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以為樂團指揮的動作是全世界統一的,是有標準的。就像我學節拍的時候學過,三拍子就應該這麼打:
四拍子應該這麼打:
但是現實中,好像每個指揮都有自己的風格,我看他們指揮的動作,不能說是和上面的手勢不太一樣,只能說是毫不相關……
他們有時候用指揮棒,有時候直接用手,有時候甩頭,甚至有時候扭屁股。所以指揮到底有沒有認真練習如何瀟灑的揮舞?大家都在練琴的時候他們有沒有對著鏡子練習揮舞指揮棒什麼的。我以為他們會發一本書,像武功秘籍一樣,上面畫滿各種圖譜……
但是我並沒有找到這樣的書。所以指揮的動作都是他們隨機生成的?我們看到各種世界級的大師,確實指揮的動作幅度、肢體動作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在關鍵時刻,體現出驚人的相似。總的來說,只要你看著他們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尤其是樂手們,他們在指揮的正面,不僅能看到動作,還能看到表情。我們來看幾個範例:
很顯然,這三位指揮都想達到一種激昂的、激動的、有衝擊力的效果。即使你從來沒見過樂譜上的標註符號,也能毫不費力的理解他們的意圖。而且第二位杜達梅爾和第三位彼德連科,他倆動作還非常相似,好像不約而同練了同一套武功。但是問題來了,他們並沒有按照圖譜上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線路比劃嘛!再看下面幾個範例:
顯然,這幾位指揮都在使用同一種魔法,從他們的肢體動作中我們就能感受到此處音樂應該是歡脫、活潑、帶有舞蹈性的。指揮的風格雖然不同,但是他們會做相似的動作。難道指揮的總譜上有「此處扭起來」的標記?這麼看來,指揮們可能真的有一套神秘的圖譜,偷偷在家對著鏡子練習。我記得之前我在讀裡卡爾多·穆蒂的自傳時他提到,指揮的動作都是憑感覺來的,並沒有特意選擇自己的風格。
也就是說他覺得怎麼指能表達清楚就怎麼指,並沒有刻意創造屬於自己的標誌性動作,也沒有照著什麼圖譜練習過動作。但是我隱約覺得這隻適用於一部分指揮,有些指揮一定有偷偷策劃,比如卡拉揚。卡拉揚一直保持著一種「我要帥,我要絕對的帥」的狀態。無論指揮什麼樣的曲目,從來沒見過他露出猙獰的表情,流傳的表情包裡也幾乎不會見到卡拉揚。
很多音樂家被稱為行走的表情包,指揮通常是表情包中的戰鬥機。不明音樂的觀眾,會認為指揮的工作就是站在整個樂團的最高點,比比劃劃,每個人都在製造聲音,只有他在跳奇怪的舞。可能他們的樂譜上都做了表情符號,哈哈哈哈,只需要照做就行。
這就是為什麼觀眾對指揮有很多奇怪的見解,他們好像是全樂團最沒有貢獻的人,還站在最前面,似乎連三角鐵的那根兒鐵棍都比他手裡的指揮棒有作用。為什麼有些指揮頻繁的翻譜,有些指揮卻連樂譜都不帶?可能他們的譜子就是這樣……
OK,下面正文開始。其實我們以前就科普過指揮的作用,而且很多音樂類的視頻、文章都有強調過指揮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演出之前的排練階段完成的。除了音樂方面,現代指揮還常常需要擔任樂團藝術總監的身份。但是,我還是在各種評論區看到堅持不相信指揮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槓精。他們堅持說指揮就是那個明明什麼活兒都沒幹,還站在最高處搶風頭的人,就和我們單位的某某領導一樣……
有些「短視頻評論家」們還說,你看整個樂團都沒有人看指揮,說明指揮就是沒啥用。看來從專業的角度來解釋指揮的作用還是不能讓人信服。那我們就扯點兒別的。我們來想像一下。樂團裡坐著各路音樂專業、演奏專業人士,任憑一個啥活兒不幹,還愛搶風頭的人站在面前揮舞……而且這個傳統還沿襲了三百年。再讓我們看看指揮一年能掙多少錢!2016/17年洛杉磯愛樂樂團指揮(音樂總監)杜達梅爾申報審計301萬美元。同年,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音樂總監)穆蒂年度總收入為271萬美元。而樂團的小提琴首席,收入最高在50至60萬美元。所以,指揮為什麼賺那麼多錢?收入竟然是首席的五倍。一個沒什麼用的人,收入是別人的五倍……
如果是這樣,那不如大家都去當指揮吧,反正只要練練比劃就行了,也不用買昂貴的樂器,擼完串拿著釺子練就可以,投入少收益大。心動不如行動,一個你值得選擇的職業,加油!
樂咖與樂渣微信號 : yueka_yuez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