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潮州,有這麼一種民俗文化叫「普渡」!

2020-12-21 潮州墨沫

1、普渡的意義

「普渡」是潮州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普渡是佛教名詞,即普渡眾生。普渡儀式,可繁可簡,是一種祭祀禮儀,以祈福解厄為目的。活動以卜杯擇日,連四天,有迎神、起醮、拜星君、拜懺、禁壇、施孤、辭神等十多名目。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

潮州的先祖們認為:人亡故之後是存在靈魂,靈魂同在世的人們一樣需要供養有子孫後代的靈魂自然有子孫後代造墓享受祭拜,沒有認主的就成為孤魂野鬼,只能四處遊蕩。

無主之鬼沒有春冬兩季的後代供奉,沒有生死兩忌的後代記念,死無葬身之地更沒有人清明掃墓了,多可憐;戰亂移民中看到多少慘遭滅門的同胞,何其不幸何其不公;無主鬼皆冤魂,潮州先人同情之而不是懼怕之,故借佛教名稱普渡,隆重安撫之。普渡,就是對孤魂遊魄的施祭,也稱為施孤。有些大的村寨還要專門搭建施孤臺(棚),用以專門放置供品,另有彩臺紙塑青面獠牙鬼王像,用以維護搶孤秩序。之所以要維護秩序,是因為所有鬼魂忍受一年飢餓,只有今天才可以飽食,全部都要上到施孤臺上搶奪,難免發生混亂。

這一民俗影響到了潮人生活文化。比如說形容一個人因為貪心,最終沒有所得的「放掉面桃去搶餅」便是來自這民俗,還可以借用搶不到孤來罵一個人窩囊程度的「你做鬼也爬不上孤臺」,這句話在潮州話中是相當惡毒的。搶孤、施孤、孤爺、做鬼爬不上孤棚,都早已融入潮州俗諺之中。

施孤,向孤苦無依的鬼魂施捨也。施孤最能體現安撫之意。無主鬼魂叫失孤,施捨以安撫,普渡其脫離惡鬼界,往生極樂或早投胎做人。閻王爺判為惡鬼下地獄,潮人卻認為冤死不公,必欲以我凡人之力安撫普渡之!

2、話說普渡

潮州「普渡」多有施孤普渡之俗,以盡行善之意,延續至今。

這個節日,一般認為是根據佛經上的「目連救母」故事演化而來的,其典出自《大藏經》:釋迦牟尼十弟子之一的目連尊者被地藏王度出家後,其母卻為人歹毒,恣意非為,誹僧謗佛。王在一怒之下,將她打進地獄受苦,又將她放進餓鬼群中,不給她吃東西。當目連得知她的母親正在第六殿受倒懸之罰後,立即盛飯給母親吃。但飯剛到口,立即變成熾熱的灰炭,燒得嘴巴起大燎泡。目連不解,跑去問佛祖。佛祖說她母親生前罪孽深重,罪惡萬端,該受此罪。如要解救她,除非目連廣行好事,賑濟貧苦。目連尊教行事,其母方才得食。於是這種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裡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施孤普渡,為一些陽間沒有親屬祭拜的孤魂進行施祭,使其儘早投胎轉生,以盡行善之意。

潮州的施孤普渡,往往不限定在七月半當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這一天,人們往往在街頭巷口搭起法師座和祭孤堂,設起普渡壇。普渡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孤棚前都立有一紙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稱為孤王)。據說是過去施孤時,各方餓鬼雲集,互相搶食,秩序混亂,觀音大士想加以制止,可誰也不理他。結果他只好變成鬼王,展威彈壓,處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惡鬼,才恢復秩序。因此後來每次施孤時,就一定要糊孤王鎮壇。

祭孤臺上立著幾塊靈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這是召喚各方沒有主兒的「餓鬼」前來受祭。為了怕施食時「小鬼」搶不過「大鬼」,還特設「兒童男女孤魂之位」的靈牌。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們還增添了一塊「抗戰陣亡將士」的靈位,招請那些為保家衛國,防禦外敵入侵而犧牲的戰士。

