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

2021-02-19 密法之光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首先就得認識三寶、四聖諦及十二因緣。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得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一、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行是過去造業。

  ⑴、無明:我們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於佛、法、僧三寶不明白,也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⑵、行: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發動心驅使身,口,意造業,此稱為「行」。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所以「行」就是業報,使我們投胎輪迴生死。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⑶、識:眾生前生死時,名色(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散滅,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好像前世是人,死後轉生為烏龜,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因惑業導致,此「識」重新入胎。此「識」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識」。在南傳佛教只說為「識」,但大乘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死後,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識繼續活動,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陰身,它能夠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識」入胎後,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胞胎漸漸長成,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精神活動成為「名」,身軀的生長稱為「色」。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名」,身軀稱為「色」;但當胎兒生長時,六根未具,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之為「名色」。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而特別給予的名稱。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長,六根生出來後,就有「六入」。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稱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像樹根能長出樹木,故稱為「六根」。六根成長依胞胎,成長圓滿之後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觸: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成為「觸」。此是一個心理作用,成為「心所」,並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舍受。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現在承受到果報,而使我們擁有之。

  第二重因果:現在因到未來果。

  現在因:愛、取是現在迷惑。有是現在造業。

  ⑻、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對於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因為有了受就有「愛」,對這個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讓它看東西,肯定它受不了,會覺得很辛苦。眼睛整天愛看東西,對境界貪愛不以受為苦,使我們對這個貪愛產生種種的執著。此貪愛有很多種,主要有兩種:一者、境界愛,比如我們對於所看到的東西起愛染心;二者、自體愛,即是我們貪愛有一個「我」,貪愛這個身體是「我」。由此貪愛引發一切煩惱而起種種造作。

  ⑼、取:由於這個貪愛心加深執著,不願意舍離,稱為「取」。不止不願舍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將來有。取可分為四種:一者、欲取:即是我們執著,希望獲得更多自己貪愛的東西,稱為欲取。二者、見取:對於我們的知見、思想起貪愛,追求更豐富的知識,認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優勝的而執著它,稱為見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種貪愛,執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脫,能得福報等等。四者、我語取:此是對我的貪愛。這些執著都是貪,是我們過去的業習,現在顯現出來。比如你有抽菸的業習,現在眼前有一隻香菸,就對他起貪愛;沒有抽菸業習的人,就無此貪。我們過去有種種業習,現在境界當前,就起種種貪愛。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瞋、痴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佔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⑽、有: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業有」,稱為「有」,這個「有」又稱為「三有」。一者、欲有:即是欲界的業報;二者、色有:即是色界的業報;三者、無色有:即是無色界的業報。此(業)有由愛、取(煩惱)所發動之身、口,意三業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後,再生之識得到滋潤。

  未來果:生、老死是將來的苦果。

  ⑾、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將來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說五蘊之十二因緣相續,無有窮盡,它形成一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死。這十二因緣就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不是直線式,而是一個輪轉。即是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周而復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後我們就要受業的果報--苦果。在受苦果的當中,我們繼續迷惑,繼續造業,造業後又再受報,這樣的循環作用,稱為

  十二因緣的流轉。

  二、緣起:

  一切諸法都依託眾緣和合而生,緣盡則散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眾緣和合時我們就以為它生,因緣散了我們就以為它滅,故名緣起。緣起是指在因緣作用下之法性,即是一種原理、法則。

  三、緣生:

  因緣成熟,果報生起,稱為緣生。緣生是指緣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種果報。

  四、緣生法之共同性:

  ⑴、無主宰: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主宰者。我們以為世間的一切東西,總是有個主人,有個主宰者,這是一種執著。十二因緣告訴我們沒有作者,沒有主宰者,那是因為我們無明、無知,產生了種種造業的行為,因而促使我們入胎產生識。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個識,識是由誰主宰?它沒有人主宰,只不過是無明和行的產物。比如一粒種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陽光、水份與泥土,就發芽生長,這其中沒有主宰者。

