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

2021-02-19 正法善緣

點擊上方,長期關注...


  六道輪迴圖是一件很好的藝術作品,常在各種媒介中看到,卻也只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它,並不了解其神秘背後的含義。之前了解小乘佛教的須彌山圖,發覺其中理念和視覺上的互補性,於是試著歸納與了解六道輪迴圖的含義。

  在閱讀的過程中,特別的感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形態,而是從中感悟到眾生的紛繁和存在的不易,存在,本質原來是一種苦難。而修得上善至欲天,仍是要墮入輪迴之中,繼續這種苦難,近於無休無止。

  六道輪迴圖畫面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這裡分解圖片做最為簡單的介紹。

  六道輪迴圖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它也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六道輪迴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圖右上方佛手指日月開示滅苦及脫出輪迴苦海的方法。


六道眾生透過佛法的修行,最後終得解脫輪迴、登佛淨土。


  包含了六道在內的大輪,由無常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內的有情眾生,無一可逃離死主的掌握。

生死之輪可以分為四層圓圈排列:



  從最內圈開始,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牲:鴿、蛇及豬;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三毒念是煩惱的根源,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而痴為根本,而生貪、瞋,所以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內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中陰(在這個肉體滅亡後,我們的意識會先進入一個「中陰」的階段,然後便再次輪迴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種生命形式延續生存。)的教法圖示。環的半邊是黑暗的,另半邊則是光明的。在黑暗的半邊環中,有人被分為三串綁住拉扯,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內第三圈是生死之輪圖的主體之圈,是描述眾生輪迴的處所(也即六道)之部份。上方是天道,再逆時針方向數下來是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餓鬼道及人間。


  阿修羅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並且這兩道的眾生有著種種相互的矛盾和關聯,於是將這兩部分合一來講。

  天道:天界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天。

  欲界:全都是在蓮花中化出的。他們的身體自然放出大光明,它們的壽命長達數劫。在這長時間內,它們每天都在嬉戲享樂,唯獨是臨死前或在與阿修羅開戰時才會遇到痛苦。

色界及無色界中的有情,福樂比欲界更大,但他們仍有痛苦。

  阿修羅道:福報極大,壽命又極長,而且智力也極高。但由於他們的妒忌及瞋恨心,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份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圖中阿修羅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畫面)。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他們常常砍斷如意樹,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同時,天道中的有情,常對阿修羅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時常搶奪阿修羅女。為這些原因,阿修羅便常常向天界宣戰。但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由於福報略遜於天道有情,所以往往戰敗連連。

  圖中,有一座宮殿,殿中便是阿修羅王。在圖中的頂端,可以見到如意樹植根阿修羅界,結果卻在延伸至天界的樹頂。在樹根,可見一個阿修羅持斧砍樹。在樹頂部份,可見雲上有天界眾生與眾阿修羅正在開戰。


  畜牲道: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們能見到的地方,有的則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溼生及化生的都有。


  地獄道:生於地獄道內所受的苦是最為可怕的了。這裡描述了地獄道眾生之景況。地獄道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左)、八大寒地獄(右)、近邊地獄(下)及孤獨地獄四大部份。


  餓鬼道:如果以痛苦的角度來說,餓鬼所受的苦比畜牲道眾生為大。以愚痴的角度來說,則畜牲遠比餓鬼的智力為低下。餓鬼道的眾生,智力足以瞭解佛法,不似畜牲般愚痴。餓鬼道是有情眾生,則偶爾也會在人間世界走動,我們的眼睛也可能見到它們。它們並不像地獄道眾生般聚居,而是分散各地而住的。

  外障餓鬼:遭遇種種外在的障礙,令其不能得食。在大白天,溫暖的陽光反會令它們感到寒冷;在晚上,月光卻令它們感到熱不可當。它們的肚子十分大,常感極端肚餓,但卻難找到食物。它們的頭及肚子極大,腳卻似快斷的乾柴。這一類餓鬼痛苦地長年東奔西跑,卻難以找到可供飲食的物質,這種痛苦是很悲慘的!它們身心俱長年感到痛苦,難以得到一剎那的溫飽及休息。

