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克剛 上海老底子
紙紮匠:
古老的紙「糊」藝術
李克剛
在宮廷戲裡,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妃子拿著紙紮的小人,險惡地用針一陣猛刺,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妃子,就會捂著肚子或摸著腦袋直喊疼……當然這是影視作品,不足為信。但那個紙紮小人就是紙紮藝術中的一種,可見紙紮這門手藝,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了。
紙紮,顧名思義,是以紙為原料,紮成各種形態的物件,是一門融扎制、貼糊、剪紙、彩繪等技藝為一體的民間獨特手藝。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喜,另一類是喪。喜,是用在重大節日裡,如元宵節的各式燈彩、風箏等等。而喪,就是指家族祭祀的物品。
兒時記憶中,在五十年代早期,本鎮在東市街、彌陀灣等處就有幾爿紙紮「專賣」店,每逢清明冬至節前,喪葬中用的紙房紙船、紙人紙馬、紙轎紙箱、靈堂座亭,琳琅滿目,擺滿店堂,供人挑選。後因提倡破除迷信,紙紮店生意日見清淡,就關門大吉。故現在一說起紙紮匠,知之者甚少,其實,紙紮匠也曾是社會的一個老行當、老手藝。
紙紮、紙紮,就要在「扎」字上下功夫,如扎出的造型不好,東西走樣,就無觀賞價值,它要求紙紮藝人會剪、會畫,既具備繪畫、設計與造型的藝術,還要掌握竹木等工匠的技能,缺一不可。
紙紮的工具很簡單,即用到大小剪刀、裁紙刀等,製作過程也並不複雜,約有十道工序:選材、燻直、下料、結紮、剪花、配色、描繪、貼花、糊紙、整形。首先用蘆葦杆依需要的各種造型紮好骨架,再貼一層紙,把事先畫好、刻好的人、動物或各式貼花依次粘好,選材主要有蘆葦、彩紙、捻繩、白紗、剪紙等,骨架一般選用附近盛產的、有一定韌性的蘆葦,圖案均用手工描繪,多以民間喜愛的葵花、秋菊、喜鵲、八吉、蝙蝠等為主,或剪或刻,全憑紙紮匠手裡功夫,再配上各色綢紗、花球等進行裝飾,最後成型。
紙紮既是扎貼刀剪功夫,又是民俗語言表現,有立體製作,又有平面繪畫;大處重塗濃染,小處精工細作,通過剪、貼、拼、扎,可以做出世間萬物。如扎一隻精美別致的風箏,既可放飛,又可作為裝飾品,掛在屋內牆上,具有觀賞、收藏雙重功能;也有每逢喜慶佳節,扎出的各種彩燈、花船、彩車等,無不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給百姓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
喪葬祭祀中的紙紮,原本是寄託著人們對己故親人的哀思和祈願,但近年,新冒出的紙紮「代銷」店,據說訂製的東西越來越現代化,花樣百出,日新月異,甚至連別墅、轎車、手機、電腦、冰箱、麻將、丫環都有,只要人間有的,都能仿製,似乎是死人到了那邊仍可享受一番。這確為封建迷信,浪費資源,汙染環境,不應提倡。
但不管怎麼說,民間紙紮技藝,千百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畢竟作為一種鄉村傳統手工藝和中華文化遺產,應該被人關注,並永遠傳承下去!
鳴謝:李克剛先生賜稿分享!
李克剛先生熱文
▶▶▶▶▶▶▶▶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紙紮匠:古老的紙「糊」藝術(作者:李克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