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飲茶最早,期間也發生過不少有趣的事,但是隨著茶文化的成熟與完善,這已經發展成了一種學問。
現如今喝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些喝茶的基本禮儀很多人都略有耳聞。
茶不能倒滿,倒滿了燙手,杯子都拿不起來,令人惱怒,是不歡迎,想趕人走之意。茶不要倒滿,留一點點餘地,就跟人與人之間保持的一點點距離,和和氣氣。
茶席上,待客禮儀隱藏在細微之處,簡簡單單的一個倒茶,也隱藏著諸多學問。如果倒茶的人對禮儀了解不多,而喝茶人又恰恰比較注重細節,出現失禮的情形就比較尷尬了。
茶禮儀是中華禮儀的一個縮影,不僅僅運用於茶席之上,更可以廣泛推及到日常生活當中。
相傳是乾隆微服南巡時,到一家茶樓喝茶,當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這一情況,也微服前往茶樓護駕,怕萬一出事,自己擔待不起。
到了茶樓,也就在皇帝對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聞大名、相見恨晚地裝模作樣寒暄一番。
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壺給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誠惶恐,但也不好當即跪在地上來個謝主隆恩,於是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於是這一習俗就這麼流傳下來。
一、晚輩向長輩
當晚輩去拜訪長輩時,那麼晚輩給你倒茶,自然應向長輩表示感謝。
可用這樣的叩指禮致謝,五指併攏握成拳,拳心朝下,五個手指同時輕輕敲擊桌面,一般敲擊三下即可,這就相當於五體投地的跪拜大禮。
二、平輩之間
如果客人和主人年齡相當,當主人向客人倒茶時,平輩之間嘛,禮儀就沒那麼重了。可用這樣的叩指禮致謝,食指中指併攏,輕輕敲擊茶桌三下,這就相當於雙手抱拳作揖,平輩之間的尊重之禮!當然,平時跟特別熟的朋友一起喝茶,就沒必要太過拘謹啦,在能互黑、互懟的朋友面前,這些客套禮儀是不存在的!
三、長輩向晚輩
如果客人是長輩,而主人是晚輩,當主人為客人斟茶時,長輩可用這樣的叩指禮致謝: 食指或中指敲擊桌面,就是相當於點下頭。如果想表示對晚輩的欣賞,可敲三下哦。
當然這些講究也要因人而行,沒有什麼事情糾紛的時候,即使對方沒有注重這些喝茶的禮儀,也不要在意。不同的人禮儀的重視程度不一,只要大家能聚一塊高高興興喝杯茶,就不必細揪對方的不足。能上到同一個茶桌的話,想必關係都不會差到哪裡。
茶之道,做人之道
不管我們是在喝茶還是給人倒茶時,都要記得「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這個道理。
茶只倒七分滿,最主要考慮的,是客人能夠方便喝茶:
如果茶倒太滿,茶杯太燙,不僅不方便拿起,還容易失手打爛茶具;如果茶倒太滿,喝茶時茶水容易灑出,讓喝茶的人感到尷尬;如果茶倒太滿,不便品茶聞香,也不便觀賞杯中湯色;如果茶倒太滿,讓人一下喝一杯,有點為難,失去了慢品的樂趣。
往往喜歡喝茶的人心境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仿佛自己與自然融合。
無論你是愛茶有道、品茶有道,還是泡茶有道,順應內心,自然,真性情,不做作,就是茶道。
有的人為了喝,有的人為了寄託情感,有的人喝茶已成為一種習慣。
學會喝茶,是學會靜下心來處世;學會喝茶,是學會像茶一樣的包容;學會喝茶,是學會保持空杯的狀態;學會喝茶,是學會提升品質生活。
在茶帶來的寧靜中,你能找回自性,活出自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並快速行動。
在茶文化的發展史上,茶已經逐漸成為身份的象徵,許許多多的人越來越對茶有所研究,如果想要領導對你有個好印象,不妨先從學習茶道開始。
小木推薦大家看這本書由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書中明確了飲茶技藝和茶道原理等最著名的綜合性論著,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國學經典。
全書配以200餘幅精美彩圖,並附精彩的注釋翻譯,既圖文並茂,又古色古香,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具。
一本也就34.5元,是平時買一包煙錢,不如學習茶道,找到和領導相談甚歡的好機會。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