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後周建立宋朝,五代就此結束。無論是什麼亂世,只要是有點本事的人,都希望能夠稱王稱霸。而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個叫作石敬瑭的人背叛了後唐,後唐主派兵攻打石敬瑭,石敬瑭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石敬瑭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
於是「兒皇帝」這個稱呼就這麼來了。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也讓石敬瑭從此背負上了割讓燕雲十六州漢奸的臭名,因而遺臭萬年。
石敬瑭為了確保契丹的全力支持,既尊耶律德光為父,又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換來了後晉的建立。而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若是燕雲十六州丟失之後,中原的屏障就沒有了,契丹大軍可以隨時進出中原。
所以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在地理位置上已經十分清楚了。宋和遼拉鋸了那麼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家是進退自由,宋朝就很被動,而且,東京(開封)離得又很近,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得匆忙應戰。可以說,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當時趙匡胤繼位之後,先收復了南方,趙匡胤自己也明白燕雲十六州的意義,所以他打算徐徐圖之。但是趙匡胤去世的有點早,還沒有等他來得及統一南北,就去世了。所以趙匡胤去世之後,這一統一重任就落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的身上。
趙光義自然是明白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所以他於979年第一次北伐,不過沒有成功。這次北伐應是策略上的失誤,宋軍先攻打的是北漢。而該政權和遼有盟約,遼當時也有派兵增援,不過,被宋軍打敗了,北漢很快就投降宋。宋軍接著一路北上,當時,趙光義的想法是乘勝追擊,但是,宋軍剛剛結束和北漢的戰爭,軍隊十分疲乏。
如果繼續作戰等於是疲勞作戰,而對於遼來說,就是「以逸待勞」,單從這軍隊的作戰狀態上看,宋軍就明顯下風。而且,趙光義顯然還不明白賞罰分明的重要性,打了那麼久的仗,對士兵卻沒有一點犒賞,時間久了誰還願意跟著你做事?
所以,在幾乎沒有人支持的情況下,趙光義一個人帶兵跑到了幽州城下。而這次自然是敗了,趙光義還給人家射傷了。只不過,趙光義沒有氣餒,六年後,趙光義養精蓄銳之後捲土重來,期間,遼國內部也發生不少事情,遼景宗過世,蕭太后實控朝政。不過,這次宋軍卻錯估了形勢,以為人家是「孤兒寡母」,其實蕭太后很懂政治,在她管理下,遼國上上下下秩序井然,發展一點沒受影響。
這次,宋軍依然沒打過人家,不過,依舊沒有接受教訓。所以從979年一直到1004年,宋遼之間就這麼僵持著,這個後果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後來,兩國只好握手言和,這才給大宋騰出了空間和時間發展國內經濟。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