在壇前邊擺有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鬥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鬥燈內放白米、古劍、銅鏡、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壇前還特設一排長桌,以供民眾擺牲之用。每家每戶在路邊擺上桌子椅子凳子,或者就著路邊現有的墩子,隨後從家中拿出供品紛紛擺在上面。供品有龍眼、菠蘿、水蜜桃等當季水果,有三牲粿品,有香芋、麵包以及錢紙、三角彩旗等等,或用箶盛著,或用筐裝著,還有些供品放不下就塞在箶和筐之間的空隙中,看上去或高或低連成一片,可謂是豐富無比。

據記載,清代潮陽縣祭孤時,還出現買犁耙、水車、家具,甚至買下窮家女孩子,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撤下,買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之現象。搶孤者有將織成漏鬥形狀的網袋,用竹圈將口張開,裝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拋下的東西。

主事者分別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黃、綠、紅各種顏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盂蘭勝會」、「甘露門開」等字形,以作紀念。善男信女手中紛紛都握著一大把點燃著的香,騰起團團煙霧。每個婦女都到了一處十字路口,不約而同地朝四個方位跪拜,整把香整把香地跪拜,很快起身把香分出幾根沿道就地插在路邊,隔不遠就要插一根。剛開始沿路插香點斷斷續續,並沒有那麼密集,不一會兒幾乎整條道路旁邊都插滿香。薄煙嫋嫋升起,悄悄擴散在空中,像引路的信使,香芯安靜地焚燒,那微妙的忽亮忽暗表達著忽有忽無的風。她們就這樣一路回到剛剛出發的那個街道巷口,同樣的,四方跪拜後把剩下的香拿到供品那裡,每一個供品上都要插上香。

祭品上遍插香火,拜後將香火插滿溝邊路旁,含有遍濟四方之意思。這些香火是祭祀「孤爺」(孤魂野鬼的美稱)的,不允許小孩亂拿。因此,常有大人嚇唬小孩說:「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子。」但常有一些調皮的小孩則不管大人的話,而大把大把地將香火拔走,用以製作玩物。

3、普渡的其他民俗活動

(1)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使其入迷。咒云:「觀音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腳踏蓮花千百瓣,手(扌克)楊柳來娶童。銅(口禾)硬硬鑄成鑼,鐵(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娘娶,阿娘娶 童來踢跎(遊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瑩,六角亭下著捧手,深深 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東,腳鬆手亦松。去到奈河橋,腳搖手亦搖。橋頂叫娘娘勿聽,橋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園花園中,去到魂樹引魂人。

「當發現神巫昏昏似睡時,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腳行路,手放開; 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腳行路,嘴開口。」於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

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民 間有不少巫婆便是以此為謀生手段的。

(2)演戲助興

昔時,潮州等地鄉民乘普渡的機會,宰殺牲畜,同時請戲班來演劇助興,頗為熱鬧。清光緒《潮陽縣誌》云:「(中元)醵金演劇,鄉俗尤甚。」可見,清代潮陽鄉村中元節演戲很盛。不過中元節演戲多是演給有錢人看的,無錢人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談何有心賞戲呢?故有民謠曰:「有錢來看戲,無食去搶孤」。

中元節演戲與平時遊神時節演戲相比也顯得較為冷冷清清。這是因為神仙畢竟是高人一等,而鬼是會使人害怕的,所以盂蘭勝會的演劇,沒有酬神演劇那麼熱鬧。

(3)遊燈

舊俗,潮安等地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著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紀稍大的則能夠自運匠手;有些人別具心裁,經精作巧制出來的鯉魚燈,極為美觀;有些人先用番薯雕成魚形,或者是飛禽走獸的形狀,再染彩上各種顏色,維妙維肖;有些人先用面塊搓成形上色後也極為好看,綴一彩旗香燭,火光美麗可觀,也算是一種美術品;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用麻骨製成燈架,糊以透明蠟紙,內點明蠟燭,也算作提燈。

