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機丨諸葛亮平時手裡拿的居然不是「羽扇」

2021-02-07 蘭臺揮麈

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臺上,諸葛亮手裡總離不開一把羽扇。

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臺上,諸葛亮手裡總離不開一把羽扇。這件道具猶如孫悟空的金箍棒或李逵的板斧,和人物的性格結合得如此緊密,幾乎成為其有機整體中的組成部分了。甚至在口語當中,也常把「搖羽毛扇的」作為智囊或謀士的代名詞。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拿這件東西。

說諸葛亮執羽扇,其根據大約可以追溯到晉代裴啟的《語林》。此書今已不傳,據《北堂書鈔》(光緒孔氏刊本)卷一一八、餘嘉錫《殷芸小說輯證》卷六等處的引文,都說:「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然而查對若干唐、宋類書的早期刊本,所引文句則有所不同。宋刊《藝文類聚》卷六七引《語林》是這樣說的:

諸葛武侯與室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在這裡,諸葛亮拿的不是白羽扇,而是「毛扇」。宋刊《白氏六帖事類集》卷四「葛巾」條、宋刊《太平御覽》卷六八七引《蜀書》,文句大致相同,也作「葛巾、毛扇」,可見當以毛扇為正。

毛扇並非羽扇,而是麈尾的別名。麈是一種大鹿。《逸周書·王會解》:「稷慎大麈。」孔晁註:「稷慎,肅慎也,貢麈似鹿。」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八說:「麈即今之四不像也。」又說即「時所稱堪達罕也」。在口語中,四不像可以指麋鹿,也可以指馴鹿。而根據《清文鑑》的解釋,滿語堪達罕(kandahan)指馴鹿,而與麋對應的滿文為ultseheu-golmin-buho,是長尾鹿之意。

據動物學家譚邦傑先生說,麈實為駝鹿。駝鹿的尾較長,古人將其尾毛夾在柄中,製成一種類似拂子之物,就叫麈尾。因為它的輪廓像扇子,所以也叫「麈尾扇」,見《南齊書·陳顯達傳)。又因為它是用尾毛製作的,所以又叫毛扇。《世說新語·言語篇》:「庾稚恭(庾翼)為荊州,以毛扇上武(當作成)帝。」這裡的毛扇也就是《宋書·明恭王皇后傳》中說的「玉柄毛扇」;而所謂玉柄毛扇在《晉書·王衍傳》《陳書·張譏傳》《世說新語·容止篇》等處都被稱為玉柄麈尾。華貴的麈尾常裝玉柄,故《通鑑》卷八九胡三省注稱:「晉王公貴人多執麈尾,以玉為柄。」而在當時人描寫羽扇的文字中,卻未見有明言裝玉柄者。相反,《晉書·五行志》說:「舊為羽扇者,刻木象其骨形。……王敦南徵,始改為長柄,下出可捉。」則羽扇裝木柄,故這時裝玉柄的只能是毛扇,即麈尾。

