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映的,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家》是根據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的,發生在波蘭二戰時期的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波蘭猶太人鋼琴家席皮爾曼在二戰時期的遭遇,電影從德軍入侵波蘭開始,到波蘭被解放結束。從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視角,講述了那場戰爭給波蘭和波蘭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時也講述了席皮爾曼本人幾經生死邊緣,最後僥倖生存的經歷。
這部電影用寫實手法,講述了戰爭的破壞力,二戰那場災難不僅摧毀了城市,殘殺了無辜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把人的希望,把人世間的美好也殘殺殆盡。讓人的心靈就如同影片中斷壁殘垣裡的席皮爾曼,一片荒蕪,找不到一絲的希望。影片中主人公席皮爾曼能夠生存到最後固然少不了運氣的成分,但是也和他的性格有分不開的關係。下面我們側重的分析一下,他性格中,讓他生存到最後的因素。
首先這個人對他的工作有固執的堅持,影片並沒有特別的講述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鋼琴家,但是從影片開始,他在錄音室中,不顧外面戰火紛飛,生命危險,堅持彈奏音樂,直到最後被炸彈振飛才中斷演奏,可見他對自己的工作,對音樂有一種固執的愛。接著是他對家鄉,有一種固執的眷戀,在工作被戰爭打斷後,他回到家,家人在收拾行李,準備逃離這個戰火紛飛的城市,然而他卻不知所措,並勸說家人應該留在家裡,這個時候廣播裡,傳來了法國和英國參戰的消息。
接著是他外出時碰到之前遇到過的仰慕者,便邀請對方喝咖啡,但是咖啡店卻禁止猶太人進入,後來經過一番分析,他發現他們兩個只有權力站著對話,因為猶太人不準進公園,不準坐公共長椅,而這個時候我們仔細觀察席皮爾曼,他表現的情緒是一種無奈,而不是憤怒的反抗。後來他的朋友去家裡邀請他加入猶太警察,被他以已經有工作拒絕了。觀眾們可能認為是他不願意欺壓同胞,這固然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但是筆者覺得席皮爾曼是認為只有彈鋼琴才是他的工作。
接著不幸的事情接連在他眼前發生,兒童被殘殺,殘疾人被推下樓,人群中充滿了飢餓,精神失常,甚至是橫屍街頭。然而對席皮爾曼更不幸的是除了他以外的家人都被無情的殺害,而他僥倖被自己的朋友救下。救他的朋友正是邀請他加入猶太警察,卻被他拒絕的那個朋友。
接著席皮爾曼又分別得到了猶太工友,以前認識的一個女演員,影片開頭的仰慕者,以前一起電臺工作的一個技術人員,還有一個納粹軍官的幫助。才得以活著迎來了戰爭的勝利,以席皮爾曼的視角來看,他對於自己的遭遇是充滿感恩的。可見也正是這種感恩的心態,讓他在遭遇著人間地獄的時候,沒有迷失在以暴制暴中。雖然他也曾想尊嚴的死去,但是畢竟他的內心只是純粹的愛著音樂,愛著他的工作。
可見他這種隱忍,不求報復,純粹的性格,讓他在戰火紛飛,人間地獄中。一次又一次的僥倖地活到最後。他從沒有憤怒,激動,只是看到同胞被殺害的時候表現出一種悲憫,而自己的生命僥倖逃過一劫的時候,他也是對一切幫助過他的人充滿感激。包括那個救了他命的德國軍官,其實他能從德國軍官哪裡活命,更體現他性格的純粹,在那個危難時刻,他本想用一首鋼琴曲結束自己的性命,不想卻救了自己。
看到席皮爾曼的遭遇,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珍惜我們當下的生活,珍惜一切,少些雜念,好好的享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