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要活著,然後才是鋼琴家

2020-12-24 通香的家常

I don’t know how to thank you.

我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你。

Thank God, not me. He wants us to survive. At least, we have to believe in that.

謝謝上帝,不用謝我。他讓我們死裡逃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信仰他。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坎城「金棕櫚獎」的作品。

影片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

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臺上獨行。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複雜。

戰爭摧毀了世界,而在此間人性的複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這是人人自危,幾乎沒有人性的時代。

影片中人性的光輝也是靈光一閃,而這一閃而過的星光也成為影片中慰藉人心的一處。

影片是根據波蘭鋼琴家瓦列迪斯洛·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臺做現場演奏。

二戰是一段視人命於草芥的恐怖時期,影片中重現了法西斯的殘忍行徑:德國大兵對一個猶太老人的羞辱,輪椅上的老頭被活活丟下陽臺摔死,一個孩子的夭折......

「若你刺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

若你們抓我們癢,我們不會笑麼?

若你對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

若你加害於我們,我們不應該復仇嗎?」

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裡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他不是英雄,在戰爭面前該有的氣節統統不見。

他會一邊罵著不帶袖章,一邊掛在自己的胳膊上;他為了五鬥米折腰,為了飯,乞求一份工作;他為了家人,為了生存,跪過,哭過;

哪怕低聲下氣求之前的愛慕之人,哪怕裝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裡快噁心的想吐,哪怕像過街老鼠一樣居無定所......

在這裡,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

「戰爭結束後,你準備幹什麼?彈琴吧。」

「你為什麼穿那件德軍的大衣?我冷。」

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席皮爾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就是:月光下,衣衫襤褸的席皮爾曼為德國軍官彈奏曲子。之前他是求生的螻蟻,但在這一刻,他有音樂,他是一個人,是高貴的鋼琴家。

事實上,影片看到此處,席皮爾曼一路上的顛沛流離、飢不擇食和委曲求全都已經使主人公作為鋼琴家所擁有的高貴優雅蕩然無存了。

甚至還有些懦弱膽小、貪生怕死。但讓人吃驚的是,他彈奏的居然是蕭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

蕭邦的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氣質的英雄頌歌,它誕生在華沙革命失敗的年代。

蕭邦創作這首敘事曲的時候,正流亡在法國,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希望可以說是這首敘事曲的創作動機。

蕭邦在音樂中所表現的「英雄性」和「悲劇性」的內容,事實上成為鼓舞當時波蘭民族鬥爭的精神力量。事實上,他也是個華沙人。

對席皮爾曼而言,演奏蕭邦的樂曲需要極大的勇氣,這既是為波蘭奏出的讚歌,也是愛國主義情懷的抒發,同時還是為勝利吹響的號角。

這是席皮爾曼唯一能夠做出來的英勇舉動,也解釋了在開始彈奏之前,席皮爾曼有過的片刻猶豫。

這我讓不禁想起了餘秋雨在《尋覓中華》一書曾說過:「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委怨靈魂。」

戰爭中百無一用的書生和藝術家亦有令人震驚動容的錚錚鐵骨。我想,或許是根植於骨子裡的文化藝術,使那些目睹祖國遭受侵害的文人們的愁苦遺恨更深沉些吧。

威廉·霍森菲爾是個有憐憫之心的軍官,他沒有同一般暴戾的納粹軍人一樣肆意殺害猶太人。

他不僅沒有奪取鋼琴家的生命,反而幫他在廢墟般的一個閣樓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處,並幾次給他送來食物、報紙,還把自己的軍大衣留給他禦寒。

但兵敗俄國,身為納粹的他也被俘虜。當盟軍勝利的時候,德國戰俘被關押在路邊。

他問一個路過的音樂家是否認識席皮爾曼,他希望席皮爾曼能夠來救他,但終究是陰差陽錯的錯過了。

事實上作為波蘭人的席皮爾曼救不了被蘇聯關押的罪犯。

由於他被關在蘇聯,雖然鋼琴家已經找到波蘭政府最高官員,懇求幫助尋找這位德國軍官,但波蘭當局表示他們無法幹預被關到蘇聯的德國人。

影片到最後,你會發現這真是一個荒誕的人間慘劇:在經歷了將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難之後,最後由於這位德國軍官的幫助,鋼琴家得到倖存。

而這位德國軍官卻由於幫助了猶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為他說救過猶太人,激怒了蘇聯人,認為他撒彌天大謊,在1952年死於蘇聯設在西伯利亞的戰俘營。

這就是真實的歷史,縱觀中西古今的歷史,都是一幕幕以遺憾收尾的沉重鬧劇,沒有太多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而作為歷史的觀眾,總會苦於幫一眾人物理清「因果」關係。

那威廉·霍森菲爾幫助席皮爾曼的意義又在哪呢?或許就是:受瓦列迪斯洛·席皮爾曼之子安德烈茲·席皮爾曼請求,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於2009年2月16日追封霍森菲爾德為國際義人。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拎得清吧。

看完整部影片,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活過一百多年,心情很沉重,仿佛自己經歷過那段恐怖戰爭時代。電影以一個客觀冷靜、簡明的角度來鋪展故事情節,使觀眾很容易以一個目擊者的角色代入。

21世紀的今天,戰爭惡魔卻依然肆虐,它是人類貪婪的極端表現形式,世界的某些角落裡依然有人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中,我們所不屑一顧的,或許是別人眼中天堂的樣子。

許一個世界和平的願望感覺很遠很大,只能但願每個人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哪怕只是出一份微薄之力也好......

