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年羹堯:我帶!人生自古誰無死?雍正:你死!

2020-12-22 唐詩宋詞天地

作者:老談

「若個書生萬戶侯」

詩中之鬼李賀曾有詩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詩歌道破天下讀書人的心聲。沉淪於筆硯之間,舞文弄墨,那是腐儒的行為;熱血灑向沙場,於劍戟中建功立業,才算大丈夫的壯舉。

班超是東漢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與外交家。功名成就之前,他也是區區一介抄寫文字的小吏。

班超的父親是著名的史學家,他的哥哥是《漢書》的作者,其妹同樣是一時無兩的才女。

出生於書香門第,經歷煎熬與歷練,按照常理,班超也應當成為一代文豪。

班超的志向,卻不在書案之上。他曾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傅介子是西漢時期的外交家,他曾出使大宛,殺匈奴使者,還在人家自己的地盤上,斬殺悖逆的樓蘭王。

後世的杜甫贊道:「願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在詩中,杜甫把自己比作皓首窮經的老儒,而傅介子才是勇猛剛毅的謀國輔臣。

張騫就更不必提了。絲綢之路裨益於大漢,嘉惠於當代,這條道路的實際開拓者正是張騫本人。

傅介子與張騫,皆是用腳步丈量人生,以汗水輝映陽光。

路長且阻,行則將至。

在班超眼中,在有志向的讀書人眼中,他們兩人才配得上「榜樣」二字。

腐儒顯然沒有此等遠大的抱負,同樣是抄書員的他們,只會出言嘲諷,班超感嘆道:「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後來,書香門裡果然誕生出一位絕世的名將。

班超既有謀略,又富膽識,他以三十六騎定西域,萬裡之外覓封侯,取得令後世側目的成績。

傅伯壽是南宋學者,他雖是一介讀書人,但對開疆拓土之人,同樣心嚮往之,也不吝讚美之詞:

「陳湯之斬單于,傅介子之刺樓蘭,馮奉世之平莎車,班超之定西域,皆為有漢之雋功。」

「不鍊金丹也是仙」

班超為後世所銘記,是因為他於戰場上的功績,他雖然也廣泛的閱讀典籍,想必如五柳先生一般,不求甚解罷了。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同樣是一代名將,外人所不知的是,他竟然也是一代文士。

此人名曰年羹堯。

因為《甄嬛傳》等劇集的熱播,各位對他一定相當熟悉。

眾人對他有多熟悉,對他的誤解便有多大。

但凡說到年羹堯,有一個人必定也會被提起,那就是他的頂頭上司雍正。在潛意識裡,大家都認定,年羹堯是雍正的忠實奴才。

這裡邊就存在著極大的誤會。年羹堯發跡於康熙朝,他是何等人物,豈能將自己的功名,寄託到一個前途未卜的皇子身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年羹堯的霸道,卻是與生俱來的。年羹堯字亮工,「亮工」出自《舜典》,「欽哉,惟時亮天工」,意思是「輔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

這個霸道的官二代,卻很愛讀書。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高中進士,那年他不過是個21歲的青年。

時年五月,年羹堯又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進入翰林院學習。

翰林院號稱「玉堂清望之地」,官場中還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傳統。

可以想像,等待年羹堯的,將是怎樣一個如花似錦的前程。

十年之後,年羹堯真的就遷為內閣學士,其後又升任為四川巡撫。

巡撫相當於今天的省委書記,妥妥的正部級國家幹部,那一年,年羹堯尚不足30歲。

在這以前,他還擔任過四川省鄉試的主考官,成為眾舉人的「座師」。

迄今為止,年羹堯都是一個文官,舞文弄墨是他生活中的全部,刀槍劍戟與他無關。

年羹堯似乎也沒有「若個書生萬戶侯」的感慨。畢竟,他既是一個書生,也是一個萬戶侯。

但他也絕不是懦弱的清雅文人。據說,年羹堯曾在家中孩子讀書的地方,親自題寫了一副門聯:

怠慢先生,天誅地滅;