  內障餓鬼:身軀如山般巨大,但腳卻亦是似枯木般幼,走動乏力。它們的口噴出火焰,喉嚨如針孔般小,所以無從飲食。

  飲食障餓鬼:見到食品時,食品便變成火焰。在它們見到河水時,整條河便會乾沽。有的飲食障鬼只好吃糞或吃自己身上的肉。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食物進入餓鬼口中變成了火焰,而右上角的佛正施以餓鬼食物。同時餓鬼道的眾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會生下幾百個小鬼嬰,這使得鬼道中的眾生生活更見困難痛苦。


  在佛教的須彌山宇宙模式中,人間可以分為四大部洲,我們身處的地方是南瞻部洲。其他三個大部洲的人,壽命比較固定,而南瞻部洲的人壽則並不一定,有剛出生便死去的,也有壽逾百歲的。

人間的苦有很多,但可歸納為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無明:「無明」這一支,包含了對善惡、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無始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我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行: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識: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眾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各種業因而在六道中轉來轉去。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名色:名色「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眾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這個名色肉身生存。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六入:六入在心識生入名色身一陣子後,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受:受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愛:愛由「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取」是指強烈的欲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有:由眾生有了前述的「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這便有「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生:生因為上述的各支,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這就是「生」的意思。




  老死:老死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十二因緣總說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做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我們在經歷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為無明等驅使,做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生死流轉,又稱六道輪迴,是佛教因緣生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輪迴和因果相續、因緣生法,從而產生怖畏心和出離心。這是促進學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動力。不了解六道輪迴,就無從了解十二因緣;不了解十二因緣,就無法解開生死輪迴的環子而得到解脫。

  佛教認為,人及眾生並非僅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後世乃至生生世世,絕大多數皆在生死中流轉。依眾生所具善惡之業的多少,而輪迴於六道。

  這六道是(1)天道;(2)人道;(3)阿修羅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

  此六道中,前三道為善道,後三道為惡道,又稱「三惡道」、「三塗」。

  初學佛的人無論大乘小乘,皆從畏懼流轉三惡道受無窮苦而初發出離心。之後,學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發菩提心,入菩薩行。沒有出離心作基礎,發菩提心就是空中樓閣,毫無意義。

  比如人類,生來不會飛,如果沒有對升空的嚮往,沒有對鳥兒自由飛翔的羨慕與模仿,就永遠不可能發明創造飛機,修行亦然。一個人自己樂於享受人間的五欲,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對於三惡道、三善道,將信將疑,怎麼會自度度他,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呢?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眾生在生死中流轉,又怎樣能獲得覺悟和出離呢?我們此處不做純理論上的論述,而是結合一幅藏傳佛教的《生死流轉圖》(又稱《六道輪迴圖》)來詮釋此理。


此圖以閻羅王手持輪迴為中心,輪迴從內到外共分四圈。

  第一圈是眾生貪瞋痴三種煩惱,也也是生死流轉的根本。

  第二圈則顯示有情的升沉,心地清淨者往上升,心地汙濁者往下沉。

  第三圈是六道變相圖,在其中有苦、樂、善、惡,種種不同的差別;每一道中都有佛陀出現,教化眾生。

  第四圈是十二因緣,顯現惑業苦的流轉;一切有情都因身心煩惱的纏縛,而陷在生死大海之中,不能出離。

  在輪迴的右上角是佛陀,手指月亮,表示唯有佛法才能給眾生帶來光明與清涼。

  光明能照破無明黑夜,清涼可除去生死煩惱。左上角似為度母,以智慧、慈悲來濟度一切有情眾生。

  第一圈:其中有三種畜生,家禽代表貪慾,豬代表愚痴,蛇是表示瞋恚;這三種煩惱,稱為三毒,是輪迴根源。它們相互咬在一起,顯示貪瞋痴輾轉相因,綿延不斷,起惑造業而導致生死不絕,輪迴六趣。

  第二圈:由於眾生貪瞋痴輕重的不同,而造成升沉的差異。右邊色暗,眾生手腳被縛,前後有鬼卒牽領。這是煩惱惡業重的墮落相。左邊色清,有情衣著美好,面程喜悅,有佛陀接引,這是上升善趣之相。

