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女救母因緣,就是過去生修的福報,用種種的方便

2020-12-24 禪淨密實修

求佛出家他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修得跟佛一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看到「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問他:我們看到地藏經就了解,眾生不是那麼好度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不是說你勸他,他就會接受沒那麼簡單,必須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要有久遠心,度眾生是生生世世。

不可能一天兩天,眾生就給你度盡了,都是說久遠劫又久遠劫才能夠度這麼多的眾生。所以佛就對長者子說,你要發久遠心-來度脫一切受苦眾生,這樣你就能得到跟我同樣的相好。要為了這些六道裡面受罪受苦的眾生,廣設方便 盡令解脫,以種種的方便,盡心盡力使這些眾生能夠得到解脫。

這些眾生都解脫了,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這些眾生我都度到解脫了,我自己才要成佛,這就是「地藏王菩薩」本願的精神。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他自己才要示現成佛。因為他在佛前立下大願,眾生度盡他才要成佛道,眾生現在還有很多還沒解脫,所以以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現在還在做「菩薩」,這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他自己修學,是不是有達到成佛的標準?早就達到成佛的標準,只是他沒有示現而已。他的學生都已經成佛,很多很多已經成佛。只是他的願還未盡,所以他沒有示現佛身,只是沒有示現而已。那麼示現什麼 ?菩薩他到現在還是示現菩薩身,示現等覺菩薩的身份,來幫助一切眾生,發這個大願。

壽命也代表福報,所在我們中國人講五福,長壽這是五福之一,壽命長算是一種福報。像法之中,每一尊佛應化在世間,都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那麼我們這個時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三千年,就是進入末法,末法的開端。

正法像法的時期都已經過去: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那麼這一尊佛,他的法一直傳,傳到像法之中。像法就是說;佛法一直傳,傳久慢慢會變質,這個像就是很相似,但是已經有變,不像正法時期那麼純,已經是有變質。但是變沒有變得很多,還很接近所以叫做像法。

那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他的法運到像法之中那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女,婆羅門在四個種姓是第一的,婆羅門算是最高級的。婆羅門女她是一個女眾,出世在婆羅門的家庭,那麼這我們現代話來說;出世在貴族她屬於貴族。宿福深厚,眾所欽敬,宿福就是過去生修的福報,很深很厚,修得很多,福報很大。眾人對她都很欽佩很尊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這就更不簡單。

她在四威儀當中行住坐臥,這天人都會來保護她,當然這個福報是真不得了,是她過去生所修的。但是她的母親不信三寶,沒有學佛,其母信邪,她的母親不相信正法。時常輕視三寶,對三寶沒有恭敬心,看到母親信邪,又不願學佛,當然知道,她這個業一直造下去,後來一定墮「三惡道」。她也很擔心,用種種的方便,勸她母親能夠生起正見,來皈依三寶來學佛。

雖然這個聖女用種種的方便,勸她的母親捨去邪見,但是她母親沒有辦法完全生起信心。她的母親業障深重,無法完全改變過來,也是常常邪知邪見,造惡業,不久命終,當然就墮入「地獄」。就是說他的神識,「魂神」墮落在「無間地獄」。明了因果報應的事理,根據這個善惡因果來觀察,這個人在世的時候,如果善較多,惡較少,來生能夠往生到人天「善道」。

如果惡較重 ,善較少,一定往生「惡道」。對因果理論事實有明了的人,不用問人就知道,「婆羅門女」是一個學佛的人,深信佛法的人,當然根據佛法來判斷,她的母親必定墮落「惡趣」。她也是盡心盡力幫助她母親脫離「惡道」,廣求就是買很多的香花,以及供養具。拿到先佛塔寺大興供養,「婆羅門女」是出生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之中,當然佛不在世,到佛的塔寺大興供養,當然是供養佛像、經典,還有出家人三寶,母親才得以脫離苦處。

