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蜜爾•克洛岱爾——被羅丹揉碎的藝術青春

2021-02-20 法蘭西之友

天才跟世界的關係往往是,要麼徵服世界,要麼被世界壓碎。羅丹無疑屬於前者。他著名的雕塑《思想者》的複製品早已遍布全球,本人也躋身世界雕刻大師之列,聲名遠播。但他曾經的學生、知音、情人卡蜜爾•克洛岱爾則遠沒有那麼幸運,這個敏感孤寂的芳魂最終被世俗的巨輪碾得粉碎。


羅丹的學生情人卡蜜爾•克洛岱爾年輕時的照片

初識:藝術與精神上的惺惺相惜

1864年12月8日,卡蜜爾•克洛岱爾出生於法國的維爾納夫。很小的時候她就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瘸腿、出眾的美貌、驕傲固執的個性。沒有老師,也沒有任何的家庭藝術背景,仿佛她的手指天生就是用來撫弄那些又髒又黑的泥團,12歲時,她最大的心願是成為一個雕塑家。

她的母親很難理解這位長女,卡蜜爾一生都和母親心存隔閡,相處得極為糟糕。相反父親特別欣賞女兒的天分,為了支持她做雕塑甚至不惜舉家搬到巴黎,這在當時無疑是極有魄力的決定。

因為在19世紀末的法國,一位女性想成為雕塑家,幾近醜聞。雕塑被認為純粹是男人的藝術,除了做模特,女性幾乎沒有接觸雕塑藝術的權利。當卡蜜爾1881年來到巴黎時,婦女是被禁止去美術學院學習的。"那時少數脫離常規的小姐被看做跟妓女差不多",然而她滿懷激情,帶著鋼鐵一般的意志,全身心投入到這場冒險之中。

12歲那年她便創作了一組非常搶眼的黏土作品,引起雕塑家阿爾佛雷德•布歇的注意。布歇與羅丹是朋友,後來把她介紹給羅丹進行指導,1883年的一天,卡蜜爾被布歇帶到羅丹工作室。當時羅丹43歲,蓄著一副託爾斯泰式的大鬍子,他一生感情生活豐富,與自己模特們的風流韻事更是時人皆知。據說羅丹初見卡蜜爾,便吃了一驚,驚嘆這個19歲女孩身上獨一無二的光芒。

卡蜜爾則直接被羅丹的作品所打動。在他的一個乾癟得令人作嘔的老婦人像前,卡蜜爾淚眼汪汪,說這個老嫗竟然醜得如此精美,這讓羅丹震動,要知道其他女人們只是用灑了香水的手帕捂住鼻子,繞道而行。這也許預示著他倆在藝術與精神上註定將彼此深深吸引。正當盛年的羅丹與青春洋溢的卡蜜爾跨越年齡的鴻溝,情不自禁捲入愛情的漩渦之中。


《受傷的尼俄柏》,卡蜜爾•克洛岱爾

相戀:愛情帶給羅丹創作高峰

羅丹1840年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10歲開始表現出對藝術的熱愛,14歲進入藝術學校,17歲時被迫退學,因為他的成績不合格。他開始申請法國美術學院,"多次被拒絕入學,使他深深感受到挫折"。30歲時因無法養活家庭,舉家遷往比利時。直到1876年以雕塑《青銅時代》一舉成名之前,羅丹的藝術之路是極為坎坷的。

1880年,法國美術學院請40歲的羅丹負責設計"國立美術館"的大門即著名的《地獄之門》。這一思路來自但丁《神曲》三部曲中的《地獄》,為了表現那些運動中的生命,羅丹雕塑了186個分別為情慾、恐懼、理想而不斷爭鬥、折磨自己的形象。標誌著其藝術裡程碑的《思想者》,便是後來從中取出放大3 倍,成為獨立的作品。


《地獄之門》,羅丹

1885年,卡蜜爾如願以償進入羅丹的工作室,成為他的助手。她刻苦肯幹,雕塑是個力氣活兒,而她表現得不比工作室裡任何一個男工遜色。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和迥異於學院派的思維方式,也給羅丹帶來很大的啟發。那件複雜的《地獄之門》,"羅丹處處諮詢卡蜜爾,包括每一個細節"。若干人物的手和腳也是出自她手,這也表明了羅丹對她的絕對信任。

