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曼食記|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壹)

2021-03-02 饕客老曼

人生那麼短,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我有一友人是個老饕,跟我是同行,我們相識是因為工作,但實際工作上的交集並不多,讓我們成為朋友的恰恰是因為美食,因為志同道合每次相聊甚歡,友人對美食頗有研究,因此對我來說亦師亦友。

有次聚餐,期間我提到對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非常感興趣,友人告知,他和鄧師傅相交數十年,可以介紹我們認識,並邀請我下次去鄧師傅那吃飯,我欣然答應!

鄧師傅何許人也?傳統川菜傳承人,鄧師傅全名鄧華東,是鄧記食園當家,四川成都人,師承川菜大師陳廷新,而陳廷新是川菜泰鬥孔道生之大弟子。孔道生是藍光鑑最得意的弟子,藍光鑑年少時在「正興園」學徒,「正興園」是晚清時期著名的包席館,由滿族人關正興隨官員入川後創辦於成都棉花街,以魯菜和官府菜見長,清朝末年,正興園停業,藍光鑑創辦了「榮樂園」,「榮樂園」繼承「正興園」傳統,並整合發揚,另一方面博採南北諸家之長,融合了四川各派之精華,建立近代川菜的基礎。榮字派的廚師也成為川菜正統的象徵,其中就包括鄧師傅的師爺孔道生。

舊時成都餐館,高級的叫「南堂包席」,所謂「包席」,是指必須事先預訂,前廳的師爺和客人商議後決定菜單,菜式多數要提前準備,季節、味型、烹製、刀法都要考慮進去,絕無當場點菜或換菜之理。鄧師傅做的正是傳統川菜「南堂包席」。很多人要問了為什麼稱之為南堂呢?聽我慢慢道來,南堂,最初是指在成都的江浙人開的餐館,川菜發展歷程中,前面提到藍光鑑創辦「榮樂園」,他融合了官府菜,南堂菜,魯菜之精髓,才有了近代川菜的格局,所以傳統川菜當中有很多江浙菜及魯菜的元素。

說到川菜,一般食客只知道川菜麻辣,這好像已成了固定思維,一般的川菜館子無非就是饞嘴蛙、毛血旺、沸騰魚等江湖菜式大行其道,真正的川菜早已面目全非。殊不知麻辣味只是川菜眾多味型中的一種,它的個性比較鮮明,但它根本不能完全代表川菜。真正的傳統川菜,有百分之七十是不放辣椒的,過去南堂川菜的精髓就是粗菜細作,細菜精做,用料之精良,工藝之繁複,不遜於其他任何菜系,是真正的川菜靈魂。這不是一些三流川菜館的粗製濫造所能比擬的!或許又有不少人認為,川菜上不了大雅之堂,這恐怕就孤陋寡聞了,或是對川菜口是心非,知之甚少。事實上,從1949年開國大典,到重大節日慶典;從國家外事活動接待,到國外重要活動宴請,川菜從未失寵,近些年從宴請歐巴馬到默克爾學做宮保雞丁,川菜無不溢彩流香。

前段時間,友人做東,餐廳自然選在鄧師傅的鄧記食園,在此之前有一部關於《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的記錄片我看了不下十遍,跟我約時間的時候我正在重溫,想來也巧!幾天後我前去赴約,吃完這一席南堂川菜後,我就有了把這教科書一般的傳統川菜記錄下來的想法,於是有了以下這些,作為此公眾號的開篇。


九色攢盒|攢盒,是川菜筵席中盛裝冷菜的一種器皿,多為漆器器皿。整個攢盒,皆為手工木胎漆器,成都漆藝是中國最早的漆藝之一,中國四大漆器之一。成都漆器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可惜就跟傳統的川菜一樣,現在這工藝的傳人也寥寥無幾了,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0年代初,鄧師傅帶著珍藏的九色攢盒來到上海,還沒來得及用,就被放進了櫥櫃裡,一放就是二十年,箇中原因跟歷史的潮流有關,就不細說了,好在二十年後,這些精美的漆器能夠重見天日,得以物盡其用。

