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公布其新冠疫苗 Sputnik V 第二次中期數據,有效性達 91.4%
當地時間 11 月 24 日,俄羅斯加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Gamaleya Center)宣布了在俄羅斯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 4 萬名被試)的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 III 期臨床試驗的第二次中期數據,本次提供的結果是對 18,794 名被試接受加強劑量 7 天后的中期分析,其中四分之一的被試注射了安慰劑。公布的 39 例新冠感染患者中,8 例為實驗組,31 例為安慰劑對照組。加馬列亞中心表示,該結果表明 Sputnik V 的有效性為 91.4%,回應了此前多方科學家對 11 月 11 日發布的報告所提出的「證據不足」的質疑。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將在新冠感染者達到 78 例後進行下一次中期分析。
《科學》:強效抗體組合抑制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保護效果
日前,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進展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發表。由數十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兩種強效中和抗體,並揭示出它們識別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具體機理。臨床前研究表明,單獨或混合使用這兩種抗體,均能保護動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研究人員指出,由於不同抗體使用了不同的作用機制,組合而成的「雞尾酒「療法將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因突變而產生的耐藥性。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的近緣病毒
據《自然》(Nature)新聞報導,來自日本和柬埔寨的研究團隊分別在當地發現新冠病毒的近緣病毒。來自柬埔寨的研究團隊報告,他們在當地的兩隻菊頭蝠(Rhinolophus shameli)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近緣冠狀病毒。這兩隻菊頭蝠於 2010 年在柬埔寨北部捕獲,目前該團隊已完成了該病毒基因組 70% 的測序工作。倘若該病毒與新冠病毒的遺傳學同源性大於 97%,則能證明該病毒與新冠病毒有非常近的親緣關係,甚至可能是它的祖先。這將幫助我們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從蝙蝠傳給人類的,並有助於尋找大流行的源頭。而如果分析病毒的親緣關係與新型冠狀病毒較遠,則能夠加深科學家們對該病毒整個科(family)的理解。
新研究顯示中國控制新冠肺炎成效顯著
近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研究員王戎課題組與國內外團隊合作,將2020年相對2016~2019年同期每日的碳排放活動下降作為新指標,與每日新增病例數變化率建立大數據統計學關聯,預測控制強度和控制時間對新冠肺炎疫情規模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防控措施產生的長期公共衛生收益遠高於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短期下降。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創新》(The Innovation)。
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本周可能會獲得英國的批准
據英國媒體報導,政府消息人士對《每日電訊報》表示,在「最佳情況」下,一周之內英國藥監部門可能會做出決定,而英國國民保健系統(NHS)可能會準備在12月1日前開始分發疫苗。這將意味著輝瑞/BioNTech疫苗將在美國之前獲得英國批准。
高壓吸氧3個月,細胞年輕25歲!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試驗中逆轉衰老
日前,來自以色列的一支科研團隊在Aging期刊上發表論文,介紹了一項臨床試驗的結果。在給健康老年人連續進行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後,短短三個月,就能顯著停止、甚至逆轉細胞衰老過程。根據兩個關鍵的生物學指標,這些老年人的血細胞變得比實際年齡更加年輕。
傳染性腫瘤仍在不斷演化
新發表在 PLoS 子刊的研究分析了 2003~2018 年間收集的 648 個DFT1 腫瘤基因組,發現該癌症基因在早期曾有過 5 個分支,但有 2 個分支已經消失,另 3 個分支仍在繼續傳播。這其中,A 型分支仍然繼續演化形成新的分支。演化過程中,許多因素都對不同分支的發展產生了影響,例如環境和地理特徵,甚至是人類為阻止腫瘤傳播的幹預措施也在特定區域造成了腫瘤分支變化。該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袋獾的數量為什麼急劇下降,也為研究其他癌症的演化提供了幫助。
減少胃蠕動可增加人對噁心圖片的耐受度
據一項《當代生物學》上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能夠穩定胃部電信號的胃藥多潘立酮能減少人們對噁心圖像的厭惡程度。他們讓服用多潘立酮和安慰劑的兩組志願者多次觀看噁心圖片並追蹤他們的眼神停留時間,發現在對圖片噁心程度評價不變的情況下,多潘立酮在一開始並不會改變志願者觀看特定圖片的時間,但當給予金錢激勵後,觀看時間明顯延長。當不再給予激勵後,服用多潘立酮的小組觀看噁心圖片的時間比安慰劑小組長 3 秒。這項研究表明平復胃部節律的藥物或能幫助治療病理性厭惡,但還需配合一定激勵手段。
可可飲料或許會讓人變聰明