此外,還有一種叫燈球的,普通是用荊棘所生的刺重子(跟樸子差不多),插上紙旗香火,從子心穿著一條幾尺長的韌繩,可以任意的提起來,擺動盤旋,叫做擺燈球。當擺旋時,火花成為聯串的長條,在眼光上起到變幻的作用。

每當傍晚人們到戶外時,便可看到小孩子們的鯉魚燈、雕魚燈、紙燈、燈球,覺得四處紅光片片,燭火耀彩。特別是燈球的紙旗,擺起來索索作響,點綴靜夜的熱鬧,也有一番情趣。

不過,七月十五早給人們認為是鬼節,故這一夜,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然而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

蔡澤民的《潮州風情錄》還提到一種燃放「水燈」的習俗,就是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裡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念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

「焰口」傳說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潮州城中放焰口時,還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公裡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用意為引領四面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這稱之為放「水燈」。故清嘉慶《澄海縣誌》云:「(中元節)至晚營齋於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

(4)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大人一般會讓孩子把供品上剩下的香拿去「布田」。孩子們便會在石縫間、花叢裡、牆縫中,甚至水泥路面上臨時用易拉罐做的「香爐」,都要插上滿滿的香,沒有一個地方會省略。很有插秧的意味,借用這種儀式讓孤爺們保佑年年的豐收。於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穀」,並常因此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誌》載該縣中元節「至夜插香列燭於路」、「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此俗或許是農民祭稻穀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事。

(5)果實許願

舊社會私人的樹木果實常被盜摘。於是,有些人便別出心裁,在果樹上貼上「施孤聖果」之類的標誌,許願將樹上的果實為施孤之用,這樣便沒有人再敢盜摘了。據說盜摘的,鬼神便會出來交涉,那些盜摘果實吃的人,不免有生病之危險。這樣,這果樹倒因迷信而得到保障。不過也有例外,若逢著那些比鬼還兇———「鬼都不怕」之人,他是不認告示的。有些老賊就專門要光顧這些聖物鬼物,這樣老賊也就成了破除迷信者。

時間的車輪不斷向前,沒有緣由也不問緣由,無情地碾磨掉歷史痕跡,無論曾是如何了得的「才子佳人」,還是曾如何威震一方的「軍官將領」,或許曾也享受過子孫的祭拜但時間又無意中將一切線索打亂,統統都成了「無祀孤魂」。

普渡生離死別,普渡心念邪惡,普渡魑魅魍魎,普渡鬼怪妖魔。普渡的對象是與己無關的孤魂野鬼,使其至少可以在今日果腹安撫。普渡這一民俗似乎體現著釋、道、儒三教和地方俗信之間融合的影子。普渡傳遞的是人間的善意,任何事物與時間相比總是顯得經受不住,時間的無情在於它的永恆地向前,不念過往。不過人世間最大的善意就是念過往,還曾想到這些受餓的鬼魂。

但如今,中元節很多迷信活動在潮州已成為歷史陳跡,施孤普渡活動也簡化,而盂蘭勝會在潮人聚集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這與旅外潮人重視紀念客死他鄉的鄉親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關係。

其實,不只中元,許多傳統節日都在發生著變化,有的淡化,有的更濃鬱,而有的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每一種習俗都是一塊塊跳動的文化胎記,記錄著這個時代的鮮活情感,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成為歷史……