誤人子弟,男盜女娼。

門聯用詞粗鄙,卻有振聾發聵之效果,想來此聯是年大人故意為之,其霸氣與豪橫,剎那間展露無餘。

從文官晉升為武將,就發生在年羹堯任職四川巡撫期間。

四川地接青海、西藏,省內有多民族雜居,軍事形勢必然非常緊迫。

當時,統領四川軍事的最高指揮官是川陝總督,但總督府邸位於陝西西安,有道是鞭長莫及,總督大人不太可能時刻盯住四川。

所謂天降斯人,年羹堯本來只是負責民政,形勢所趨,他開始越權插手軍事活動。

風雲變幻的戰場生涯,便是從此時開始的。

康熙末年,年羹堯逐漸成長為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1721年,年羹堯入京覲見,皇帝親自賜給他弓矢,42歲的年羹堯,官拜川陝總督,成為滿清西北邊陲的重臣要員。

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年羹堯所憑藉的,也只是自己卓絕的才能。

實際上,從20歲中進士,到成為川陝總督,風起雲湧二十載,年羹堯得到的一切,與雍正沒有半分關係。

俗語有云:「朝中無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事。」年羹堯當然也有自己的關係網,他的第一任妻子,出身顯赫,是名門貴族之後。

年羹堯妻子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滿清第一才子,納蘭容若。

世人只道年羹堯風揚跋扈,說句很不謙遜的話,人家還真的就有風揚跋扈的資本,他絕對是一顆最耀眼的,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年羹堯題寫過一首小詩,雖然只有簡單四句,用詞也是信手拈來,同樣難掩其霸氣側漏之氣:

魍魅隨身亦等閒,肩挑龍虎總徒然。只他一副超凡骨,不鍊金丹也是仙。

年羹堯青海之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

康熙48年,皇帝第四子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皇子有了爵位,也便有了獨立建府的資格,這也意味著,他會得到一定數量的八旗佐領。

也就在此時,年羹堯家族所在的佐領,連同鑲白旗若干佐領一起,成為雍親王的屬臣。

到了這時,年羹堯與雍正,才算有了交集。

按照規矩,屬臣見到主子,要自稱奴才。但這並不是說,屬臣真的就是王公的奴僕,他們並不是所謂的包衣奴才,屬臣也有獨立的身份。

更何況,也就是在康熙48年,官場上春風得意的年羹堯,剛剛被封為四川巡撫。

年羹堯很清楚,他所效忠的對象是康熙皇帝,在謝恩的摺子裡,年羹堯也感激涕零地寫道:「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

伺候好皇帝,是他唯一且正確的選擇。除此之外,誰的隊也不要站,憑藉自身的本事,一步一個腳印,最後無論誰成了新的皇帝,他都能屹立不倒。

如果貿然站隊,既有前功盡棄的可能,萬一讓康熙皇帝發覺,那他的前程也就完了。

所以,年羹堯跟很多皇子,都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

雍正很抑鬱,也很氣憤,年羹堯本來是自己的家臣,卻不斷示好於別的皇子。

雍正直接寫信罵他為「儇佻惡少」,並且上綱上線的出言教訓:「國朝祖宗制度,各王門旗屬主僕稱呼……爾狂昧無知,具啟稱職,出自何典?」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發生戰事,康熙皇帝下詔,命令十四子督師西北邊陲,諸位應該清楚,西北的實際掌控者,卻是年羹堯。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因病去世,皇四子繼位,是為雍正帝。

雍正繼位之初,隨即把軍政大權,全權託付給年羹堯。而年羹堯也沒有讓雍正失望,他鉗制住擁兵自重的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是雍正奪儲的頭號軍事、政治強敵,只有穩住他,雍正的皇帝寶座才算是真正坐穩。

回報也極其豐盈,年羹堯成為權傾朝野的人物,雲、貴、川等地官員,皆秉命受制於年羹堯。

當時官場之中,人人都知道「內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堯。」此二人位極人臣,亦是雍正皇帝的輔佐良才,堪稱朝廷的架海紫金梁。

雍正能高高的捧起他們,是因為兩人還有用處。

雍正繼位初期,青海即發生叛亂。

年羹堯奉命平息叛亂,他的個人能力,也的確當得起皇帝的寵愛,半年有餘,年羹堯便以雷霆之勢直搗敵營。

青海大捷是雍正繼位以來,朝廷取得的第一次大的勝利。

國內海晏河清,時和歲豐;皇帝龍顏大悅,志得意滿;年羹堯權傾朝野,無人能望其項背,連皇帝的親娘舅,隆科多都要看他的臉色。

雍正寵愛年羹堯的辦法,也充滿了人情味,他把年羹堯當做「朋友」,不再賞賜年金銀珠寶,卻常把身邊的玩物送給他,譬如鮮荔枝、茶葉、荷包、自鳴表、鼻煙、琺瑯杯、三鳩硯等等。

