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戰爭與仇恨的人都是瘋子—《鋼琴家》

2020-09-05 蜀國史官

《鋼琴家》這個電影我早年間看的時候真是無比震撼,戰爭對個體以及集體的摧殘在這部電影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據說當年史匹柏找到《鋼琴家》這個電影的導演,想讓他拍《辛德勒的名單》,但這個導演最終沒有答應,就是因為他手上有《鋼琴家》這個劇本。兩部電影都是在訴說猶太人在二戰時的悲慘遭遇,但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認為《鋼琴家》更震撼一些。

《辛德勒的名單》的海報。


《鋼琴家》的劇情不複雜,就是二戰伊始,波蘭被德國佔領,波蘭裡生活了大約50萬猶太人,在希特勒瘋狂的政策下,猶太人愈發遭受迫害,最終鋼琴家席皮爾曼一家人都被送去了集中營,席皮爾曼則在數位友人的幫助下,輾轉躲藏於城市的各處,最終迎來二戰的結束……

《鋼琴家》這部電影基本把猶太人受難的經過屢清楚了。

猶太這個民族在歐洲是蠻受排擠的,畢竟有錢,又特殊,還有歷史原因。就好比你鄰裡突然出現一個跟你不相往來,但特別有錢,還能賺你錢的鄰居,誰能喜歡?

猶太這個民族在歷史上屢屢遭受限制和迫害,很多國家不許他們擁有地產也是鍛鍊出他們經商頭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一提到商人,像我們小時候學到的《威尼斯商人》這篇諷刺性的課文,就是在說老猶太的狡猾和姦詐,其實也體現了歐洲人對猶太人的理解。

可以看到電影裡,最開始男主家席皮爾曼一家人是很富裕的,住著豪華的大房子,男主角席皮爾曼也是鋼琴家,生活非常體面,長得又帥。猶太人的血統其實比起歐洲人,更偏向於中東人,而全世界的人種只要能和中東人結合……生出的孩子十有八九都又漂亮又帥……看看咱們新疆出的美人就知道了,什麼迪麗熱巴、古力娜扎的……

二戰期間,有600萬猶太人被德國屠殺,實際上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的數量和集中營守衛的數量差距是很大的,但為啥猶太人一直沒有反抗就任由自己被屠殺呢?

大家的想法都和電影裡面的一些人差不多,一是沒有願意做出頭鳥(畢竟猶太人太會算計),二是所有人都覺得德國沒事閒的把自己這個種族殺光幹啥?他們肯定是想用自己來幹活,來產出更多的價值……

可當時的德國元首是個搞藝術出身的希特勒,搞藝術的通常都比較喜歡自由自在,喜歡隨心所欲……希特勒就把自己搞藝術上面的隨心所欲用在了現實裡……創造一個人種純淨的世界就成了他內心最大的願望,而他將這個願望嫁接到整個德國之上之後,那全世界就因為這個夢想而遭受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劫難。而回顧中國的歷史,也可以看到許多暴君都是琴棋書畫全能……因為只要精通藝術,其實理性與利益的算計就會變少……

感覺元首的圖在我文章裡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


說歪了,說回電影,當年看《鋼琴家》的時候,其實最令我震撼的,還真不是猶太人遭受的劫難,而是其中對於戰時糧食緊缺的描繪,無論是前半段,一個猶太人趴在地上搶已經撒在地上的粥吃時的樣子,還是後來男主角被餓成了皮包骨,緊緊抱著自己的甜瓜罐頭的樣子,這些東西是最接近我們的,也是最令人震撼的。

無論在什麼樣的時刻,人類都需要水和食物,這兩樣維繫生命的東西,而戰爭恰恰會摧毀這兩樣的供給並且摧毀每個人的收入來源。

全面戰爭時期,除了負責掠奪和交戰的士兵之外,誰的職業又能養活自己呢?百分之九九的人擁有的技能都變成了無用功……這也就意味著大多數人都會在吃飯問題上發愁。所以食物是維持生命的物料,而戰爭是摧毀生命的契機與災難,任何鼓吹戰爭的人,我只能說你們都瘋了。

