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不同的人,上演著各自的人生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只憑自己看到的表面現象,就想當然的認為是所謂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
而輕易的去評價別人,殊不知因為自己輕率的言行,給對方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傷害。
一般說自己很低俗的人,不一定低俗;喜歡說別人低俗的人,一定是低俗的。
把批評別人「低俗」當作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武器,從而滿足自己好像層次特別高的幻覺,都是可悲的人。
什麼是高雅?在我眼裡不管閒事,不隨意評價他人生活才是高雅。
你沒有經歷別人的故事,無權評判別人的人生。
不隨意評價別人,是深到骨子裡的一種修養;而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一種人生修行。
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別人指點一二,但不是指指點點;多和自己對話,多和正能量的人接觸,勝過無數的喧囂。
專注自我言行,專注自我修養,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心若向陽,永遠花開。
你說「為你好」
就只是在為自己好而已
觀察到中的我們,有這樣一種習慣:總是把自己眼中的幸福,定義為別人身上的幸福。
於是就以為別人不夠幸福,不夠好,不夠完美,也配不上所擁有的一切。
可是,你不是別人,又怎知他們的喜怒哀樂?說不定,你眼中所謂的幸福,在別人的眼中也不過如此。
不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為生活不是你的。
許多人,常常打著「為你好」「也希望你幸福」的旗號,姑且算你是真心實意的。
可是,別人決定在自己的生活裡安心享受的時候,最大的愛意莫過於:不評價,也祝福他們的幸福。
不評價別人的生活
是最基本的做人素養
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定義。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不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不理會別人的評價是一種修行。
感情生活和日常生活,都是如此。
我常常聽到這樣的交談:
「你看,她年紀一大把了,不知道為什麼還不肯嫁?」
「你看她條件那麼好,為什麼跟了這樣的人」
我很想這樣問問他們:
「別人的生活,你到底多有資格評價?」
幸福的感覺都是自己的
與別人無關
好友結婚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看好。
在大家眼中,一個真真正正的「白富美」,偏偏嫁給了一個買不起房、也買不起車的人。
她父母倒是開明,可許多親戚不理解,鄰居則更是議論紛紛,認為她要是不聽別人勸,以後就危險了。
好友雖然心煩,可是看得開。如今,憑著和先生一起創的業,也掙得了房子,買了車子。
猛然記起她曾經說過的話:幸福的感覺都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
別人過得好不好
真的跟你無關
其實,別人過得好不好,選擇怎樣的生活,那都是別人的選擇。
你看得慣也好,看不慣也罷,也是別人的生活,跟你無關。
可能人會說,那你得強大啊,強大到忽略別人就好了。可是,別人能不能忽略你的評價是別人的事,而你不去評價別人,是你的教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體,也有自己的符號線 ,那是屬於別人的方向,就請拜託,別去遠方指著別人的路,讓別人糟心不已。
不去評價別人的生活,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
畢竟啊,你有你的日子要過,別人也有別人的人生要走。
有一次,和朋友去吃飯,食堂裡充滿閒聊的吵嚷聲,門口的人任然絡繹不絕。
我兩對坐著,聊一聊我不怎麼關注的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
一位同班同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她是我們目前班上成績最好的了。
與他來的還有一位不算高,略顯微胖的男生,憑男人的直覺,都能猜到那是她男朋友,跟在她的後面。
於是,我和朋友又有閒聊的話題了,可我朋友卻說,不配啊。
我一臉茫然說;「誰配不上誰啊」。
我朋友說,你看那個男的,長的又不高,看起來傻乎乎的,應該是一個只會打遊戲的人,你說呢?
