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劇+家庭劇,「青春+」正流行拼單

2020-10-31 文娛頭版

模糊家庭和成長間的界限。


易東東和麻洋街的故事是被一場車禍「撞」出來的。


第23屆奧運會進行時,許海峰在緊張的情勢下打中十環。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載著易東東一家人的卡車司機興奮到難以控制方向盤,卡車衝向正圍著老式天線電視機組團觀看射擊比賽的麻洋街街坊鄰裡。



這一撞之後,眾人性情、家長裡短,在廣州麻洋街鋪陳開來。


不止於《親愛的麻洋街》,從《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以家人之名》《如此可愛的我們》到近期的《風犬少年的天空》,2020年的青春劇不乏好口碑之作,80後、90後的主角們,在懷舊濾鏡、懷舊置景中雞飛狗跳地揮灑青春。


有趣的是,這些劇集都模糊了「家庭線」和「成長線」的界限——群像「拼單」家庭,是近來青春劇的一道新公式。


成長與家庭雙線並行,1+1>2?


1984年,廣州麻洋街,新搬來的易東東、易南南、易茜茜三兄妹很快和麻洋街的「原住民」孫隼、梁小寶、曾好、馬達達等同齡人打成一團。四季如夏的廣州,咕嚕嚕飲下的冰鎮玻璃瓶汽水和「撲街啊你」鬧出的笑話,讓麻洋街充滿了蓬勃的朝氣。


這是《親愛的麻洋街》。



1999年,飄雪的東北鐵原,李進步一頭霧水地闖進了20年前母親李青桐的高中時代。蠢萌少女李青桐、開朗直率的段霄、霸道蠻橫陳君何、高冷學霸吳智勳,加上活潑搞笑的八蛋王小敏,不走尋常路的一次「穿越」,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治癒系故事。


這是《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2004年9月1日,重慶市解放碑中學新學期第一天,轉學而來的馬田和李安然為高三班級注入新鮮血液。各種截然不同的青春氣息交匯於此,開啟了他們「酷得像風、野得像狗」的奔跑旅途。


這是《風犬少年的天空》。



2007年夏天,五名90後少年步入高中階段。他們五人都來自樹德教職工家屬院,一系列關於夢想和成長的故事,就發生在黃橙子、談宋、祝今宵、陳最、賀今朝的「編號1992「天團中。


這是《如此可愛的我們》。



三名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家庭,大哥凌霄、二哥賀子秋、三妹李尖尖三人在兩位爸爸的撫養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闡釋家人之間的羈絆不一定是血緣,而是愛……


這是《以家人之名》。



綜觀以上劇集,主角群像化,是它們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劇中自然有主角配角之分,但相對於以往的青春劇,群像化劇集中,「N人幫」裡每個人的個人形象更加飽滿、成長線更加清晰充實,主角的「小夥伴們」不再是一味起襯託作用的單薄工具人。


當然,多人數主角團十分考驗編劇功力,如何讓角色前後不「精分」、彼此間的交集互動如何順暢不突兀,還真是個不小的問題。


另一重不同的是,劇集裡除了呈現少年們的逐夢與成長,家庭線與成長線雙線並行,家庭版塊也佔據了不小篇幅。


《親愛的麻洋街》裡,梁家夫婦因為一張照片鬧得雞犬不寧,整條街的人一哄而上,看熱鬧的、勸架息事的,好不有趣;《風犬少年的天空》設定每年開學季第一天,幾戶人家就各出兩道菜,在樓下露天小院裡慶祝孩子們更上一層樓……劇集圍繞少年們的學習、生活瑣事展開,不再是「工具人」的,還有身邊的家長們。這一類青春劇的主角們除了同上一所學校外,家庭住址也十分相近,父母輩之間就是熟臉。



柴米油鹽裡,有雞毛蒜皮就能嚷嚷起來的小事,也有互幫互助的近鄰之情,以此為鋪墊,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更加明晰,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生活味兒濃,向「沉浸式」靠攏

近年來,關於影視劇「青春+」的討論,幾乎是隨著青春劇變化、發展而恆久存在的話題。


譬如在2019年,衛視端,《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小歡喜》同時將「青春」和家庭教育關聯起來,以社會話題度來提升劇集的曝光量;網絡端,《致我們的暖暖的小時光》《暗戀橘生淮南》《奈何boss要娶我》繼續行走在「青春+甜寵」的道路上,讓觀眾甜到牙疼。


青春+懷舊,是《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以家人之名》《如此可愛的我們》《風犬少年的天空》《親愛的麻洋街》這五部2020年播出的青春劇的一大特色:它們聚焦的並非當下的青春少年,而是將時間軸往前撥動。



懷舊底牌亮出後,為了達到營造濃鬱生活氣息的「沉浸式」體驗,這些劇集還下了哪些功夫?


