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鋼琴家》,看之前不了解,以為是浪漫的劇情和可以在雲端漫步的天才男主,誰想是部憂傷壓抑的電影,戰爭、種族、飢餓、暴力…
男主是位鋼琴家,在華沙城裡過著體面的生活,和他的家人一起,不幸從二戰爆發開始,德國軍隊全面入侵,猶太人身份的他和家人受到輪番折磨,最後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四處流竄;
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藏到了一個位於德軍區域的小閣樓之中,不能出門,他只能靠朋友的投食勉強維持生命體徵;不敢出聲,面對屋子裡的鋼琴,他只能隔空彈奏,想像它原本美妙的樣子;
後來德軍節節敗退,開始瘋子一般的轟炸整座城市,男主的小閣樓也不能避免,他最後的庇護所在一片爆炸聲中失去了,現在的他和過街老鼠沒什麼區別,不僅要躲避德軍的搜查,還要在廢墟中拼命尋找食物和水;
一天,他找到了一份罐頭,激動的不得了,情急之下罐頭灑落一地,正當他蹲下來懊惱的時候,一位德國軍官的身影出現了,他質問男主,是什麼來頭,為什麼要躲在這裡,男主只好如實回答自己是鋼琴師,面對乞丐一樣的男主,德國軍官一臉的不相信,於是把男主叫到房間裡,一架鋼琴邊上,讓他彈上一手,男主猶豫了很久,陌生又熟悉的鋼琴,無數個臨近崩潰的日子裡的精神支撐,他有點不敢觸碰,最後抬手摁下去的那一刻,整個影片的高潮出現了——德國軍官聽到眼神發怔、靈魂出竅,完完全全被男主的演奏徵服了,不僅放了他,事後還偷偷給男主送食物,臨別的時候,還把自己的外套給了男主,甚至期待著戰爭結束後還能聽到男主的演奏;
當然,故事的結尾是,男主活了下來,繼續回到華沙城裡演奏他的鋼琴,直到88歲高齡,而德國軍官不久便在戰俘營中死去,名字也沒能留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看完之後內心有很多波瀾:
比如說,戰爭的殘酷,和對男主命運的感慨,這位有著嬰兒般柔軟眼神的音樂家,在戰爭和屠殺中面目全非,但一首鋼琴曲足以說明他瘦削的身體裡蘊藏的巨大能量,也讓他活到了最後;
德國軍官這個角色也同樣動人,在戰爭背景和兩方對立的情況下,他體現出來的憐憫之心和愛才之心,讓我覺得非常非常帥;
還有男主在閣樓上、在廢墟中被炸得上躥下跳的那一段,尤其動容,甚至感覺每一個在生命中苦苦鬥爭和掙扎的人,都在這裡能找到影子。
最後說一說鋼琴:
看完這個影片後,我抽離出來,想思考一個問題,鋼琴,對歐美人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綠皮車,愛樂之城,pretty woman,佳人貝爾……稍微盤點一下,我發現,我看過的歐美電影裡總是有鋼琴的身影,甚至是與主角融為一體的存在~
之前去倫敦看到地鐵裡的鋼琴,我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更為強烈,原來鋼琴和音樂離我們如此之近~
再跳出來,鋼琴是音樂的一部分,是美的一部分,實際上歐美電影裡,不僅僅包含著大量對音樂、對美的歌頌,男主女主還在大量的討論著哲學、信仰、媒體、法律等離世俗生活較遠的東西,他們冷靜的討論著,並與之保持著適度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