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三國 諸葛亮的羽毛扇可不是用來扇風滴~

2021-02-07 CCTV4國寶檔案

說起諸葛亮,相信大家立馬會腦補出一襲青袍,手搖羽扇的灑脫形象。沒錯,這個羽毛扇諸葛亮一身從不離手,無論春夏秋冬,沒事拿出來搖一搖。和劉皇叔在茅廬裡聊天時搖一搖,就搖出了三分天下的大戰略。兩軍對壘的時候搖一搖,就「搖」得敵人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所以司馬懿在渭水之濱跟諸葛亮對壘時,看到諸葛亮搖了搖羽扇,不由地讚嘆:「可真謂名士也!」


很顯然,這羽毛扇輕若鴻毛,但在諸葛亮手上卻能揮斥方遒,有如萬斤!將個諸葛亮襯託得有如世外高人,超凡脫俗。一股名士範兒,不禁自流!所以這羽毛扇子的確是個好道具,裝範必備。


其次,這羽毛扇可以遮面。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身體不好。史書上說諸葛亮身瘦頭大,比例失調,面有憔悴之色而兩頰潮紅,實屬典型的陰虛內熱之狀。後來命喪五丈原的時候年紀也不大,才五十歲出頭。所以時不時地用扇子遮遮面,也是不讓敵方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作出相關對策。


當然了,關於這扇子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是黃承彥的千金,是一個非常聰明伶俐才華出眾的姑娘。山中隱士的黃承彥怕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們有眼不識金鑲玉,故意給愛女取名「阿醜」。黃月英曾就學於名師,學成下山時,師父贈他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有密密麻麻的藏有攻城略地、治國安邦之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根據能量吸引法則,當時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聽說後,就毛遂自薦想求見結交,那當然要得經過黃承彥的初審通過。諸葛亮經過一番考問對答,才華盡顯。黃承彥覺得這位後生在才貌上無可挑剔,但不知品德幾何。於是黃老話鋒一轉,爆料自己女兒其醜無比,諸葛亮如果想娶漂亮媳婦那就算了。不料諸葛亮心意已定,不願朝三暮四,黃老心裡也暗自喜悅:此後生應該是女兒的終身所託。


黃老既然能送阿醜到高人那裡學藝,那他就很開明。雖然當時婚姻是由父母做主,但黃老還是要想徵求阿醜的意見。就把馬上吩咐阿醜斟茶為名,這樣兩個年輕人都能見面了,諸葛亮贏得黃月英的芳心。聊完後,黃老讓阿醜送客。臨行前,阿醜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一把精緻的羽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


阿醜才女那肯定是問:「君可知小女為何贈此羽扇於你?」


諸葛亮回答:「是小姐禮輕情意重吧。」


阿醜答:「這是其一,君可知其二?」


諸葛亮被考住了:「那只有請教小姐了。」

阿醜便說:「先生和家父暢談天下大事,我就在旁邊觀察,發現你講到曹操和孫權的時候,你就面露難色眉頭緊鎖,這樣就表示你憂心於中。我送的這把羽扇是用來遮面的。大丈做事要沉得住氣,不能情緒波動,更不能讓人家發現,而成不了大事。」


諸葛亮受益匪淺,連連點頭稱是,非常佩服阿醜的智慧。又是心儀的人的心愛之物,那自然是愛不釋手形影不離了。又因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也應驗「明」、「亮」二字,便成為黃承彥的乘龍快婿。


有了這把智慧的寶扇,諸葛亮愛如掌上明珠。所以諸葛亮在跟隨劉備出山後,就把羽毛扇時刻拿在手上。無論是草船借箭,或是空城計的生死存亡之際,還是最後的六出祁山的崢嶸戰爭歲月裡,他總是輕搖羽扇胸有成竹波瀾不驚。他這樣做既表達了他與夫人心有靈犀真摯不渝的感情,也熟練運用扇子上的謀略。

(轉載自本文系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有點兒作品)