最後再說幾個歷史知識,其實在整個二戰期間,大多數德國人以及德國普通軍人和軍官,都是不知道集中營的存在,也就更不知道那裡所發生的屠殺慘案。

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事例,電影叫做《刺殺希特勒》


集中營主要由黨衛軍負責管理,著名的黨衛軍頭頭希姆萊也是個瘋子,他當時覺得槍決猶太人實在太殘暴、殘忍了,自己受不了,所以讓底下人用了一種更殘忍的方式來屠殺,就是在所謂的密閉式淋浴間裡投放一種揮發性極強的農藥齊克隆B,這種農藥會在大約半小時之內,讓淋浴間裡的所有猶太人全部窒息,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半小時……窒息……也就是說在這30分鐘之內,裡面的猶太人會遭受最痛苦的過程。據說當時猶太人的屍首最終會累成小山,大家會疊起來往淋浴間的通風口爬去……當然所有人都處於赤身裸體的狀態……

這部《索爾之子》可以讓大家領略當時淋浴室的樣子。


猶太人的脂肪會做成肥皂,他們的頭髮會編成毯子,甚至人皮會用來做燈罩,然後為了處理如此巨量的屍骸,焚化爐要每天24小時不停地工作……

說回這個話題的最初,所以我們在電影裡也看到最後有個德國軍官救了男主角席皮爾曼一命,還給他食物(電影看到這裡,突然看到麵包上面還有一包果醬,屏幕外的觀眾相信都能感受到那份極為珍貴的甜膩),只是這位德國軍官最終進了蘇聯的集中營,也就消失在了人間……

這位德國軍官也是真有其人。


說實話,當初蘇聯和德國可籤署了瓜分波蘭的協議……這裡只能說任何事物都分兩面,還好希特勒是一個搞藝術的,做事很多時候是理想主義,如果他不是在西線戰事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就去大軍遠徵俄羅斯,恐怕今天世界的格局都會大不相同。希特勒遠徵蘇聯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人種論……

當然這個電影其實對於很多過度殘酷的東西都沒有直面描寫,我們可以看看猶太人被運送走的那火車,裡面沒有燈,也沒有空間可以坐下,所有人都要站著,而當時的火車可不是如今的高鐵,說幾個小時全國就都到了,據說很多時候猶太人要在那樣的列車裡不吃不喝站兩天,然後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大小便要怎麼解決……