相關焦點

  • 廣東不愛講普通話的3個城市,一個是潮州,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近年來,各城市在經濟發展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強,例如,在廣東這個城市裡,廣東內部有很多發展潛力很強的城市,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個語言是廣東話,今天介紹一下最不擅長廣東話的城市。首先想介紹的城市叫江門,江門在廣東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門這個城市的歷史很長,那個歷史文化的詳細情況現在也被證明了,其中一個最能證明的例子就是很多有江門原籍的港澳臺灣人和華僑,在江門這個地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語言都有說本地方言即廣東話的習慣,通話區之一。
  • 潮州鐵枝木偶
    坐在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於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現在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傳統戲《桃花過渡》、《柴房會》、《鵲橋會》、《盜仙草》、《楊八姐闖幽州》等,具有濃厚的潮汕文化特色和木偶表演特點,是潮州「鐵枝木偶」的典型代表。
  • 有一種粿,叫做潮州阿嬤做的紅桃粿
    潮州胭脂紅的「人間壽桃」紅桃粿,俗稱「紅殼桃」,也有叫「壽桃粿」,時下年輕人也經常喚之為「糯米飯桃」,莫名有了幾分洋氣。紅桃粿的外形跟西遊記孫悟空在天宮吃的蟠桃有幾分相似,象徵福壽綿長,所以一般時年八節就被擺上神臺仙桌作為供品,求個平安。
  • 1906年的廣東潮州老照片
    本組照片出自日本常盤大定 & 関野貞 合著《中國文化史跡》第三輯。該書圖片基本攝於1906-1928年間。潮州是廣東地級市,位於韓江中下遊,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之名,始於隋開皇十年(591)。其名是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潮州文化貫穿於潮人整個社會生活之中。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繡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這組老照片吧。
  • 廣東潮州8處靜美古村落,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廣東,潮州。 建制始於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歷史。 歷史上相繼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經略臺灣的始發地,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臺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來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稱。
  •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
    民俗|中元節就是滿街燒紙?它其實很有文化!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
  • 潮州文旅市場加速復甦,歷史文化遊徑受青睞
    端午小長假,潮州文旅市場再升溫,期間全市共接待旅遊人數29.13萬人,收入1.89億元。據悉,在落實疫情防控和假日文化旅遊工作「雙統籌」基礎上,此前「春暖花開潮州有約」潮州文旅行業大型宣傳系列活動發放的惠民門票和消費券,促進文旅消費潛力釋放,市民遊客出遊興致高漲。
  • 惠州龍門農民畫聚焦嶺南民俗 被譽「廣東文化名片」
    近年來,龍門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傳承和發展龍門農民畫,將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成為體現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   龍門農民畫名片   龍門農民畫被譽為「嶺南藝術奇葩」和「廣東文化名片」,於2015年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創作源於清代各種民間傳統手藝,如剪紙、木雕、壁畫、畫畫床等。
  • 非遺廣東|「傳統rap」——潮州歌冊
    潮州民歌中早有一種敘事的較長的而又以七字句法演唱的,叫七字歌。經過長期發展,歌冊逐漸形成為一種用潮州方言說唱的民間曲藝形式,它音韻整齊,通俗順口,故事情節完整,富於藝術魅力,深受流傳地域內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 中國民俗藝術之鄉平海古城的前世今生
    平海建城與其特殊地位有深厚淵源。600多年前,平海還是南海之濱一處無名沙灘。從明代開始,它成為一個海防重鎮。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衛所制度,在邊防和海防都設立衛所。平章廖永忠、參政朱亮祖率兵平定廣東後,開始在廣東置建衛所。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以島夷之患」在廣東沿海增設若干衛所,平海守御千戶所便在此時設置。
  • 廣東潮州大型假山流水瀑布景觀的製作要點
    廣東潮州大型假山流水瀑布景觀的製作要點: 隨著人們將一些自然景觀現象引入家庭觀念的逐漸成熟,廣東潮州大型假山流水瀑布景觀的製作要點,製造假山的瀑布景觀逐漸成為現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室內外裝飾。假山瀑布是假山與人工瀑布相結合的一種景觀建築。 下面廣通園林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廣東潮州大型假山流水瀑布景觀的製作要點,大量的白千層石、龜紋石、靈璧石、廣東潮州大型假山流水瀑布景觀的製作要點,太湖石假山等都被堆砌起來,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園林景觀傑作。