第一次看到九色攢盒的時候除了驚嘆於精美的器皿外,單單一盤冷菜,蒜泥白腰、陳皮蛙腿、天府皮蛋、怪味兔丁、魚香蝦球、白滷草菇、煳辣芥藍、棒棒雞絲、薑汁秋葵;就有九種食材、九種顏色、九種味型,擺盤之精美,做工之考究讓人嘆服!鄧師傅店中有一副墨寶寫著「食是味覺藝術」,這幾個字道出真諦,味才是根本,通過這道九色攢盒才真正體會了什麼叫「百菜百味,一菜一格。」


開水白菜|餐飲界有句話,「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好的廚師十分注重湯的製作,大家覺得粵菜師傅煲湯厲害,其實川菜的湯,也有自己的格局。而傳統川菜至高境界也正是整個清湯菜系列,包括肝膏湯、清湯腰方、雞豆花、雞蒙葵菜,當然還有開水白菜。開水白菜我早有耳聞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功夫廚師》中就有提及。

今人見識淺薄,對開水白菜只知其名,不知其實,雖然用了開水這樣的菜名,但實際用的卻是上等清湯。所謂的上等清湯是用雞、鴨、火腿、肉骨熬湯,用小火,起魚眼泡的狀態熬製起碼六個小時。如果要達到開水的狀態,那麼就要採取川菜的一種特殊技法,掃湯。鄧師傅的掃湯技術早已出神入化,由他出品的開水白菜,那一碗湯,乍一看,看似淡如開水,實則帶淺茶色,清澈見底,無半點雜質,不見一滴油珠,清淡素雅。初嘗一口,初時也只是淡淡的清香,並不覺得有特別之處。但是慢慢的你會發現此時舌尖兩側分泌大量唾液,鮮甜之味縈繞開來,久久不散,餘味悠長,方覺大有滋味!文學大家郭沫若對開水白菜曾贊曰:「簡中見繁,寓繁於簡,堪稱極品。」

註:一場完整的南堂包席非常講究,從上菜順序,到食材和菜式是不能重複的,我吃過兩次,兩席菜式稍許不同,所以我把兩席穿插著寫。

肝膏湯|代表了川菜最高境界之一的肝膏湯,同屬清湯菜系,肝膏湯單講烹飪難度的話,肝膏湯比開水白菜還難,當年在北戴河,朱老總問川菜大師羅國榮:為什麼大家把你做的肝膏湯叫做「定桌湯」?羅大師就給朱老總講,其中就說過肝膏湯比開水白菜還難。第二天他給朱德元帥做好肝膏湯後,親自端上桌。老總嘗了一口就說:至味,至美之味!然後放下勺子拍著桌子高興地說,桌子穩了,桌子穩了!

也有江湖傳言稱,肝膏湯乃是張大千的私房菜,至於真假,無從考究,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肝膏湯是食不厭精的代表作,哪怕沒有牙齒,照食不誤,確實是從達官貴人家裡流傳出來的。

其實川菜師傅很早就運用的分子料理手法,肝膏湯的製作工藝正是最好的佐證,把豬肝去筋,捶成蓉,盛入湯碗內,加入清湯調勻,用絲蘿濾去肝渣,留用肝汁,將蔥姜拍松放入肝汁浸泡去腥,再加蛋清,調味,猛火蒸十分鐘,使肝汁凝結成肝膏。

鄧師傅做的是竹蓀肝膏湯,吃起來嫩如豆腐,綿密,嫩滑無比有肝香無肝腥,那一絲淡淡的姜味若隱若現,恰如其分。配上上等的淡茶色清湯,醇厚無比,有滋有味。

敘府廣肚|傳統川菜之中,一場高級筵席,將最名貴的食材用作頭道熱菜,來決定此席的名稱,比如上了鮑魚,就叫鮑魚席,以此類推,我們吃的這席頭菜是敘府廣肚(廣肚即魚肚、花膠),自然就是廣肚席了,或許有不少人認為川菜怎麼會有海鮮,怎麼做得好海鮮,我覺得那是偏見,海鮮有乾鮮之分,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自然接觸不到新鮮的海鮮,不過乾貨就另當別論了。以前的達官貴人宴客,總少不了山珍海味,鮑參翅肚。幾大菜系的頭等大菜,翻來覆去都是這些,作為八大菜系,四大名菜之一的川菜自然也能做好這些頭等大菜!鄧師傅說,做海鮮如果跟廣東人比生猛,那自然不是對手,但川菜重味,所謂「食在中國,味在四川,」最難得的是把味拿捏準確,這一點做到了,萬變不離其宗,作為經驗豐富的鄧師傅來說,自然不在話下。