雍正還在回復年的奏摺裡,不斷的「秀恩愛」,說什麼「心不知從何書汝好處也。」還信誓旦旦地發誓:「朕之子孫若負爾者,非朕之子孫也!」

年羹堯越發有恃無恐,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而雍正也漸漸起了殺心。

後世的作家高陽,曾經直截了當的指出,年羹堯並沒有了不起的才具,他竟然發覺不出,所有的寵愛,都是「令人肉麻的迷湯」。

年羹堯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連月滿則虧的道理都不懂。

毫不誇張的說,單論起政治手段來,年羹堯和雍正,簡直就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

年羹堯的仕途順風順水,他的字典裡沒有「挫折」兩個字;雍正能當上皇帝,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洗禮,每一步都充滿了磕絆。

雍正用實際行動教導年羹堯,「帝王心術」四個字是怎麼寫的。

首先,皇帝私下授意各位大臣,自己將有「倒年」的動作。爾後,雍正收起往日慈愛的臉面,於各類瑣碎之事上,事無巨細地批評年羹堯。

雍正三年二月初一,天降祥瑞,天空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現象,按照規矩,群臣要向皇帝上表朝賀。

一般來說,雍正從來不看這些逢迎拍馬的奏章。但是這次,他不但看了,而且看的很認真。

年羹堯書寫的賀表字跡潦草,一不小心還把「朝乾夕惕」誤寫為「夕陽朝乾」。

「朝乾夕惕」是恭維皇帝夙興夜寐,不敢有片刻鬆懈;既然他年羹堯「故意」不用這個詞評價皇帝,你不仁我也不義,雍正便用報復的口吻回覆:年羹堯在青海的戰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

雍正振臂一呼,群臣肆意而動,風風火火的「倒年」運動,由此揭開序幕。

雍正三年四月,皇帝解除年羹堯川陝總督之位,調任杭州將軍;九月,皇帝下令緝捕年羹堯,押送回京會審;十二月,朝廷議政大臣提交審議結果。

年羹堯共犯有92條大罪,他的罪責如此之多之大,哪怕有一萬個腦袋,也不夠皇帝砍的。

尾聲

年羹堯在西北一手遮天,因為擔心他會謀反,皇帝早就做好分化的工作。

嶽鍾琪是年羹堯一手提攜的將領,且以師生相視,嶽鍾琪本人還是名將嶽飛之後。雍正暗地給他寫信,百般撫慰,許其重利。

甘肅巡撫胡期恆與年羹堯交好,年常以兄事之,胡期恆也是雍正竭力拉攏的對象,他曾當面授意,令其揭發年羹堯之累累罪行。

年羹堯還有個門客名曰汪景祺,此人狂放不羈,目中無人,唯獨佩服年羹堯,稱其為「宇宙第一偉人」。汪景祺寫過一本《西徵隨筆》,裡邊收錄文章,告誡年大人兔死狗烹,功臣不可為的道理。

雍正四年,皇帝命令年羹堯在獄中自裁,家中15歲以上子女皆充軍。

嶽鍾琪檢舉年羹堯有功,雍正升任其為川陝總督;胡期恆拒絕揭發年羹堯,皇帝惱羞成怒,傳旨將他革職下獄,直至乾隆皇帝上臺才得以開釋。

古人有云: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年羹堯若然地下有知,肯定會對這幾句話,有獨到的見解。

查抄年羹堯府邸的時候,雍正發現汪景祺寫的文章。皇帝恨透了這個讀書人,汪景祺最後被梟首示眾,腦袋懸掛在菜市口,達十年之久。

對於年羹堯的家人,雍正卻給予了相對輕微的懲罰。

還有一人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年羹堯的妹妹年妃,在《甄嬛傳》中,她也被刻畫成飛揚跋扈的妃子,現實歷史中的年妃,與電視劇中形象相去甚遠,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深得雍正皇帝喜愛。

兩人夫妻情深,年妃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皇帝尤其喜愛八阿哥福惠,對他的寵愛,甚至超過日後的乾隆帝。

