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物實紅。僅在這個3月,
虛擬歌姬洛天依就官宣了一個品牌合作,兩個雜誌封面。
第二期#胖鯨夜話請來三位有相關經驗的從業者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先聊聊粉絲對虛擬人物的感情。我經常看到有一種說法是「紙片人/虛擬偶像等不會談戀愛也不會成為法制咖,房子不會塌,入坑放心」。作為從業者,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觀點的?
對,我也問過身邊喜歡的人,他們也覺得喜歡虛擬偶像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完美的,而且可以把自己內心對一個人的幻想投射到這個虛擬人物身上,也不用擔心有任何缺點帶來可能的風險,就是你說的法制咖這些問題。
我覺得還是很中肯的,也代表了現在一些年輕人的想法。虛擬人物的人設是穩定的,其實粉絲對偶像的喜愛更多也是在心理上對於一種形象和人設的認同。而現在越來越多真人明星偶像的人設崩塌,也給了虛擬偶像的粉絲們更強的信心。
區別於三次元的偶像吧。即使有完美的人設,終歸是人。人都有缺點和不完美的地方。但也看個人喜好,有的人不喜歡過於完美的東西。
對,不過最近有一些事讓我對這個觀點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不知道你們了不了解霹靂布袋戲的事情?
虛擬人物/紙片人他們雖然有比較完美的人設,但他們的製作公司、配音演員或者運營他們的公司,都是活生生的人。背後的人如果出現問題,其實也會影響到粉絲對於虛擬人物的態度。
但是怎麼說呢,這個跟虛擬人物本身沒有關係,是背後公司的問題,錯不在這個虛擬人物身上。
對,這個只能說,團隊本身有問題,或者說不成熟。但我覺得有別於真人偶像的地方是這種錯誤相對更容易彌補。如果是真人偶像犯這種錯誤就很難洗,但是虛擬偶像的話,大家很明確地知道是團隊裡的某個人有問題,通過團隊調整可以去糾錯。
所以我覺得應該辯證地去理解粉絲那句人設不易崩。一方面是人設更牢固,另一方面是更容易糾錯。
我最近在看羅翔老師的刑法課,他提到了粉絲對二次元的愛。他認為,對虛擬人物「抽象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大家怎麼看這個觀點?會有一天,對虛擬人物的依賴超越身邊的那個人嗎?
我再展開講講他的觀點。他認為喜歡虛擬人物或者紙片人的人是比較偏愛完美形象的,三次元的人肯定是沒有二次元完美和可愛的。但真正的愛或者說成熟的愛,應該是可以包容和接納一個人的缺點的。
喜歡虛擬人物的群體本身其實更多是喜歡一些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比如聲音和樣貌,因為缺乏真實互動和回饋,所以也很難真情實感地對他們產生情感依賴。
日本其實很多想和紙片人結婚的人,當然這也跟他們的文化環境和日本娶老婆太貴有關係。其實還是有情感上升的,偶像這種文化本來就是追求一種價值趨同和精神安慰。日本社會環境沒有我們寬容,所以對二次元和虛擬人物的情感寄託更純粹,更能逃避真實生活的壓力。
這個問題可以展開的維度有很多。羅老師講的是人性上的愛,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回饋。因為二次元是完美的,愛是單向的。有點接近於學生時代暗戀一個校花,一直不敢表達,也沒機會和她說話,那這個女生在你心裡永遠是完美的。
是的,就用羅翔老師舉例,我們眼中的羅翔老師,大概率是比他老婆眼中的他更可愛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虛擬人物和三次元明星偶像沒有本質的區別。大部分都是用他來作為精神寄託。
還有就是我剛才說的,取決於AI發展到何種程度。如果有一天AI真能演化出情感,這個界限就會無限接近於0。因為有了情感回饋,而且會比真實偶像更厲害。因為同一個虛擬偶像,面對不同粉絲個體可以演化出不同的情感,是定製化的偶像。
當你無法區分虛擬和現實的時候,你也無法區分這兩種愛之間的差別了。
《銀翼殺手2049》中,複製人K愛上了虛擬人喬伊,但當他看到全息廣告中的虛擬女友時,突然醒悟過來自己深愛的人也正以同樣的樣貌和形態與其他人相處。在電影《Her》中,男主角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目前在繪畫、歌詞歌曲創作、書法上都有突破了。這些都是要學習人類情感的。我只能說,20年前的我,是想不到科技能在20年裡發展到這個地步的。再過20年,可能我們會聊的是,還需不需要現有的社會構成方式。
三次元的偶像世界裡只發展到了AI語音聊天,有一些情感的端倪。
最近我也找了一些虛擬歌姬的粉絲聊天,發現「好看」對他們來說特別重要,無論是虛擬人物本身,還是聯名產品,「好看」都被放在首位。在你們看來,「好看」對於一個虛擬人物來說是最重要的嗎?「好看」有標準嗎?有的話,「標準」是什麼?
