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貓和老鼠》中,Tom 和 Jerry 在舞臺上追逐打鬧,Jerry 一度將 Tom「送出」了劇場,但樂團的演奏仍然正常進行。
樂團指揮究竟有什麼用?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
視頻版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圖文版
這是小約翰·施特勞斯《蝙蝠序曲》的樂譜,不同的樂器各有一版。
它們會匯總起來形成總譜,擺放在指揮面前。一個樂團少則三五十人,多則一兩百人。雖然樂手都有自己的樂譜,但他們對音樂強弱快慢理解都不一樣,任由樂手們肆意發揮,現場會慘不忍睹。
所以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指導樂隊按照同一個標準演奏。指揮就是統一標準的這個人。
指揮最基礎的工作是打拍子,控制節奏。
這是為了確立合適的速度,防止音樂越來越慢,或者衝得太快,累死樂手。
大部分指揮都是通過右手的指揮棒來打拍子。不同的節拍,揮舞指揮棒的方式有很大區別,這叫做指揮圖示。總的來說,一個小節的第一拍一定是向下,最後一拍一定是向上的。
當然,如果只是打拍子,那指揮早就被節拍器代替了。現代指揮家更重要的工作,是詮釋音樂。
這要求指揮了解不同樂器的特點、音域、音色,合奏時的聲音,仔細研究樂譜上每一個音符、標記,甚至了解作曲家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
不同指揮家的對作品的理解不同,對同一作品在速度、強弱、情感上的要求也截然不同。他們會有選擇性的展現或壓抑某些音樂要素,並且通過手勢傳遞給樂隊,完成演奏。
所以同一曲目的不同指揮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這本質上是對原曲目的重新演繹。
有些主意特別大的指揮家,甚至會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直接修改原譜。比如古斯塔夫·馬勒就曾直接修改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編配方式。他說貝多芬如果有一支現代管弦樂隊,也會作出這樣的改編。
在這些時候,指揮的手勢所表達的含義就複雜得多,比如表達強弱變化,控制演奏的力度、速度,提示某些聲部準備進入等等,讓樂團演奏出來的音樂完全不同。
另外在實際演出的時候,指揮家們還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上一些個性化動作,幅度也因人而異。
比如指揮家譚盾就曾發布過自己獨創的指揮手勢圖;理察·施特勞斯無論遇到多麼慷慨激昂的旋律,整個人看起來都非常淡定。
為了能在舞臺上瀟灑地揮舞指揮棒,指揮要讓樂團理解自己對樂譜的改編,以及獨創的手勢,反覆不斷地磨合排練。
排練的過程十分艱苦。指揮要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解釋給上百位樂手聽,並通過手勢和指揮棒向他們發號施令,不斷糾正樂手的演奏錯誤,相互折磨,才能讓樂團的演奏天衣無縫。
實際上,一名指揮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樂隊排練上,是真正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如果哪位朋友一上手就能指揮龐大的樂團,那主要是因為這支曲子已經非常經典,樂手們早已經能「無人駕駛」,以及這位朋友擁有無可匹敵的鈔能力。
當然,也可能是大家不忍戳破真相,配合他來完成一場默契的童話。
從音樂角度來說,指揮是整個樂團的靈魂人物,他決定了整場演出或者某個作品的獨特氣質。
這也是在提到一支樂團時,會隆重介紹它的指揮的原因。
在音樂之外,指揮往往還是整個樂團的「大管家」。從安排排練和演出計劃,到與樂手籤合約、爭取漲薪等權益,全是指揮的活。一名優秀的指揮可以通過自己的運作,讓一個籍籍無名的樂團一夜爆紅。
最後,在電影、動畫、遊戲原聲等一些特殊的音樂會上,指揮還需要承擔一些額外的工作:活躍氣氛。
比如,讓「星球大戰」的主角達斯·維達親自指揮自己的 BGM《帝國進行曲》。
去下面留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