他們一起度過的十年對羅丹而言是最富創造力的十年。卡蜜爾的愛情和藝術創作像活水一樣滋養了他的雕塑藝術。在她的協助下,羅丹完成了大量優秀作品:《加萊義民》、《沉思》、《巴爾扎克》、《雨果紀念碑》……這段創作的黃金時期現在也被某些藝術史家稱為"卡蜜爾時代"。

羅丹在與卡蜜爾相愛期間,創作了以"永恆"為主題的一系列雕塑作品,這次展出的《永恆之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他們曾各自獨立創作過一件雙人小像--卡蜜爾的《沙恭達羅》和羅丹的《永恆的偶像》,有著驚人的默契,都是一位男子跪在一位女子面前,貼面或親吻,靜默的塑像充滿張力,似有無限飽滿的深情在流淌。這兩件各自的精品也被公認為這一時期羅丹與卡蜜爾之間最真切的寫照。


《成熟年齡》,卡蜜爾•克洛岱爾


《乞求者》,卡蜜爾36歲時作品,作於1900 年,是《成熟年齡》在細節上的變體,象徵1898 年與羅丹的最後分手。這是卡蜜爾以愛為題材的作品,表現了對肉體之愛和靈魂之愛的強烈追求

付出:署名卡蜜爾的作品極少

但這段美妙的關係從一開始就籠罩著陰影。兩人初遇時,羅丹已與終身的伴侶羅絲生活了二十年。羅絲原本是個洗衣女工,1864年——卡蜜爾出生的那年,羅丹在大街上攔住了她。儘管羅絲沒有學問,不懂藝術,"粗俗甚至無趣",但她盡其一生細緻入微地照顧大師的起居,並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僅比卡蜜爾小一歲。

十年間,卡蜜爾一直作為學徒在羅丹的工作室裡工作,儘管從無休止地勞作,但以卡蜜爾署名的作品卻很少,她的許多努力被她的老師吸收掉了。19世紀80年代的羅丹已功成名就(儘管他仍備受爭議),每日工作室的訂單紛至沓來,羅丹這時已很少參與石坯粗刻等最初幾輪工序,交際和應酬是成名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卡蜜爾擅長精緻地雕刻大理石,幾乎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和羅丹一起完成訂單任務。這位原本心高氣傲的女性,十年間絕少將自己出眾的才華用在實現幼年時的夢想上。那些流傳下來的羅丹的精品,有多少出自她的心血,大概只有他們本人知道了。

在與他合作的那十幾年間,羅丹並沒有給過她固定的工資,也沒有支付她當模特的酬勞:卡蜜爾無數次為他擺姿勢,比如那尊著名的雕塑《達娜哀》。1888年當得知他們的不道德關係時,母親馬上把卡蜜爾掃地出門。羅丹雖然負責起她的房租和花銷,但實際上意味著她已被判為情婦,而不是從應得的薪水中獲得個人的自立。


《達娜哀》(La Danaïde),1889

分手:失敗和不公讓她精神崩潰

卡蜜爾和羅丹從未生活在一起,只是度過了幾個假期,她無法忍受和羅絲分享同一個男人。這種痛苦而糾結的心理,讓她在1889至1891年間有過一次短暫的游離,卡蜜爾和當時尚未成名的音樂家德彪西發生了戀愛,最後仍無疾而終。1892年,在一次不情願的流產後,28歲的卡蜜爾終止了同"與無數女人關係不斷"的羅丹的關係。"我不在乎窮和苦,可我要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種不明不白的等待讓我受夠了!"

與羅丹分手後,卡蜜爾開始獨立尋找屬於自己的創作室,直到1898年徹底決裂之前,她和羅丹還有一定的聯繫,會互相定期探望對方。雕塑是一門非常昂貴的藝術,卡蜜爾日益陷入窮困的深淵,幾乎不能支付原材料、模特和助手的工資。她只好住在陰暗冰冷的房子裡,冬天塑像用的黏土因霜凍而散了架,更缺少體面的衣服;幾乎所有的事她都自己幹,包括對石料繁重的打磨……近乎瘋狂的工作,只為得到社會的承認。

1900年前後,卡蜜爾開始在沙龍展覽自己的作品。她曾收穫這樣的讚美:"這些作品所體現出的創造力和雕塑功底,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個女人所能期待的一切。"但時代和偏見使然,這種小範圍的成功終究是曇花一現。"眼見著那個她用自己的天才培育成長的男人向著榮耀邁進,而她自己卻深深沉沒於黑夜,對於這個高傲而孤獨的心靈,是太不堪忍受了。她的理智漸漸崩潰。從1905年開始,她的積怨、她的焦躁不安,變成了固定觀念,而後成了心理變態。"

