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足協推出了「限薪令」,也讓新一年的中超聯賽在經歷了多年「金元足球」的軍備競賽下徹底降溫。無獨有偶,在中國足協宣布「限薪令」的轉日,在鄰國韓國也掀起了一陣改革的風暴。12月15日,韓國足球職業聯盟第八次理事會在首爾舉行。此次會議上,與會代表就球員薪水、K聯賽發展等議題展開了討論,最終形成了多項涉及球員以及俱樂部生存的決議,由於很多內容將在2023年才執行,因此外界也解讀這次決議的草案為《2023K聯賽改革方案》。那麼這份方案對於韓國職業足球的未來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是與中國足協的思路相一致,還是完全相悖呢?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為何選擇在年底討論2023的改革方案
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要在2020年年末討論三年後的方案呢?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背景。2023年,是韓國足協成立90周年的日子,根據原計劃,韓國足球的K3和K4聯賽將正式與K2和K1聯賽接軌,形成「金字塔」形狀的大聯賽模式。K1~K4一共4級聯賽直接引入 「升降級」,而從這一年開始,K3的冠軍是可以升到K2的,而K2的倒數第一則必須降到K3聯賽。因此選擇在2020年末討論新的聯賽改革方案,對於一些俱樂部來說,還有三年時間,他們其實可以有足夠緩衝和準備的餘地。
韓國足球職業聯盟此舉也是為了配合韓國足協的百年計劃。早在今年前,韓國足協會長鄭夢奎萌生了「金字塔大聯賽」的創意,這個創意是完全效仿歐洲頂級聯賽體系構建,未來在2033年,也就是韓國足協100周年之際,韓國足協將正式啟動「七級聯賽」的大聯賽方案。事實上,從2019年開始,韓國足協就已經大力倡導聯賽業餘球隊的加入以及聯賽的組建。作為韓國頂級聯賽的管理者韓國足球職業聯盟,在韓國足協的整個計劃中起到的是龍頭的作用,他們可以通過對K1和K2的改革,讓整個大聯賽體系豐富起來。因此,他們才會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好未來的發展路線。
工資帽消除不良競爭,一線隊限流接軌世界舞臺
在這次會議上,討論影響最大的一個變動就是「工資帽」的設定。眾所周知,「工資帽」制度其實是對於各俱樂部財政公平的一次合理分配製度,也避免各隊因「軍備競賽」出現違背市場規律的舉動。韓國職業聯盟近期和西班牙聯賽方籤訂互助條約,也借鑑了對方的發展模式,比如借鑑了西班牙聯賽管理的「工資帽制度」。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工資帽制度」,所謂這一制度在西班牙始於2013年,概念包括球隊支出限制是固定和可變工資、社保繳費、球員獎金,新收購的成本(包括佣金代理)和攤銷(球員轉會費分配每年根據球員的合同年數),這些數據通過電視轉播、市場營銷、比賽日收入等渠道與俱樂部收入水平相抵消。而在聯賽中通過一定的比率,控制各隊總預算,使得球員的工資支出額所佔的比重不超過一定的比率,避免赤字,達到收支平衡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消除不良競爭,保持各隊不出現破產的情況。
因此,韓國職業聯盟借鑑了這一舉措,計劃是在2023年以2022年各隊總預算金額(含母公司或當地政府的支援金)為參考,設定一個合理的比率,從而控制各隊的工資總額。我們假設2022年某隊的總預算為200億韓元,那麼在2023年,假設聯盟設定的比率為50%,那麼其2023年球員的工資總額就為100億韓元。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培養高薪球員,理論上所有的球員工資總金額不能超過100億韓元,否則視為違規,將會給予處罰。當然也意味著在現有的情況下,一些頂級球員本身的薪水將大幅度下降。
