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我兒子昊昊今年5歲多,是個聰明活潑的小夥子。但是他說話一直有點不太清楚,比如,常把「嘎嘎(ga ga)」說成「噠噠(da da)」,「卡車(ka che)」說成「打的(da de)」,「西瓜(xi gua)」說成「滴哇(di wa)」。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以後能不能好轉,我很擔心他是「大舌頭」,以後講話一直不清楚,請問老師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姜老師解析:
在門診中,我們常常遇到像昊昊父母一樣的家長,因為孩子的口齒不清而十分困擾。有的聽人說,孩子說話不清楚,是「大舌頭」惹的禍,到醫院裡把舌頭剪一刀就好了。也有的聽長輩的經驗,說孩子大一點,講話自然就好了,不是病,不用治。那麼,家長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孩子說話不清楚,是溝通障礙(communication disorders)中的一種。根據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AHSA)所提出的概念,溝通障礙是指個體對口語、非口語(如手勢)以及圖片符號系統的接收、傳達、處理和理解等方面能力的障礙。簡單說來,一切導致人和人之間有效溝通的障礙都算是溝通障礙。其中,我們較為常見的是聽力障礙。而「說」的障礙,又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言語障礙(speech disorder),是指說話者的口語表達明顯與一般人不同,進而影響了有效的溝通。言語障礙又包括語音障礙、流暢性障礙(即口吃)以及嗓音異常等。另一類是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它是指個體對口語、文字及其他圖形符號的理解和使用的障礙,包括音韻障礙、詞形障礙、句法障礙、語義障礙及語用障礙等。
那麼,昊昊說話不清楚,究竟是溝通中的哪一個方面出了問題呢?建議您首先要判斷孩子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面,是否達到了五歲兒童發展的水平(具體可以參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如果沒有問題,建議您帶孩子到醫院門診做具體檢查。
在門診中,我們一般會對孩子的發音器官進行檢查,包括舌頭的運動,下頜骨(下巴)的運動,上下牙齒的關係等。如果孩子可以靈活地做出左右、上下、伸舌捲舌的運動,就可以排除「攀舌」的原因。也就是說,孩子說話不清楚,不是因為舌帶短造成的,所以他完全不需要剪舌帶。那麼下一步就是要對孩子發音狀況進行詳細地評估了。請孩子認讀一些圖片中的內容,仔細辨別孩子各個聲母、韻母的發音情況。很多孩子的發音困難主要表現在聲母方面。在普通話所使用的21個聲母當中,有的孩子只能發出部分聲母,有些聲母沒有學會怎麼使用。我們知道,聲母對於溝通中意思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蝦(xia)」和「家(jia)」兩個音節唯一的不同就在聲母上。所以不難想見,若是聲母說錯了,必然會傳達出錯誤的意思,造成溝通中的誤會。孩子對聲母和韻母的發音困難是一種音韻的障礙,建議孩子接受言語治療,來幫助其改善說話口齒不清的狀況。
也有家長會認為,孩子說話不清楚,不接受治療能夠自己轉好,或者等到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會教小朋友漢語拼音,也許到那時孩子說話就會清楚了。這個問題,其實是分年齡段的。兒童學習發音的確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從開始說話,到大約4歲半左右這幾年,兒童需要不斷模仿成年人的發音,從而形成自己正確的發音模式。既然是學習的過程,就有可能犯錯。國外有學者觀察了數百例兒童從1歲半到4歲半的發音情況。這些發音錯誤會隨著兒童自身語音系統的發展而自行糾正,不需要特別的幹預,到了一定年齡就不再出現了。但是,對於像昊昊這樣已經5歲多的孩子,應該已經基本完成了語音發展的過程,如果仍有較多的音發不清楚,一般是需要加以幹預的。但是,每個孩子因具體情況的不同,是否需要進行幹預,還有賴於對孩子言語障礙的具體問題進行評估才能決定。此外,言語治療是一項針對個體言語障礙的特徵所進行的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治療技術,與一般的拼音教學有很大的不同。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早期教育》家教版),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策劃 | 早期教育媒體融合發展部
微信編輯 | 早期教育媒體融合發展部 李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