雍正看在年妃的面子上,一直未曾對年羹堯下手,根據《清史稿》記載,「妃薨逾月,妃兄羹堯得罪死。」

年羹堯死後,雍正皇帝繼續勤於政事十餘載,1735年八月的某日,皇帝偶染風寒,仍舊照常辦事,兩天之後,雍正竟然離奇去世。

年羹堯之死,被史家列位「雍正八案」之首案;而雍正之死,也給後世留下無數的談資。

圍繞帝王與權臣,總有數不盡的話題,但他們終究會煙消雲散,永世不變的是青山,是夕陽,是春風秋月。

古來聖賢都參透不了的命題,江邊的漁翁卻早已瞭然於胸,他喝了一口濁酒,悠然唱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相關焦點

  • 男兒何不帶吳鉤?可「吳鉤」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古詩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 《八佰》:亂世男兒皆英雄,垂髫少年真丈夫!男兒何不帶吳鉤?
    我印象中,電影裡最慘烈的場景,莫過於戰士抱著炸彈從樓下跳下去,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場景,說實話,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害怕,但是我們的英雄,我們的戰士,我們的新中國的先烈們,卻帶著滿足的笑容,和灑脫的話語,從容的赴死,這是何等的氣魄,亂世男兒皆英雄,垂髫少年真丈夫!
  • 詩鬼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奈何書生難封侯
    詩鬼李賀,短短27年的人生給我們千年幻想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7歲,真正留給世人印象的不過是短短11年。但這11年,卻讓1200多年以後的我們難以忘懷。男兒何不帶吳鉤?是他發出最沉重的嘆息。藩鎮割據是大唐致命的弱點李賀18歲那年,第一次發出了他的怒吼。唐德宗以後,藩鎮割據,安西都護四鎮危在旦夕,大唐的光環之下開始籠罩著一股烏雲。
  • 古典詩詞裡的英雄情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南園》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譯文: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腰帶吳鉤,去收取那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譯文: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訴衷情》陸遊當年萬裡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 大老虎年羹堯之死
    年羹堯,是擁護雍正上位的大功臣。 康熙晚年,皇位競爭異常殘酷激烈,康熙臨駕崩之時,康熙僅僅年滿20歲的皇子,就高達15人,因此,作為康熙第四子的胤禛(後來的雍正帝)能否上位,並無十足把握。幸運的是,靠著內外兩位大臣,胤禛最終順利奪下皇位。
  • 閒話詩詞意象:吳鉤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在古詩詞中「吳鉤」是出現得很多的一個詞,我們可以想像,「吳鉤」應該是一種雄心壯志的象徵,又帶著一種悲愴的體悟,仿佛一個懷才負氣的熱血男兒,即將遠行,想要去開創一番事業。今天,我們來閒話詩詞意象——吳鉤。文/子曰少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 雍正為什麼要殺死年羹堯?
    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取得「青海大捷」入京覲見,雍正喜出望外,加封太保、一等公,賜給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非常之物,使「年大將軍」的威名享譽朝野。年羹堯在京期間,與馬齊、隆科多一同處理軍國大政,儼然成了總理事務大臣。不僅如此,雍正還深情地對年羹堯說:「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足矣。」
  • 雍正對年羹堯:愛的濃烈,殺的決絕
    為了你,我要努力成為一名出色的皇帝;為了我們的相知相遇,我要讓你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硃批三: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劃重點:朕亦甚想你,這是典型的你儂我儂,感情處在蜜月期是肯定的了。
  • 年羹堯VS雍正‖你的「厚愛」殺死了我
    年羹堯想起嶽父納蘭性德的這句詩,知道自己再無活路,投繯自縊,一代名將就此殞命。若說年羹堯在執著什麼,我想他心裡應該對「故人」雍正執有一念:,是您過度的寵愛害了為臣!事實也正是如此:雍正把年羹堯捧得高高在上,又很快把他打入地獄。而這前後也不過三年時間而已。
  • 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出三個要求,年羹堯為何敢全部否決
    果然年羹堯聽完這句話之後面部的肌肉抽了幾下,訕訕地說道:「是……」然後沒有多說話,但內心對雍正說國庫空虛這樣的話很不滿,他始終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做任何事都不過分。雍正看年羹堯簡單的回答之後再無表示,於是進一步試探地拋出此次飯局的第一個問題:「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能不能再裁減一些?」言外之意就是說,國家已經不堪重負了,仗也打完你能不能為四爺我想想呢?
  • 通過雍正跟年羹堯之間愛恨情仇,帶你認識歷史上真實的雍正皇帝