相關焦點

  • 戰爭殘酷大家都知道,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鼓吹戰爭?
    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俄羅斯籤署和平協議的時候,很多亞美尼亞國內的人不斷地起來反抗,他們抗議政府沒有繼續投入戰鬥,但是亞美尼亞的現實在於兵員枯竭、戰事吃緊、戰場形勢節節敗退,如果在這個戰爭繼續打下去,那麼亞美尼亞將會導致更多的人死亡。
  • 《鋼琴家》:一部用音樂化解仇恨的電影
    除了戰爭,和戰爭背後那些人類靈魂中最齷齪的思想,還有什麼能讓一個鋼琴家變成廢墟裡流竄的老鼠?作為一個孤獨流放者的猥瑣,作為一個飢餓和病痛囚徒的猥瑣,讓他沒了人形兒,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家和猶太人,他沒有因此喪失起碼的尊嚴。 整部影片一直渲染了德國的血腥,他們毫不留情地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場面悽厲的如同那部斯皮爾博格大導演最富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單》。
  • 《鋼琴家》戰爭的殘酷,對男主命運的感慨
    昨晚看了《鋼琴家》,看之前不了解,以為是浪漫的劇情和可以在雲端漫步的天才男主,誰想是部憂傷壓抑的電影,戰爭、種族、飢餓、暴力…男主是位鋼琴家,在華沙城裡過著體面的生活,和他的家人一起,不幸從二戰爆發開始,德國軍隊全面入侵,猶太人身份的他和家人受到輪番折磨,最後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四處流竄
  • 《鋼琴家》人性的善與惡、戰爭的殘和暴。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戰爭片,一部很獨特的戰爭電影。沒有輝宏的戰爭場面和激烈的打鬥戲,主角不是戰士而是一個孱弱的音樂家,2002年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作品《鋼琴家》。 不看票房單說榮譽《鋼琴家》無疑是那一年最成功的電影。
  • 蔡英文公然鼓吹戰爭,魏鳳和有言在先:不惜一戰
    而在疫情爆發後,蔡英文在接受BBC採訪時更是公然鼓吹戰爭,她表示」在任何時候,都不排除戰爭的可能性。「面對蔡英文公然鼓吹戰爭的言行,臺灣退役中將吳斯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蔡英文當局不應該挑釁大陸,此舉得不償失,而在2月21日臺灣「立法院「開議時,吳斯懷再度質問蔡當局:「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 《神棄之地》人類的罪惡、仇恨、戰爭和殺戮之所
    來去變換的牧師們個個道貌岸然,不是走火入魔的瘋子,就是假上帝之名、行惡魔之事的變態。這是一部多視點交叉敘事的群像電影,真正的主角也不是亞文,而是小鎮上無處不在的罪惡。 與其說這裡是「神棄之地」,倒不如說是人類的罪惡、仇恨、戰爭和殺戮之所。
  • 電影《鋼琴家》活在戰爭中的音樂天才
    『『在戰火硝煙下奏出生命之歌』』《鋼琴家》這部電影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
  • 戰爭一觸即發,作為鋼琴家的他歸宿在何方?
    除了戰爭,和戰爭背後那些人類靈魂中最齷齪的思想,還有什麼能讓一個鋼琴家變成廢墟裡流竄的老鼠?你應該看看那瘦消的猶太鋼琴家在1945年華沙廢城中流竄、遊蕩的狼狽樣,滿臉骯髒的鬍鬚讓他看起來就像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但那猥瑣,是的,作為一個孤獨流放者的猥瑣,作為一個飢餓和病痛囚徒的猥瑣,讓他沒了人形兒,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家和猶太人,他沒有因此喪失起碼的尊嚴。
  • 《鋼琴家》中一切的美好都被毀掉,鋼琴家是因什麼而活?
    未經過他人的痛苦我們就不知道他是怎麼會變成這樣的,電影《鋼琴家》這是結合了很多領域的一部法國出版的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二戰中的悲涼以及人性的黑暗,音樂家席皮爾曼(艾德裡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飾)為了躲避納粹的殺害,在戰爭中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悽涼幾年。
  • 《永遠的零》鼓吹戰爭 安倍觀影稱「非常感動」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盧昊】日本時事通訊社2日報導,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以日本二戰時零式戰機飛行員為題材的戰爭影片《永遠的零》在日本首映後走紅,並一舉壓倒多部熱門影片,奪取日本聖誕新年檔票房榜榜首。這一紀念和鼓吹戰爭中英雄主義和國家主義的電影也受到了首相安倍晉三的青睞。他在 2013年的最後一天,選擇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告別2013年,並對日本媒體表示此片讓他「非常感動」。