為什麼稱之為敘府廣肚呢?川廚用料精良,而廣東幹制魚肚為上品,因此稱為廣肚,鄧師傅做敘府廣肚採用了川菜乾燒的技法,因為在幹燒過程中提味的原料離不開宜賓芽菜,宜賓芽菜古稱「敘府芽菜」因此這道幹燒魚肚為了體現主原材料和調味料的產地,鄧師傅稱之為敘府廣肚。

廣肚發制分水發和油發兩種,鄧師傅說這道敘府廣肚採用水發,廣肚本身無味,需用上等高湯去煨,讓廣肚慢慢的入味,另外炒鍋中先將肉末炒香,放入剁碎的泡辣椒,少許郫縣豆瓣醬,宜賓芽菜。冬筍粒同炒,再加入高湯,同時放入煨過的廣肚幹燒,讓廣肚充分的吸滿湯汁,待湯汁自然粘稠即成,以銀芽為底,廣肚置於上,菜心圍邊,美哉!

吃此菜得主料,配料,湯汁大快朵頤,肉末的香,湯汁的鮮,廣肚柔嫩爽脆,銀牙的清香,醇厚濃美,爽哉!


未完,下篇再見。

圖:老曼/文:老曼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於其他平臺,請先留言取得授權

曼食慢語|葡萄酒|威士忌

👇喜歡?那就關注饕客老曼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老曼食記|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貳)
    前兩天剛發了公眾號的首篇文章老曼食記|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壹)鄧師傅為了食客一直奮鬥在灶臺第一線,全部食材都親自料理,親力親為,席間鄧師傅也都會到包房為食客親自講解,讓他們能夠更詳盡的了解每一道菜。鄧師傅在講解枕頭鴨子他注入很多心血,為食客呈現一道又一道那些讓我們為之震撼的傳統川菜。為的是什麼?就因為那一份執著!那一份初心!
  • 「憤怒大叔」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
    此後十年,鄧師傅輾轉北京、廣州、印尼等地,因其技藝高超,所到之處皆大受讚譽。期間,鄧師傅一度回蓉,任飲食公司教師。本來,孔師傅和陳師傅這一脈,以兼通紅白兩案聞名,鄧師傅繼承下來,外加教師的經歷,口才了得,大家都叫他「鄧教授」,我們談起川菜,簡直有說不完的話題。九十年代末,鄧師傅退出體制,移居上海。他常感嘆川菜沒落,一身絕學束之高閣近二十年。
  • 上海新店 | 南堂川菜傳人,鄧師傅重出江湖
    鄧記食園,想必在上海但凡是愛好吃的食客都有所耳聞。其創立人鄧華東師傅是南堂川菜的傳人,當時其私人訂製的「包席」 重現了瀕臨失傳的南堂菜,一時食客雲集,擁躉者眾多。然而在17年,鄧記卻由於房租糾紛被迫關店,之後雖然眾多食客都期盼著鄧師傅重開,但是除了一些江湖傳言,再也沒聽到其在上海開新餐廳的確切消息。千呼萬喚始出來。
  • 瀕臨失傳的傳統川菜這裡皆能品嘗到
    這裡培養出大批川菜大師,其中就包括鄧師父的師爺孔道生。解放前,這派川菜被統稱為「南堂」,也就是川菜中的高級宴會菜。鄧師父,正是這一派的正統傳人。川菜大師鄧華東品嘗到的菜品根據季節、時令和預算有所不同。川菜經典中的開水白菜、肝膏湯、雞豆花、九色攢盒、龍眼甜燒白等都是鄧師傅的拿手菜,有緣即能吃到。遇到鄧師父談興甚濃時,他會走到包房裡和客人聊上幾句。我們聽著他說說傳統川菜的那些事,食興更高啦。私人訂製
  • 那些說川菜比西餐low的,可以來見下世面啦~
    只有通過食美林的招募你才可以吃得到~怎麼樣,有沒有很心動。這一期,我們是去「鄧記食園」,由川菜大師「鄧師傅」打理的優秀川菜餐廳,也是食美林二星餐廳。△紅油炒手|鄧師傅為我們介紹他的故事|「我所有的菜都喜歡,我沒有推薦菜,所有的菜都是本店招牌菜。」
  • 這,才是川菜原來的樣子!!!