    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你看哪朝哪代的皇帝說自己是條漢子?你看這哪裡是什麼皇帝的詔書啊,這簡直就是一條大V的微博嘛,他沒有皇帝的威風八面,他只有一種真性情的大流露、大放送。而且雍正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引薦大臣的時候,拿著別人的履歷表在底下批小字,說這個人是個胖子,這個人心浮氣躁,這個人前途不太遠大,這個人有點像那誰誰誰。
  • 雍正殺年羹堯的真正原因:是罪有應得,還是功高蓋主?
    因此,在年羹堯的心中,雍正有一半以上的江山是他的家族打下,他父親年輕時的威望,以及他的在邊疆守衛抑制了西北軍事力量。雍正繼位後,沒有人才可以重用。在年羹堯的帶領下,西北戰爭才能勝利。年羹堯慢慢變得膨脹了,雍正也不斷用糖衣炮彈轟擊他,使他覺得雍正是在討好他。自古君臣之間的關係,都是大臣忌憚君主。雍正卻說他們兩人要做君主和大臣相處的楷模,甚至在信中說我非常想念你,這表明了他們的密切關係。年羹堯的權力欲望膨脹,開始貪汙腐敗,任人唯親,甚至明目張胆的賣官。
  • 雍正處死年羹堯後,抄家時發現一首七言絕句,把雍正氣的大口吐血
    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很多歷史學家說,雍正能夠當上皇帝,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一個是雍正的舅舅隆科多,一個是大將年羹堯。這兩個人一內一外,在雍正繼位之初的非常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 是誰殺了年羹堯: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封建統治者最看重的其實就是利益,王朝的延續,也到底也是利益的延續,如果統治者沒有特權,沒有足夠多的利益,我想沒人願意去做官,這樣的規律現在還深深地根植於中國人的邏輯思維裡。在中國人看來,只有當官從政這一條路是最可靠的,民怕官是自古就有的,所以到現在我們才擠破腦袋想考公務員,做國家的人,吃國家的飯。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盟軍戰士用鮮血詮釋其含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出自宋朝抗元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被後世稱之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充分表達了文天祥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了抵抗外族入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同盟軍中,也不乏這樣的英雄人物。
  • 雍正殺「舅」:為什麼隆科多不得不死?
    事後,雍正又特地指示涼州總兵宋可進,說隆科多也像年羹堯一般貪詐負恩,他到你處,儘管你曾是他的屬員,但似此誑君背主小人,相見時不須絲毫致敬盡禮。由於當年的主要打擊對象是年羹堯,被發配邊地的隆科多得以暫安一時。待年羹堯被逼自盡後,隆科多再次被敲打。
  • 關於雍正和年羹堯的恩怨情仇,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那個曾被他稱為「功臣」、「恩人」、「千古君臣知遇榜樣」的年羹堯,又為何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從權臣淪為階下囚,最後落得被處死的下場?我是北大歷史博士鄭小悠,關於雍正皇帝與年羹堯的起起落落,歡迎與我交流。大叔:年羹堯的死是不是告訴我們給老闆打工,別那麼賣力,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打下的江山也都是人家的。你個人有什麼感想?
  • 原創丨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你們    都變得更好了  *  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直到今天早上偶然聽到一段電視採訪,一位清潔工在接受採訪時居然用上了這句名言,她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難免一死,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也要用勤勞和真誠照亮自己的歷史,讓生命發光、發熱。」
  • 《鳴梁海戰》人生自古誰無死
    我沒有研究過這一段歷史,因此也沒有什麼立場發表這方面的意見。只是就電影而言,我覺得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位居首座完全站得住腳。當然,以寡敵眾的場面還是有明顯的誇大成分,雖然明白是創作改編需要,還是扣了一星。 這樣的歷史片想要傳達給現在人的是什麼?是當年的史實?當然不是。它所傳遞的應該是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永不磨滅的精神和勇氣。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釋義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現在廣東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囚禁船上曾經過零丁洋。⑵遭逢:遭遇。起一經,因為精通一種經書,通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歲考中狀元。⑶幹戈:指抗元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