  ⑵、無作者:無明緣行,行緣識;即是無明生起行,行生起識。這當中無主宰。這其間也沒有作者,就是無明作行,行作識,識作名色。從十二因緣來看,造業者是愛與取,那是因為迷惑而造業。迷惑的「受」、「取」並非我,故說無作者。

  ⑶、無受者:在十二因緣中只不過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在作用,這其中並沒有人在受果報;我們總以為有一個「我」在受果報,這是不對的;那是識、名色、六入,觸等種種法在受果報。比如說:有一間亞答屋被火燒,難道是它在受果報嗎?不是的。它是亞答屋的葉子,裡面的木材等東西,因為加熱,就燃燒起來;它燃燒後就滅了,裡面沒有受果報的亞答屋。由亞答葉、木板等材料組成一間被我們稱為「亞答屋」的東西;同樣的,由識、名色、六入、觸、受形成一系列活動,我們把它稱為「眾生」,實際上沒有一個實體的「眾生」在受果報。

  ⑷、無自作用:十二因緣當中,沒有一個因緣可以自己作用,必須依靠其它的因緣。好像我們的六根從胚胎來,胚胎從「入胎的識」來,識從業報來等等,所以每一個都是靠其它的因緣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⑸、從因生:因為不是自作用,也沒有作者在做,故從因生。

  ⑹、不自在:十二因緣的流轉,是令我們不自在的;因緣的相生相滅,不是我們所需所要。甚至於這個愛、取也是因為過去的引發來的,裡面並沒有一個我要愛、我要取。

  ⑺、託眾緣轉:十二因緣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單獨產生作用,它要依靠眾多因緣引發,才能轉來變去,所以說它需要託眾緣轉。

  ⑻、無常、苦、無我: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如果它不是無常,就會保持不變,不必依眾緣生;如果它不是無常,也不會促使其它法的升起。因為無常生滅,才會有不同的東西相續生起。因為無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如果有人說:我要舉手就舉手,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但這十二因緣的流轉我不能捨棄,故那並不是屬於我。如果是我,我要對你起瞋心,現在就可以瞋,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緣,我要它瞋你,還要依眾緣使它瞋才行,所以我要依種種因緣才能起瞋心。又比如我要你現在對母親起瞋心,因為沒有瞋的境,故瞋心生不起。我們對這十二因緣的流轉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⑼、性空: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每一支都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皆是因緣相生相滅,故說其本性空。我們聽到「空」,千萬別誤會是什麼都沒有。所謂性空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沒有真正的自體,不實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稱為性空。

  五、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覺悟時,他於菩提樹下觀這十二因緣,發現眾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眾生,使他們解脫。因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老死開始逆次而觀察:一切眾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種種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發現到眾生有「老死」是由於有「生」,有「生」是因為有「業有」,所謂「業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因為我們有了將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業,它們會推動我們將來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觀察到並沒有「我」在造業,而是身心(假我)對世間的種種事物產生了執取,渴求將來有,造成了有業報;我們有「有」是因為有「取」;有「取」是因為有「愛」,我們過去的業習對事物有貪愛,接觸境界時,貪愛心就生起,對境界所看到的東西產生執著;「愛」的生起是因為有「受」,我們的六根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貪求樂受。因為有樂受,造成我們業習中「愛」的心生起;反之它則不生。假如我們天生是聾子,從沒聽過聲音,那對歌聲、鳥聲等,就不會貪愛;因為我們有感受到聲音,所以才會貪愛它。佛陀說我們有「受」,就有貪愛,所以受是愛生起的原因。我們有「受」是因為心依靠六根接觸外境,根、塵、識產生「觸」,因為有「觸」,所以有「受」。佛陀繼續觀察,發現有「觸」是因為有「六根」,沒有「六根」我們的心就沒辦法與外境接觸;接著佛陀又繼續觀察,發現「六根」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在母胎裡有「名色」的活動,所以產生「六根」;佛陀說因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們會受生就是有「識」,我們死後,精神繼續活動,我們會被業轉去入胎,結果就在胎裡成長。佛陀發現有「識」入胎,就有「名色」;那「識」又是從哪裡來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後佛陀觀察由於有「識」故有「名色」;因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為有「六入」,故有「觸」;因為有「觸」,故有「受」……順觀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稱為流轉門。