地域特色,像一張嚴絲合縫貼在這些劇集身上的鋼化膜,看似透明而無存在感,其實大有作用。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東北。出生福建的女主角陳昊宇,在劇中滿口大碴子味兒,半點不違和。生病時李青桐叫嚷著要吃的「黃桃罐頭」,確是東北小孩兒們頭疼腦熱時治病的良方,而漫天大雪裡演員們凍得通紅的鼻尖,也讓人們相信這個充斥奇幻穿越元素的劇集真的發生在祖國最北方。《風犬少年的天空》同樣布滿重慶方言和巴蜀川渝人們熟悉的「椒鹽普通話」。



這一點上,《親愛的麻洋街》就稍有欠缺。除了曾奶奶操著符合人設的上海腔,以及偶然從角色嘴裡蹦出的一兩句白話,六戶人家和其餘配角們大體上的口音並不廣東,反而較為北方,成天吵嚷著說老家湖南比廣州好的易媽媽,半點兒湖南口音都無。


喜劇元素和溫情路線,則是另一手招牌。


「撲街啊你。」

「這句話什麼意思?」

就是很高興見到你。」


汽車失控撞毀別人家院牆、方言不通惹笑話,《親愛的麻洋街》從開篇第一集就向觀眾表明了它的自帶基因。兩名爸爸、兩個哥哥如何關心家庭唯一女性李尖尖的成長,《以家人之名》的初設定,讓家庭日常戲份碰撞出輕喜劇的火花。《風犬少年的天空》更不消說,山城樓梯和黃桷樹下瘋跑著長大的少年團,真正做到了「又瘋又狗」。


或許是工作太忙,生活太苦,喜劇元素的適量加入能博君一笑,很符合觀眾的胃口,也起到了時不時調節氛圍的作用。


主角團單拎出來,常惹人捧腹大笑,回歸家庭時,溫情治癒戲份則是濃墨勾勒的部分。


兩個爸爸之間、三個孩子之間、養父與養子養女之間,《以家人之名》親情質樸自然地流露在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五口之家。《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親愛的麻洋街》《風犬少年的天空》裡的鄰裡關係,也高度還原早期「遠親不如近鄰」的和諧氣氛,像是影像化的舊年社區記憶,十分牽動心腸。


不少人將這些群像化的懷舊青春劇與韓國電視劇《請回答》系列,尤其是《請回答1988》進行比較,但夾雜著親情、友情和朦朧愛情的故事,誰說不是每一個國人的青春往事呢?