    可是當這位「教科書級別」的川菜老師傅,堅持把傳統最好的川菜拿出來呈現給顧客,想告訴人們,這才是川菜原來的樣子時,卻敗給了市場,被客人說「不正宗」!這是何等的無奈!麻辣本就不能代表川菜的全部。南堂菜作為川菜的一個分支,汲取了大量當年居住在四川的江浙廚師的經驗,你說它是「改良菜」,那是不對的,頂多算是「融合菜」。但你若說傳統川菜理所應當是辣的,這就貽笑大方了。
  • 川菜不止麻辣,這才是川菜原來的樣子!
    可是當這位「教科書級別」的川菜老師傅,堅持把傳統最好的川菜拿出來呈現給顧客,想告訴人們,這才是川菜原來的樣子時,卻敗給了市場,被客人說「不正宗」!這是何等的無奈!麻辣本就不能代表川菜的全部。南堂菜作為川菜的一個分支,汲取了大量當年居住在四川的江浙廚師的經驗,你說它是「改良菜」,那是不對的,頂多算是「融合菜」。但你若說傳統川菜理所應當是辣的,這就貽笑大方了。
  • 南興園——川菜不止於麻辣
    常年去定西路吃飯的朋友可能會對鄧記食園有印象,那其實是南興園主廚鄧師傅早年間開的一家川菜館,既做散客生意,又做私房菜。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歇業,其中鄧師傅的辛酸與不得志,在此不表,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上海紀實頻道拍攝的節目《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在鄧記食園還開著的時候,鄧師傅的私房菜,往往只是出現在美食家們的微博和朋友圈裡,我種草已久,卻一直沒有機會去嘗試。
  • 滬上一桌傳奇川菜
    只要報口味的偏好,然後交給鄧師傅配菜,湊滿10個人左右就能吃上一桌主廚訂製,一桌3000塊錢起,高端的可達一萬二!據說吃過鄧師傅手藝的人無不膜拜,最經常說的兩句話就是:原來正宗川菜是這個樣子的啊!原來川菜可以一點都不辣啊!後來終於拉到了土豪王胖子的贊助,運氣好訂到鄧師傅的席位,吃完覺得,嗯,這個值得作為「教科書式的川菜」推薦給各位,江湖上的廉價館子確實拉低了川菜的品位。
  • 香港 | 四家小店和一隻乳豬,還有我最喜歡的鄧師傅
    感恩上天賜我好食運,也開始重新審視這座城市:以前總喜歡盯著高星米其林上,這一次最出彩的,卻多是平民小館。有中有西,更有中西合璧,每一頓都有驚喜。香港就是香港,過去真是我小看它了。分享給你,這次香港行喜歡的4家小店和一隻豬,還有一個我最喜歡的鄧師傅。之前寫的List,也給你參考一下:香港為什麼依然值得一去?
  • 他一直在努力地證明,川菜其實70%是不辣的!
    這讓他堅信:在上海,好出品是有市場的,而他做的傳統川菜,正是最好的出品。兩年後,鄧華東離開了希爾頓,去到北京長城飯店和首都賓館歷練。隨後,他又把傳統川菜帶去了印度尼西亞。1994年,剛從印尼回國的鄧華東再次闖入上海。在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後,他選擇了開一家傳統川菜館。當時,在上海多為本幫菜和江浙菜館,很少能看到川菜的身影,而食客也大多不嗜辣。
  • 借傳統川菜和創新川菜,談繁體字與簡體字:守住靈魂
    川菜九色攢盒同樣的情況也經常發生在傳統川菜和創新川菜之間(這裡的川,特指川渝兩地,後同)。長期以來,川菜的傳統與創新都是業界關注的熱點,到底是應堅守傳統還是該主打創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對川菜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以及川菜的內涵、本質和精神,有一些比較膚淺的看法,這裡說出來,跟大家分享交流,同時看看能不能為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討論,增加一些視角。川菜,傳統和創新,共存與相對麻辣豆腐是傳統民間川菜,但當廚師薛祥順在豆腐中加入煵酥的牛肉臊子後,它就變成了陳麻婆豆腐店的創新川菜。