相關焦點

  • 沒有福報,連善事都做不了!應如何修福報!
    若人具有福報,那他就會像福力王一樣,做任何善事都沒問題:他不但可以長期依止善知識,還可以長期行持對自他有利的善法;雖然末法時代的眾生在修行時會遇到種種違緣,但他卻能善始善終。3、往生極樂世界需要福報大家的所願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將來廣度一切眾生,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要有廣大的福德。
  • 淨空法師:現在修福比古人方便,所獲果報卻不如古人
    ...佛法中教人修福,修福是什麼原因?你沒有見性。沒有見性要想得福報,那怎麼辦?只有靠「修」。靠「修」得到的這個福,不是自性的,自性才是無有止盡。像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是自性的福報。《華嚴經》上講到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自性的福報。諸位要明了,如果我們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了,像華藏、像極樂世界這樣的依正莊嚴就現前。
  • 《賢愚因緣經》之月光王投師緣品第二十六
    那麼過去佛祖在因地上發的願、結的緣、修的法、所作的一切準備,當它成熟的時候,佛就來到世中來示現,來講法。那麼過去佛所作的準備,一切因緣,都已經隨緣示現了。當這個因緣要結束的時候,雖然佛祖很希望再能夠度化眾生,但是沒有緣,是沒有辦法延續的。所以就出現了雖然佛想住世,提示阿難,但是阿難被種種業力迷惑,不能夠提出請佛住世的要求來。那麼阿難離開以後呢,魔王來到了佛陀面前。
  • 實修者啊!你應該這樣打開佛陀的傳記
    就用手拉婆羅門的耳朵,婆羅門被拉得脖子向後轉,手腳散亂、失刀在地,動彈不得,這時國王就對樹神說:「我從過去到現在於此樹下曾用九百九十九顆頭顱作布施,如今再施此頭,數量就達到一千,以此,我將圓滿布施度。你不要阻攔我求取正道之心。」於是婆羅門揮刀砍下了月光王的頭顱,而國王竟以雙手捧著自己的頭顱恭敬地獻給婆羅門。霎時,天空吉相紛呈,天人爭相宣告:「月光國王已成登地的大菩薩了。」
  • 嫉妒心沒了,福報就來了
    再對損害自己的怨敵、特別嫉妒的對象觀修,徹底斷除對他財富圓滿忍無可忍的噁心。當然,前世修過大乘佛教的個別人,就像《經莊嚴論》中所說,在短暫的時間中,四無量心、菩提心的境界就很容易生起,而且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都不會退轉。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故大家最好還是按次第來修。我們剛開始時,修隨喜心可能比較難,見別人處處圓滿,嫉妒心就特別強。但通過聞思大乘佛法,慢慢地,對上中下三種人都會生起歡喜心。
  • 佛典故事:優波笈多尊者弘化因緣(十三)
    有位優波笈多尊者在摩偷羅國的那哆婆哆寺宣說法要,這位尊者以其大慈悲、大智慧、大禪定,以種種善巧方便化度無量眾生,並令弟子蒙獲法益證阿羅漢果者無數;每當他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就令對方取籌擲入石窟。當時,有一位思辯敏銳的婆羅門,因為學習婆羅門教義,將四大五蘊積聚之假我誤認為實我,因此常生起堅固的我見,使他在人我得失、愛憎取捨之間煩煩惱惱、痛苦煩悶不已。有一天,他向一位佛弟子請教:「是否有人能夠漏盡惑業,不再痛苦煩惱,生死自在呢?」
  •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 南懷瑾的點撥:福報是有定數的,福報好時慢慢用、省著用
    福報是果,因在於修。福報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修得來的。所以不要小看那些成功人士、百萬富翁,他們都是有福報才能承載住自己的財富。相傳, 曾經有個國王,發現整個國家貧富差距非常大,便下了一道強制命令。他要求全國所有富人都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平均分給窮人,讓每個人的財富都等同。在國王的壓迫下,富人都平均分出了自己的財富。國王以為這樣做之後,國家便不會再有窮人,所有平民的生活都會一樣幸福。
  • 蓮花生大師全傳(十)——第十章 星命歷算了因緣
