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愛情故事,逾越生死,亙古不朽。於初唐而來,在當代的舞臺上,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6年多前,中國崑曲界流傳了一個驚為天人的劇本,由80後女編劇羅周花13天創作,名為《春江花月夜》。她將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作擴展成一個逾越生死和時空的愛情故事。有著「崑曲王子」之稱的張軍2015年終於將此劇首度搬上舞臺,去年又演出了修改過的2.0版本,今年春天,你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他相遇。
當年這部戲在上海演出時,《新聞晨報》給出過這樣的評論:
開演前10天,3場演出近5000張票悉數售罄,大劇院破例加座仍供不應求,如此火爆的場面在申城戲曲演出市場實屬罕見。
作為「孤篇壓全唐」之傑作,張若虛的原詩已經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而崑曲《春江花月夜》講述了一個歷經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愛戀情愫生發,進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更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故事講述探花郎張若虛在園林賞燈時,巧遇少女辛夷,一見傾心。為了重遇心上人,他決定夜宿橋邊,等待佳人再次經過。不幸地,他遇上的是頑皮糊塗的鬼差,把他帶往地府。閻王勸其不如將錯就錯,早日喝下孟婆湯去輪迴,他卻誓死不從,在地府流連徘徊。幸得修煉500年成仙的曹娥協助,張若虛重返人間。可佳人已白頭,他卻仍是那個年輕探花郎。
對於這部新編崑曲,中國崑曲年輕演員中的領軍人物張軍說:「這是幾十年來由年輕人寫的劇本當中,唯一令人驚嘆的。」
唐代詩人張若虛雖僅有兩首作品傳世,其中一首是《春江花月夜》,但已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編劇羅周看過中國作家聞一多的文章《宮體詩的自贖》後,有感唐代詩作背後都有博大的命題,就是人面對宇宙時的思考,例如《春江花月夜》。但這首詩是不具有故事情節的,可羅周卻如鬼斧神工般,用兩個星期不到的時間將它擴展成連演兩個晚上的崑曲劇本。
張軍說:「她寫出來之後,劇界一片驚嘆。都是老編劇在讚嘆,說後面的人要超越這個劇本恐怕比較難,因此一直以來大家都好想演。結果5年之後被我們先做出來,也是個緣分。」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是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繼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6年220場盛演不衰之後,打造的又一部當代崑曲作品,也是「崑曲王子」張軍挑梁製作的首部原創劇目。
其實我們在盛讚這澎湃的愛情故事時,更多的是在盛讚這部崑曲作品本身——
崑曲《春江花月夜》藝術研討會上,來自北京、上海等多地的專家、學者和崑曲藝術家表示,尊重傳統藝術樣式,聯合藝術優勢資源,創新推廣營銷,是這齣戲贏得市場的核心密碼。
——《文匯報》
曲牌體給崑劇設了難題,卻也是其魅力所在。張軍尤其在意臺詞格律、平仄、表述方式,必須遵循崑曲延續數百年曲牌體傳統。
——《解放日報》
由於全劇有關人生的大追求,有關宇宙的大叩問,一而再、再而三地濃墨書寫,為此深深地打動了讀者或觀眾,引起了受眾揮之不去的思考與求索。
——《新民晚報》
張軍表示,所謂「當代崑曲」並非擯棄傳統,而是在堅守崑曲文學性、曲牌體、寫意三大核心基礎上,探索和嘗試符合時代特徵,有著當下美學思考的試聽呈現。
——《東方早報》
開演前10天, 3場演出近5000張票悉數售罄,大劇院破例加座仍供不應求,如此火爆的場面在申城戲曲演出市場實屬罕見。
——《新聞晨報》
然而面對各界盛讚,我們看到的仍舊是他們不斷修改、力臻完美的境界。
張軍說:「《牡丹亭》到現在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之所以成為經典,當時剛寫出來的時候,肯定是你演演我演演,這麼多年被不停的演,被不停的修,被不同的藝術家、表演者創作成不同的版本,然後才成為經典。所以《春江花月夜》接下去還是要繼續修。」
他希望2017年帶來的是更完美的版本。
「對我來講,這齣戲是關注愛和時間,我們要做的是把這個愛和時間在臺上凝固住。」
——張軍
觀劇團招募
回複本平臺「福利」
按提示操作
即有機會獲得
原創崑曲《春江花月夜》觀演資格
名額:3
觀劇時間 3月17日 19:30
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
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演出時間: 2017年3月17/18日 19:30
演出場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大劇場
演出票價:880/680/480/380/280/99
演出類型:崑曲
購票電話:400-635-3355
點擊閱讀原文
一鍵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