  • 連米其林名廚都贊好的川菜餐廳,香港也吃得到!
    ▼他旗下的餐廳不少都獲米其林餐廳殊榮被喻為世上獲得最多米其林星星的男人連他也愛吃的川菜餐廳今次到訪剛從上海來港開分店的鄧記,遇上這裡的主理人鄧華東師傳(左),被他狠狠糾正我的看法:「錯!麻辣在川菜中只佔三成,」百菜百味」,才是四川菜的精髓。」噢!原來如此!
  • 點讚鄧師傅
    說起勞動節不得不想起勞動者,想起工匠,想起我的老同學,我的鄰家——鄧師傅。  師傅,姓鄧,名建鋒。何許人也?讓我慢慢細說。鄧建鋒是黑山遠近聞名的泥水匠,他從二十來歲開始就給人蓋樓房,算來也有二十多年的匠齡了。前些年農村改建房屋高潮時他的工隊的活多得幹不完,推辭還推辭不掉,讓人煩惱;這兩年,高潮退去,許多匠人賦閒在家或改行,而他還是年年幹不完。
  • 玉芝蘭,川菜的寬與窄
    蘭桂均,玉芝蘭餐廳主廚,當今川菜市場上力挽狂瀾的代表性人物,泡椒鳳爪發明人,人稱「江湖第一刀」。一波又一波食評前輩們讚美著這間餐廳與蘭師傅,推高到近乎封神的位置,把他視作如今川菜的救世主。而如今的川菜,正制霸著全國餐飲市場,其中以重慶菜為代表的下河幫川菜最為耀眼,百菜皆麻辣,重油味精多,越開越多的火鍋店,越來越重的調味,這個越陷越深的惡性循環,是諸位都能感受到的,也因此,多有人覺著:川菜的精髓是麻辣。於是,「傳統川菜本該不辣」應運而出,帶著營銷的味道,和開水白菜見了諸多自媒體,似乎「川菜不辣」才是政治正確。
  • 川菜=火鍋+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呵,我建議你去吃吃這家私房川菜館.
    周末,赴上海再訪了川菜大師鄧華東師傅主理的南興園。
  • 《滎窯食記》第一季第七集砂鍋西紅柿洋蔥燉牛尾火熱上桌!配菜是藤椒缽缽雞!
    中國最文藝的健康美食人文非遺主題精品短視頻《滎窯食記》第一季,終於正式上線。
  • 上海米其林 | 第一家米其林川菜
    玉芝蘭的創始人蘭桂均師傅的廚房資歷頗為多元,從傳統川菜、粵菜到日本料理皆有涉獵。20歲的蘭桂均先是在新都王大刀店裡實習,在店裡做打雜,這段經歷鍛鍊了他紮實的基本功。1985年開始他在成都傳統川菜館蜀風園工作,期間曾前往廣州泮溪酒家學習廣東菜,而後成為蜀風園面點製作的領軍人物之一。
  • 百年成都記憶,川菜中的硬店——隱廬古法川菜
    隱廬古法川菜店內沉香繚繞,古琴悠揚,伴隨不同節氣而自製的茶飲、菜品,提倡「不時不食」的養生之道;隱廬古法川菜,看似大麻大辣,實則取起香味,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講究五味調和,在傳統的基礎上又做出創新。「對於我來說,做一家賺錢的餐廳,一年幾千萬的收入並非我的夢想了,家財萬貫,食不過三餐,回歸到味覺上,無外乎一個吃,而我想要讓大家吃的本真,吃出極致的享受。」如是她說。
  • 【覓食記 · 上海】毫不意外地,在這裡吃到了生平最佳的川菜
    瀏覽躺在收藏夾裡的「未激活名單」,排在榜首的永遠是「玉芝蘭」:主理人蘭桂均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川菜大師,以日法料理為給養,灌溉傳統川菜的枝葉。他先後在成都、廣州、日本工作,也曾遠赴海外交流,故而兼通川菜與粵菜,甚至從懷石料理與法餐汲取靈感,最終建立集大成的「玉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