  第三圈:此即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地獄、惡鬼、畜生為三惡道。有情行善法,慈心、布施、持戒感得善趣之身。若作惡業,瞋恨、慳貪、愚昧,則得惡趣果報。但是在人天,福報享盡時也會墮落,不能久住。在惡趣雖長時受苦,罪業報盡,也終有出離之日。一切眾生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受苦受樂,就有如車輪上下輾轉一般,苦不可言。在每一道中,我們都可看到有佛陀出現,教化眾生,知道三界是火宅,快求出離。

  第四圈:有十二個圖,分別代表十二因緣。



      1.無明:以瞎子作代表,眼前一片黑暗,看不見事物的真相。無明也是一樣,沒有般若的智慧,長夜沉淪生死苦海,不能出離。

  2.行:圖作陶工塑造瓦器之相,所制出的各類器皿,種種形狀,粗細好醜等,總由陶匠塑制而成。眾生萬類,種種正報依報,亦由不同的行業所成。

  3.識:識心以猴子作代表,顯示心的剎那變異,有如猿猴一般,一刻也不安靜。圖中繪一隻猴子,從一間空屋,跳到另一間空屋,表示有情在命終之後,神識會繼續尋找投生之處。

  4.名色:大海中的一條小船,雖有活動,然有局限。

  5.六入:是以一間房屋有六個門窗來表示,房屋是空的說明六根雖然完成,還沒有六識的作用。

  6.觸:這是根塵識三和合,心識作用的開始,以男女的接觸作代表。

  7.受:眼睛是人體上最敏感的器官,以箭射中眼睛,代表眾生的感受。

  8.愛:圖中的酒鬼嗜酒如命,眾生的愛欲也是一樣,無止境的追求,將使自己愈陷愈深。

  9.取:取是愛欲的增上,圖中顯示一個小孩子爬在樹上摘果,樹下雖然已裝滿了一籮筐,但他還是貪得無厭。

  10.有:這是一位少婦懷了身孕,由前面的愛取,感得後有,如同女子懷孕,即將生產。

  11.生:圖中顯現女子生產情形,因為現世的愛取迷惑,造作種種業,導致未來結生。

  12.老死:有一個人背著屍體。在我們出生之後,就註定了老死的命運。十二因緣一環扣一環,眾生的生死也是一生接一生,延續不斷。

(文章來源網絡,如侵權勞煩告知刪除)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善知識

相關焦點

  • 圓教解讀十二因緣法,揭秘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
    圓教解讀十二因緣法,揭秘眾生六道輪迴的來龍去脈!【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無無明」,這句話也真是給玄奘大師想絕了!這句話講全了:無無明,無行,無識,無名色,無六入,無觸,無受……實際就講十二因緣,是不是?然後還有講無什麼什麼,無老死盡……也就是講,我們真心中啊,本來就沒有十二因緣這個東西,十二因緣都是妄想打出來的。我們仍然先用小法作一個說明。首先理解這十二因緣是怎麼回事。
  •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
  • 十二因緣,究竟講了什麼?
    佛家有「六道輪迴」的說法,六道包括「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前三道為惡道,後三道為善道。「十二因緣」講的是人道中的輪迴過程,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人生狀態。佛教認為,人在投胎之前的身體叫作「中陰身」,中陰身的目標是尋找適合投胎的父母,進行轉生。
  • 十二因緣法告訴我們輪迴真相
    師父今天跟你們講講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就是人輪迴的源頭。十二因緣是指緣分從無明(不明白)到老死的這個過程,從你生出來之後這個緣分開始,一直到你人生什麼都不明白,最後一直到死亡,你就會產生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因緣,因緣果報啊。這個過程就是人的一生,一生所犯的錯誤,一生必須經歷過的挫折和思維上的痛苦。    在十二因緣中,第一是無明。
  • 六道輪迴圖全解(值得收藏!)
    六道輪迴圖讓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形態,而是從中感悟到眾生的紛繁和存在的不易,存在,本質原來是一種苦難。而修得上善至欲天,仍是要墮入輪迴之中,繼續這種苦難,近於無休無止。六道輪迴圖畫面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這裡分解圖片做最為簡單的介紹。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一期一問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
  • 六道輪迴圖解釋
    六道輪迴圖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它也闡明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阿修羅道和天道部分是相接的,並且這兩道的眾生有著種種相互的矛盾和關聯。十二因緣: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分別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 講解六道輪迴圖
