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說
「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在「四諦」說中,「緣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見緣起便見法,但見法便見緣起」。實際,「緣起」是佛法的表現,或者說是受佛法支配的,由於佛法的作用,可以從兩件似無內在聯繫的時間中「把握」其因果關係以便論證佛教的業報輪迴說。
十二因緣說
主要環節佛學理論
定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用緣起說解釋人生本質及其流轉過程,又稱「十二緣起說」、「業感緣起說」。是原始佛教業報輪迴說的理論基礎。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依賴於一定的條件(因緣),離開了條件,就無所謂存在。
主要環節
十二因緣就是從無明到生死彼此成為條件或因果聯繫的12個環節:①無明,即無知;②行,由無明而產生的善與不善等行為(意志);③識,相當於託胎時的心識;④名色,相當於胎中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形體;⑤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種感覺器官;⑥觸,相當於出胎後開始接觸外界事物;⑦受,即對苦樂等的感受;⑧愛,即生起貪愛等欲望;⑨取,指追求色、香、味、觸等;⑩有,即生存的環境;⑾生,即來世之再生;⑿老死,是人生的終結。其中,①②是過去因,感現在果;③~⑦是現在果;⑧~⑩是現在因,感未來果;⑾⑿是未來果。十二個環節前後之間互成因果,互為生滅條件,是涉歷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總的因果循環鏈條。原始佛教在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此說,認為眾生之所以有生死輪迴種種痛苦煩惱,根源在於無明,只要破除無明,就可以滅除生死輪迴的痛苦而獲得解脫。
佛學理論
「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的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
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的作用。在「四諦」說中,「緣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見緣起便見法,但見法便見緣起」。實際上,「緣起」是佛法的表現,或者說是受佛法支配的,由於佛法的作用,可以從兩件似無內在聯繫的時間中「把握」其因果關係,以便論證佛教的業報輪迴說。人生現象和世間現象變化無常,其因緣也各異,但「四諦」說認為,最基本的是十二因緣,這就是:
老死
佛家認為,人的最大的煩惱是害怕老死。死為人生的終結。為什麼會有「死」的煩惱呢?那是因為有「生」,有「生」才有「死」,所以說「生是老死緣」。
生
「生」是人生的開端。而「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家認為那是因為「有」。什麼是「有」?在佛家看來,「有」是指某個人前生思想行為的總和,佛教又稱之為「業力」。也就是說,是由前生「業力」之因,導致今世得以生為某類眾生之果。所以說「有」為「生」因,「生」為「有」果。
有
既然「有」的本質是各個人前生的思想行為,即「業力」的總和,那麼,「有」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取」。佛教講「取」,是指人們對人生和物慾的各種追求,由此形成各種不同的思想行為,即各種不同的「業力」,進而得到不同的回取,所以說「取是有緣」。
取
既然「取」是人們對人生和物慾的追求,那麼,「取」的原因又是什麼?佛教認為, 「取」的原因是「愛」。「愛」包括性愛、食慾等感情的和物質的各種貪愛。人是因為具有各種貪愛才去追求種種人生物慾的,所以說「愛是取緣」。
愛
既然「愛是各種貪愛,那麼「愛」的原因又是什麼?佛教認為,「愛」的原因是「受」。「受」指各種苦樂感受,它導致了人們產生各種貪愛。所以說「受是愛緣」。
受
既然「受」是人的種種苦樂感受,那麼,導致種種苦樂感受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觸」。「觸」指人的肉體、精神與外界直接接觸,因為有接觸才有感受,所以說「觸是受緣」。
觸
既然「觸」是人的肉體或精神與外界直接接觸,那麼,導致「觸」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六入」。「六入」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和認識機能;如果沒有這些器官和功能,人們就不能觸受外界事物,所以說「六入是觸緣」。
六入
既然「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和認識機能,那麼,導致「六入」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名色」。「名」指人的精神活動,「色」指人的肉體,「名色」則是指有意識活動的人體。因為有了它才會產生「六入」,所以說「名色是六入緣」。
名色
既然「名色」是指有意識活動的人體,那麼導致產生有意識活動的人體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識」。「識」是指人在投生一剎那間的精神本體的神秘活動,相當於通常講的「靈魂」。佛教認為,人體生命是託「識」而成,所以說「識是名色緣」。
識
既然「識」是指人的投生一剎那間的精神本體的活動,那麼,導致這種精神本體如此投生(或投富貴人家,或投貧窮人家,或投生為畜生,等等)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行」。這裡的「行」一是指人的一切(包括前生今生)思想行為(即業行),二是指推動這些思想行為獲得一定果報的過程和力量。「識」是由於「業行」引發的,所以說「行是識緣」。
行
既然「行」是指人的能導致一定果報的業行,那麼,導致人的種種「業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痴」。「痴」,又叫做「無明」,即愚昧無知,人之所以致力於種種不善的「業行」,是由於無知的結果,所以說「痴是行緣」。
痴
佛教認為,人的一生和人世間之所以有種種「苦」的現象,根源全在於「痴」,這是苦的最後根源。
上述十二緣,又叫十二支。「四締」說認為,十二支中,對人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愛」、「痴」三支,因為有「生」,就有「愛」,就會導致各種「苦」,而歸根到底則是由於「痴」。因此,人們要能獲得最終的解脫,便應修習佛理,徹底擺脫「痴」的羈絆,這就是「十二因緣說」的最終結論。
心存善念,廣結善緣,因果輪迴,善惡有報。
關注我的文字,弘揚中華五千年文明,走進心靈更好的認識自己。
作者:禪心問道。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