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區,無論是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是在祭拜先人之時,家家戶戶都有做粿的習俗,但粿做的成品如何則與粿印息息相關。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一座「四點金」老厝內,60歲的木雕師傅陳楚彬幾乎每天都會在這裡雕刻製作粿印,雕刀一起一落之間,靜享時光流逝。陳楚彬是目前潮汕地區屈指可數的粿印雕刻藝人之一,其雕刻粿印已有40年的歷史了,因材料正宗,堅實耐用,雕藝精湛,而頗受農村群眾及海外僑胞的歡迎。
做粿,是潮汕人逢年過節的「必修課」,潮汕地區民俗活動中作為供品的粿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人圍在一起做粿,感受的是那濃濃的節日喜樂氣氛和那種割捨不斷的親情。粿品的種類繁多,不盡相同。上了年歲的家庭婦女都會「做粿」,粿皮包餡料之後,離不開用粿印模的印製,粿做得「雅」,也全靠「雅粿印」。
潮汕的粿印,大多是木製的紅漆印模,以桃形為主,或上紅漆或為原木色。在一方帶柄的方木塊上凹雕出桃形的圖案,飾以其它花紋,並於印中間雕一篆體「壽」字,以作印模的主題,傳統的每個粿印模是用木料製成胚,再雕鑿凹形,手工操刀精心雕刻吉祥字樣和花草紋樣,這是潮汕傳統木雕藝術中獨具特色的傳統手藝。粿印的製作包括選材、設計、雕刻、刨光等諸多工序,每一個環節都煞費工夫。因為雕刻粿印是手工活,無法批量生產,所以雕刻師傅的「能力」和「經驗」,在製作過程中也顯得尤為重要。粿印有各種圖案的印紋,除了好看之外,潮汕人講究突出吉祥的寓意,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創意無限放大,陳楚彬的產品也有所創新。陳楚彬介紹說,「壽」字圖案是潮汕地區比較廣泛採用的傳統圖案,製作時首先要在粿印的下方雕刻兩片「如意葉」,「壽」字兩旁還要雕刻蔭藤,寓意長壽、長久。
陳楚彬從18歲開始就從事這門手工藝,到現在技藝已十分嫻熟,僅在雕刻這一環節,刻刀、花刀的挑選和使用就十分講究,每次都要根據花紋的深淺和不同,選用不同的刻刀。僅雕刻一條蔭藤,前後就要雕刻12刀,雕刻時更要全神貫注,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否則稍不留神就前功盡棄。精心雕琢慢慢打磨,3個小時才能做成一個手藝精湛的粿印,真正的慢工出細活。
如今,雖然逢年過節時粿印依舊熱銷,部分粿印也已經被包裝成旅遊紀念品出售,粿印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成為很多人的收藏對象,但粿印製作這門手工藝卻難掩衰頹之勢。由於粿印製作費時費力,且利潤又不高,不少年輕人都不願學習這門傳統手工藝,這讓陳楚彬這個老師傅頗為無奈。在這座老宅裡,陳楚彬每天依然守望著自己熱愛的老行當,時光流逝之中,早已習慣了慢節奏,舉手落錘之間,陳楚彬正用無數次重複的一雕一琢,告訴這個世界,有一種敬業,叫做「慢」。
攝 影:王少翰 李小熙 王裕生
本文由《田品倉》首發,轉載敬請註明出處。法律顧問:廣東法厚律師事務所王文奕律師。
—————————————————
【關于田品•倉】文化是一種符號,文化是一種印記——《田品•倉》是汕頭市九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一個獨立的文化藝術空間,著力於發掘整理、保護和弘揚潮汕本土優秀文化,內容涵蓋潮汕特產美食、潮汕手工藝、潮汕民居建築以及歷史人文、民風民俗等各方面,是一個全面推介潮汕文化,促進藝術交流的平臺,帶給您的將是一種關乎鄉土的溫馨記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