-END-

主編:依梧

作者:朱雲

編輯:馬嘯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還原青春劇,還原的是哪家青春?-虎嗅網
    隨後,在《匆匆那年》《最好的我們》等口碑、熱度雙高的青春劇的先後推動下,這股「還原風」越吹越強,「還原一代人的故事」也成了青春劇的常見宣傳標語。不管哪個階段,青春劇都是絕對的「錦鯉劇種」,既容易造就「爆款」,也能捧紅了不少演員,金莎、王珞丹、文章、鄭爽、張翰等都曾在劇播後熱度大漲,而在「還原風」盛行的這幾年,青春劇的錦鯉效用更顯著。
  • 好看的青春劇,什麼樣?
    有毒君很喜歡刺蝟樂隊的一句歌詞: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儘管不情願,但沒有人能阻擋時間的流逝。前浪逐漸遠去,但後浪永遠正盛。於是乎,青春劇成為了一種永不會過時的類型。各種類型、各種品質的青春劇層出不窮,尤其在畢業季更是泛濫。
  • 又一青春劇定檔湖南臺,主演都是正當紅,《青春創世紀》有壓力了
    2020-11-16 18:52:01 來源: 掌上旅行資訊 舉報   又一青春劇定檔湖南臺
  • 與其它家庭倫理劇不同,《以家人的名義》是一部青春成長劇
    近來有不少質疑《以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劇情發展的聲音,主要是認為這部劇有「高開低走」的趨勢,極有可能會爛尾。但是個人不太同意這個看法。關於《以家人之名》的主題定位《以家人之名》官方微博在定檔開播之前,發過一個微博,說這部劇圍繞「家」的故事永遠說不完,那些歡笑與淚水,終將化作養分,哺育我們一路成長。
  • 國產青春劇,變了
    《匆匆那年》所帶起的國產青春劇創作風潮並沒有匆匆而過,綿延了7年到現在也未見消退。但是在行業內部,變化一直在悄悄發生:從數量上的「大爆炸」到品質追求更上一層樓,從跟風IP改編+小鮮肉的「成功模式」到在原創劇本上下功夫,從打著各種噱頭談戀愛到認真嘗試拓寬青春劇的邊界……國產青春劇為什麼成為了現在的模樣,未來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年輕導演會更適合執導青春劇嗎?
  • 國產青春劇,被偷走的20年|鮮觀
    可能是這波青春劇「喪」到了極致,2016年開始,青春劇開始轉向純愛路線。 《微微一笑很傾城》《最好的我們》《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你好舊時光》等暖心純愛撒糖青春劇成為市場主流,2019年《親愛的,熱愛的》更是成為暑期爆款高糖青春劇。青春劇市場從極端喪到極度甜,在整個青春「磕糖」的大環境裡,《七月與安生》《青春鬥》《悲傷逆流成河》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 青春劇不應只關乎愛情
    ,青春題材的影視劇或靠偶像言情吸睛引流,或憑青春懷舊引爆集體情緒,或依都市故事集聚社會共情……屏幕上的青春劇直接呼應著當下青年的社會際遇。青年人如何在生活中自我定位,青春劇藉由影像實現對當下青春群像的描摹、復刻、延展,電視藝術化的敘事記錄個體成長的困惑,反思兩性的關係結構,追索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本文試圖從幾個維度來梳理青春劇的敘事策略與得失。
  • 盤點那些年收視率居高不下的青春劇
    劇中的姜小果,雖然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卻全然是一個心理健康,熱心善良,又出乎意料的不以「佔小便宜」為「恥」的女屌絲,在她與性格各異的三個室友的逗趣的集體生活中,禁不住讓我們回憶起自己大學畢業那段雞飛狗跳而又溫馨的日子。仔細盤點,雖然青春劇都是經過編劇做了藝術加工,但是看起來,仍舊使人可接受,且欲罷不能的好劇,也有不少。
  • 同類型扎堆,《撲通撲通的青春》怎麼燃出青春競技劇新高度?
    用「競技精神」映照成長 青春+競技的混搭青春劇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年一部跆拳道題材的《旋風少女》使青體劇開始風靡前僕後繼的青體劇被市場證明,甜寵有餘,競技不足的作品還是無法獲得觀眾的認可。
  • 歐小劍和馬曉曉的結界世界《親愛的麻洋街》青春劇與家庭劇兼具
    易東東從天而降,「地咚」了麻洋街大姐大馬曉曉,也就此咚開了他的青春故事。《親愛的麻洋街》明線上分為兩個主題推開劇情,分別是父母那一輩的生活日常,同時還有以易東東、馬曉曉為代表的身處於時代巨變與夢想激蕩中的年輕男女們的成長過程。
  • 趙寶剛:青春劇的鷹眼獵手
