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潮州幫與客家幫

2021-01-17 淵博說歷史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潮州幫商人是僅次於廣州幫的廣東第二大地緣性商人集團,指籍貫為清代州府的商人。有人認為,潮州幫商人作為一個群體形成較晚,主要是清康熙以後開海貿易才開始形成。此前潮州商主要是海盜商人集團,依靠走私貿易為生,甚至與明朝武裝對抗,且與福建漳、泉海盜商人共同構成我國東南沿海海盜商人主體。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康熙時清政府規定「出海邊船按次編號,船頭桅杆油飾標記」,」廣東船油以紅色,故廣東商人稱之為紅頭船時代,這也是潮州幫形成的時代和標誌。《潮州會館碑記》說清乾隆年間潮州幫商人地緣來歷,「首海陽(潮安),次澄海,次潮陽,次饒平,次惠來,次普寧,次揭陽」。

潮州商人乘坐自己修造的紅頭船,每年「春夏之交,南風盛發,揚帆北上。經閩省,出烽火、流江,翱翔乎寧波、上海,然後窮盡山花島,過黑水大洋、遊奕登、萊關東、天津間,不過旬有五日耳。秋冬以後,北風勁烈,順流南下碣石、大鵬、香山、崖山、高、雷、瓊崖,三日可歷遍也」。這是潮州幫在我國沿海一帶的商貿活動狀況。至海外,則「佔城、暹羅,一葦可航;噶羅巴、呂宋、琉球,如在幾席;東洋日本,不難扼其吭而搗其穴」。即東南亞地區是潮州幫主要的活動範圍。而據黃啟臣在《明清廣東商人》一書所列62家潮州幫商人表格,其在海外經商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長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以及港澳地區等。

涉及52家,佔62家潮州幫的84%可見,潮州幫以海外貿易為主,似比廣州幫更為突出。志稱潮州幫既善於經商,又獨具冒險、開拓精神。其雲:「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僱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一不作海外巨商矣。尤不可及者,為商業冒險進行之精神,其贏而入者,一遇眼光所達之點,輒悉投其資於中。萬一失猶足自立,一旦勝利,信蓰其贏,而商業上之揮斥乃益雄這種冒險精了潮邑商業繁榮,也反映在當地歌謠中。如清乾隆澄海《樟林遊火帝歌》帶有雲澄海管落樟林鄉,鄉中寬闊實非常。第五就是洽興街,洋華交易在外畔。第六順興多洋行,也有當鋪甲糖房。

樟林港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海後興起的港口,為粵東通洋總匯和樞紐,大批紅頭船從這裡放洋和近航停泊,呈現一派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1971年和1972年分別在澄海東裡南洲和東裡和洲林出土過30~40米長的紅頭船,使用泰國楠木製成,屬遠洋商船。上面歌謠中的洽興街,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兩邊儘是兩層樓貨棧。其中「安平棧」仍然留下當年建棧碑記,展潮人從事外貿的繁華情景:「駕雙桅船,挾私貨,百十為群,往來東西洋」。這樣的雙桅船明代在潮州府註冊的至少有145艘,組成海上貿易船隊,浩浩蕩蕩,直航海外。外國人 Charles Gutgalf這樣記述道光年間暹羅與中國海上貿易船隊:「船隻共約八十艘。

…通常在暹羅修造,載重約二百九十至三百噸,由廣東省東部的潮州人駕駛。這些帆船大部分歸曼谷的華僑或暹羅的貴族所有。前者派遣自己的親戚,常常是女婿,到船上做貨物管理員;後者所派定的貨物管理員,由其戚屬們擔保。」潮州幫商人有強烈的鄉土觀念,無論駕船人員還是管理人員,都任用潮州人,顯然為適應海洋艱苦生活環境和在異地發展,要求潮州人具備堅強的內聚力,這在廣東商幫中是很突出的文化素質。客家幫商人是指明潮州府和清嘉應直隸州屬下的大埔、程鄉(梅縣)、平遠、鎮平(蕉嶺)、長樂(五華)、興寧等縣的商人群體,其中又以大埔、程鄉的商人居多。因這些地區操客家方言,故稱之為客家幫商人。

