸 一談紙紮,人們習慣於馬上想到殯葬之事,其實不然,紙紮藝術,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多。天上飛的風箏,水中飄的河燈,山裡走的提燈,逢年過節的彩船等等。 民間的紙紮匠,用他們的一雙巧手將一張張箔紙、彩紙等通過折、疊、剪、糊,綁在竹製的骨架上,做成人、物、景,用於各種場合。 追究紙紮的發源,還是始於古代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一般指取悅鬼魂的喪葬用品,這也是人們第一聯想的原因吧。 千百年來,從俑、冥器到紙人紙馬,形式的衍生變化,彰顯出民俗藝術的沿續和發展。
  • 民間傳奇故事:神秘的紙紮人,紙紮的一些禁忌事
    中國民間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說好聽一點是一門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說難聽一點就是吃死人飯的手藝人。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策展人名叫朱利安,他被紙紮這一來自東方的古老傳統深深吸引。當他得知這些紙紮最後要燒掉,送給離世的親人朋友時,讓他覺得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想法很浪漫。在他看來,中國人燒紙是為了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幸福,為了完成他們生前未了的心願,更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
  • 閩南"普渡月":紙紮畫燈裡的風俗
    8月初,記者在鳳裡和平路就看到一家老店門口擺放著還未上色的紙紮燈籠,店主將未完工的燈籠串起來放在門口晾曬。幾天後,記者再次來到這裡,只見店裡已多了許多彩色的紙紮燈籠,燈籠上寫著「敬點路燈」「一心誠敬」等字和圖案,燈蓋中間有個圓形出氣孔,上面用紅鉛絲製個活動的彎形燈鉤,以供懸掛。店主告訴記者,這些燈籠已經完工,有些已被預訂,其他的則將售賣。
  • 中國葬禮用品紙紮,登上巴黎藝術展!600萬人評價:中國人太浪漫
    提起紙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民間,它常常伴隨著葬禮出現,而古代喪俗本就是紙紮的起源,經過長期發展,紙紮的種類大致可以分成神像、人像、建築、器皿用品這4類。雖然民間的手工藝人能把它做得精美萬分,但大家多少還是會對喪葬用品有些避忌的。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柳上惠執筆第五篇文章——主寫歷史,次寫文化,三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在老柳的上一期文章中,講到了早些年民間所謂的四小陰門之一——劊子手,可要說四陰門裡邊兒最詭秘的一行,那當屬扎紙匠了。而四不扎則是說,有四種人不能給扎紙人:孕婦死了不扎、村裡邊兒好罵街的潑婦死了不扎、同時幹撈陰門行業的同行死了不扎、清明節死的不扎。除了這些大的規矩和忌諱,一些細節上更是講究頗多,比如說扎紙人用的紙、竹篾、漿糊那都不是隨便用的。
  • 中國喪葬用的紙紮,在國外火了,法國人觀後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紙紮」是我國古老的民俗,但因為傳統觀念裡碰這種東西被認為是不吉利,從而很少出現在市中心裡,估計很多人都沒親眼見過。不過在一些偏遠一點的鄉下地方,尤其是在清明重陽祭拜先祖逝者的日子,各式各樣的紙紮能讓人看花了眼。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一、紙紮的由來 紙紮,又稱"糊紙",自北宋起開始流行,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喪葬祭祀用品當造紙術純熟之後,紙張逐漸被民間廣泛應用,在北宋時期紙紮的使用達到民間流行的最高 紙紮也從此成為了中國傳統喪葬習俗藝術。
  • 鄉村喪葬用的紙紮,榮登國際設計展,法國人觀後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紙紮」是我國古老的民俗,但因為傳統觀念裡碰這種東西被認為是不吉利,從而很少出現在市中心裡,估計很多人都沒親眼見過。不過在一些偏遠一點的鄉下地方,尤其是在清明重陽祭拜先祖逝者的日子,各式各樣的紙紮能讓人看花了眼。比如紙糊的靈車,還有戲臺或者是身著各種服飾的小紙人,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意義。
  • 高陵花燈紙紮!可溯源於清末,融裱糊、編織、造型於一體的綜合性...