我心想,怎麼能隨便去說一個人呢,別人也是自己的情感問題,但是看人不能太表面,說真的,我就是一個不高,微胖的人,聽他說這些我真的跟難過,難道一個像這樣的人就不應該擁有愛情嗎,像這樣的人就不配別人喜歡嗎,雖然我沒說出來。
不要隨意評價別人,你沒有經歷沒人經歷過的事,特別是對於別人長相的評價,長相不是他能選擇的,你要是對
你長相十分在意的話,你註定也是很淺薄的(⊙o⊙)哦。
看過一對擺地攤的夫婦的故事。
路邊有一個中年女人正在擺地攤,正值午飯時間,一個中年男人騎著自行車過來送飯。
男人一下車,就歉意地笑道說:「對不起,我來晚了,餓了吧?」
女人看著著急給自己送飯的丈夫笑笑說:「沒事,不著急,還早呢。」
男人笑著從自行車前面的筐裡取出午飯,兩人就著路邊的階梯坐下開心地吃了起來。
此時來了一個中年阿姨,看著兩人餐盒裡的飯菜,詫異地對女人說:「大妹子你真可憐,辛辛苦苦工作,你老公就給你吃這些寒酸的東西,一點油水都沒有。」
說完,扭著身子離開了。
夫妻兩人面面相覷,原本美味的飯菜也失去了幸福的味道,多了分苦澀。
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不同,你眼中的不幸,在別人眼裡卻是莫大的幸福,不要為了一時嘴快,輕易評價別人的生活,這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卻會打擾別人的幸福。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講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同樣的道理,世上也從來沒有兩個人能擁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選擇在家吃著你的豪華午餐,他們也可以選擇在街角的階梯享受二人雖不豐盛卻很甜蜜的飯菜。
不輕易評價別人的生活,不隨意打擾別人的幸福,是一種高貴的修養。
微博上有一段話很火: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生活在一艘豪華的大船上,船上什麼都有,有一輩子喝不完的美酒,還有許多跟你一樣幸運登船的人。
而我抓著一塊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一波一波拍過來,怎麼躲也躲不掉,隨時都有被淹死的危險,還要擔驚受怕有沒有鯊魚經過。
你還問我:為什麼不抽空看看海上美麗的風景?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認為在海上航行,要學會享受,抽空看看美麗的風景;我們認為吃東西除了要吃飽,還要健康養生;我們認為一定要儘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但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優越的生活條件,對有的人來說,能在海上生存下來就很了不起了;有人不奢求吃得多麼精緻,能每天填飽肚子就是一種幸福;有人不強求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能供孩子上一個普通的學校就很滿足了......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在你眼中平常無奇的事情,可能需要別人費盡全力才能得到。
《了不起的蓋茨比》在開篇第一句就寫了:「在你想要評判別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
在一次採訪中,錘子科技的創始人羅永浩說了這麼一段心路歷程。
年輕的時候,他很反感那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凡是那些信風水,見了佛像就要跪拜的人,他是非常不屑的,更不用說與之交朋友。
直到自己開始創業之後,慢慢了解到,事業做得越大,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就越大,他們迷信,不過是化解壓力的一種方式,既不傷人也不傷己。
於是他慢慢轉變想法,雖然自己不迷信,但也不再一味反感迷信的人,而是試著以一種同理心去包容更多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伏爾泰說:「我不認同你的觀點,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同樣的,我不認同你的生活方式,卻尊重你選擇生活的權利。
不要輕易去評價別人的生活,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和原因,也容易被自身所局限,多嘗試換位思考和尋找共情,求同存異去理解別人。
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
爸媽比較節省,即便很多東西已經很舊了,一年可能都用不上一次,他們還是捨不得丟,擺在家裡佔位置;
他們玩微信的時候,總喜歡轉發一些你看起來很無聊、很粗淺的文章,甚至會專門轉發一些一看就是謠言的文章給你;
他們經常喜歡在群聊裡發大段大段的語音;
......
這些行為不符合你判斷事物的標準,於是「為了他們好」,有的時候你會不顧他們的想法直接丟了他們留存很久的東西;總是忍不住跟他們嘮叨什麼是好文章,轉發那些謠言是一種很傻的行為;「教育」他們不要輕易給別人發語音,這樣會顯得很沒有素質......
但是,父母、長輩的生活經歷與我們現在大不相同,他們喜歡那些東西,一定有他們的情懷,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正如你現在喜歡的一些時尚穿搭、感人故事文章,可能幾十年後,也會被新生代年輕人嫌棄老土落後。
所以,永遠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評價、介入別人的生活,即便那個人與你有很親密的關係。
正如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一書中寫的那樣:「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