除了設定工資帽外,韓國足球職業聯盟還準備對各隊的一線隊註冊人數開始「限流」了。以往在K聯賽,各隊沒有明顯的人員限制,40甚至接近50都有可能報名。因此各隊也大量引進年輕球員填充球隊,年輕球員進入一線隊後,實力強勁適合U22名額登場的留在球隊,不適合的球員直接外租K2或者低級別聯賽練級。實際上,這樣做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員在一線隊失去比賽機會,也增加了俱樂部在工資上的壓力。據不完全統計,2017~19年三年間各隊平均註冊人數為41.7人,但賽季結束,每支球隊最多只有26人登場,那麼剩餘的球員呢?顯然缺乏足夠的比賽機會。畢竟像嚴原上、李東俊這樣的佼佼者只是少數,拿全北現代汽車為例,他們自身培養的年輕人除了在杯賽亮亮相外,在聯賽根本沒有機會。
為了改變人員臃腫的現狀,韓國足球職業聯盟決定將在2023賽季固定各隊註冊人數,但不會選擇「一刀切」,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比如2023年32人,2024年30人,2025年28人,當各隊財政收支平衡,相應的目標也可以達到的話,那麼在2016賽季可以維繫或者進一步削減註冊人數。那麼一定有人會問,2023年之後,各隊一下子少了15人,這些年輕人怎麼辦?別急,韓國職業聯盟還有一項舉措,這就是B隊制度。所謂B隊制度,就是FM中那種一線隊打不上主力的球員參加預備隊的比賽,且必須保證年輕球員7人。假設FC首爾一年招募43人,其中年輕球員15人,那麼除了必須的U22球員外,首爾可以選擇大部分年輕球員進入B隊踢預備隊,不在一線隊註冊。如果不願意踢預備隊聯賽,還有一種更好的選擇嗎?有的!那就是直接以「首爾B隊」身份報名去踢K4聯賽,類似於皇馬的B隊在踢西乙B。對於年輕人來說,顯然這樣更有成就感,如果K4聯賽表現好的話,夏季回歸一線隊,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此外各隊過往可能會選擇外租球員去其他低級別球會練級,但在未來,這樣也會受到限制。2021年開始,K聯賽每年開始只允許每隊租借出5名以下的球員去他隊,也只允許每隊從他隊租入5名以下的球員。2024年開始,租借數量也會正式削減到6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而在租賃合同書中,禁止加入「不允許該球員參加與母隊的比賽」,包括金泉尚武服役的球員,也不再維繫「首次入伍不參加與母隊比賽」的君子協定。所以說,對於各隊來講,年輕人選擇去組B隊打K4,可能會是最為普遍的選擇。這從根本上,也提升了K4聯賽的競技水平。當然,不是什麼球隊都可以組B隊打K4的,比如該隊很多球員參加職業聯賽的次數達到一定的標準,該隊將被限制參賽,當然,這都是後話。
贏球獎削減,企業隊和市民隊一視同仁
韓國的「保級專業戶」仁川聯合為什麼每年到了保級區就「打雞血」般的瘋狂逆轉,為何他們與此前判若兩隊呢。這是韓國的一個潛規則,這個潛規則說到底就是三個字——贏球獎! 「贏球獎」在韓國事實上一直處於「灰色地帶」,一些需要奪冠甚至保級的球隊會在關鍵時刻開出上千萬甚至億萬韓元的贏球獎,對於市民球隊來說,這筆獎金遠遠高於他們的薪水,球員自然會竭盡全力去實現目標。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比賽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局,甚至有的球隊為了贏球來買通對方的球員,從而達到自己獲取贏球獎金的目的。2011年在韓國爆發的賭球案,其中有很多案例都涉及到小球會和大球會之間的比賽。而在韓國足壇反賭掃黑後,各隊開始心照不宣「惡性競爭」,導致有的球隊在「金錢競賽」中落到下風。當處於同一環境的球隊得知對手的獎金遠遠高於自己的所得後,自然對於士氣是個打擊,也會直接影響球員在比賽中的情緒。此次會議上,一些參會俱樂部將這件事公開化,並指出了一些比賽為了避免這種惡性競爭導致的比賽不公現象以及「疑似賭博」的情況出現,通過討論後決定,削減贏球獎,並完全取消不合理的贏球獎。
