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歌中早有一種敘事的較長的而又以七字句法演唱的,叫七字歌。
潮州歌冊是以這種七字敘事民歌為基礎,吸收彈詞、詞話、戲曲等形式的文體以及大量的故事,以潮州話的語言、音韻,演唱而成的,港、澳、臺和南洋群島講潮語的華僑華商及福建南部講閩南方言地區也頗流行,誦唱者主要是婦女,田間、曬場、家居、祠堂是她們經常演唱的地方。
經過長期發展,歌冊逐漸形成為一種用潮州方言說唱的民間曲藝形式,它音韻整齊,通俗順口,故事情節完整,富於藝術魅力,深受流傳地域內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潮州歌冊的體裁有二種:一種是傳奇體即故事體,敘述完整的故事,如《隋唐演義》、《乾隆遊江南》、《孟麗君》、《蘇六娘》等;一種是歌行體,皆短篇,沒有完整的故事,多記述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事物,如《戒賭歌》、《百花名》、《百鳥歌》、《百屏花燈》、《十二月歌》等。
題材格調
潮州歌冊的體裁有二種:一種是傳奇體即故事體,敘述完整的故事,如《隋唐演義》、《乾隆遊江南》、《孟麗君》、《蘇六娘》等;一種是歌行體,皆短篇,沒有完整的故事,多記述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事物,如《戒賭歌》、《百花名》、《百鳥歌》、《百屏花燈》、《十二月歌》等。
潮州歌冊唱詞格式並不十分嚴謹,一般有三三四句式、三三七句式;還有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多種。
潮州歌冊新舊歌本,不論長短篇,長篇如《隋唐演義》七十四卷十二冊,四萬五千句;《雙鸚鵡》五十卷十冊,約八萬句;《雞爪山粉妝樓》五十三卷九冊,《五虎平西》二十七卷七冊,《雙玉魚》十集,都是二三十萬字以上的長篇;短的是千幾百行一冊,還有些歌行體的百數十行的散篇散頁。
時代新歌
潮州歌冊的歌文吸收有本地民歌和戲曲唱詞的一些成分,作品多為改編寶卷、陶真、話本、鼓詞和各地方音彈詞的曲本或戲曲的劇本,也有據本地史實、民間傳聞創作的。
有數百部久經流傳的本子,影響深廣。但長期以來,史志不載,學者不論,直至民主革命時期才有人覺得這是可以利用的宣傳武器,於是出現了如《中華革命軍緣起》、《緩婚配歌》、《中國歷史歌》這些有明顯政論性質的歌文;在以後的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彭湃歌》,抗日戰爭時期出現了《保衛大潮汕》、《魯南會戰》、《南澳光復記》,解放戰爭時期出現了《烏狗曲》等印刷本或傳抄本。
潮州歌冊在潮州文化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既在民間傳播歷史知識,尤其為底層婦女提供文化滋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又為潮劇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良好條件,還為研究佛教文化在嶺南的流傳和衍變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2008年,潮州歌冊已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