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2021-02-19 西天之路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因為無明而做出善或惡的行為。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

  三、識,因為過去的行為累積了一定的因果,從而投生於今世,成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即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發育時,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觸,人在出生後,對外界事物有所接觸。《遺教經》說:「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惡馬,不加控制,將牽人墜於坑阱。」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由於與外界事物的接觸而產生苦、樂、憂、喜的感覺。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

  八、愛,對苦有強烈的憎恨,對樂有熱烈的渴望,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愛。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降伏妄想。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就會做出種種惡業。

  十、有,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今生為愛產生諸多行為,成為下一世的果報。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

  因為十二因緣的每個要素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導致輪迴流傳不止,所以只要我們暫斷輪迴鏈上的任何一個接點,尤其是破除無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緣所束縛,跳出六道輪迴,擺脫無休止的生死循環,這也是我們參悟十二因緣的目的。

相關焦點

  • 一期一問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一個生死鏈條,破盡無明,生死鏈條就斷,就沒有生死苦受了。4. 問: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和《楞嚴經》中「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句話矛盾吧?如果不矛盾,這兩句話各表達的什麼?答:一切法的因,就是如來藏,緣,就是產生某種法的所有條件。
  • 十二因緣
    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瞋、痴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佔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 十二因緣,究竟講了什麼?
    「十二因緣」講的是人道中的輪迴過程,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人生狀態。佛教認為,人在投胎之前的身體叫作「中陰身」,中陰身的目標是尋找適合投胎的父母,進行轉生。這種轉生之念,便是無明。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
  • 十二因緣法告訴我們輪迴真相
    輪迴的源頭是什麼?師父今天跟你們講講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就是人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是指緣分從無明(不明白)到老死的這個過程,從你生出來之後這個緣分開始,一直到你人生什麼都不明白,最後一直到死亡,你就會產生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因緣,因緣果報啊。這個過程就是人的一生,一生所犯的錯誤,一生必須經歷過的挫折和思維上的痛苦。    在十二因緣中,第一是無明。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圖解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取:「取」是指強烈的欲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我們在經歷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為無明等驅使,做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 要想去除自己的雜念 就要這樣理解十二因緣
    在了解了無明以後,我們就該了解一下,與無明緊緊相連的十二因緣。與學習所有佛法概念一樣,十二因緣也要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把十二因緣轉到自己的內部,從自己內心的角度,又該怎麼來理解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指每一個念頭,在自己內心從生起到消失的十二個變化過程。這十二個過程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過程的變化、轉變,是佛陀和古代的禪修者,進入甚深禪定,在絕對平靜的身心中,經過細密的體驗之後,總結出來的。無明,是指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心是怎麼變化的。行,就是指自己內心總在行,總在動,總在不斷變化。
  • 人是如何投胎的 詳解十二因緣
    若按著「十二因緣」來講,男女這種問題,為什麼男人、女人就生出一種愛意來?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這就叫「一念無明」。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這就是「無明」。「無明緣行」,這個無明一生出來了,然後就有了行為。有了什麼行為?就有交媾的行為──男女性行為了,這叫「行」。「行緣識」,有了行為,然後就有一種識,就是「納想為胎」這個「識」。
  • 十二因緣圖帶你揭開生死輪迴之謎!
    十二因緣圖解說視頻,主要通過了解十二因緣每一因緣解說來闡明轉世輪迴的過程。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意思就是說: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會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會跟著消滅。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圓教解讀十二因緣法,揭秘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
    這句話講全了:無無明,無行,無識,無名色,無六入,無觸,無受……實際就講十二因緣,是不是?然後還有講無什麼什麼,無老死盡……也就是講,我們真心中啊,本來就沒有十二因緣這個東西,十二因緣都是妄想打出來的。我們仍然先用小法作一個說明。首先理解這十二因緣是怎麼回事。
  • 十二頭陀經:這些因緣事情必須這樣做
    【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佛陀當年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等凡夫又有何資格「要求」圓滿呢?當我們求不得的時候,一定會生起分別、嗔恨、疑惑……「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當受「齋請」或聚餐的時候,同時也生起了諸漏因緣;回想一下我們在聚餐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明白「諸漏因何而起」……「受請食者若得食。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1、無明:是說內心的無知,因為無知而不懂善惡,更不知道什麼是佛法,這也是人會有煩惱痛苦的原因!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網圖但是這個世間的人有迷有悟,迷執程度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帆風順的證入入佛祖的境界之中的,迷執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往往都會出現一些障礙修行的因緣,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告訴我們說,當心成為障道的因緣時有三點:口說不行
  • 佛學常識:什麼是三藏十二部
    所謂「三藏」,是指經、律、論三藏。整個佛教典籍就是由這三部分組成的。「經藏」中的內容,統統都是佛親口說的,而且其中講述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定學」的理論。有關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和出世上上禪定的原理,都收錄在經藏裡面,稱為「經傳定學藏」。
  • 法華經心得|「應四諦法」與「應十二因緣法」
    至於「中善」的信眾,如闢支佛者,佛則教他們「應十二因緣法」(與十二支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應的佛法)。為什麼是「十二支法」呢?因為「十二因緣法」的內容,講述眾生為何「生」。如此以更深入的剖析方式,幫助此類型眾生,透過「深知諸法因緣」而覺,再「生慧」。因此稱此層級的引度為「闢支佛乘」。*法華經:「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 蓮花生大師全傳(十)——第十章 星命歷算了因緣
    色珠仙人對於種種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的學問,乃至一切因緣歷算要法都能通達,此時蓮花王太子心想:「一個菩薩行者必須具備有佛法內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與聲明等,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才能圓滿救度一切眾生。現在,我在佛法上已經通達,應當開始修學世間智慧了。」因此就問色珠仙人說:「色珠仙人,請問你所擅長的學問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