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進一步報導了黃烷酮對腦健康的作用。研究納入了 18 名 18-40 歲的健康男性,發現攝入可可飲料後,受試者的血氧水平最多提高三倍。同時,受試者完成複雜任務的速度提高 11%,準確性也有差異,意味著其大腦認知功能改善。但也有小部分人攝入可可飲料後,血氧水平和認知水平沒有改善。該研究提示,飲食中適度增加黃烷酮的攝入,或許可以通過提高大腦血氧水平改善認知水平。不過,該研究並沒設置對照和安慰劑組,也沒有進行雙盲分析試驗。
素食者骨折風險要更高於食肉者
物製品)鈣和蛋白質的平均攝入量更低,全骨折風險(即全身任意部位骨折風險總和)高出43%,特定部位(如髖部、腿部和脊柱)骨折風險也更高。素食者(不吃魚、肉但可能會吃蛋奶等動物製品)的髖部骨折風險較食肉者更高。研究發現,與食肉者相比,嚴格素食者的全骨折高出的風險大約相當於10年內每1000人中多發生近20例骨折。其中風險差異最大的是髖部骨折,嚴格素食者的髖部骨折風險比食肉者高出2.3倍,約相當於10年內每1000人中多15例。
動物模型顯示,基因編輯療法抗癌功效顯著
據《科學進展》的一項研究,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發現CRISPR/Cas9系統在治療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或許能成為治療癌症的一種思路。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新型遞送系統CRISPR—LNP,可專門針對癌細胞並通過基因編輯破壞其生存能力。該系統攜帶的CRISPR系統會剪切癌細胞的DNA,從而使其失效並永久防止複製。研究證明,使用CRISPR—LNP進行的單次治療,可使患有膠質母細胞瘤的小鼠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倍,從而將其總生存率提高了約30%。而在轉移性卵巢癌小鼠模型中使用CRISPR—LNP進行治療,可將其總生存率提高80%。
忠誠的一夫一妻制靈長類動物
從遺傳學分析來說,科學家發現大多數成對生活的物種,並沒有對自己的伴侶表現出十足的忠誠。大多數物種中,有一定比例的後代和其社會學父親並沒有親子關係。然而生活在亞馬孫低地雨林中的紅伶猴(Coppery titi monkey)並非如此。來自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群中(14 組共 41 個個體),沒有發現類似的「出軌」行為。紅伶猴生活在一個由父親,母親和孩子組成的小家庭中,並佔據著一定的領地,一般每年誕下一隻小猴,當小猴性成熟時或稍後離開該家庭,尋找自己的領地。而紅伶猴夫妻之間維持著緊密的關係,日夜密切相處並相互梳理毛髮。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首次在昆蟲中發現礦物盔甲
《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一種切葉蟻(Acromyrmex echinatior)的外骨骼上覆蓋了一層富含鎂的方解石盔甲。論文指出,這個盔甲會隨著切葉蟻的成熟而生長,增加它們的外骨骼硬度,並近乎覆蓋整個身體。研究者觀察到,有生物礦物外骨骼的工蟻在遇到巨首芭切葉蟻(Atta cephalotes)時,存活的可能性比沒有盔甲的工蟻更大。這種盔甲還有助於保護它們不被金龜子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這種致病真菌感染。
鮑哲南團隊開發新型電子皮膚感受器,可同時感知溫度和動作變化
如何儘可能地感受到人類皮膚所能感受到的溫度和動作,是電子皮膚面臨的一大挑戰。已有的電子皮膚存在著如果對其施加機械刺激,測量溫度時將出現較大誤差的問題。近日,由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化學工程系主任鮑哲南及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在內的國際聯合研究組共同開發出了可以同時測量溫度和機械刺激的多模態離子電子皮膚感受器,該研究成果已於上周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兩篇Nature:又是曹原導師,又是魔角石墨烯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A. F. Young等人,基於魔角石墨烯的莫爾超晶格同期發表2篇Nature,分別報導了非常規的鐵電性和磁性控制,為新一代量子材料和電子器件的革新帶來了新的方向。
科學家確認地球的一顆超小衛星
今年初,天文學家們通過洛厄爾發現望遠鏡(LDT,前發現頻道望遠鏡 DCT)發現了一顆繞地球旋轉的袖珍天體——超小衛星,並將其命名為 2020 CD₃。這顆衛星直徑 1 - 1.5 米,與小汽車大小相仿。這種超小衛星體積很小並且極為稀有,觀測存在諸多困難。來自 7 個國家, 14 個學術機構的 23 名研究人員,在多臺望遠鏡的幫助下,歷經數個月的觀測與分析,他們終於確信,2020 CD₃並不是軌道上的太空垃圾,而是由矽酸鹽等物質組成的外太空天體。這塊長途跋涉而來的石頭將為科學家們研究地外天體帶來珍貴的信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天文學雜誌》上。
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深處的「化石星系」
最近,天文學家利用斯隆數位化巡天(SDSS)中阿帕奇天文臺星系演化實驗(APOGEE)的近紅外數據,分析了大量恆星的化學成分和速度信息,發現銀河系深處隱藏著一個「化石星系」。該星系可能在100億年前和銀河系相撞,那時銀河系還處在起步階段。天文學家將這個化石星系命名為Heracles,雖然它殘骸構成了銀暈質量的三分之一,但由於其處在銀河系深處,直到今天才被發現,這一發現再次增加了我們對銀河系演化過程的理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
陶崇園導師王攀或被武漢理工恢復招研資格,校方稱仍在公示期
近日,網絡流傳出數張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官網截圖,內容為該校 2020 年通過招研資格審核的教師名單,2018 年墜亡研究生陶崇園的導師王攀位列其中,後者於當年被校方停止了研究生招生資格。該校黨委宣傳部回應稱,上述公示名單中的王攀確係陶崇園的導師王攀。武漢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也同時強調,上述公示並不是最終名單,目前流程還在進行中,公眾若有意見可以反饋給研究生院。2018 年 3 月 26 日,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從宿舍樓頂墜樓身亡,警方排除他殺。其家屬根據陶崇園留下的聊天記錄等信息認為與導師王攀有關。