    色珠仙人先將最根本的歷算因緣譬喻,告訴蓮花王太子,使他方便總持思維其意旨,接著,他更深入解說歷算因緣的密義:「佛陀對生命界在宇宙中無常意識之流,有所謂十二緣起的教化。所有一切的時間都安住在我們的意識之中,我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病苦,因緣如實地體解,就親見了時輪的無常動相。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無論金錢名利、權勢地位,或各種物質方面的享受,都驅使著人們無休止地執求追逐和拼命撈取……至於得到得不到,得到多少,這與你有無福報,及福報的大小有直接關係。若你沒有那個命,即便你付出再多,結果也不會如你所願。若你官運亨通,榮華富貴,這福報是你前所修來的,雖有前因後果,但也離不開你今生努力爭取。你造了多少因,就會有多少果。有善果必有行善的因,有惡行就有作惡的果,這一切皆自作自受。
  • 因緣果報是真的嗎?
    從以上的提問就表示,這當中一定是有過去世的業因存在,否則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子女際遇、個性、才能、想法應該都一樣才對啊,然而為什麼各不相同呢?而這個業因存在哪裡呢?是存在虛空中嗎?我們來看看 世尊是如何開示的。
  • 地藏經中回向法界的秘密與將所修小善業轉為大功德大福報之竅訣
    有大德已經總結出誦地藏經的初始現象:「持誦的過程可能會有一些現象,例如:頭暈目眩、流眼淚、字體模糊、身體酸軟不適、心生疑惑、雜念紛至等,尤以剛開始持誦的第一個月內最為嚴重。遇此情況者,種種現象乃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作祟所致,應以最懺悔的心,祈求冤親債主原諒,更要以最勇敢負責的心來圓滿現前之因緣果報。」
  • 因為你福報不夠,所以總被業障拖著走!
    福報不夠,禪定升不起來,被業障拖著走,就應該去念經、抄經、念咒、念佛、供僧、印經、放生、施食、修廟、侍奉父母、禪修、道場做義工,這些實修都能提升福報。  智者大師說過:修福德不修智慧,叫作愚;修智慧不修福德,叫作狂。消耗享用過去的福報叫做「吃腐食」,不積福報總有一天會把福報吃完,沒有福報處處是苦。
  • 因為你福報不夠,所以總被業障拖著走 !
    福報不夠,禪定升不起來,被業障拖著走,就應該去念經、抄經、念咒、念佛、供僧、印經、放生、施食、修廟、侍奉父母、禪修、道場做義工,這些實修都能提升福報。  智者大師說過:修福德不修智慧,叫作愚;修智慧不修福德,叫作狂。
  • 禪心 希阿榮博堪布:苦樂參半、罪福同受的人生本身,即是福報
    如果把關愛的範圍擴大,由己及人及眾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問:佛是建議人生少經歷,越簡單越好,還是多經歷,多看世態炎涼?答:人一生的經歷,概括起來就是:緣會即現,緣滅即散。因緣到了,不想經歷也得經歷,因緣盡了,想留也留不住。
  • 如何增加自己的福報,改變自己的命運?
    其實苦每個人都有,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要經歷許多坎坷,飽嘗種種辛酸,承受種種磨難,體會種種痛苦。佛說,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那麼,苦從何來呢?是故,要想擺脫輪迴苦的牽引,我們就必須修學佛法、成就佛果,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生死輪迴,徹底解脫生命的痛苦。今天我們主要談如何增加自己的福報,如果要想讓自己的福德大,福報多,那我們就要明白因果的道理,古人云:「福禍無門,惟人所召」;佛教云:「有因必有果」。這都是告訴我們無論是福是禍,都是因為我們的業力召感,也就是佛教說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 佛教中不可思議的因緣果報,一件衣服種下得度因緣
    入地獄就入地獄,轉世仍可以從地獄中出來,一切都有因果業報。」眾婦人聽的比丘尼此言,個個帶著好奇心,請師父解說因果業報之理。比丘尼就說:「我的前世是一個戲女,經常身穿各種美麗的衣服,說各種各樣的戲中話,有時穿著比丘尼的衣服,戲笑一番,供人觀看。因為這種緣故,那時有一得道的比丘尼勸說我出家修行。
  • 世界上真的有因緣果報嗎?
    《楞伽經》卷四〈一切佛語心品〉云:【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假使有人因為無法忍受這一世之苦報,想要解脫痛苦而提前自殺者,在身壞命終以後,這一世所未受盡之苦報,仍然必須於未來世因緣成熟時繼續承受,沒有辦法逃避;在這當中,如果往世所修之善業大於這一世之惡業,那麼下一世將先受樂報,樂報受盡以後,再受其餘未報之惡業苦報,仍舊是無法逃避的。
  •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一、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行是過去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