相關焦點

  • 豆瓣9.1《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我在一刷這部影片時,是疑惑的,不知道席皮爾曼這樣屈辱地活著,是否有意義。二刷,到故事結束之後,才在細想中了解了電影的深意。原來在某些特定時刻,好好活著遠比光榮赴死,來得更有價值。一條普普通通的生命背後,承載的是鋼琴家的使命,更是一個國家勝利的見證。
  • 《鋼琴家》是二戰版《活著》?你可能沒有看懂
    可能有人會覺得,《鋼琴家》是二戰版的《活著》。在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之時,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電影最著重表現的,是「生存」兩個字。保命是頭等大事,所以其他的都是次要,甚至說是可有可無了嗎?如果是的話,片名就不叫《鋼琴家》,而是「華沙魯濱遜」了。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下去」的故事,Szpilman的身份是貫穿全片的一個核心要點。
  • 黑色鋼琴家(四)
    然後,這時有了閃電和雷鳴。深藍色的天空驟然被白光劈開,從中心撕裂。伴著雷鳴,這身著黑色的鋼琴家從新踏入了那間華麗的建築。黃色室內的暖氣很足,被雨水打溼的布料從寒冷一點一點升溫,變成了被熱水浸透的布料黏在身上。悶雷滾滾,透過牆壁,黏膩的黃色裡混入了渾濁的憤怒。黑色的鋼琴家走過了餐桌轉上樓梯,回到了那間掛著三層吊燈的琴室裡。
  • 從三個角度解讀高分反戰片《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偉大的事
    《鋼琴家》上映於2002年,是一部二戰集中營題材的反戰片,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提名。這部影片由波蘭裔法國導演波蘭斯基執導,改編自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的同名回憶錄。講述了猶太鋼琴家席皮爾曼,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艱難的求生之路。該影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客觀、真實,導演波蘭斯基和席皮爾曼一樣,都是納粹集中營的親歷者。
  • 解析《鋼琴家》中猶太鋼琴家怎樣的性格特點,讓他僥倖保住性命
    2002年上映的,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家》是根據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的,發生在波蘭二戰時期的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波蘭猶太人鋼琴家席皮爾曼在二戰時期的遭遇,電影從德軍入侵波蘭開始,到波蘭被解放結束。從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視角,講述了那場戰爭給波蘭和波蘭人民造成的災難。
  • 《鋼琴家》中一切的美好都被毀掉,鋼琴家是因什麼而活?
    電影是改編自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原著是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在劇中的席皮爾曼就是原型。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席皮爾曼是波蘭的一個優秀鋼琴家,音樂家當他們還未被趕去一個地方居住時生活沒有什麼變化,席皮爾曼依然在波蘭電臺以及各種地方表壓彈鋼琴,直到納粹德軍頒發了一個針對猶太人的命令,所有猶太人出門要佩戴標記,就連住處也被歸納一個地區,然後被用牆圍起來至此以後他們仿佛成為了任人宰割的牲畜,沒有人會幫助他們,也沒有人會同情他們。
  • 英語電影推薦——《鋼琴家》 (The Pianist)
    內容簡介:《鋼琴家》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是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他是波蘭猶太人。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
  • 電影《鋼琴家》
    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你應該看看那瘦消的猶太鋼琴家在1945年華沙廢城中流竄、遊蕩的狼狽樣,滿臉骯髒的鬍鬚讓他看起來就像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但那猥瑣,是的,作為一個孤獨流放者的猥瑣,作為一個飢餓和病痛囚徒的猥瑣,讓他沒了人形兒,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家和猶太人,他沒有因此喪失起碼的尊嚴。
  • 《鋼琴家》一部被人遺忘的電影
    一場場計劃周全的戰爭……我很慶幸生活在和平的國度不必為自己的明天提心弔膽粗粗略過一遍文字腦海裡卻全是畫面那樣的生活,生死不過剎那間人命又算得了什麼眼淚竟止不住的流我何德何能生活在烈士們的屍體壘起來的圍牆裡活了二十載,今天,我心,猛然有愧誰又不想活著呢
  • 電影《鋼琴家》活在戰爭中的音樂天才
    『『在戰火硝煙下奏出生命之歌』』《鋼琴家》這部電影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