哈佛至少 5 個人文藝術類專業明年不招研究生
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哈佛大學文理研究生院將暫停至少五個專業 2021 屆的研究生招生計劃,下一次申請截止日期預計為 2022 年 1 月(用於申請 2022 秋季學期入學)。根據該校校報《哈佛深紅報》的消息,暫停申請的包括美國研究、人類學、電影和視覺研究、日耳曼語言文學和南亞研究等 5 個專業,已經提交申請費用的學生將收到退款郵件通知。對於該決定,文理研究院院長 Emma Dench 表示,對學院部分系暫停招生是一種「平衡措施」,旨在更好應對新冠疫情的同時,不降低對目前學生的教學質量。但日耳曼語言文學系的研究生項目負責人 Peter J. Burgard 表示,該決定完全不「公開透明」,可能對本系聲譽造成極大影響。
美國科學促進會 2020 年會士名單公布,共 489 人入選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公布 2020 年新晉會士的 489 人名單(上、下兩部分),該名單也會在 11 月 27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公布。頒獎典禮定於 2021 年 2 月 13 日在線上舉行。自 1874 年起,美國科學促進會內部每年都會評定出科學促進會會士,評選人一般在 STEM 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評選標準包括前沿研究、行業領袖、教學與指導、培養及合作,還有該評選人是否推動了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專家庫建設,優化完善論文送審系統
教育部網站11月25日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802號(教育類257號)提案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函》),公布了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優化研究生學位論文匿評及抽檢工作,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案》的具體內容。
嫦娥五號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
11 月 24 日 22 時 6 分,嫦娥五號探測器 3000N 發動機工作 2 秒多,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時,嫦娥五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已在軌飛行約17 個小時,距離地球約 16 萬公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會產生軌道偏差,需要測定探測器實際飛行軌道與設計軌道之間的偏差,完成對應的軌道控制,確保探測器始終飛行在適當的軌道上。
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
科技部近日批覆同意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並納入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序列管理。鄭州中心成為繼天津、長沙、深圳、濟南、廣州、無錫之後全國第 7 家國家超級計算中心。該中心配備了技術先進、自主可控的中科曙光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峰值計算能力 100 PFlops,存儲 100 PB,主機系統實測持續計算性能居國際同期前列。下一步,河南省科技廳將會同相關單位研究制定加快超算中心建設發展有關措施,組織實施超算中心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科技專項,全力推動超算中心建設發展。
2021年1月起,《自然》系列期刊將提供金色開放獲取的選項
施普林格·自然今天宣布,想以 O A形式在《自然》及其研究系列期刊發表論文的作者將無需再等待了。自 2021 年 1 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及 32 本《自然》原創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時,都能以金色 OA 形式發表,並實行與 MPDL 相同的 APC,即 9500 歐元。這些期刊由此率先成為以這種方式向作者提供立即OA出版選項的高度精選型期刊。這一新的開放獲取選項對於受 S 計劃(Plan S)資助的作者也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施普林格·自然正在兌現承諾,到2021 年 1 月時將金色 OA 出版推行到其擁有的所有期刊。
達爾文手稿遺失 劍橋大學呼籲公眾幫助尋找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發出呼籲,請求社會公眾提供幫助,尋找「進化論鼻祖」達爾文遺失的筆記本手稿。劍橋大學官方網站當日公布,遺失的筆記本手稿共兩本,其中一本包含了查爾斯·達爾文1837年標誌性的「生命之樹」素描。特意在11月24日發出此呼籲,緣於這一天是紀念《生命起源》巨著在1859年當日發表的「進化日」。據介紹,為了方便拍攝照片,這些筆記本曾於2000年9月被從保存最具價值物品的特別收藏室移出。在隔年的一次例行檢查中,發現裝著兩本筆記本的小盒子沒有放回原處。其後多次搜索查找,仍未尋得其蹤影。
SpaceX 955顆星鏈衛星上天,獵鷹9號首次一箭七飛
SpaceX上天的「星鏈」衛星超950顆,還誕生一箭七飛七回收火箭。美國東部時間11月24日21時13分,SpaceX第16批60顆「星鏈」衛星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並得到部署。發射約8分40秒後,一級火箭著陸在大西洋裡的回收平臺上。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