    對佛法不了解的人,只會好奇心驅使的多欣賞兩眼這六道輪迴圖,而更多的人則是匆匆一瞥,錯過了六道輪迴圖這幅。也許你至今還不明白六道輪迴這幅圖畫的內涵是什麼,或者僅僅只知皮毛,略懂一二,那麼現在就是補課時間了,在這裡我們教你如何看六道輪迴圖,從而更多地了解佛教教義中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
  • 人們常說的「六道輪迴」是什麼?
    六道輪迴」是佛教的世界觀用語。指凡俗眾生因善惡業因而流轉輪迴的六種世界。又稱六趣。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稱三惡道,或三塗。阿修羅、人、天稱三善道。對應的就是六道輪迴圖,他詳細的講解了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造像來自《六趣輪迴經》。刻於寶頂大佛灣南巖、龕高7.8米、寬4.8米。
  • 十二因緣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得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一個生死鏈條,破盡無明,生死鏈條就斷,就沒有生死苦受了。4. 問: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和《楞嚴經》中「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句話矛盾吧?如果不矛盾,這兩句話各表達的什麼?答:一切法的因,就是如來藏,緣,就是產生某種法的所有條件。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
  • 人是如何投胎的 詳解十二因緣
    那麼在這個時候,「納想為胎」,就在這時候,她因為生這種歡喜和妒嫉心,就投胎了!中陰身,投胎就是這麼投的!他(她)先來的,在父母交媾的時候,他就來投胎了,這就是第八識,那時候叫中陰身。若按著「十二因緣」來講,男女這種問題,為什麼男人、女人就生出一種愛意來?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這就叫「一念無明」。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這就是「無明」。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十二因緣圖帶你揭開生死輪迴之謎!
    ,主要通過了解十二因緣每一因緣解說來闡明轉世輪迴的過程。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意思就是說: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會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會跟著消滅。
  • 要想去除自己的雜念 就要這樣理解十二因緣
    在了解了無明以後,我們就該了解一下,與無明緊緊相連的十二因緣。與學習所有佛法概念一樣,十二因緣也要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把十二因緣轉到自己的內部,從自己內心的角度,又該怎麼來理解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指每一個念頭,在自己內心從生起到消失的十二個變化過程。這十二個過程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過程的變化、轉變,是佛陀和古代的禪修者,進入甚深禪定,在絕對平靜的身心中,經過細密的體驗之後,總結出來的。無明,是指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心是怎麼變化的。行,就是指自己內心總在行,總在動,總在不斷變化。
  • 十二頭陀經:這些因緣事情必須這樣做
    【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佛陀當年都有乞不到食的時候,我等凡夫又有何資格「要求」圓滿呢?當我們求不得的時候,一定會生起分別、嗔恨、疑惑……「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十二頭陀經原文】也就是,當受「齋請」或聚餐的時候,同時也生起了諸漏因緣;回想一下我們在聚餐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明白「諸漏因何而起」……「受請食者若得食。
  • ​「豬皮人身」孩子,告訴你六道輪迴是真的
    上一世,是從六道輪迴畜生道來的…從來因果不虛,六道輪迴壽命盡時,我們都將去輪轉,這是輪迴事實!從你的身體,事業,運程,和家庭…,運衰了,不同維次空間的吃過,殺過,墮掉的胎兒孩子就都來討債了,種種的不如意就來了。如所以,唯有大善功德能解大怨!(不同維次空間的物質,就是中微子,有識,有形,有意念!這些需要靜心了解,才能明白一些,要真正明白,像高僧大德那樣能清楚明白,就要像高僧大德那樣刻苦修行才行。)
  • 天道之下的六道輪迴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生生不息,只有那些大能者能逃脫那六道輪迴,實現長生之術!在第二量劫中(巫妖大戰),洪荒大地再一次生靈塗炭,身為十二祖巫之一的后土娘娘不忍這些生靈還在洪荒大地上漫無目的的飄著,便決定用自己的法力化身輪迴,幫助這些生靈輪迴重生。因為這些生靈之前都是戰死戰場的生靈,戾氣極高,后土又創造孟婆湯,給那些輪迴的生靈喝下,已忘記前世的紛爭,來世能平平靜靜,忘記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