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從開播至今,目前豆瓣評分8.9,全員演技在線,沒有過激的處理,卻分裂的讓人不寒而慄,每一幅畫面都將人物的內心戲渲染到極致。
各種評論風靡網絡,連章子怡都評論說「看了這麼多年的美劇英劇,終於有一部品質可以與其抗衡的中劇了」。
刷完12集後,鈺兒在此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幾個主角的心理分析。
相比評論對錯好壞, 我更想去探索: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
張東升、周春紅和朱朝陽,是我最想深挖的三個人,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隱藏原始情緒,悄然中做了次生情緒的奴隸。
鈺兒小科普:【原生情緒】是內心的第一情感反應。【次生情緒】則是對【原始情緒】做出反應的情感反應。
正因為被次生情緒支配,內心壓抑,主角們才會走向極端,甚至做出了一系列我們看起來扭曲可怕的行為。
比如朱朝陽,當朱晶晶不小心踩髒了他的新鞋子,他的原生情緒是「憤怒」,但他沒有表現出來,這種「憤怒」很快就被下意識地轉為「怨恨」,「怨恨」就是一種次生的情緒。
被踩的憤怒屬於本能反應,是健康的;怨恨屬於次生反應,是不健康的,劇中這三個人的大部分情緒都是次生情緒,一種情緒引出另一種,不斷滋養發展下去,形成了非常複雜的情緒。
到最後,原生情緒反而被忽略,感覺不到了,就這麼一直被次生情緒牽著鼻子走。
「次發情緒」怎麼宣洩都沒有用,甚至越宣洩越強化
張東升
◉已婚中年男性
◉少年宮數學代課老師(無編制)
◉對數學有很深的研究推崇笛卡爾
◉妻子一家對他不滿意:(沒錢、 沒事業、性無能不能生孩子)
面對妻子一家的嫌棄,沒有被平等對待的張東升,原始情緒是不滿、委屈、傷心、失落,但他為了不離婚,他表現出隱忍、討好、對嶽父母殷勤備至、對妻子噓寒問暖、甚至沒有了自尊。
他卑微客氣的問嶽父母「我還有機會嗎」,得到的是否定答案。
(那對不起了)
嶽父母死後,這是他第一次表露出原始情緒(開心、舒展、輕鬆)。
發自內心的開心
後來,他乞求妻子「我還有機會嗎(求求你不要走)」,依舊是否定答案。
(假裝輕鬆自在,實則沒底氣)
看他這時候的表情,也是沒有隱藏的,回歸到了孩子的狀態(「媽媽不要我了」的那種難過)
是什麼樣的人格特徵讓張東升有著這樣的反應?
看到張東升,我想到了偏執型人格(請勿對號入座):
☛ 更容易比他人感受到外部到威脅,甚至把自己內部感受投射為外部威脅。
☛ 過分警惕與防禦、心胸狹隘好嫉妒
☛ 非黑即白,表現固執死板
☛ 會有兩個極端:一端是無能(羞辱,卑微);另一端是全能(執拗,自得)。
處於無能端的張東升(沒錢沒事業,甚至沒有性能力),長期生活在極端的壓抑中,而他用來應對壓抑的表現是:忍氣吞聲。
處於自大端的他,卻又充滿了對自己以及周圍一切掌控的欲望(穿著白襯衫在講臺上的形象:微笑著睥睨學生,像一位王者)。
他要麼完全不表達,見人的時候特別客氣,特別禮貌,特別退讓,特別忍耐,但是一旦這個狀態變化以後,他陷入到的是一種徹底的暴怒和貶低,他只有這兩種狀態。
面對不可溝通(沒得商量)的嶽父母和妻子,大多數時候他是在「忍氣吞聲」,將內心原始的情緒全部隱藏起來,呈現出一種壓抑的、內傷的狀態。
周春紅
◉丈夫劈腿離異
◉一個人撫養兒子(生活艱苦)
◉和上級馬主任談戀愛
◉不喜歡兒子多接觸前夫
網友們說她控制欲強,控制欲背後是她強勢的性格和不甘,讓孩子少拿爸爸給的錢,來證明「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養活好孩子」。
容不得老師對自己的兒子有半點質疑(孩子有問題,意味著她教育不當)
她和馬主任的事情被兒子知道後,她塑造的完美母親的形象被打破。
她是矛盾的,一方面,潛意識裡她認為離異母親應該遵守婦道,另一方面,她確確實實需要被關愛。
所以她通過喝牛奶這件事來看看兒子對她的態度,先是逼著兒子喝牛奶。以為兒子理解他,想要給他擦嘴時,兒子本能的躲開,她先是震驚,接著就開始暴怒:
(嫌棄我了是嗎)
「喝不下倒了」「有那麼燙嗎?」「你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是嗎?」 這帶著強勢怨氣的三連問讓人窒息,演的太到位了。
她將全部心力都放在兒子身上,所以兒子對她的態度非常關鍵,但其實兒子是理解她的,說「媽,其實媽你可以告訴我」,但被媽媽直接駁回,她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受害者、犧牲者,說:
一個人在自我滿足(我是多麼多麼愛你)付出的時候,很少考慮「這是不是對方想要的」 ,也不會想到這種犧牲自我的付出,會給對方帶來多少壓力。
與此同時,當一個人陷入自我感動的時候,她就有了道德籌碼,而這些籌碼,她遲早是要找別人去兌現的。
想起來《奇葩說》某一期,黃執中講了一個吃魚的故事,說:母親一輩子都只在吃魚頭,讓孩子吃肉,說自己愛吃魚頭,可到臨終前卻給孩子說,「其實我不愛吃魚頭」。往後,當孩子每每想起母親,內心都會充滿愧疚。