  • 潮州鐵枝木偶の前世今生
    廣東潮州的鐵枝木偶戲,是迎神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作為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演變過程呢?Slide down↓ 帶你探尋鐵枝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潮州鐵枝木偶戲歷史悠久,是由南宋時伴隨經福建入潮州的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的。
  • 一場攝影與潮州文化對話的藝術展,今日翩然開啟 ——「大雅潮州...
    潮州市政協原主席、潮州市公共外交協會會長楊志明,潮州市政協副主席、市公共外交協會常務副會長陳炫秋,潮州市直各有關部門、市公共外交協會的有關領導和會員單位代表,潮州市文聯、潮州美術館、潮州市攝影家協會負責同志,潮州王伉傳統文化研究會的代表,以及本次展覽的攝影作者等參加了開幕式。
  • 重溫《陳三五娘》 解讀潮州元素
    潮州民俗文化學者 蔡澤民主題非常鮮明,就是反封建,婦女爭取婚姻自由,清代的《潮州府志》裡面,就講到正月燈二月戲,農村演戲的時候就演《陳三五娘》,吸收了大量的藝術形式在裡面,所以藝術水平非常高潮州民俗文化學者 蔡澤民它裡面所敘述的東西非常有地方特色,所以這部戲一拉開,就是元宵節元宵夜的潮州大街的花燈,你看牌坊、沿街都掛了很多花燈。
  • 打響潮州特色民宿品牌 打造世界級文旅目的地
    12月23日,潮州召開民宿發展專題會議。潮州市委副書記、市長何曉軍與省旅遊協會民宿分會會長羅健強帶領的考察團一行進行深入探討,共同研究潮州民宿發展路徑。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視察潮州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美麗」這一最大任務,加快建設特色化、個性化、高端化潮州民宿品牌,將潮州古城打造成為世界級文化旅遊體驗目的地。
  • 潮州:一座千年古城如何讓文化「潮」起來?
    這是10月13日拍攝的廣東潮州牌坊街。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新華社廣州10月14日電(記者詹奕嘉、毛鑫)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長假,千年古城潮州迎來了近200萬名遊客。走廣濟橋、上廣濟樓、逛牌坊街、品工夫茶、嘗潮州菜……熬過了疫情的衝擊,潮州旅遊市場熱度重燃,古文化正是最吸引遊客的「熱源」。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區內至今保留著大量獨具風格的明清古建築,潮繡、潮州木雕、潮劇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華文化瑰寶,飲譽海內外。
  • 潮州:看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陳列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了傳統口頭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醫藥、民俗9個類別,收錄了包括潮州音樂、潮劇、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潮州歌冊、粵繡(潮繡)、木雕(潮州木雕)、剪紙(潮州剪紙)、泥塑(潮州大吳泥塑)、燈彩(潮州花燈)、抽紗(潮州抽紗)、鑲嵌(潮州嵌瓷)、楓溪瓷燒制技藝、陶器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潮州彩瓷燒制技藝、茶藝(潮州工夫茶藝)
  •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潮州幫與客家幫
    而據黃啟臣在《明清廣東商人》一書所列62家潮州幫商人表格,其在海外經商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長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以及港澳地區等。涉及52家,佔62家潮州幫的84%可見,潮州幫以海外貿易為主,似比廣州幫更為突出。志稱潮州幫既善於經商,又獨具冒險、開拓精神。
  • @閩南人:普渡拜拜一定要記得這些不可以…
    由於擔心早夭的小孩亡魂,在普渡時搶不到食物吃,新竹北埔地區特別為這些孩子舉辦「囝仔普」,另有部分縣市,為動物亡靈舉辦普渡儀式。這時「好兄弟」就是小孩和動物。近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族群注意,這些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也紛紛祭出新鮮創意。不僅有「殭屍」搭公交車出門逛街,還有「百鬼夜行祭」這種噱頭十足的「鬼怪」主題派對,讓原本森嚴的儀式變得可愛許多。總之,臺灣正掀起一場另類的「鬼怪」觀光潮,全臺各地都在瘋狂「搞鬼」,成為臺式文化創意的最新代表作。臺灣的年輕人把「好兄弟」的節日玩出了新花樣來。▼
  • 廣東的古城—潮州古城,牌坊歷史悠久,被譽為「嶺海名邦」
    作為廣東省的港口城市,潮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少數用古風和韻味打造的旅遊城市。這裡人文科學遺址眾多,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潮州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畫—潮州古城古建築群。最原始的潮州風情和文化在此匯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廣東有座「活著」的古城去發掘其最深處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