  六、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我們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來看,叫做還滅門。要怎樣才能把老死滅掉?佛陀觀察只要不「生」,就沒有「老死」;滅三界「業有」就不「生」;如果我們不執「取」,那「業有」就不會生起;只要把「愛」滅掉,「取」就不生;因為「愛」是過去的業習,只要把它滅掉,就不會執取了;「受」滅則「愛」滅,以此類推,最後只要無明滅掉,此大苦聚也滅。然後順觀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亦滅。

  七、如何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

  只要現在不造業,不迷惑,那現在的愛,取無明就斷除、覺悟,過去所造的業就好像無根的樹,再也生不起。既是說,這十二因緣告訴我們,過去的無明與業行延續到現在,如果我們覺悟不愛不取,就不會產生我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煩惱。無此煩惱後,我們就會發現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無我、緣生無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誰在生?誰在受老死呢?當這些執著都沒有了,我們就會覺悟到沒有一個眾生在流轉生死,受輪迴之苦。只要覺悟現前的無明,在愛、取時不迷惑,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沒有我。既然無我,就不會繼續流轉,同時也會發現到,所有的迷惑都沒有了。我們在愛、取之前,感受外境的當時,覺悟它,不再去執取,這樣就不受後有。

  八、十二因緣的三世兩重因果:

  無明與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報;我們現在有愛、取就會造業,是現在的因,將來就有生、老、死;所以過去因是過去世;現在果、現在因是現在世;未來果是未來世,總共有三世。那麼三世為什麼又說兩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過去因形成現在果;第二重是現在因造成將來果。所以十二因緣中有三世兩重因果。它又告訴我們惑、業、苦的輪轉,因為迷惑造業,所以要承受業報之苦;我們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周而復始,沒法間斷與中止。

  後來的論師把十二因緣講為胎生學說,好像在解說怎樣入胎?在胎中怎樣生出六根?六根圓滿怎樣出胎?出胎後幾歲有觸,幾歲有愛、取等等,這是一些論師如此詮釋,不是佛陀闡述的。好像《俱舍論》,就是以年齡的劃分來講解十二因緣,這是不正確的。佛陀講十二因緣時,不說三世兩重因果,也沒有說惑、業、苦,只是直接了當的說十二因緣,後來的論師加以分析,說它有惑、業、苦以及三世兩重的因果,此雖非佛說,但是這是正確的。

  九、十二因緣給我們的啟示:

  ㈠、十二因緣流轉的順、逆觀:從「老死」追尋到「無明」,稱為逆觀;從「無明」追尋到「老死」,稱為順觀。此順、逆觀又可分為流轉門的順、逆觀與還滅門的順、逆觀。十二因緣流轉門的順、逆觀就是看它生(流轉)的原因,所生的果報;還滅門的順、逆觀就是看它滅(還滅)的原因,所滅的果報。順觀就是「無明」滅「行」就滅,「行」滅「識」就滅,「識」滅「名色」就滅,……。逆觀是:如果要「老死」滅則要滅掉「生」,要滅「生」就要滅「有」,要滅「有」就要滅「取」,……。這就是還滅門的順、逆觀。

  ㈡、佛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十二支緣生法,其共同性質是無常、無我、沒有作者、沒有受者。佛陀還告訴我們生死流轉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緣者,就會誤會這世間與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或誤會人是父母生的,以為人從前是什麼都沒有--無因,突然間從母胎中出世,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我們學習十二因緣,以智慧觀察而破除之。