與其他商幫人數據黃啟臣《明清廣東商人》以統計一樣,客家幫商人數量也一樣如此理,明清部分有姓名、籍貫,經商地點的客家幫有8家,人數當比廣州幫、潮州幫少,而且形成時間較晚,主要是入清以後形成的。但客家幫一經形成就很活客家商狀況。興寧客家商則「多貴於豫章,……足跡幾遍天下」。這是大端躍,「經商於吳、于越、於荊、於閩、易於川、廣、湖湘間」。但客家商也像客家人一樣,飄洋過海,從事商貿活動,範圍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檀香山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光緒《嘉應州志·禮俗》說:「自海禁大開,民之趨南洋者如鶩。」清末,僅梅縣鬆口一堡在「南洋各埠謀生者不下數萬人」。如梅縣「李步南,字九。

自海禁大開,中外通商,步南即往南洋,致巨富」後來他還在當地做了許多公益事業,為鄉人稱讚。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從這個意義上說,客家人雖是山居族群,但也具海洋文化品格。廣東地緣商人集團在外地經商,必須依靠會館,以便聯絡鄉情,互通信息團結互助,保護同鄉利益,為同鄉謀福祉等。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廣西、四川以及國內其他省區,廣東會館星羅棋布,對廣東商業貿易作用匪淺。而在海外,廣東會館也不在少數。據統計,清代廣東會館以亞洲數量最多,但美洲廣東會館後來居上,在19世紀進入建館高潮,在澳洲、歐洲及非洲廣東會館興起於19世紀中葉以後,數量也較少,這都與這些地區開發先後、開發程度,以及華僑遷移等緊密相關。

但會館設立初衷,與海上貿易關係最大,後來才擴展會館其他功能。廣東會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共有76所。若按方言劃分,其中,屬廣州幫商人的有35所,為中山、番禺、廣州、南海、臺山順德、新會、開平、恩平、鶴山、肇慶、惠州、東莞、寶安增城、龍門、三水等商人所建分布在檳城、新加坡、吉隆坡、關丹、安順、太平等地,佔廣東會館總數46%;屬潮州幫商人(含操海南方言者)的有17所,佔廣東會館總數22%,主要是潮州、瓊州籍商人所建,分布在馬六甲、檳城、古晉、太平、新山、關丹、巴生、安頓等;其餘24所為客家幫會館,為嘉應州(梅縣)、惠州、大埔、增城、龍豐順、永安(福建)等商人所建。