*文章摘自《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

相關焦點

  • 麈尾 羽扇 | 誰為一揮軍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執羽扇,龐統執麈尾歷來,諸葛亮的形象被定格為手執羽扇,頭戴綸巾,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本指周瑜,而後世逐漸將「羽扇綸巾」轉移至諸葛亮身上。
  • 諸葛亮愛不釋手的羽扇,究竟是何方聖物?
    那麼諸葛亮手上的這把羽扇,究竟有什麼來歷?CCTV10《中國記憶》羽毛扇片段如今漫步高淳老街,羽扇隨處可見,關於羽扇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諸葛亮應該是高淳羽毛扇最早的代言人。據傳,有一年夏天,孫權之母吳國太偕同小喬到高淳淳溪遊玩,見幾個民女正在製作羽扇,把玩後愛不釋手。
  • 原來諸葛亮的羽扇竟隱藏著大智慧
    「平臺帳號:abcd130728」「個人微信:zeya0221 」遙想當年三國赤壁之戰的壯闊悲烈的場面,諸葛亮手中的鵝毛羽扇,似是呼風喚雨的神器,奧妙無窮。其實非也,它在諸葛臥龍的手中,是愛妻給予的情意深重之物,更是讓他泰然處世的智慧。諸葛亮的妻子黃氏叫阿醜(史上也有記載其正名為黃月英)。
  • 諸葛亮為什麼要拿羽毛扇?
    那麼——  諸葛亮為何要手拿羽毛扇?  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後,一直生活在激烈的戰爭環境裡,親身經歷和指揮了不少戰爭。當時,像諸葛亮,還有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以儒士身份而指揮軍事的,均被稱為儒將。不過,諸葛亮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就是當他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從來不帶防身器械,總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飄飄然的神仙形象。
  • 諸葛亮的「廣告扇」——我為自己代言
    《三國演義》裡,特別是寫六出祁山時的諸葛亮,人們最熟悉的,恐怕就是他素衣綸巾,手搖羽扇,端坐四輪車上,飄然而出的形象。
  • 諸葛亮的羽毛扇到底從何而來?原來是定情信物,難怪不離手
    諸葛亮手裡拿的應該是用白鶴毛做成的「白羽扇」,據《語林》記載,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邊,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三軍皆隨其進止。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諸葛亮的扇子是非凡的。它不僅成了一種特殊的道具,還是諸葛亮的象徵。因為,諸葛亮的羽扇代表智慧和才華,因此,在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握羽扇。
  • 鄭能量第2528期:諸葛亮扇子背後的秘密,團隊管理形式也很重要.
    《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身高八尺,據記載,漢尺一尺等於0.23米。8×0.23,這就可以得出結論,諸葛亮的身高是1米84,放在現在那也是大個頭。        三顧茅廬中有一件事讓我們印象很深刻,按就是孔明的手裡始終手裡拿著一把羽扇。而且在《三國演義》中,這把羽扇成了諸葛亮的標配,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廟堂疆場,孔明的手裡都會拿著這把扇子。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孔明先生為什麼總是拿著這把扇子?
  • 諸葛亮為何總是手持羽扇?原來扇子中暗藏玄機,有特殊含義
    水鏡先生得知這件事後特意找到諸葛亮,非常認真地告誡諸葛亮一定不要太急躁,他承認諸葛亮的能力,但還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安安心心學習,盡最大能力提升自己。為了更好提醒諸葛亮,水鏡先生特意授予他"臥龍"這個稱呼,臥就是潛伏的意思,希望諸葛亮能夠謹記,不要經常冒頭。諸葛亮左耳進右耳出,並沒有把老師的教導放在心上。
  • 最風雅 羽扇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榆灰飛煙滅」一首赤壁賦一場千年前的衣冠風流羽扇綸巾遙指千軍陣這或許是羽毛扇給許多人的第一印象而說到羽毛扇我想大家總會想到那個著名的人物諸葛亮他輕搖羽扇,運籌帷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羽扇也成了智慧從容的象徵