(長按上面二維碼圖形,關注「國寶檔案」)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什麼要拿羽毛扇?
    那麼——  諸葛亮為何要手拿羽毛扇?  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後,一直生活在激烈的戰爭環境裡,親身經歷和指揮了不少戰爭。當時,像諸葛亮,還有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以儒士身份而指揮軍事的,均被稱為儒將。不過,諸葛亮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就是當他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從來不帶防身器械,總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飄飄然的神仙形象。
  • 諸葛亮為什麼一年四季都拿著一把羽毛扇?
    ,這裡面指的的是三國大將周瑜喜歡拿著羽扇。除了周瑜外,《太平御覽》卷七引晉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對於諸葛亮來說,也喜歡拿著羽扇。並且,提到諸葛亮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羽扇不離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總是拿著羽扇呢?
  • 揭秘: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是誰送的?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 葛亮為啥總拿把羽毛扇?真讓人意想不到
    諸葛亮為啥總拿把羽毛扇? 五泉山武侯祠諸葛亮塑像 蘭州五泉山公園有個武侯祠,武侯祠不大,建築面積只有429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121平方米,有大小殿宇5座。
  • 諸葛亮的羽毛扇到底從何而來?原來是定情信物,難怪不離手
    在人們看來,諸葛亮之所以具有人們想像中的非凡能力,與他手中常握的羽扇有關。所以,關於羽扇及其起源的神奇傳說層出不窮。至於鵝毛扇,有個故事說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並不醜,而是一個非常聰明、漂亮、有才華的女孩。黃承彥怕有前途的年輕人不認識荊山玉,便稱閨女為「阿醜」。然而,黃月英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還是一位武林高手。
  • 諸葛亮愛不釋手的羽扇,究竟是何方聖物?
    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傳頌千年,三國名士的形象躍然紙上。那麼諸葛亮手上的這把羽扇,究竟有什麼來歷?CCTV10《中國記憶》羽毛扇片段如今漫步高淳老街,羽扇隨處可見,關於羽扇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諸葛亮應該是高淳羽毛扇最早的代言人。
  • 諸葛亮的「羽扇綸巾」裝束是怎麼來的
    又同書《扇類》引東晉裴啟古小說集《語林》曰:「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羽扇,指揮三軍,皆隨其進止」。看來,這是諸葛亮羽扇綸巾最早的說法。羽扇,是用鵝毛、鷹毛、鴨毛、雞毛、孔雀毛等禽羽製成的扇子。據西晉惠帝司馬衷時期(209—306)太子太傅崔豹所著《古今注》記載說:「雉尾扇,起於殷世」。又說:「障扇,長扇也 漢世多豪俠,象雉尾扇而制長扇也」。
  • 諸葛亮的「廣告扇」——我為自己代言
    羽扇綸巾後來成了戲曲舞臺上諸葛亮特有的穿戴。歷史上,諸葛亮指揮打仗,可能確實是這樣的裝束。裴啟《語材》曾記述這樣一件事,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水之濱對陣時,司馬懿一身戎裝,來到陣前,卻見對面蜀軍陣中,諸葛亮乘一輛沒有油漆的車,著著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揮著三軍。司馬懿不由地讚嘆:「真可謂名士矣。」
  • 鐵扇公主的芭蕉扇,為啥這麼大?
    扇子的實用功能可用「引」和「遮」兩個字來概括: 引風招涼, 遮塵蔽日。在東周時代,隨手拿扇子扇風,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習慣。「夏不操扇, 冬不衣裘, 雨不張蓋, 是為禮將。」——《六韜》「夏日之扇, 冬日之裘, 無用於己, 則生塵垢。」——《文子》「夏行五政……三日禁扇去笠。」
  • 曹操如何三請諸葛亮——那些毀三觀的「反三國」故事 | 奇書