我覺得好看這件事上,統一的標準是比較難以去量化的,更合適的說法應該是針對他的TA去制定方案,然後再通過一些CE去最終確定他的形象。
顏值就是第一生產力,會吸引人去關注。好看的虛擬偶像除了能戳中已經存在的二次元群體,在和品牌聯名的產品裡也可以吸引到過去並不對二次元感興趣的群體。但審美因人而異了,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吧。
因為虛擬人物你接觸到他的第一要素就是顏值。至於設定成哪種好看,是要根據團隊準備讓他吸引哪一批受眾所決定的,如果這一塊能和大數據去結合的話,會更準確一些。
你們認為同人文化對虛擬人物的成功重要嗎?如果重要的話,所佔的比重有多大?
洛天依相關收集站是洛天依粉絲運營的同人作品收集微博,目前已經發布了13049條微博,有16546個粉絲
同人文化或者ACG文化在年輕人中的盛行,是後面虛擬人物或者偶像能成功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無法營造出後續虛擬人物的成功。其實就像你看很多韓國的男團女團到朝鮮去表演的視頻,朝鮮人無動於衷,因為沒有文化土壤。
面對虛擬人物熱潮,
品牌應該選擇短期聯動
還是從零自建?
你們怎麼看待虛擬人物的恰飯合作?比如和品牌出聯名或者出任品牌大使等,這樣的合作能為品牌帶來什麼?
我覺得是未來新品牌營銷的一個嘗試,或者說是一個比較有前瞻性的做法,這個問題要從品牌本身的出發點來看。
對品牌來說就是借這個虛擬人物去reach不同的TA,目前能夠幫助品牌實現年輕化這個目標。
恰飯總是要恰的,又不是搞慈善的,但感覺現有的虛擬偶像和一些品牌有一部分不夠契合,感覺有點強行。在這一系列的合作中如果能有沉澱,以後可以有更合適的合作就更好惹。
第一,品牌要選擇怎樣的「人」來作為自己營銷溝通或者價值輸出的點,取決於他對於自己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思考。以前選擇真人代言人也是這樣的考慮。
第二,品牌現在開始在嘗試將自己的品牌IP化的道路。在這個大前提下,傳統地找代言人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為很難長期形成品牌資產。而且明星就算合約籤的再長,你也無法真正去own這個人。但是品牌自己塑造的虛擬代言人就能夠長期穩定地為自己的品牌服務。
旁氏米粹和全職高手吧,人群上比較契合。旁氏米粹本來就是相對大眾和平價的產品線,整體一直走比較年輕化的風格,全職的用戶群也是在校學生為主,人群上是契合的。
對於正在考慮與虛擬人物合作的品牌,你們有什麼建議?未來,品牌和虛擬人物的合作還有哪些可能性?