  ㈢、應以智慧觀察,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我們的識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變;我們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鮮豔、暗淡等顏色的刺激;耳朵聽到和諧或是刺激的聲音等,這些由我們的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觸」,因觸而產生的「受」,我們也都不能改變,然而我們要覺觀它,把握它。假如我們很清楚的覺悟到這個「受」的話,那必定會認識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這時我們就不會有愛、取了。既是說我們現前的六根,接觸外境時,覺悟到耳朵感受聲音的苦、樂;眼睛感受顏色的苦、樂,那就有辦法放棄愛、取;如果不能覺知,就會墜入愛、取中。也既是說,如果你對「受」明明了了,那愛、取就有機會放下;如果我們對「受」觀察覺悟,然後來覺悟愛、取,使他們不再生起,如果我們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脫死。我們過去有無窮無盡的業與無明,但是現在的覺悟,就能夠把它們全部丟掉。打個比喻說:一個做母親的人,對子女貪愛執著,兒女快樂,她亦快樂;兒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覺悟到;這個人跟我有一段因緣,前世與我的緣比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這般地做母子(女)罷了。你無需為他而悲哀,也不必為他而快樂,他有他的業,為什麼別人的悲哀與快樂,你無動於衷?而子女的悲哀與快樂卻能牽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牽腸掛肚?如果你觀察到這一切都是緣份,看的很清楚的話,這個悲哀與快樂就會消除。講的更簡單一點:有錢人玩古董,古董是什麼?是石頭、破磚爛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愛,使你執著?這個杯子有什麼東西使你快樂?沒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卻對它有無窮的樂趣,愛不釋手,那是因為你貪愛它。如果你觀察到這也不過是個千年的杯子罷了,現在這個杯子也是杯,我為什麼要執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沒事了。所以我們要觀察貪愛是從哪兒生起,才能把貪的煩惱放下。其他的種種煩惱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能覺悟、掌握咱們的心念,愛、取不生,那麼一切終歸與寂靜,煩惱不生起,內心一團平靜,寂滅的境界,稱為涅槃。

  ㈣、佛陀在經中對十二因緣有各種譬喻:

  ⑴、植樹的譬喻:流轉門有如種樹澆水加肥料,樹木就茁壯成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把樹砍掉,那它就長不起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受」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有,生、老死。如果在「受」這兒把它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長,甚至於「受」也不生,那你就進入無餘涅槃。

  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餘涅槃。二者、無餘涅槃。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是處在有餘涅槃的狀態,他沒有愛、取了,這就好比一棵樹,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樹根和樹幹還存在,繼續等到這棵樹老、死。因為阿羅漢有過去的業繼續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體舍報後,沒有了「受」、「觸」、「六入」,那就好像樹根斷了,他再也不來受生,那麼我們就說他把這十二因緣這棵樹的根都斬斷,再也不能成長了。

