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權在坡上放牛。
王昭權進京領獎時,在天安門前留下紀念照。
10月17日,首都北京,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殘疾村民王昭權坐著輪椅穿過天安門廣場,伴著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走進人民大會堂。
這個自小身患小兒麻痺症,不能直立行走的鄉村牛倌,一路熱淚盈眶。因為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被邀請坐飛機到北京領取「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他說:「我只是靠雙手養活了自己,沒給別人添負擔,國家卻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
但是,想起印江自治縣縣委書記田豔進村看望他時,說他是「爬行謀生的牛倌,頂天立地的漢子」,他又無比自豪。
農家「累贅」不服輸
10月12日,記者初握王昭權的手就被深深震撼。幾十年爬行,厚厚的老繭已讓他的手變成了「腳」。
6歲時,他不幸患小兒麻痺症,致左腿殘疾猶如無腿,從此不能正常站立、行走,只能靠雙手和右腳支撐爬行,多數時間不能抬頭挺胸。
他成了有著6兄弟的貧苦農家的「累贅」,父母、弟兄常常為他的不幸嘆息,擔心他「活不下來」。
但是,他並沒有被身體的不幸擊垮,從小就樹立了永不服輸、自立自強的決心。
「我也要讀書。」8歲那年,看到村寨的小夥伴都背上書包走進學校,他向父母提出了第一個願望。
「哪個能天天背你去上學?」農活繁重、生活艱難的父母實在不想滿足他的願望,5個兄弟上學已讓家庭負擔太重。
幾個哥哥卻都很支持同胞兄弟:「我們輪流背他。」
「不,我自己爬著去,爬著回。」小昭權不想成為全家的「累贅」。
長時間用手杵在崎嶇的山路上,在家和學校間來回爬行,細嫩的小手被磨得浸血,但他從不喊痛掉淚。他怕父母心痛,中斷自己求學路。
幼時他也曾遭同學嘲笑、欺負,但他不理會,專心刻苦求學。不論颳風下雨,還是下雪凝凍,他從不遲到和早退,成績始終在班級名列前茅,小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學。
「活下來」的王昭權一直想像同齡人一樣獲得繼續升學讀書的機會,但由於家庭困難等原因,他只好忍痛放棄學業,自願留在家中幫助父母幹農活,把求學的機會讓給兄弟們。
殘疾人的生存充滿艱辛。為了讓自己「走」得快、幹好活,王昭權用彎拐木和橡膠墊保護雙手在地上爬,用背像牛馬一樣馱肥料、糧食。
生活上「站起來」的他不但能自食其力,還幫助父母逐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讓兄弟們安心求學、外出闖蕩。
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他不甘心做一個沒有見識的農民。
他閒時讀書看報,了解社會變遷,增長見識。曾到貴陽學藝,回村後做過裁縫;曾在村裡擺過理髮攤,坐在高高的木凳上為村民理髮……
深山養牛闖富路
10月13日清晨,秋雨後的山路又窄又滑。王昭權雙手抓緊橡膠墊,背上馱著上百斤飼料,快速爬向村後的養牛山六井溪。那裡的土地大部分已退耕還林,人跡罕至,只有他和他放養的牛群。
兩公裡山路讓記者氣喘籲籲,滿身浸透汗水,鞋上沾滿黃泥,憋著一股勁緊緊跟在他身後。
一路上,王昭權介紹,過去曾從事過製作新衣、理髮等職業,加上每月領取的殘疾補助、農村低保,已讓他衣食無憂。但有的人卻嫌他的手常在地上爬不乾淨,腳不利索理髮速度慢,以致他常常「自慚形穢」。
做獸醫的弟弟王華深知五哥王昭權不想被人瞧不起,決定通過自己的技術作保障,幫助五哥養牛致富。
「好,就養牛!」王昭權下定決心,這才是找準了自己該做的事。
2012年,在弟弟的擔保下,王昭權藉資買來10頭小牛,每天把牛趕到寨後的山頭。牛在山頭吃草,他就割草馱回家為牛備「夜餐」。
為了養好牛,一有空閒,他就扎進村裡的農家書屋,學習國家政策、種養技術,向弟弟學習疫病防治。
王昭權視牛群如朋友,精心飼養,他養的牛長得格外壯實。
苦心人,天不負。一年後,出欄6頭肉牛,還了借款,還有盈餘。初嘗甜頭堅定了王昭權養牛致富的信心。
為了擴大養殖規模,2017年,王昭權瞅準機遇,在政府的幫助下,向信用社申請到5萬元貼息「精扶貸」,並獲得5000元養殖補助,讓存欄牛保持在10頭以上。
前年,王昭權用賣牛的積蓄,與王華共建新房,讓村裡人刮目相看。
王華說:「父母在世時,一直叮囑我和四個哥哥一定要照顧好五哥。其實,這些年五哥不僅能自食其力,他的精神更加鼓勵著我們。」
主動退貧鼓士氣
「我不想再當貧困戶了。」2018年初,王昭權主動向村委會遞交了退貧出列申請書。
接過申請書,村支書吳松反覆問王昭權:「不要看到現在情況好就驕傲哦,和兄弟們商量過沒有?這可不能反悔喲!」
「我上過學,自己的事做得了主,絕不反悔!」王昭權說,感恩黨和國家對他多年的關心和幫助,他的收入已遠遠超過貧困線,吃穿不愁,醫療住房均有保障,不想再為國家添負擔。
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重度殘疾的王昭權在印江自治縣主動申請退貧出列。他自強自立的實際行動,成了鄉親們學習的榜樣。
同村貧困戶楊勝坤也主動申請退貧出列:「王昭權都退貧了,我好手好腳的,臉皮再厚也不能向國家伸手要補助。」
「王昭權都能養牛致富,我也行。」受王昭權自立自強的精神鼓舞,村民楊常青建起了更大的養牛場;村民楊通伯也正忙著擴建牛場、草場,要把規模擴大到30頭。
快速興起的養牛產業加速了四坳村的脫貧進程,2018年,該村成為全縣第一批脫貧村。
榜樣的力量進一步「發酵」成鄉親們的脫貧行動。相鄰的韓家村請王昭權講述自己的故事,鼓舞全村戰貧士氣,還聘請他為村集體養牛合作社顧問。村民鄧萬強已建成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規模逐步擴大。
如今的沙子坡鎮,湧現出四坳、韓家等養殖專業村,全鎮存欄肉牛近2200頭。
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打贏脫貧攻堅戰,印江自治縣組織幹部群眾向王昭權學習。20餘名因駐村工作不紮實被召回學習且重新駐村的縣鄉幹部,跟著王昭權進山放牛,接受了一次次思想洗禮。曾被召回的駐村幹部嚴鬥說:「與王昭權相比,我們的確沒有不幹好工作的理由。」
「只要不偷奸耍滑,不等不靠,力盡所能,沒有跨不過去的坎。」至今嚴鬥還記得王昭權說過的話。回到所駐的龍津街道杉木林村後,嚴鬥帶領村民加快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富民產業,帶領全村脫貧出列。
兩年來,王昭權多次為全縣幹群上戰貧勵志課,全縣365個村(居)巡迴展播其養牛脫貧的事跡,激勵幹部群眾拼搏奮進。2019年,印江自治縣脫貧出列。
進京參加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回來,王昭權手捧榮譽證書,激動地說:「國家表彰我,是希望每個殘疾人都能自立自強,活得頂天立地。」(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朱邪鄧鉞潔吳傳娟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