  • 青年鋼琴家元傑:享受音樂才是最重要的
    本場活動嘉賓是著名青年鋼琴家元傑,他以「黑白琴鍵,信由人生飛馳的疆界」為題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藝術體驗與心得。文化活動剛開始,元傑就講述了自己的獲獎經歷。他笑稱,「我覺得比賽名次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作為音樂人,享受參與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元傑,世界樂壇贏取獎項最多的中國鋼琴家之一。哈爾濱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兼鋼琴系主任。
  • 鋼琴家陳毓襄與Rachmaninoff 的傳奇致命邂逅|音樂沙龍
    晚上,先由臺灣在聖彼得堡鋼琴大賽得冠軍的新秀林冠廷演奏Rachmaninoff 4,然後陳毓襄再上場壓軸演出Rachmaninoff 3,她一生的最愛,也是鋼琴曲之最。這個「死亡任務」來自於疫情的冤美,本來要來臺演出的俄羅斯國寶級鋼琴家馬祖耶夫因為疫情取消行程,在全亞洲誰能接下這個任務?國臺交很快的腦海裡浮現一個名字:陳毓襄,非她莫屬。
  • 《鋼琴家》喚醒人性的鋼琴戰曲
    鋼琴家 /The Pianist法國 / 德國 / 英國 / 波蘭 150分鐘  彩色類型:劇情/傳記/歷史
  • 《鋼琴家》:一部用音樂化解仇恨的電影
    而他自己當年8歲,是從鐵絲網的一個被絞開的洞逃出去,才僥倖活命。二戰勝利以後,波蘭猶太鋼琴師Wladyslaw Szpilman開始撰寫他的回憶錄。某天,波蘭斯基拿到了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回憶錄。看到第一章時,他就覺得這個題材將成為他的新片。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 《鋼琴家》——堅持活下去,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在納粹統治時期,一位波蘭的猶太人鋼琴家一步步見證了無數同胞屠殺,一座繁榮的城市——華沙走向了滅亡,然後,在絕境中迎來了朝陽。電影沒有大規模正面作戰的戰爭場面,也沒有慘烈的集中營場面,而是以鋼琴家斯皮爾曼的視角展開,他從一個富裕家庭出身的鋼琴家變成城市廢墟裡苟延殘喘的幽靈,把畫面集中在斯皮爾曼如何被驅趕、隔離、虐待、消滅的過程,如何在善良的朋友們的幫助下到處轉移、躲藏、偷生,只有畫面切入時不斷翻新的日期還有人物對話中對戰爭樂觀的期待,在提示觀眾這場堪稱絞肉機式的戰爭一直在持續。
  • 青年鋼琴家鮑釋賢:有中國背景,我才發展更好(圖)
    中新社天津2月7日電 題:青年鋼琴家鮑釋賢:有中國背景,我才發展更好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其實在海外演出的機會多了,我才漸漸明白,無論是我,還是李雲迪、郎朗等鋼琴家,中國背景,才是我們發展更好的原因。」華人青年鋼琴家鮑釋賢7日在天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表述。
  • 電影推薦 | 鋼琴家
    除了戰爭,和戰爭背後那些人類靈魂中最齷齪的思想(劣等民族、種族滅絕、殖民和暴政),還有什麼能讓一個鋼琴家變成廢墟裡流竄的老鼠?你應該看看那瘦消的猶太鋼琴家在1945年華沙廢城中流竄、遊蕩的狼狽樣,滿臉骯髒的鬍鬚讓他看起來就像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但那猥瑣,是的,作為一個孤獨流放者的猥瑣,作為一個飢餓和病痛囚徒的猥瑣,讓他沒了人形兒,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家和猶太人,他沒有因此喪失起碼的尊嚴。
  • 鋼琴家阿勞:「演奏是什麼?」
    20世紀鋼琴大師演奏風格極簡指南智利鋼琴家阿勞    阿勞(Claudio Arrau,1903-1991)作為智利著名鋼琴家,5歲即在聖地牙哥首次舉行演奏會,嶄露頭角,這位鋼琴家特大的手掌使他彈奏時收放自如,慢而有力。阿勞彈琴就像貓一樣在鋼琴上移動,更像是一種講究肌肉協調的運動,即完成某些動作,肌肉進行必要的收縮,然後停止收縮,但肯定不會是對抗肌肉。
  • 孤獨的鋼琴家
    在德國,Shafagh開始了鋼琴家的夢想。Shafagh7歲就在德國學習鋼琴,12歲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他熱愛古典音樂,一般曲段都很長,別人需要三個月才能談會的曲子Shafagh一個月就可以彈了。3小時下來,臺下觀眾起立鼓掌,Shafagh看著臺下模糊的臉孔,12歲的人生如同劃上了一個符號,「那一刻,我立志要做一名德國最好的鋼琴家。」然而Shafagh馬上陷入一種困局——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們經常誇他的手法快,他也以此為傲。他越來越追求彈的快,到了痴迷的地步。直到一個下雨的午後,老師的一聲訓斥結束了這一切。
  • 鋼琴家別列卓夫斯基:技術無與倫比
    即便如此,這12首練習曲對於鋼琴家來說,也是一個試金石,想彈好不容易。在當時,舒曼評估這套曲目普天之下應該只有十二個人可以演奏。我認為能演奏是輕鬆駕馭,還是艱難完成還有區別。在裡赫特的年代,還有一個鋼琴家阿勞,其水平了得,阿勞錄製了完整的12首超技練習曲。當今鋼琴家演奏這12首曲子最好的應該是別列卓夫斯基,中國鋼琴家目前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