  ⑵、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他就會繼續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佛說十二因緣亦復如是。佛陀教導我們觀察十二因緣時,如人口渴,發現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萬不要喝它。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它有毒,喝了會被毒死,使得我們再來輪迴生死。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業報,就不要去愛、去取,這樣才能截斷生死的流轉。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就會證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陰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等等為緣,就有一切法的生起。
  •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十二因緣法告訴我們輪迴真相
    師父今天跟你們講講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就是人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是指緣分從無明(不明白)到老死的這個過程,從你生出來之後這個緣分開始,一直到你人生什麼都不明白,最後一直到死亡,你就會產生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因緣,因緣果報啊。這個過程就是人的一生,一生所犯的錯誤,一生必須經歷過的挫折和思維上的痛苦。    在十二因緣中,第一是無明。
  • 十二因緣,究竟講了什麼?
    「十二因緣」講的是人道中的輪迴過程,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人生狀態。佛教認為,人在投胎之前的身體叫作「中陰身」,中陰身的目標是尋找適合投胎的父母,進行轉生。這種轉生之念,便是無明。
  • 圖解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 人是如何投胎的 詳解十二因緣
    若按著「十二因緣」來講,男女這種問題,為什麼男人、女人就生出一種愛意來?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這就叫「一念無明」。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這就是「無明」。「無明緣行」,這個無明一生出來了,然後就有了行為。有了什麼行為?就有交媾的行為──男女性行為了,這叫「行」。「行緣識」,有了行為,然後就有一種識,就是「納想為胎」這個「識」。
  • 一期一問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十二因緣圖帶你揭開生死輪迴之謎!
    十二因緣圖解說視頻,主要通過了解十二因緣每一因緣解說來闡明轉世輪迴的過程。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意思就是說: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會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會跟著消滅。
  • 要想去除自己的雜念 就要這樣理解十二因緣
    在了解了無明以後,我們就該了解一下,與無明緊緊相連的十二因緣。與學習所有佛法概念一樣,十二因緣也要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把十二因緣轉到自己的內部,從自己內心的角度,又該怎麼來理解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指每一個念頭,在自己內心從生起到消失的十二個變化過程。這十二個過程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過程的變化、轉變,是佛陀和古代的禪修者,進入甚深禪定,在絕對平靜的身心中,經過細密的體驗之後,總結出來的。無明,是指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心是怎麼變化的。行,就是指自己內心總在行,總在動,總在不斷變化。
  • 圓教解讀十二因緣法,揭秘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
    這句話講全了:無無明,無行,無識,無名色,無六入,無觸,無受……實際就講十二因緣,是不是?然後還有講無什麼什麼,無老死盡……也就是講,我們真心中啊,本來就沒有十二因緣這個東西,十二因緣都是妄想打出來的。我們仍然先用小法作一個說明。首先理解這十二因緣是怎麼回事。
  • 十二頭陀經:這些因緣事情必須這樣做
    【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佛陀當年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等凡夫又有何資格「要求」圓滿呢?當我們求不得的時候,一定會生起分別、嗔恨、疑惑……「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當受「齋請」或聚餐的時候,同時也生起了諸漏因緣;回想一下我們在聚餐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明白「諸漏因何而起」……「受請食者若得食。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至於「中善」的信眾,如闢支佛者,佛則教他們「應十二因緣法」(與十二支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應的佛法)。為什麼是「十二支法」呢?因為「十二因緣法」的內容,講述眾生為何「生」。如此以更深入的剖析方式,幫助此類型眾生,透過「深知諸法因緣」而覺,再「生慧」。因此稱此層級的引度為「闢支佛乘」。*法華經:「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網圖但是這個世間的人有迷有悟,迷執程度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帆風順的證入入佛祖的境界之中的,迷執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出現一些障礙修行的因緣,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告訴我們說,當心成為障道的因緣時有三點:口說不行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1、無明:是說內心的無知,因為無知而不懂善惡,更不知道什麼是佛法,這也是人會有煩惱痛苦的原因!
  • 緣概說 | 因緣:因緣與生命、因緣與禪修、善用因緣
    在生命期間,因緣又如何發揮作用呢?如前所述,結生心中無貪、無嗔、無痴三美因會在生命的有分流中持續產生作用,同時也直接影響六根的健康發育和成長。這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對我們今生的持續影響。然而,在當下這個生命過程中,我們仍在造下新業。造業的心必定是有因心,這時因緣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 因是一個動因 緣是連鎖關係 互為因緣
    在中國文化隋唐以後,因緣二字,我們經常用到,乃至於人跟人之間相見各有因緣。實際上因緣兩個字很簡單的,就是因與緣,因——最初的一個動因;緣——由這個動因連鎖的關係。譬如人與人之間相處,兩個朋友一個是因、一個是緣,有這個與這個的關係。哪個是因、哪個是緣呢?互相為因緣。
  • 因緣乞丐
    每當有人施捨食物給他時,他便面露和顏地連說:「因緣!因緣!」即使不給任何東西,他也如此說著,毫無慍色。偶有頑童,群集在他四周,或扔石頭,或用木棍打他,甚至將他穿的草袋撕破,他也只是說:「因緣!因緣!」毫不以為意。因此,街上的人都稱他為「因緣乞丐」。到了晚上,因緣乞丐就在人家的屋簷下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