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央視特別節目《唱響新時代》走進潮州。作為潮州手拉壺界唯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謝華親自示範並講解,通過鏡頭讓全國觀眾認識了潮州手拉壺這項傳統技藝。
潮州手拉壺,因其純手工打造而極具藝術價值。可由於造型較為單一,近年來發展遭遇瓶頸。如何突圍?作為潮州手拉壺的非遺傳承人,謝華遊走於國內多所制壺名城,回到潮州開設為期三個月的培訓班,並帶領學員製作出一批顛覆傳統手拉壺造型的新作品——他創造性地將雕塑藝術與手拉壺工藝巧妙結合,為潮州壺的困境破局。
學員正在學藝。
瓶頸:傳統手拉壺造型單一待創新
器為茶之父。熱衷飲功夫茶的潮汕人對茶壺的選擇自然也頗有講究。謝華告訴記者,潮州手拉壺精巧的壺身固然深受許多潮州人的喜愛,卻一直難以真正走出潮州,開拓更廣的市場。
原來,自明朝末期開始,數百年來手拉壺都是採用軲轆制陶技法,用一塊完整的泥料,在每分鐘大概400轉的高速轉盤上手拉成型,這就使手拉壺的整體形狀便只能在「圓」的基礎上變化,壺身在造型變換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外,一把手掌大小的手拉壺要經過拉、修、批、上水、上漿、燒等近六十道工序,難度可見一斑,這也令不少學習者望而卻步。
要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欣賞,吸引更多的手工藝人加入制壺行列,創新潮州手拉壺的造型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謝華多年來走訪了國內多所制壺名城,江西景德鎮、雲南建水、廣西欽州、江蘇宜興、河南洛陽、四川榮昌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大小作坊裡,他認真學習和借鑑其他地方制壺的特點,博採眾長。
破局:手拉壺與雕塑「聯姻」創新品
走訪中謝華發現,與其他地區造型多變的壺器相比,潮州壺的造型較為單一。如何在手拉壺的造型上做文章?謝華苦思冥想。
有一天,他與潮州當地一名雕塑從業者交流時發現,近幾年隨著3D列印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傳統的陶瓷雕塑行業進入寒冬,市場萎縮。謝華靈機一動:把手拉壺和雕塑結合起來,既能豐富手拉壺的造型,又能解決雕塑從業者的出路,何樂而不為?
這一「雙贏」的創意令謝華興奮不已。他馬上開設了為期三個月的培訓班,召集二三十位潮州手拉壺愛好者免費「學藝」。
在潮州牌坊街附近的明德園裡,二三十名學員正潛心學習被稱為手拍壺的拼接技藝。在這三個月裡,謝華與學員們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終於創作出200多件成型優良的手拍壺作品,謝華稱之為「明德園手拍壺」。
謝華告訴記者,這些手拍壺採用了拼接技藝,而不再是傳統的手拉技法,對於初學者來說更易上手。學員只需要將泥塊在桌上拍打成片狀後,再放上轉速較為緩慢的轉盤,藉助工具拍打,逐步塑造成型。
成果:學員朋友圈曬作品被「預訂」
記者觀察到,這批壺的形狀各異,或如花瓣綻放,或似南瓜凹凸相間之外形,或如四方寶盒般稜角分明……與之前圓潤的傳統手拉壺相比,明德園手拍壺完全顛覆了以往的單一造型,壺身和壺蓋上增添了比原先手拉壺更為豐富的雕刻形狀,這些創意天馬行空,令觀者讚嘆連連。
在這些作品中,一把方壺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的注意。作者吳為新有著十多年的陶瓷製作行業的從業經驗,他告訴記者,近幾年陶瓷行業市場萎縮,潮州從事陶瓷雕塑行業的人從上千人已經減少為僅有二三百人,他也開始尋求轉型和出路。吳為新在將作品拍照上傳到微信朋友圈後,也獲得了許多行業內外人士的「點讚」,甚至有人已經留言要「預訂」他的作品。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著20年雕塑從業經驗的佘慕君也來參加培訓班,她將自己的雕塑天賦運用到手拍壺中,創作出一把上合桃提梁壺,「現在一把能賣到1萬元,以後還會一直制壺。」 佘慕君笑稱。
上合桃提梁壺
「看到他們的作品我都驚呆了!」謝華對學員們的作品讚不絕口。他表示,希望通過這一創新嘗試,使潮州手拉壺突破原有造型單一的瓶頸,更加適應市場需求;也讓更多人有興趣學習潮州手拉壺,加入到傳承這項傳統技藝的隊伍中。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記者 陳家源 通訊員 許鈺敏編/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宋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