在國內其實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試水Vtuber和虛擬偶像的一些形式,但大部分我接觸到的部分都是為了自家本身IP服務,比較少是獨立產品的。
優勢在於:使用原有產品影響力的基礎上,推廣難度和人設這方面遇到的麻煩比較小,各種路徑都已經相對清晰,做起來比較輕鬆
劣勢在於:他和原有產品會有一個強綁定,基本只能為原有產品服務,向外擴展的難度比較大。
我覺得是分成兩條線。如果品牌沒有足夠的耐心,且需要通過這一塊快速變現的。我建議是可以去做聯合,諸如LV這種。如果做長期考慮的,可以是屈臣氏的屈晨曦這種。
因為長線考慮來說,如果構建品牌資產,一定是自建虛擬代言人。在之前的討論裡我已經講了兩個原因,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自建虛擬代言人,短期看是一個砸錢的事,但是長期來看,與反覆請代言人的花費來對比,自建的成本更低,邊際效益更高,未來IP的效應可以放大。
是否是長期的,我覺得這個可能跟品牌本身的調性和TA有更大關係。感覺更合適一些快消品、電子產品、網際網路產品做長期投資。從收益來看的話,據我目前的了解,短期合作的變現實力還是不錯的。比如某快餐品牌已經和很多遊戲公司做過聯動了,每次都是第一天就賣到伺服器宕機,效果還是挺好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屈臣氏的屈臣曦,也只是剛開始。其實要打造一個真正的虛擬代言人,是需要長期做很多內容去支撐的,並不是做一個形象,拍一條視頻而已。首先是這個形象需要在各個內容渠道進行輸出,屏幕、線下、短視頻、甚至節目植入,包括直播。但如果品牌來算一筆帳的話,是合算的。
做虛擬人物還是需要長期運營去支持,要有固定的曝光量,而不是急著去把虛擬人物推出來只是為了獲取短期利益。
大家已經在回答我最後一個問題了,你們認為品牌如果想從零開始打造一個虛擬人物,需要怎樣的團隊?需要多長的時間?預估投入是多少?比如B站的2233娘,在二次元屬性已經相當強的B站,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在運營這兩個二次元形象上。
需要一個強大的營銷+內容團隊。至少一年起,投入的話只能說看品牌的雄心了。已經有比較大的牌子在和我們溝通準備自己自建虛擬人物。目前能這麼去嘗試的,大多還是TOP品牌,有非常強烈地想要打造品牌資產的想法的。
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籌備時間,沒有好的故事背景和形象定位,很難出彩。
在你們看來,現在這股虛擬人物的熱潮最後會變成一個大趨勢嗎?
我堅信。我的觀點還是跟上次和胖鯨的對話裡的觀點差不多。通訊技術的革新會帶來內容形式和營銷形式的革新,帶來新的消費習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5G時代來臨後,現有的內容形式一定會革命,對於虛擬內容的需求會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我也同意,特別是經歷了3G到4G的發展,看到了短視頻和直播的迅速崛起。但可能不是在這一兩年裡就立刻發生的,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我覺得在熱潮過後會有一個冷卻期,需要在一定技術支持下才能再度爆發,現有技術力量其實是不太夠用的。
據我的了解,某個手機大廠的AR團隊正在開發自帶攝像頭的AR功能,比如以後在各大旅遊景點,直接打開手機攝像頭對著實景,就會有各種AR內容實現講解或者指引的功能。這些內容不可能在本地端,只會在AR雲,通過5G信號實時傳輸,產生新的消費場景,電商的東西就可以做AR植入。
現在有些遊戲裡已經自帶AR功能了,遊戲中的虛擬人物能夠和實景合照。
相關技術還沒有到大眾普及的程度,所以在現階段,雖然很多品牌想去嘗試做虛擬偶像,但可能現有技術還沒辦法支持。所以說回到上一個問題,對於品牌來說,聯動是比較現實的選項,自建的話更適合有錢而且有決心嘗試的老闆。
嗯,我這段時間做調研才發現上海已經有Vtuber-AR劇場了,不過還沒開始好好運營疫情就爆發了。
其實我倒覺得不是傳輸的問題,是動捕特效動畫技術上還不足夠。畢竟我們奮鬥了那麼久才做出一個小破球(指《流浪地球》),這方面和好萊塢距離還很大。從二次元這一塊兒來說,我們的大部分動畫公司和日本的差距也很大。所以我認為其實5G可能不算是最重要的突破點。
內容的製作實力也是一部分,追趕還需要一段時間。國漫現在起來了,市場大,國家也要做文化輸出。
我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能看到各個環節裡,都有新的一批人材在成長。再次感謝大家願意抽出寶貴的時間來胖鯨夜話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