卡蜜爾所有的失敗和強烈的不公正感都發洩在羅丹身上,最後發展到譫妄的程度。她開始認為羅丹剽竊了她的思想,甚至操縱陰謀要殺害她,把自己緊關陋室,閉門不出。1905年11月的一天,模特如約而至,卻發現卡蜜爾失魂落魄地打開門,"渾身因為恐懼而顫抖,手裡還抓著一把布滿鐵釘的掃帚做武器"。她堅持相信看見了兩個人企圖破窗而入,而他們正是羅丹派來結果她性命的。從這年起,每年夏天,卡蜜爾就會歇斯底裡地揮動錘子,把當年所有的作品砸爛,以便她的"敵人"不能佔有這些作品。

一曲終了:弦斷無人聽

羅丹對卡蜜爾也不能稱上絕情,他開個人作品展覽會時,會把她為他塑的頭像放在醒目位置,將她熱情推薦給評論家,找機會推薦出售她的作品,只是後來瀕於瘋狂的卡蜜爾已無法領情。卡蜜爾被關進瘋人院後,1914年5月28日,羅丹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希望您想想辦法,讓克洛岱爾小姐得到寬厚的待遇,直到她從那個地獄裡出來。在被問及對這個女弟子的評價時,羅丹用那句著名的話回答:"我已經教她在哪裡尋找金子,她找到的金子只是她的。"卡蜜爾的形象似有還無地出現在羅丹廣泛的雕塑之中,就像他自己曾對她所言:"你被表現在我的所有的雕塑中。"他餘生的作品,有人評價主要是在"卡蜜爾時代"產生的題材上做些改動,輝煌難再。

1988年,法國演藝界的奇女子伊莎貝爾•阿佳妮,親自說服卡蜜爾家族的後代,自己身兼製片人和女主角,將她的故事搬上了銀幕。法國著名男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被她請來出演羅丹,在拍攝過程中,阿佳妮全情投入,屢次瀕臨瘋狂的邊緣。這部中國譯為《羅丹的情人》的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五年,一舉奪得1988年法國"凱撒獎"的最佳電影和最佳女演員獎,阿佳妮並於次年斬獲柏林電影節的影后。

影片的結尾定格在阿佳妮在囚車裡那驚恐而絕望的眼神,再現了當年殘酷的現實:1913年3月2日,卡蜜爾的父親去世,7天之後,她的家人就完全拋棄了她--一輛救護車把她拉進了蒙特維爾格精神病院,那年她49歲。1915年卡蜜爾被轉到一所名聲很糟糕的瘋人院,儘管她曾不斷動情地哀求,但還是沒能從那裡出來。不論是她母親還是她妹妹都從未去看望過她,她在"可怕的洞穴"裡被關了整整三十年!

卡蜜爾的最後一刻,沒有一個親人陪伴,沒有任何遺產留下來,身邊只有一個冰硬的鐵床和一個便壺,時間定格在1943年10月19日。她的許多作品已經丟失,其餘的散落在私人收藏和偏遠的博物館裡,甚至她的屍骨後來也無跡可尋。而她在雕刻藝術史上的地位,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被正名。七十年代,還沒有人談論卡蜜爾,在關於羅丹的各種書中,她也只是偶爾被標做"C"小姐,或含糊地稱為一位女藝術家。20年後,這個名字卻價值千金。2005年,卡蜜爾著名作品《華爾茲》的第二版拍出93.25萬歐元的高價。


《華爾茲》

在卡蜜爾被關進瘋人院的同一年,羅丹突然中風,這是巧合,還是一種隱秘的心靈感應,也將永遠無人知曉。1917年,77歲的羅丹與73歲的羅絲,在同居五十多年後正式辦理了結婚手續。僅僅16 天后,羅絲就撒手人間。她走後9個月,1917年11月17日,羅丹在家中去世。臨終前,羅丹隻字不提其他人,只是重複著:"巴黎毀滅了,看不到我年輕的妻子了,《地獄之門》無法完成了。"身邊的人們,都知道他在向誰喃喃不休……

※好文章要分享

點擊右上角的按鈕

1、關注法蘭西之友:選擇「查看公眾帳號」或「查看官方帳號」,選擇「關注」即可;

2、分享「發送給朋友」;

3、「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到騰訊微博」;

4、「收藏」本條資訊內容;

