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披香侍宴插山花,厭著龍綃著越紗。恃賴傾城人不及,檀妝唯約數條霞。」唐代詩人徐凝的《宮中曲二首》的這一句詩,是對宮廷中嬪妃們的貼近描述。雖然徐凝沒有像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等誇張的形容句子,但也能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為獲得君王的喜愛,嬪妃們都已經很拼了。
美麗就如當季的花兒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老,乃至凋零;為將美麗留住,打扮就是非常好的輔助。歷朝歷代,除明孝宗朱佑樘只娶一個女人外,凡是能熬到成年的皇帝都後宮三千。所以,後宮的女人們爭奪侍寢權,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無異。
沒有了顏值,很好的打扮也能夠吸引皇帝的眼光。所以,歷朝歷代後宮的服飾也隨著審美觀的不同而改變。漢朝時期,據《古今情海》引用《文海披沙》的記載,就算是非常好色的漢靈帝,他也只讓後宮們穿樸素的衣服,一般為青色和黑色搭配的帆布衣。
清朝時期,經過近2000年的發展後,後宮們的衣服已經得到很大的改革和升級,基本上相當華麗。在《紅樓夢》的記載中,它描述的雖然是明朝時期的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清朝的現實生活,書中的女子們穿戴複雜,華麗至極。在清宮劇中,如《甄嬛傳》等就成功地還原清朝時期後宮所穿的服飾。值得注意的是,清朝的後宮們脖子上都掛有「白布條」,與明朝以前的後宮女人有非常大的不同。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滿族固有的文化
隨著滿洲入主中原,他們本身的文化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最後與中華各民族同胞一起創造中華文明。當然,他們的許多文化也傳入中原裡,對我國的服飾、居住、飲食和習俗等都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在飲食方面,燒烤是少數民族專有,在北方地區最為流行,滿族進入中原後,燒烤也隨之在南方地區流行開來。
與許多其他的東北少數民族一樣,在滿族文化中,白色是吉祥和善解人的象徵,一直為滿族人民所崇拜和喜愛。所以,進入中原的時候,他們也將這一喜愛帶進來,並在國內傳播。
從清宮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後宮們白色上都掛有「白布條」。白色為其喜愛的顏色,這樣的使用方法可以理解,但她們也可以不用掛這東西。那麼她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清朝後宮的穿著可以區分為三個時期,第1個時期是未入主中原之前。當時,努爾哈赤剛起家不久,對內的封建體制和禮儀還沒有完成,所以貴族中的生活方式深受遺屬的影響,一般都非常隨便。
從第1任皇后孝慈高皇后和眾多側妃的穿著上便可以看出,她們的打扮都非常普通。在皇后身上,唯一看起來非常華麗的只有鳳冠與披肩;側妃則穿得非常普通,基本上沒有什麼裝飾品。
第2個階段是入主中原到乾隆皇帝前期。隨著康熙皇帝平地三藩、收復臺灣,中國又一次真正意義上完成統一,禮儀體制隨之建立起來,後宮們的穿著也跟著制度在改變。裝飾品增多、服飾精美和等級明顯,是當時的特色。
第3個階段是乾隆皇帝以後。乾隆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將封建時代推向又一個鼎盛時期,文化、飲食、經濟等得到極大的繁榮。無論是皇室還是民間,穿著都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紅樓夢》描述的雖是明朝的事,但其實以清朝為藍本,在書中連丫鬟都穿得非常講究,所以清朝時期服飾的繁榮就可想而知了。
而清朝後宮中「白吊帶」也隨著這一文化繁榮而被推到頂峰,就連曾經掌握清朝50年大權的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這樣的打扮,她留下來的許多照片中都可以看到。
那麼,清朝的後宮們為什麼會用白吊帶來打扮呢?
二、從實用到禮儀的變化
如今所流行的圍巾的裝扮,就和清朝後宮們白吊帶的打扮有極大的關係。有人說,穿圍巾是從西方傳入的,不是中國固有的。
但從地理上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戴圍巾的習慣。對於南方人而言,圍巾的確是怪異的存在;而對於北方人來說,圍巾有很好的防寒作用,可以在冬天裡保護人的脖子和耳朵,有的時候甚至可以用來包頭。
所以,白吊帶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是有非常實際的效用的,其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於防寒。而到南方以後,天氣已經不再那樣寒冷,白吊帶也隨之失去學校用。但對於長時期生活在北方的滿人來說,這樣的打扮已經是融入他們骨髓之中的習俗,所以並沒有將自己拋棄。
進入中原後,隨著宮廷禮制制度的提高和變得越來越繁雜,白吊帶也有實際的效用變成了另外的一種功能,即可以用於表達禮儀和階級關係。那麼,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三、為了方便皇帝
起初,滿族人民民風淳樸,婦女們基本上享有平等的待遇,階級並不怎麼明顯,所以服飾也相差無幾。清朝建立後,封建社會取代了其原有的社會制度,封建體制也隨之滲入到滿足人民的方方面面,社會等級成為了他們必須要面對的第1個問題。
在對社會進行等級分化方面,中原王朝有著極深的經驗,儒家學者更是這方面的提倡者和記錄者,將歷朝歷代的禮儀從一個朝代傳到另外一個朝代。
多爾袞帶著軍隊剛入駐北京不久,首先做的第1件事就是下葬崇禎皇帝,贏得漢族士紳和讀書人的支持。隨後,在他們的幫助下,封建體制和社會階級也隨之被建立起來。
這一等級的變化可以從清朝後宮們所使用的吊帶中看出。雖說女人們沒有多大的權力,但也被區分為三六九等。因為皇帝娶的女人過多,如果不在服飾上對她們進行分類,就很難認出她們的身份和等級。
所以,服飾的樣式,朝珠的數量和吊帶成了最主要的標識。據《清代貴族生活》的說法,白色吊帶的名稱叫做"龍華",在禮制中有極其嚴格的要求。其穿戴的方式與現如今西裝領口上的假領相似,但起著比較重要的,可以用以區分等級的功能。
一般而言,龍華有兩種,第1種是專用於冬季的純棉布料;第2種是用於夏季的絲綢材料。在龍華之上,有不同的花紋,分別表示不同等級。例如,皇后一般戴有帶龍鳳圖案的龍華,妃子和普通的侍女則不可以,如果意外戴上這樣的東西,極有可能會被殺頭。
從慈禧太后戴的龍華圖案來看,其做工之精細,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它表達出的等級也是非常高的。
結語
一入宮廷深似海,做任何事都會有代價。許多人認為,嫁給皇帝就可以享受到無上的榮華富貴。其實不然,既然皇帝能夠給後宮佳麗及其家族帶來富貴,那麼他也是一塊香噴噴的肉,有無數人在盯著,所以後宮的競爭有多激烈就已知道。
在宮廷中吃飯,要看的不僅僅是皇帝的臉,還包括共同侍奉皇帝的姐妹們,有時甚至也要對太監低聲下氣。
因為太監管的是房市安排,沒有得到太監們的認可,也許進宮一輩子也見不到皇帝。龍華看起來華麗,但其實只不過是給皇帝帶來方便而已。後宮佳麗三千,要皇帝每一天都忙碌,不一定全都認識。況且,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一批人被選秀,其人數就可想而知了。
參考資料
《清實錄》
《中國民族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