    作者/爽子來源/烹小鮮趙寶剛的新劇《青春鬥》昨晚首播,旋即喜提#鄭爽演技#、#青春鬥#、#青春鬥開播#等多個熱搜
  • 國產青春劇,被偷走的20年丨鮮觀
    《真空愛情記錄》打著「中國第一部偶像電視劇」的標籤進入觀眾視線,《北京夏天》裡的曹穎讓觀眾眼前一亮。隨後《十七歲不哭》《將愛情進行到底》將國產青春劇推向了又一座高峰,郝蕾、徐靜蕾成為萬千觀眾心中的偶像女神。2000年具有「《還珠格格》校園版」之稱的《青春正點》讓觀眾耳目一新。
  • 如何告別青春劇「原罪」?請先從正視普通人的青春開始
    由此可見,儘管對某些粗製濫造的青春片吐槽不斷,但「青春」仍是深受歡迎的主流影視題材,擁有巨大市場潛力。而這其中,61.2%的受訪者喜歡青春劇,是因為能夠勾起對青春的回憶、引發共鳴。62.9%的受訪者認為,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應與現實接軌,打破未婚先孕、打架鬥毆等套路。而近兩年走紅的青春劇,也充分驗證了觀眾絕沒有口是心非。
  • 青春劇產業變革弄潮兒,《以你為名的青春》為何能破局?
    從1997年首部青春偶像劇播出,到2018年《以你為名的青春》熱播,國產青春偶像劇在20年間已經歷經數次嬗變:國產偶像劇1.0——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以《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為代表的「叛逆青春劇」; 國產偶像劇2.0——是00年以來至前些年,深受韓劇影響,充斥大量車禍、失憶、重病、復仇、身世之謎、糾葛關係的「戲劇青春劇」;
  • 解密:國產青春劇30年
    到了90後、00後的視野,一些更為年輕的名字登場,王珞丹、鄭爽、沈月成為了青春劇難以繞過的形象。 1989年,《十六歲的花季》以潑滿顏色的片頭拉開國產青春劇的帷幕,也定格了70年代生人的青春記憶。 千禧年後,國產青春劇市場多元起來,既有《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偽現實」向青春劇,也有《一起來看流星雨》《轉角遇到愛》等偶像青春劇。
  • 被「唱衰」的青春劇 :我們佛喪的青春,和劇裡不一樣
    最近,青春劇不太好。好不容易擺脫了前兩年「分手墮胎出國」的狗血套路,湧現出《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一起同過窗》等一批良心好劇,青春劇卻又陷入了新的泥沼,許久沒有佳作出現。即便是大牌如趙寶剛加上流量如鄭爽,合作出來的《青春鬥》,也像是一記啞彈,消失在零星的批評聲中。
  • 國產青春劇又刮懷舊風
    此外,也有觀眾認為該劇在拍攝手法上借鑑韓國青春劇《請回答1988》,例如通過動畫交代各家方位,以及男孩女孩間曖昧的三角關係,而後者正是該劇的情感主線,也是許多同類青春劇最容易落入「狗血」的套路。這種懷舊手法在之後眾多國產青春片和青春劇中較為常見,雖然在打造復古布景和尋找舊道具上會增加成本,但只要懷舊金曲一響起,再加上諸如「香港回歸」「北京奧運」等歷史性標誌,觀眾的情緒很容易跨越時空,產生共鳴。而上周迎來大結局的青春劇《風犬少年的天空》將背景設在重慶,時間是2004年,劇中人還在使用老式手機。
  • 又一部好看的青春劇開播!這裡再推薦8部豆瓣高分青春劇!
    昨天(4月19日),《忽而今夏》開播了,這部青春劇由企鵝影視、完美世界影視出品,白宇、卜冠今領銜主演。該劇改編自明前雨後同名小說,講述了章遠與何洛跨越十年的真摯甜酸愛戀故事。這部劇的音樂,好聽!演員,好看!劇情,很吸引人!主要說的故事是這樣的:少女何洛機靈俏皮但功課欠佳,卻不小心誇下海口要考入名校。
  • 《親愛的麻洋街》總製片人高銘謙:以家庭、時代為青春劇土壤
    即便今年上半年青春劇迎來懷舊的主戰場,《親愛的麻洋街》也帶有鮮明的年代感,兩者之間也難用包含或者被包含的關係界定:濃鬱的時代背景、鮮明的地域風貌,有校園裡的青春歲月,更不乏鄰裡間的生活瑣碎,青春、校園、家庭、情感,一體多面,都在戲裡。
  • 熱播的4部青春劇,《未經安排的青春》上榜,拯救劇荒的你!
    受政策影響,古裝劇數量大幅下降,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逐漸成為主流,但青春劇依舊是電視螢屏上重要的劇集類型。觀眾並沒有對青春這個永恆的話題失去興趣,僅2019年就有30多部青春劇上線。從題材類型看,國產青春劇逐漸擺脫了傷痕青春,以治癒、甜寵、群像為主,反映當代青少年、青年群體精神面貌的現實題材青春劇成為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