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潮州幫商人是僅次於廣州幫的廣東第二大地緣性商人集團,指籍貫為清代州府的商人。有人認為,潮州幫商人作為一個群體形成較晚,主要是清康熙以後開海貿易才開始形成。此前潮州商主要是海盜商人集團,依靠走私貿易為生,甚至與明朝武裝對抗,且與福建漳、泉海盜商人共同構成我國東南沿海海盜商人主體。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康熙時清政府規定「出海邊船按次編號,船頭桅杆油飾標記」,」廣東船油以紅色,故廣東商人稱之為紅頭船時代,這也是潮州幫形成的時代和標誌。《潮州會館碑記》說清乾隆年間潮州幫商人地緣來歷,「首海陽(潮安),次澄海,次潮陽,次饒平,次惠來,次普寧,次揭陽」。
潮州商人乘坐自己修造的紅頭船,每年「春夏之交,南風盛發,揚帆北上。經閩省,出烽火、流江,翱翔乎寧波、上海,然後窮盡山花島,過黑水大洋、遊奕登、萊關東、天津間,不過旬有五日耳。秋冬以後,北風勁烈,順流南下碣石、大鵬、香山、崖山、高、雷、瓊崖,三日可歷遍也」。這是潮州幫在我國沿海一帶的商貿活動狀況。至海外,則「佔城、暹羅,一葦可航;噶羅巴、呂宋、琉球,如在幾席;東洋日本,不難扼其吭而搗其穴」。即東南亞地區是潮州幫主要的活動範圍。而據黃啟臣在《明清廣東商人》一書所列62家潮州幫商人表格,其在海外經商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長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以及港澳地區等。
涉及52家,佔62家潮州幫的84%可見,潮州幫以海外貿易為主,似比廣州幫更為突出。志稱潮州幫既善於經商,又獨具冒險、開拓精神。其雲:「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僱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一不作海外巨商矣。尤不可及者,為商業冒險進行之精神,其贏而入者,一遇眼光所達之點,輒悉投其資於中。萬一失猶足自立,一旦勝利,信蓰其贏,而商業上之揮斥乃益雄這種冒險精了潮邑商業繁榮,也反映在當地歌謠中。如清乾隆澄海《樟林遊火帝歌》帶有雲澄海管落樟林鄉,鄉中寬闊實非常。第五就是洽興街,洋華交易在外畔。第六順興多洋行,也有當鋪甲糖房。
樟林港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海後興起的港口,為粵東通洋總匯和樞紐,大批紅頭船從這裡放洋和近航停泊,呈現一派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1971年和1972年分別在澄海東裡南洲和東裡和洲林出土過30~40米長的紅頭船,使用泰國楠木製成,屬遠洋商船。上面歌謠中的洽興街,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兩邊儘是兩層樓貨棧。其中「安平棧」仍然留下當年建棧碑記,展潮人從事外貿的繁華情景:「駕雙桅船,挾私貨,百十為群,往來東西洋」。這樣的雙桅船明代在潮州府註冊的至少有145艘,組成海上貿易船隊,浩浩蕩蕩,直航海外。外國人 Charles Gutgalf這樣記述道光年間暹羅與中國海上貿易船隊:「船隻共約八十艘。
…通常在暹羅修造,載重約二百九十至三百噸,由廣東省東部的潮州人駕駛。這些帆船大部分歸曼谷的華僑或暹羅的貴族所有。前者派遣自己的親戚,常常是女婿,到船上做貨物管理員;後者所派定的貨物管理員,由其戚屬們擔保。」潮州幫商人有強烈的鄉土觀念,無論駕船人員還是管理人員,都任用潮州人,顯然為適應海洋艱苦生活環境和在異地發展,要求潮州人具備堅強的內聚力,這在廣東商幫中是很突出的文化素質。客家幫商人是指明潮州府和清嘉應直隸州屬下的大埔、程鄉(梅縣)、平遠、鎮平(蕉嶺)、長樂(五華)、興寧等縣的商人群體,其中又以大埔、程鄉的商人居多。因這些地區操客家方言,故稱之為客家幫商人。
與其他商幫人數據黃啟臣《明清廣東商人》以統計一樣,客家幫商人數量也一樣如此理,明清部分有姓名、籍貫,經商地點的客家幫有8家,人數當比廣州幫、潮州幫少,而且形成時間較晚,主要是入清以後形成的。但客家幫一經形成就很活客家商狀況。興寧客家商則「多貴於豫章,……足跡幾遍天下」。這是大端躍,「經商於吳、于越、於荊、於閩、易於川、廣、湖湘間」。但客家商也像客家人一樣,飄洋過海,從事商貿活動,範圍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檀香山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光緒《嘉應州志·禮俗》說:「自海禁大開,民之趨南洋者如鶩。」清末,僅梅縣鬆口一堡在「南洋各埠謀生者不下數萬人」。如梅縣「李步南,字九。
自海禁大開,中外通商,步南即往南洋,致巨富」後來他還在當地做了許多公益事業,為鄉人稱讚。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從這個意義上說,客家人雖是山居族群,但也具海洋文化品格。廣東地緣商人集團在外地經商,必須依靠會館,以便聯絡鄉情,互通信息團結互助,保護同鄉利益,為同鄉謀福祉等。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西、四川以及國內其他省區,廣東會館星羅棋布,對廣東商業貿易作用匪淺。而在海外,廣東會館也不在少數。據統計,清代廣東會館以亞洲數量最多,但美洲廣東會館後來居上,在19世紀進入建館高潮,在澳洲、歐洲及非洲廣東會館興起於19世紀中葉以後,數量也較少,這都與這些地區開發先後、開發程度,以及華僑遷移等緊密相關。
但會館設立初衷,與海上貿易關係最大,後來才擴展會館其他功能。廣東會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共有76所。若按方言劃分,其中,屬廣州幫商人的有35所,為中山、番禺、廣州、南海、臺山順德、新會、開平、恩平、鶴山、肇慶、惠州、東莞、寶安增城、龍門、三水等商人所建分布在檳城、新加坡、吉隆坡、關丹、安順、太平等地,佔廣東會館總數46%;屬潮州幫商人(含操海南方言者)的有17所,佔廣東會館總數22%,主要是潮州、瓊州籍商人所建,分布在馬六甲、檳城、古晉、太平、新山、關丹、巴生、安頓等;其餘24所為客家幫會館,為嘉應州(梅縣)、惠州、大埔、增城、龍豐順、永安(福建)等商人所建。
其中在馬來西亞檳城建立的嘉應會館為據由1081一古際上,雖說這些會館有很強的地緣特別是族群關係,但很多會館是以廣東各府屬各縣為對象聯合組織的,如1805年在馬六甲成立的惠州會使用「海山公司」名稱活動,由龍川、河源、紫金、和平等縣商人組成。這種地域性聯合組(即中山會館),為以單一縣為單位聯合的會館,同樣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好了,本期推薦到此為止,覺得小編推薦得還不錯的小夥伴們可以給小編點一個關注,你的每一個關注,都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