  • 諸葛亮的「羽扇綸巾」裝束是怎麼來的
    這就說明,周瑜當時也是羽扇綸巾的裝扮,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專利而獨有。漢魏時期,羽扇、綸巾是王侯將相和士大夫中常見的裝束,藉以表示「名士」的高雅風度。但應該看到,漢代流行的是幅巾和角巾等形式,以簡而束髮。綸巾是用絲帶製作的頭巾,應當與幅巾有區別,但無史料說明是諸葛亮的發明或是使用。從《太平御覽》和《三才圖會》來看,綸巾之說當出現於宋、明,流傳於今。
  • 馬語歌:諸葛亮穿搭時尚——明代《三國志演義》版畫中的諸葛亮形象
    此前插圖中的綸巾多為陰刻,因圖幅小和印刷等問題看到的不是很清晰,而此本雖然圖幅更小,有些時候綸巾運用陽刻,能夠清楚得看到五個卷褶。扇子的羽毛環繞扇柄的頂部呈錐形,不是單層羽毛的拼合,而是幾層羽毛有長短、層次的製作。此本的插圖繪者應是十分偏愛於「羽扇」,以致在文中沒有提到的地方依然在配圖時畫出羽扇。周曰校本插圖中出現「羽扇」七次,每一次皆與文本章節中的描述相對應,《諸葛亮四擒孟獲》插圖(見下圖)是周曰校本首次繪出羽扇。
  • 諸葛亮為什麼一年四季都拿著一把羽毛扇?
    ,這裡面指的的是三國大將周瑜喜歡拿著羽扇。除了周瑜外,《太平御覽》卷七引晉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對於諸葛亮來說,也喜歡拿著羽扇。並且,提到諸葛亮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羽扇不離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總是拿著羽扇呢?
  • 諸葛亮的扇子,為何從不離手?你看它是用什麼做的
    諸葛亮蟄伏之時,和黃承彥是忘年之交,黃承彥與荊州劉表又是連襟,諸葛亮有心結交,又傾慕黃月英的才華,便帶著彩禮上門提親,而黃承彥早就相中了諸葛亮,但其女貌醜無比,一直沒好意開口,現在倒好,諸葛亮主動提親,他哪有不答應的道理。
  • 趣說三國 諸葛亮的羽毛扇可不是用來扇風滴~
    說起諸葛亮,相信大家立馬會腦補出一襲青袍,手搖羽扇的灑脫形象。沒錯,這個羽毛扇諸葛亮一身從不離手,無論春夏秋冬,沒事拿出來搖一搖。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這就不是理清幾件文物的名稱和用途的問題,攤子還要鋪得更大」。  在他看來,研究古代物質文化,不僅能讓人們更加了解、熱愛祖國的歷史,而且能為今天的建設提供動力,「我們說考古對社會有用,不是說考古能為今天的社會生活直接提供一個什麼新技術,而是說考古可以增加文化自信,進而加強愛國主義」 。
  • 諸葛亮扇子背後的故事
    遙想當年三國赤壁之戰的壯闊悲烈的場面,諸葛亮手中的鵝毛羽扇,似是呼風喚雨的神器,奧妙無窮。其實非也,它在諸葛臥龍的手中,是愛妻給予的情意深重之物,更是讓他泰然處世的智慧。黃老早就聽說過諸葛亮是個才情高雅之人,便欣然答應並想辦法先讓這兩個年輕人見上一面。於是黃老邀請諸葛亮來家裡談經論道。當時黃老吩咐女兒阿醜在一旁斟茶侍奉,整個交談過程中,阿醜都在暗暗觀察諸葛亮,也頗為心儀。
  • 原來高淳羽扇能夠揚名立萬,多虧了這個人...
    談起高淳羽扇,你會想到羽扇綸巾,指點江山的諸葛亮。
  • 諸葛亮的扇子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不離手?原來如此!
    描寫的十分符合諸葛亮的形象,不管是名著《三國演義》裡,還是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都是手持一把羽扇,顯得非常神秘。那麼到底諸葛亮的那把羽扇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從不讓羽扇離手?難道這羽扇有什麼驚人的秘密?這不得不讓人展開遐想。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南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唐山廣電網
    這就不是理清幾件文物的名稱和用途的問題,攤子還要鋪得更大」。在他看來,研究古代物質文化,不僅能讓人們更加了解、熱愛祖國的歷史,而且能為今天的建設提供動力,「我們說考古對社會有用,不是說考古能為今天的社會生活直接提供一個什麼新技術,而是說考古可以增加文化自信,進而加強愛國主義」 。
  • 「羽扇綸巾」一詞,到底是說的諸葛亮還是周瑜?
    「羽扇綸巾」一詞,到底是說的諸葛亮還是周瑜?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眾人皆知,蘇東坡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