當時聽到這裡,我內心真的是五味雜陳,為什麼要在臨走的時候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這是多少父母正在對孩子的方式啊!用自己的苦、自己的犧牲綁架勒索孩子。
自我犧牲感是很危險的,周春紅、張東升都是典型的案例,把一切都放在一個人身上,孤注一擲。
他們放長線釣大魚,自我犧牲的背後是要回報,要大回報,所以當發現什麼都沒了的時候,他們會暴怒,會發瘋般做出魚死網破的可怕事情。
不要用自己的犧牲感去兌現伴侶的內疚感,覺得犧牲很大就不要去犧牲,開開心心的生活,讓自己的幸福感溢出來,這種外溢才是對伴侶最好的滋養。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伴侶,同樣適用於親人。
當你感受到了愛,擁有愛的時候,你才可能去愛別人。
愛的核心是「願他好」,是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對他,而不是用自以為他會喜歡的方式對他。
朱朝陽
◉初中男生
◉聰明數學好,年級第一保持者
◉不被同學接納,孤僻沉默
◉單親家庭,父母離婚後與母親一起生活
父母離婚後,他的原始情緒有作為孩子的委屈、對父母離婚的不滿、一人時的孤單、對母親愛(控制)的憤怒、對父親不關心自己的怨恨。
但為了不失去父母的愛,這些原始情緒很快轉化為「沒關係、我可以、不用擔心我」的討好、順從。
並且,父母對他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乖巧懂事成績好。
在「愛是有條件」的作用下,朱朝陽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自己表現好才能收到表揚,爸爸媽媽才會愛我,才不會拋棄我」。
而一旦暴露自己的真實情緒(尤其是敵意和自利的情緒),就會被討厭。
所以:
☛ 不能讓媽媽知道,自己在暑假認識了兩個朋友,因為媽媽眼裡的好孩子,是不用交朋友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 不能讓爸爸知道朱晶晶墜樓和他有關,因為這意味著愛的消失。
朱晶晶死後,他以為父親會重新愛自己,他說 「我希望以後每天都能像現在這麼開心!」
能看出來和爸爸遊泳那一段,他是真的開心,因為爸爸在真誠的和他溝通,在平等的對待他,把他當做男子漢,他也得到了爸爸大把時間的關注。
但後來發現,父親竟然帶著錄音筆來套自己的話(眼前這個看似關愛自己的父親,心裡滿是對自己的猜疑),於是他故意說「就算我死了也沒關係,至少你就不會那麼難過了「
藉此讓爸爸產生內疚,借用爸爸的內疚,好讓他有更多的時間來陪伴自己,朱朝陽用的這一招,很多父母也在用。
有句話說「得不到的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恰好的形容了朱朝陽和朱晶晶。
一方面他太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另一方面也知道父母的愛有條件,所以他小心翼翼、隱藏壓抑。
全劇朱朝陽有情緒波動的地方特別少,直到他爸爸死去的那一瞬間,壓抑在他心中的原始情緒才終於得到釋放,說了自己想說的話:
影視除了讓我們過癮,更多的是從中得到警醒:
2.不要壓抑,要主動表達(釋放)自己的原始情緒。
3.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一種恰當的、適宜的一種情緒疏導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情緒是源自於自我的問題。當一個人自我足夠穩定的時候,他表達情緒的張力自然會回歸到一個合理的水平,情緒過大的張力是自我破碎導致的。
注釋:自我可以簡單理解為內在的自己。
自我破碎:強烈的羞恥感會造成個體自我破碎:「自我破碎是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都會體驗到的『我要崩潰了』的感覺。其範圍從輕微的尷尬開始,一直到折磨人的恐懼和羞恥感。
4.表達情緒而不付出代價,也就是不自傷,也不傷人。這些原始情緒究其原因不是源自於外部世界,而是內在對於這個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也就是說,這些感受裡總是包含著創傷。
5.我們真正要處理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表達處理情緒時的張力,處理的是激發張力時的那個破碎的自我,以及這個自我此刻或者曾經是如何一次次崩潰的。
6.當一個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時,要儘量想辦法意識到這種情緒的醞釀發展過程,了解背後的動力,一個人對自己的理解越充分,對自我的掌控的範圍越廣。
這樣的話,我們慢慢就會尋求合理的途徑去疏導這種心理能量,通過這樣的深入探索,他最終就是能獲得一種用利己利人的方式去表達情緒的能力。感恩分享,願我們都能做自己情緒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