5、將本條資訊內容以郵件形式發送給朋友,也可發送給你自己保存。  

直接通過微信「添加好友」,選擇「查找公眾號」,查找「法蘭西之友」,找到「法蘭西之友」點擊關注。或者點擊搜號碼,輸入francefrends,搜索到「法蘭西之友」點擊關注。

您也可以直接關注小編的微信號:w99009277,追隨小編的腳步,探索巴黎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卡蜜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不只是「羅丹的情人」,更是一個天才雕塑家!
    卡蜜爾為羅丹做模特時拍攝的照片卡蜜兒•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她是羅丹的女神,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天才。她17歲時被羅丹佔有,為她墮胎,和家人決裂,最後卻被無情拋棄。卡蜜爾於1890年1943年,卡蜜爾•克洛岱爾獨自一人死於精神病院,終年78歲。
  • 卡米耶·克洛岱爾:不只是「羅丹的情人」
    1864年12月8日出生於法國維勒訥沃,是一名普通稅務官的長女,著名作家保羅•克洛岱爾之姊。        夢想        卡米耶•克洛岱爾在極為年幼時就已展露出自己的藝術天賦,12歲完成第一件雕塑,15歲正式師從布歇。
  • 天才的毀滅—《羅丹的情人》
    但這翻譯恰恰違背了導演的初衷,導演拍這電影不是為了獵奇,而是讓卡蜜爾的雕塑藝術獲得應有的肯定;也違背了卡蜜爾的意願,卡蜜爾後來巴不得她這輩子從來沒認識過羅丹,羅丹成了她的夢魘。那時卡蜜兒的心裡只有兩樣東西——愛和藝術,而羅丹不是個完全為藝術和愛瘋狂的天才,他從社會底層拼搏過來,有更多世俗的情感。在餐桌上到問及羅丹是否信教時,羅丹講了他的過往,他的姐姐瑪麗亞因為失戀去修道院做了修女,後來還是不幸抑鬱而死。
  • 《羅丹的情人》:驚世天才是如何被摧毀的
    同時,創作的天賦始終被壓制在羅丹的陰影下,陷入絕望和偏執中的卡蜜兒漸漸走向了瘋狂,最後被關進瘋人院長達三十年,直至她最後香消玉殞。明明是才華橫溢的女子,擁有著天然的藝術領悟力和充沛的創作熱情,卻從遇到羅丹的那一刻起,命運的齒輪從此變得不可琢磨。為熱烈而又絕望的愛情,她走向了極致的癲狂,並燃盡了藝術的天賦,天才從此隕落。
  • 羅丹的《吻》
    說來也很有意思,這尊在世人眼裡異常有名的雕塑作品,羅丹本人恰恰並不看重……    《接吻》,大理石雕像,高190釐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1886年,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接吻》取材於但丁的《神曲》裡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 她是法國天才女雕塑家,人們卻只知道她是「羅丹的情人」
    這個極具雕塑天分的少女正如當初愛上雕塑那樣愛上了他,而羅丹也被其美貌與身上特殊的藝術氣息所吸引。他們短暫而炙熱的愛情由此開始,卡密爾的人生也悄然發生改變。她身著白衣站在雕塑旁,美妙的軀體宛如一尊典雅的女神像。羅丹的創作登峰造極,他把卡密爾視為靈感的繆斯,是他藝術創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他後來承認唯一愛過的人。
  • 羅丹:孤獨的思考者
    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他注重光在雕塑表面的表現,將自己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作品之中,令雕塑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觀者傳達出遠遠超過視覺感受的思想內容。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後來的作品開始擁有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內在精神,顯現著豐富的情感。這也是他之所以被喻為「浪漫主義雕塑大師」的原因。
  • 法國電影《羅丹的情人 (1988)》高清中字
    法國電影《羅丹的情人 (1988)》高清中字導演: 布魯諾·努坦編劇: 布魯諾·努坦 / 瑪麗蓮‧戈登 / 米薩‧泰拉米主演: 伊莎貝爾·阿佳妮 / 熱拉爾·德帕迪約 / 瑪德琳尼·羅賓森 / 洛朗·格雷萬 / 菲利普·克利夫諾 / 更多...
  • 【強烈推薦】【劇情 / 愛情 / 傳記 / 歷史】羅丹的情人 (1988)