其中在馬來西亞檳城建立的嘉應會館為據由1081一古際上,雖說這些會館有很強的地緣特別是族群關係,但很多會館是以廣東各府屬各縣為對象聯合組織的,如1805年在馬六甲成立的惠州會使用「海山公司」名稱活動,由龍川、河源、紫金、和平等縣商人組成。這種地域性聯合組(即中山會館),為以單一縣為單位聯合的會館,同樣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好了,本期推薦到此為止,覺得小編推薦得還不錯的小夥伴們可以給小編點一個關注,你的每一個關注,都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粵系商業四大幫:「廣府幫」「潮汕幫」「客家幫」「海陸豐」
    因為在廣東商幫裡面,有三大細分商幫,而這三大商幫,每一個單獨劃分出來,都可以列入中國十大商幫,由此可見粵系的商業十分發達!百度的百科這樣介紹粵商:「粵商」是現代中國經濟尤其是商貿流通經濟中的最主要的企業群體(「商幫」),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商幫」。廣東商幫細分,可以大致劃分為:潮汕幫、客家幫和廣府系。
  • 「江湖」上的潮州幫
    香港電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群體,莫過於潮州幫。 1973年,潮州幫初登場,片名就很帶勁,叫《潮州怒漢》。               廣義上的潮汕地區,包括「潮汕三市「潮州、汕頭、揭陽,以及「海陸豐」的汕尾市。 其中,由於潮州府作為潮汕大區首府的歷史最長,所以潮汕人在外都自稱潮州人。
  • 《潮州幫》定檔3月9日愛奇藝 ,再譜「潮州幫」傳奇
    【潮汕圈-向世界報導潮汕】      潮州幫在港片中無處不在,以抱團打天下而聞名,繼《追龍》之後
  • 廣東不愛講普通話的3個城市,一個是潮州,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首先想介紹的城市叫江門,江門在廣東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門這個城市的歷史很長,那個歷史文化的詳細情況現在也被證明了,其中一個最能證明的例子就是很多有江門原籍的港澳臺灣人和華僑,在江門這個地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語言都有說本地方言即廣東話的習慣,通話區之一。
  • 剛剛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通過國家驗收
    剛剛,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高分通過國家驗收,韓江再添一國字號殊榮!11月10日至11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組織驗收組對廣東省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進行驗收。根據驗收鑑定結論,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 廣東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成效明顯「四個河流」建設目標...
    10月23日,韓江流域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第六次聯席會議在潮州召開,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總結推廣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工作,交流合作推進流域綜合治理。
  • 雙11電商售後服務落地社區 蘇寧幫客家一年內1000家
    來源: 驅動中國
  • 潮汕廣府客家,廣東怎麼像三個省
    地理上來講,基本就是赫赫有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府人現今大概佔廣東省總人口的六成左右。你可以簡單地認為,粵語母語的地區,就是廣府地區。客家民系主要的聚居地分布廣泛,不局限於廣東。你去江西和福建旅遊看見的土樓,就是客家人防禦外敵的城堡。客家人的語言被稱為「客家話」,根據2000年公布的數據,當年廣東全省7706萬人中,使用客家話的人數高達三成。這也基本能夠反映客家人在廣東的比例[1]。
  • 浙江商幫最厲害的兩個派別:「溫州幫」、「寧波幫」
    從古至今,商人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同一個地方的商人,由於地理和血緣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會更加密切,客商和貨代形成一個群體,俗稱客家幫
  • 【潮州幫】潮州26歲女子身患結腸癌,請幫我繼續化療,我想戰勝病魔!
    2020-12-23 00:12:47 來源: 潮州玩家 舉報
  • 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朝,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感受原生態客家文化
    洛帶古鎮之客家文化 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還有這中國西部第一客家鎮這樣的美譽,卻是為何? 300年前,明末清初,川渝兩地歷經動亂之浩劫,人口荒蕪,百業荒廢,於是就有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事件,一部分客家人就來到了洛帶,在這裡艱辛耕耘,生根發芽。
  • 另一種旅行的方式,歷史文化「小城」潮州的美食之旅!
    潮州,一座坐落在廣東省最東邊的四線小城,雖然早在九十年代就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卻只是聲名在外,雖說不能算是「敗絮其中」,但發展也是差強人意。這種情況也在高鐵開通之後,略有變化。交通方便了,許多遊客之前也聽過了潮州是古城,有許多的人文景點可以遊玩,慢慢的,遊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 潮州文旅市場加速復甦,歷史文化遊徑受青睞
    傳統文化遊依舊是該市旅遊熱門,全域旅遊則持續升溫。歷史文化遊徑受青睞「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潮州廣濟橋與非遺的結合讓遊客獲得多重享受。廣濟橋依然是遊客到潮州的熱門選擇。
  • 【客家文化】論客家人的性格特徵
    50至60十年代,不少客家青年離開家鄉,出外教書、經商、從軍、從政;不少青年刻苦攻讀,考上高等學府。時至80年代,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投身改革開放的大潮,湧入珠江三角洲去參加開發與建設。可以看出,不管是那個時期的客家青年,都有著向外開拓的志向。他們普遍認為:外出做事比在家裡有出息,也才不會被人看衰(看不起的意思)。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作者 王堅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蘇寧易購5000家幫客家生活服務中心齊曬口號 全員參戰818
    蘇寧易購5000家幫客家生活服務中心齊曬口號 全員參戰818 2017年08月15日 14:55作者:中華網編輯:劉明鵬   蘇寧818發燒購物節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 千年古鎮廣東,被稱為具客家文化氣息的小鎮,知之甚少
    廣東省以「海濱鄒魯」著稱,有著舉世無雙的海濱風光,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魚米之鄉,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經濟十分發達,再加上歷史悠久,這裡的人文景觀十分引人注目,客家文化最為盛行,而廣東梅州市的客家文化十分活躍,客家古鎮眾多,遊客眾多,其中有一座鬆口古鎮,被譽為最具客家文化氣息的小鎮
  • 汀州客家歷史不容歪曲
    文中還說:「應該確認客家人群原本是土著,他們的方言、民風習俗皆源於山峒,其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來自山峒」等等。  許文的上述觀點,是否可以下結論為「汀州社會歷史實情」?本文認為不妥,願就此作一些討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政府的觀點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5000多年來在自己的家園生生不息。  土著人和少數民族是兩個不同概念。中國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因此不存在像世界其他一些地區存在的土著人。
  • 客家本色、千年萬年!
    1980年,涂敏恆鑑於客家音樂沒落,與他大湖同鄉中另一位優秀的詞曲創作者吳盛智,比賽誰先寫出3000首客家歌曲,以便互相激勵,提高客家音樂的水平。沒想到吳盛智先因車禍去世,無法完成他們約定的壯舉,而且涂敏恆後來也在2000年3月14日因車禍去世,同樣是功敗垂成,令人非常惋惜。雖然如此,涂敏恆還是創作了2300多首客家歌曲,成為非常重要的客家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