  • 《教授與瘋子》——故事和表演都頗有質感,感情充沛
    《教授與瘋子》是由法爾哈德·撒夫尼亞執導的傳記片,梅爾·吉勃遜、西恩·潘等主演,該片講述了關於一位教授、一個瘋子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的故事。《教授與瘋子》的同名小說本身就是一本半紀實半科普的文學作品,相比之下,電影中增加了更多的細節,也因此有了更多人情味。
  • 教授與瘋子
    如果一個人做這件事,要一百輩子才能做成,那麼,動員一千人,動員所有使用英語的人,去閱讀、去尋找、去摘錄,最多七年就可完成。默裡豪邁地說:「我們將開啟一場語言學最偉大的冒險。」「文字在千古歲月中,鬥折蛇行,迂迴前進,它們的意思歷經滄海桑田,不斷給自己增減微妙細小的差別,但在浩瀚的英語文學中,它們留下了車轍馬跡,對每一個單詞,我們必須追本溯源。」
  • 明星懷孕仍很瘦,鼓吹單一審美是種「身材歧視」
    ▲著名鋼琴家郎朗與妻子吉娜。圖/吉娜微博文|江欣澤近段時間,著名鋼琴家郎朗的妻子吉娜迎來了她孕期的又一個熱搜。這次是「吉娜懷孕7個月狀態」。但與往常獲得一片稱讚不同的是,這次很多網友提出異議:認為這種反覆炒作和鼓吹「孕期完美身材」的行為,是一種畸形的宣傳,可能會產生誤導和製造焦慮。
  • 《鋼琴家》一部被人遺忘的電影
    看了半個小時的《鋼琴師》總覺得理解不夠於是又把二戰的歷史翻了個遍寥寥數語,卻看得冷汗直下文字是沒有感情的,但讀書的人有侵略,戰爭,傷殘,死亡一串串機械的死傷數字一場場計劃周全的戰爭……我很慶幸生活在和平的國度不必為自己的明天提心弔膽粗粗略過一遍文字
  • 電影《鋼琴家》豆瓣評分9.1:九死一生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電影《鋼琴家》豆瓣評分9.1:九死一生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鋼琴家》有句臺詞:如果你喜歡戰爭,只能說明你不曾見過硝煙 。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它情緒飽滿,節奏緊湊,像雨果的《悲慘世界》那樣讓人著迷。  一個親身經歷過苦難的人,最能理解苦難。他用壓抑冷靜的鏡頭拍攝出了《The Pianist》,沒有仇恨與報復,只是儘量的重現一段歷史。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體會。  從60年代開始,五十年的導演生涯中,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獲獎無數,他黑色的電影風格早已進入了影史。
  • 《鋼琴家》影評,願世間沒有戰爭
    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鋼琴家》是根據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的回憶錄改編的。斯皮爾曼是20世紀30年代波蘭廣播和咖啡館界的明星,也是華沙被納粹佔領和華沙猶太區的猶太中產階級的一員。斯皮爾曼在戰後不久出版的回憶錄,像其他類似的書一樣,給人留下了一種關於大屠殺的深刻印象。
  • 八佰|每一個生命都是無辜的,唯有挑起仇恨和戰爭的人不可原諒
    蘇州河的另一邊是燈紅酒綠的租界,為了不影響到租界裡那些國際人士的安危,日軍只能使用輕武器與堅守在倉庫內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激戰,士兵共800人,史稱「八佰壯士」。三、別人與我們之間的那座橋,是最難以逾越的鴻溝或許看過電影的人,都會對蘇州河兩畔的對比印象深刻,就像團長謝晉元說的,那邊是天堂而這裡是地獄
  • 【豆瓣高分電影TOP250】《鋼琴家》納粹的戰爭與指尖的靈魂(2002)【動人的旋律】
    史標曼(艾德裡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
  • 進擊巨人飯製版漫畫:假如沒有戰爭和仇恨
    許許多多被捲入其中的人們是無辜而死。艾倫、三笠、阿爾敏,還有利威爾兵長等諸多調查隊成員,都是無奈被裹挾進這場戰爭。假如沒有巨人,沒有仇恨,沒有戰爭,這個世界可以一片祥和美好,那該有多好!艾倫、三笠、阿爾敏,還有利威爾兵長,他們都可以過著自己想要的平靜生活,幸福地在一起。
  • 《鋼琴家》:要活著,然後才是鋼琴家
    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臺上獨行。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複雜。戰爭摧毀了世界,而在此間人性的複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這是人人自危,幾乎沒有人性的時代。影片中人性的光輝也是靈光一閃,而這一閃而過的星光也成為影片中慰藉人心的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