    羅丹的情人》是由布魯諾·努坦執導,伊莎貝爾·阿佳妮、傑拉爾·德帕迪約、阿蘭·蓋音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1988年12月7日在法國上映。羅丹的情人的劇情簡介 · · · · · ·  羅丹(傑拉爾•德帕迪約 Gérard Depardieu 飾)是一個名滿世界的雕塑家,眾所周知的「思想者」就是他的作品。
  • 艾夫曼芭蕾舞團滬上掀熱浪 《羅丹》揭幕演出季
    此番艾夫曼芭蕾舞團再度歸來,在現代雕塑之父奧古斯特•羅丹逝世100周年之際,滬上觀眾將有幸見證極度震撼的口碑之作《羅丹》的中國首演,並得以重溫《安娜•卡列尼娜》。  舞蹈釋放凝固的瞬間  說起羅丹,很多人首先能想到的是複製品遍地的《思想者》,也有影迷通過德帕迪約和阿佳妮主演的電影《羅丹的情人》,知道了大師與天才的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在情感與藝術創作上的糾葛。
  • 羅丹:你離開時,講不出再見
    奧古斯特·羅丹 後來,他報考了巴黎美術學院,卻三次名落孫山。羅丹作品《斷鼻男人》羅丹對大自然的再實踐,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藝術結合了起來。在羅丹眼中,多納太羅和米開朗基羅甚於當代大師,而自己就是他們的門徒。
  • 在愛情裡,雕塑家羅丹與天才蘿莉的各自選擇是什麼?
    羅丹很快被卡蜜兒的天賦和對藝術的熱情所吸引,她身上的青春激情正是羅丹在失去的東西。「你被表現在我的所有雕塑中」,羅丹對卡蜜兒說。卡蜜兒對於羅丹更是崇拜的,面對偶像的追求,怎可抵擋?於是兩人陷入狂熱的地下戀情。
  • 《羅丹的情人》:一刀刀刻下去的豈止是欲望,更包含著自己的絕望
    《羅丹的情人》一個天才少女和大師的莫逆之戀,感嘆卡蜜兒的才華和聰穎,為她可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終究將自己的一生化為了羅丹藝術創作的燃料,看到此,反思不能盲目的責怪一個男人的風流,羅丹是愛她的,只是不能給她一個家庭。毫無疑問,卡蜜兒無疑是個天才,她就是為藝術而生的女兒。
  • 關於羅丹, 你不知道的十件事
    羅丹與他收藏的古物,©羅丹博物館。攝影:Jean de Calan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或許是最著名的當代雕塑家了。僅作品《吻》和《沉思者》便使得他享譽全球。這位具有反叛精神的雕塑家以其作品引領了現代藝術的新方向,但其人生和創作歷程背後的故事,有些卻並非是眾人皆知的。
  • 從《地獄之門》走進羅丹的「藝術的天堂」!
    後來這尊雕塑被羅丹從《地獄之門》中獨立出來,參加巴黎藝術沙龍展並引起轟動,羅丹重新給它命名為《思想者—詩人》。在羅丹去世後被做成了唯一的一個的銅鑄雕塑。該作品顯然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特別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以及一些十九世紀名作如卡爾波的《烏戈利諾》(羅丹擁有一個複製品)的影響。雕像的最大精髓是反映出這樣一個高度的內心的專注,這已成為人類思維的象徵。
  • 羅丹與卡蜜兒,一對藝術搭檔的愛恨情仇
    羅丹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爸爸是個警局文員,媽媽是個家庭主婦,小時侯因為學習不好,經常被家人訓誡,只有姐姐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那就是畫畫,她掙錢養活弟弟,把弟弟送到巴黎美術工藝學校,使羅丹對藝術有了系統的學習。羅丹一開始痴迷於繪畫,可因為油畫顏料太貴,他只好轉到了雕塑班,而後又想去巴黎美術學院深造。
  • 藝術之內,情慾之外《羅丹》
    此時,羅丹與卡蜜兒(CamilleClaudel)間是師徒兼協力打造《地獄之門》系列裸像的好搭檔,藉由對話間表現羅丹對於肉體張力及生命韌度有很深的追求,以及擔當助手的卡蜜兒自身的雕塑才華也對羅丹造成不小的影響。
  • 羅丹的情人
    這部電影被譯為《羅丹的情人》(或譯《羅丹與卡米耶》),當時卡米耶知名度不夠,沒有票房性,用《羅丹的情人》是商業市場的考量吧。《羅丹的情人》很多人看過,電影引起對羅丹的反感。一個 40 歲有老婆的雕刻家,愛上 19 歲的學生模特兒,但始亂終棄。卡米耶為愛瘋狂,此後近 40 年住在精神療養院,抑鬱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