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鋼琴家》中猶太鋼琴家怎樣的性格特點,讓他僥倖保住性命

2021-02-08 週遊世界電影

2002年上映的,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家》是根據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的,發生在波蘭二戰時期的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波蘭猶太人鋼琴家席皮爾曼在二戰時期的遭遇,電影從德軍入侵波蘭開始,到波蘭被解放結束。從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視角,講述了那場戰爭給波蘭和波蘭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時也講述了席皮爾曼本人幾經生死邊緣,最後僥倖生存的經歷。

這部電影用寫實手法,講述了戰爭的破壞力,二戰那場災難不僅摧毀了城市,殘殺了無辜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把人的希望,把人世間的美好也殘殺殆盡。讓人的心靈就如同影片中斷壁殘垣裡的席皮爾曼,一片荒蕪,找不到一絲的希望。影片中主人公席皮爾曼能夠生存到最後固然少不了運氣的成分,但是也和他的性格有分不開的關係。下面我們側重的分析一下,他性格中,讓他生存到最後的因素。

首先這個人對他的工作有固執的堅持,影片並沒有特別的講述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鋼琴家,但是從影片開始,他在錄音室中,不顧外面戰火紛飛,生命危險,堅持彈奏音樂,直到最後被炸彈振飛才中斷演奏,可見他對自己的工作,對音樂有一種固執的愛。接著是他對家鄉,有一種固執的眷戀,在工作被戰爭打斷後,他回到家,家人在收拾行李,準備逃離這個戰火紛飛的城市,然而他卻不知所措,並勸說家人應該留在家裡,這個時候廣播裡,傳來了法國和英國參戰的消息。

接著是他外出時碰到之前遇到過的仰慕者,便邀請對方喝咖啡,但是咖啡店卻禁止猶太人進入,後來經過一番分析,他發現他們兩個只有權力站著對話,因為猶太人不準進公園,不準坐公共長椅,而這個時候我們仔細觀察席皮爾曼,他表現的情緒是一種無奈,而不是憤怒的反抗。後來他的朋友去家裡邀請他加入猶太警察,被他以已經有工作拒絕了。觀眾們可能認為是他不願意欺壓同胞,這固然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但是筆者覺得席皮爾曼是認為只有彈鋼琴才是他的工作。

接著不幸的事情接連在他眼前發生,兒童被殘殺,殘疾人被推下樓,人群中充滿了飢餓,精神失常,甚至是橫屍街頭。然而對席皮爾曼更不幸的是除了他以外的家人都被無情的殺害,而他僥倖被自己的朋友救下。救他的朋友正是邀請他加入猶太警察,卻被他拒絕的那個朋友。

接著席皮爾曼又分別得到了猶太工友,以前認識的一個女演員,影片開頭的仰慕者,以前一起電臺工作的一個技術人員,還有一個納粹軍官的幫助。才得以活著迎來了戰爭的勝利,以席皮爾曼的視角來看,他對於自己的遭遇是充滿感恩的。可見也正是這種感恩的心態,讓他在遭遇著人間地獄的時候,沒有迷失在以暴制暴中。雖然他也曾想尊嚴的死去,但是畢竟他的內心只是純粹的愛著音樂,愛著他的工作。

可見他這種隱忍,不求報復,純粹的性格,讓他在戰火紛飛,人間地獄中。一次又一次的僥倖地活到最後。他從沒有憤怒,激動,只是看到同胞被殺害的時候表現出一種悲憫,而自己的生命僥倖逃過一劫的時候,他也是對一切幫助過他的人充滿感激。包括那個救了他命的德國軍官,其實他能從德國軍官哪裡活命,更體現他性格的純粹,在那個危難時刻,他本想用一首鋼琴曲結束自己的性命,不想卻救了自己。

看到席皮爾曼的遭遇,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珍惜我們當下的生活,珍惜一切,少些雜念,好好的享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呢?