    上世紀80年代,鄭伯成、韓進林即在湖北蘄春、浠水兩縣交界處(那裡有策山、策湖等地名,傳說孫策曾在此屯兵),從當地的教師、農民、公務員,以及鼓書藝人那裡,搜集到一批「反三國」故事,編成《曹操三請諸葛亮》一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 「羽扇綸巾」一詞,到底是說的諸葛亮還是周瑜?
    「羽扇綸巾」一詞,到底是說的諸葛亮還是周瑜?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眾人皆知,蘇東坡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諸葛亮的鵝毛扇到底有什麼神奇功效?
    ,總是手執鵝毛扇,輕輕扇動幾下,驚動天下的謀略就出來了,有人說諸葛亮的智慧來自於鵝毛扇,諸葛亮所有的神奇都因為擁有這把鵝毛扇。所以,關於諸葛亮這把鵝毛扇的來歷就充滿了各種傳奇,目前,關於諸葛亮這把鵝毛扇的來歷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傳說。第一種傳說是黃承彥女兒黃月英嫁給諸葛亮時送給諸葛亮的信物。
  • 《全戰三國》人物,神機妙算諸葛亮,龍睛羽扇操勝券
    本日就來說說諸葛亮在《全戰三國》的聯賽定位。諸葛亮的妙技有三個,一個是能夠或許在劃定時間內獲取全圖視線的自動妙技龍睛,固然是劃定時間不過時間非常長,兩邊只有不逃竄打完這場仗時間都只會以前不到60%,為此能夠說是永遠的了,不過由於只能應用1次原因時常被和郭嘉以及當今「南蠻入侵」版本新傳奇武將荀攸的永遠全圖作相對。
  • 三國風流人物,諸葛亮活得最辛苦
    在《我是先生》中,嶽曉東老師把三國心理診所搬到了舞臺中央,為三國的英雄豪傑做心理號脈。嶽曉東老師繼續趣說三國故事,通過對三國人物的分析,幫助大家了解何為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性格決定命運。▼心理素質最好的是曹操心理素質最差的是劉備從三國的三大著名戰役說起
  • 三國時諸葛亮接班人,不是姜維,苦心培養20年,不幸早逝
    趣說歷史故事,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奇葩歷史,野史傳說,別太認真,有時你認真那你就太傻了,看歷史故事,感悟生活,歡迎大家訂閱,參與評論,
  • 三國成語故事——羽扇綸巾
    三國以降,對於羽扇綸巾的持有者流傳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看過《三國演義》和由《三國演義》改編的三國戲曲、影視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手中持有一把鵝毛扇,頭上也一直戴著綸巾,這個鵝毛扇和綸巾就成了智慧的象徵,被用來形容態度從容。可鮮有人知曉這個鵝毛扇和綸巾原是周瑜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創作的需要,將周瑜的東西移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周夫人說的「羽扇」就是鵝毛扇,「綸巾」就是丈夫的青絲帶頭巾。
  • 塵封的涼扇
    這些扇子大都出門旅遊「收藏」的,一把仿諸葛亮拿的鵝毛扇,是我到無錫「三國城」旅遊買的。珍藏在書房裡的江西羽毛扇,杭州真絲摺疊扇,陽朔的大畫扇已經有些年頭,有的已經褪色老化。在鄉下,即使再窮,夏天備幾把扇子作為家居必需之物應不算問題,鄉間圩場有的是便宜貨,用料原生態,有的用棕櫚葉、檳榔葉、麥杆、鵝毛、鴨毛製作而成,也有蒲扇、竹篾扇、紙扇,造型卻五花八門,有長圓、扁圓、方圓、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心形……對稱又輕盈,只是粗糙與簡陋不宜登大雅之堂,最受歡迎的是蒲扇,又輕又扇得了風。
  • 孫機丨諸葛亮平時手裡拿的居然不是「羽扇」
    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臺上,諸葛亮手裡總離不開一把羽扇。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臺上,諸葛亮手裡總離不開一把羽扇。
  • 「民間文學— 蘄·非遺」「反三國」傳說:曹操三請諸葛亮
    第一章:民間文學二、「反三國」傳說所謂「反三國」,即與人們熟悉的華佗不是曹操殺的,糜夫人死得冤枉,孔融實乃死於酒,華容道上孔明救曹操,小喬害死親夫,曹操也曾三請諸葛亮,等等。鄭伯成、韓進林在蘄春、浠水交界一帶搜集了47篇近10萬字的「反三國」故事,1986年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以《曹操三請諸葛亮》為名出版,1989年獲全國民間文學作品評比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