2016年,韓國職業棒球聯盟在理事會上全票通過了「取消贏球獎」的提議,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但長期來看,對於聯賽的健康發展還是有益的。韓國職業聯盟理事會在15日的會議上召集22支K1和K2參賽隊的代表,就贏球獎削減一事發出提議。結果出人意料,全票通過!一方面,各俱樂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入不敷出,聯賽賽程削減、觀眾禁止入席等情況也讓俱樂部感覺到了生存的壓力,削減甚至取消贏球獎,他們當然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贏球獎的惡性競爭,導致出現聯賽保級或爭冠時時某隊故意給競爭對手獎金刺激,幫助他們阻擊對手的情況,這確實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對此,韓國職業聯盟表示,將會嚴厲打擊「支援他隊贏球獎」的行為,並且將K1的贏球獎上限定為100萬韓元,K2定為50萬韓元,禁止追加合同外的贏球獎金,對於違反上述行為的球隊,聯盟將處以K1最高10億韓元,K2最高5億韓元的處罰。而在監督方面,聯盟也表示:「一旦發現有球員或球會增加贏球獎金超過上限,或者為此進行地下賭博,任何人或團體都可以舉報不法行為,對於舉報者,聯盟予以保護,並會將制裁金的一部分作為獎金髮送。」此舉,也是最大限度上對於非正常手段獲取贏球獎的一種約束。
改革之後韓國職業足球何去何從
這次會議改革,離不開的核心話題其實就是「錢」。之所以召開這次會議,是因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目前還在韓國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結合2020賽季的教訓,各隊為了生存,不得不提前做好財政方面的準備,以及面對贊助商撤資本隊入不敷出的一種「自救」。相比於中國足協的行政化,韓國職業聯盟的這次會議決議更多是「自發性」的,各俱樂部自行通過商議後做主,維繫自己的命運。其實無論對於大俱樂部,還是中小俱樂部來說,「降薪」、「一線隊限流」、「取消贏球獎」那肯定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只是對於球員來說,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對於韓國足球的未來發展來說,這次會議的很多決議,實際上是劃時代意義的,甚至更多是與世界接軌的。對於打造一個健康的聯賽來說,很多舉措是勢在必行的。未來,韓國足球職業聯賽會走向健康的軌道,各俱樂部也將不再出現財政赤字,合理調控各隊的資金,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面。
但正如硬幣有兩面性,我們也必須看到它的弊端。一方面,韓國足球職業聯盟這次會議完全保證了俱樂部的利益,但犧牲的卻是球員的利益。這次改革後,韓國球員工會表示:「聯盟完全無視我們的意見,我們不能接受」。一旦真正施行,韓國基本上留不住優秀的本土球員,更不要奢望引進大牌的外援,而本土的非年輕優秀球員,未來會大面積流向J1聯賽甚至中東聯賽,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各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這樣的改革下,尤其是贏球獎的取消,似乎會讓一些俱樂部失去動力,比如本來就沒有錢的市民俱樂部,可能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從頭就「破罐破摔」,導致大比分消極輸球,對於聯賽的觀賞性來說,也會下降。當然,我們看到都是極端的情況,如果球員可以大面積去歐洲踢球,市民球隊可以從賽季開始就拿出真實實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K4聯賽中「B隊」們的出現,也會讓更多的年輕球員接受實戰檢驗,為韓國國字號磨練隊伍,發掘人才。
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卻是很糟的晚餐。對於韓國職業足球來說,在2023年之前,早改革要比晚改革要好。韓國職業足球的未來發展藍圖已經鋪開,我們可以作為旁觀者,靜待他們是走向成功,或是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