相關焦點

  • 《鋼琴家》:向經典電影致敬
    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裡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 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 電影《鋼琴家》
    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
  • 豆瓣評分9.2,猶太鋼琴家視角中的二戰,媲美《辛德勒的名單》
    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這部名作便是羅曼·波蘭斯基基於真實歷史傳記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精心改編創作的一部關於二戰猶太人遭遇與經歷的電影作品《鋼琴家》。時隔多年之後的再次回首多年以前,當同為猶太裔的史蒂文·史匹柏將《辛德勒的名單》劇本交給羅曼·波蘭斯基,並期望後者能夠執導此片時,羅曼·波蘭斯基果斷拒絕了。
  • 豆瓣評分9.2,猶太鋼琴家視角中的二戰,媲美《辛德勒的名單》
    時隔多年之後的再次回首多年以前,當同為猶太裔的史蒂文·史匹柏將《辛德勒的名單》劇本交給羅曼·波蘭斯基,並期望後者能夠執導此片時,羅曼·波蘭斯基果斷拒絕了。在羅曼·波蘭斯基的內心深處,那段在集中營中度過的童年歲月是他一輩子也無法忘懷的。
  • 解讀電影《鋼琴家》中的蕭邦《夜曲》
    電影《鋼琴家》根據鋼琴家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描寫了二戰期間,一名猶太鋼琴家的人生遭遇,冷靜客觀地反映出戰爭與和平、欲望與人性的衝突。該影片既沒有戰爭的場面,也沒有各種特技表演,而是由充滿藝術魅力的鋼琴音樂撐起,這也成為這部電影的最大亮點。  電影《鋼琴家》一上映便引起巨大反響,最終獲得坎城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 電影《鋼琴家》活在戰爭中的音樂天才
    『『在戰火硝煙下奏出生命之歌』』《鋼琴家》這部電影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
  • 《鋼琴家》男主角——阿德裡安·布勞迪,3部經典電影
    不得不承認,他因為《鋼琴家》而贏得奧斯卡影帝,肯定不是因為他的穿衣品味,而是因為他在銀幕上的表演天賦。不過,更容易讓人辨認的或許還要算布洛迪那張與眾不同的臉,還有那個鼻子,在銀幕之外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這個人長得就像是一個演員,所以他寬廣的衣著選擇範圍就很有優勢,也從不會讓那些衣服搶去了他自己的風頭。
  • 我的影評作業 |《鋼琴家》
    《鋼琴家》改編自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波蘭猶太的鋼琴家席皮爾曼在二戰時期受德國納粹的影響在夾縫中徘徊生存的故事。看了影片之後我們可能都會想到同題材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而我卻覺得《鋼琴家》是介於殘暴兇狠、凸顯人性的《辛德勒的名單》與悲喜交加、凸顯「情」的《美麗人生》之間的一個平凡的故事,它既沒有很刺激也沒有很平淡。
  • 《鋼琴家》:要活著,然後才是鋼琴家
    他讓我們死裡逃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信仰他。《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坎城「金棕櫚獎」的作品。影片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
  • 《鋼琴家》是二戰版《活著》?你可能沒有看懂
    按常理來說,奧斯卡應該不會把獎盃送給一個通緝犯;而那時候美國和伊拉克關係緊張瀕臨戰爭邊緣,最「政治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反戰的《鋼琴家》拿最佳影片,但最佳導演給誰都不會給波蘭斯基。誰知結局卻一百八十度大反轉,《鋼琴家》在最佳影片的爭奪中輸給了歌舞片《芝加哥》,波蘭斯基卻「破格」拿到了最佳導演。另外,《鋼琴家》還幫助艾德裡安·布洛迪拿到了一個史上最年輕影帝。
  • 一個人的流放 ———電影《鋼琴家》推薦
    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
  • 電影推薦 | 鋼琴家
    除了戰爭,和戰爭背後那些人類靈魂中最齷齪的思想(劣等民族、種族滅絕、殖民和暴政),還有什麼能讓一個鋼琴家變成廢墟裡流竄的老鼠?你應該看看那瘦消的猶太鋼琴家在1945年華沙廢城中流竄、遊蕩的狼狽樣,滿臉骯髒的鬍鬚讓他看起來就像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但那猥瑣,是的,作為一個孤獨流放者的猥瑣,作為一個飢餓和病痛囚徒的猥瑣,讓他沒了人形兒,然而作為一個音樂家和猶太人,他沒有因此喪失起碼的尊嚴。
  • 戰爭一觸即發,作為鋼琴家的他歸宿在何方?
    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倖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爭愈加猛烈,朋友 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
  • 《鋼琴家》:一部用音樂化解仇恨的電影
    他的母親死在猶太集中營,父親倖存。而他自己當年8歲,是從鐵絲網的一個被絞開的洞逃出去,才僥倖活命。二戰勝利以後,波蘭猶太鋼琴師Wladyslaw Szpilman開始撰寫他的回憶錄。某天,波蘭斯基拿到了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回憶錄。看到第一章時,他就覺得這個題材將成為他的新片。
  • 英語電影推薦——《鋼琴家》 (The Pianist)
    > 主    演:阿德裡安·布洛迪,託馬斯·克萊舒曼,艾米麗雅·福克斯適合功夫英語階段:本電影比較適合學到第三、四階段的學員無中字幕觀看
  • 鼓吹戰爭與仇恨的人都是瘋子—《鋼琴家》
    《鋼琴家》這個電影我早年間看的時候真是無比震撼,戰爭對個體以及集體的摧殘在這部電影中都體現的淋漓盡致,據說當年史匹柏找到《鋼琴家》這個電影的導演,想讓他拍《辛德勒的名單》,但這個導演最終沒有答應,就是因為他手上有《鋼琴家》這個劇本。兩部電影都是在訴說猶太人在二戰時的悲慘遭遇,但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認為《鋼琴家》更震撼一些。
  • 【鋼琴家】電影關於尊嚴的一場演奏
    提示:點擊上方"元墨文化"↑免費訂閱本微信TIPS:看電影【鋼琴家
  • 電影中的鋼琴家們真實存在嗎?
    為了真實展現出一位從來沒受過學院教育的鋼琴家的音樂,配樂大師莫裡康內煞費苦心地創作了一批旋律深情,卻聽不出受到任何作曲名家風格影響的鋼琴作品。電影中的黑人鋼琴家傑利·羅·莫頓(Jelly Roll Morton)是真實存在的人物。當然,電影中的鬥琴故事是編的。影片中,莫頓狂妄地宣稱自己是爵士樂的發明者,實際上的確可以這麼說。事實上,莫利的確有公開聲稱過自己是在1902年發明了爵士樂。
  • 從三個角度解讀高分反戰片《鋼琴家》:好好活著,就是最偉大的事
    《鋼琴家》上映於2002年,是一部二戰集中營題材的反戰片,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提名。這部影片由波蘭裔法國導演波蘭斯基執導,改編自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的同名回憶錄。講述了猶太鋼琴家席皮爾曼,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艱難的求生之路。該影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客觀、真實,導演波蘭斯基和席皮爾曼一樣,都是納粹集中營的親歷者。
  • 電影《鋼琴家》豆瓣評分9.1:九死一生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羅曼·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相繼被抓入集中營,母親死於奧斯威辛,父親在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僥倖保存了性命,羅曼·波蘭斯基則逃出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居住區,並通過一個波蘭農夫的幫助在二戰中存活下來。  一個親身經歷過苦難的人,最能理解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