    易有功19歲起隨縣城隍廟花燈紙紮老藝人董西武學習花燈紙紮手藝,深得師傅真傳。經他用秘制配方處理的裱糊用白紙可變厚、變硬,花燈紙紮成品外觀造型豐滿、耐雨淋、不變形、不易損壞,在高陵花燈界被譽為一絕。易有功花燈紙紮,是用紙裱糊、竹蔑扎制的花燈造型藝術,通體不用一件現代化材料,是原始的、環保的、原生態的純手工花燈紙紮技藝,材料簡便易找。
  • 紙紮:關於紙紮的一些文化,你了解嗎?外國人為啥把它搬去展覽館
    姥爺出殯那天,我也在場,棺材埋進墳裡之後,舅舅們便開始燃燒花圈和紙紮,拉了滿滿一車的花圈紙紮,齊齊得堆在墳前,一把火便讓它們化為了灰燼。紙紮釋義對於農村人而言,紙紮二字並不陌生,村裡的老人去世,後輩們都會購買紙紮,給逝者燒去。
  • 覺得紙紮詭異嗎?臺灣小清新紙紮了解一下
    當然很多人對紙紮的陰影大慨來自港產恐怖片裡,陰風慘慘的夜裡紙紮人隨風飄搖被燒掉的片段對中國人來說,這種面無表情的人偶,簡直比安娜貝爾鬼娃恰吉啥的可怕一萬倍。紙紮與死亡產生了聯繫,開始覺得恐怖不吉利,其實紙紮人僅僅是人類對往生恐懼的投射載體;有趣的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燒紙紮這種習俗;香港臺灣、南洋、甚至美國都見得到;紙紮的存在意義就在於被燒的那一刻,充滿了象徵意義,與其說是燒給死者,不如說是撫慰生者。
  • 中國燒給死人的紙紮,在巴黎大受熱捧,老外大讚中國人很浪漫!
    說起紙紮,你會想起什麼?這個樣子嗎?紙紮,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
  • 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為什麼在法國成為了浪漫的藝術展?
    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
  • 你了解紙紮嗎?這件民俗中的神器亮瞎了老外的眼睛
    (港片裡的紙人)在民間,紙紮又被稱為糊紙、扎紙、扎紙馬等,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奇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堪稱民俗藝術。(慈禧去世後所扎紙兵馬)千百年來,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我們中華兒女正是藉助這種奇特民俗藝術形式寄託了對祖先的深深懷念和感恩。
  • 中國葬禮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600萬人觀看,感嘆中國人太浪漫
    紙紮,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各種各樣的物品。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紮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
  • 廣州人最禁忌的紙紮公仔,竟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博物館收藏?
    展覽期間,該展館的入口和醒目位置 都擺著這些紙紮公仔 " 另一就是百年老店"新興糊紙文化" 展出了傳統的中式靈厝(冥宅)
  • 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藝術展!600萬人驚嘆:中國人好浪漫
    在這種前提下,紙紮開始出現了,對現代人來說,紙紮已經不陌生了,清明節去祭祀親人的時候,往往都會帶一些紙錢、紙花,不過古代的紙紮是慢慢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和考古記錄,可追尋到的紙紮產自唐代,唐大曆(公元769年)紙棺出現了,宋朝,紙紮祭祀應該已經成型了,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就提到了杭州繁華的市場上就出現了「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經過明清兩代的傳承,紙紮成了中國一種相對特殊的文化,那麼紙紮怎麼跟巴黎藝術展扯上關係了呢?
  • 溫情驚悚片《靈魂紙紮店》今日上線 葛錚主演
    網易娛樂12月24日報導 扎紙匠,說通俗點就是紙紮手藝人,所扎之物多是一些燒給往生之人用的物什,靈屋紙馬、衣服侍者之類,幫生者還願,助逝者安眠,因此被稱為「陰陽兩界的使者」。這一職業同入殮師一樣既讓人心生恐懼又有些隱隱的神秘,其背後各種詭異的故事更是外人不得而知。
  • 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曾登巴黎設計展,外國人感嘆:中國人太浪漫
    甚至喪葬文化中的紙紮藝術竟然也流傳到國外,還曾經榮登了法國的巴黎設計展。當一群外國人看到中國葬禮用的紙紮品時,還發出連連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形態各異的紙紮品中國的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古時候,人們迷信,認為人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棺木中常會放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品作為陪葬,越是富貴人家陪葬品越多,也越加的奢華。紙紮也是葬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