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臺上,諸葛亮手裡總離不開一把羽扇。
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臺上,諸葛亮手裡總離不開一把羽扇。這件道具猶如孫悟空的金箍棒或李逵的板斧,和人物的性格結合得如此緊密,幾乎成為其有機整體中的組成部分了。甚至在口語當中,也常把「搖羽毛扇的」作為智囊或謀士的代名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拿這件東西。
說諸葛亮執羽扇,其根據大約可以追溯到晉代裴啟的《語林》。此書今已不傳,據《北堂書鈔》(光緒孔氏刊本)卷一一八、餘嘉錫《殷芸小說輯證》卷六等處的引文,都說:「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然而查對若干唐、宋類書的早期刊本,所引文句則有所不同。宋刊《藝文類聚》卷六七引《語林》是這樣說的:
諸葛武侯與室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在這裡,諸葛亮拿的不是白羽扇,而是「毛扇」。宋刊《白氏六帖事類集》卷四「葛巾」條、宋刊《太平御覽》卷六八七引《蜀書》,文句大致相同,也作「葛巾、毛扇」,可見當以毛扇為正。
毛扇並非羽扇,而是麈尾的別名。麈是一種大鹿。《逸周書·王會解》:「稷慎大麈。」孔晁註:「稷慎,肅慎也,貢麈似鹿。」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八說:「麈即今之四不像也。」又說即「時所稱堪達罕也」。在口語中,四不像可以指麋鹿,也可以指馴鹿。而根據《清文鑑》的解釋,滿語堪達罕(kandahan)指馴鹿,而與麋對應的滿文為ultseheu-golmin-buho,是長尾鹿之意。
據動物學家譚邦傑先生說,麈實為駝鹿。駝鹿的尾較長,古人將其尾毛夾在柄中,製成一種類似拂子之物,就叫麈尾。因為它的輪廓像扇子,所以也叫「麈尾扇」,見《南齊書·陳顯達傳)。又因為它是用尾毛製作的,所以又叫毛扇。《世說新語·言語篇》:「庾稚恭(庾翼)為荊州,以毛扇上武(當作成)帝。」這裡的毛扇也就是《宋書·明恭王皇后傳》中說的「玉柄毛扇」;而所謂玉柄毛扇在《晉書·王衍傳》《陳書·張譏傳》《世說新語·容止篇》等處都被稱為玉柄麈尾。華貴的麈尾常裝玉柄,故《通鑑》卷八九胡三省注稱:「晉王公貴人多執麈尾,以玉為柄。」而在當時人描寫羽扇的文字中,卻未見有明言裝玉柄者。相反,《晉書·五行志》說:「舊為羽扇者,刻木象其骨形。……王敦南徵,始改為長柄,下出可捉。」則羽扇裝木柄,故這時裝玉柄的只能是毛扇,即麈尾。
*文章摘自《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