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學 點亮生活 』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2009年,日本電影《入殮師》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一個日漸式微的行業,一個默默守護傳統最後的尊嚴的人,像針般刺進觀眾心裡。五年後,當電影《編舟記》成為「申奧」片時,「職人精神」一詞對大眾來說已不那麼陌生。
說實話,看小說《編舟記》前,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倒是作者三浦紫苑令人好奇:這位出生於1976年的女作家,寫作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可以說是寫「職人」的高手。比如《強風吹拂》中的長跑運動員,《哪啊哪啊神去村》中的森林伐木工,《多田便利屋》中的便利屋店員,《月魚》中的舊書店主,還有《編舟記》裡的辭典編輯……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裡,這些工作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然而在三浦筆下,古老的職業都像蒙塵的珍珠,在輕快而有幽默感的敘述中一點點顯出本身的華光。
相對電影而言,小說《編舟記》絲毫不落下風,甚至在某些細節的勾勒方面更勝電影一籌。也許,只有文字才是文字本身最好的呈現。
我們有多久沒有碰辭典?更別說去觀察和比較辭典與辭典間的差異,從而體會編撰者的良苦用心。在隨時都能上網的時代,遇到陌生的詞彙,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也許就是拿出手機打開頁面搜索。這樣看來,《編舟記》裡那些人多麼「迂腐」。三代人,在詞彙的海洋上漂泊十五載,只為了編織一葉小舟。老一輩的松本和荒木,隨時將聽到的流行語記錄下來,甚至是年輕人標新立異的古怪用詞,可流行語的更替速度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平時吊兒郎當,對編撰工作毫無興趣的西崗,在即將離開編輯部時認識到辭典的價值,費心將自己搜集的辭典撰稿人信息彙編成冊,供後來者使用;新人岸邊原本是時尚雜誌編輯,被分配到《大渡海》編輯部後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卻在長時間的工作中發現了編撰辭典的樂趣;造紙公司的工作人員,因為終於製作出符合要求的有「滑潤感」的辭典用紙,忘情地歡呼,擁抱,哭泣。當然,塑造得最成功的還是男主角馬締光也,一個除了編辭典什麼都不會的人,用十五年的時間完成《大渡海》,因為翻閱資料指紋都被磨平,為了「男」、「女」、「左」、「右」、「愛」……這些看似簡單的詞彙注釋而絞盡腦汁,上級幾度計劃中斷《大渡海》,他都咬牙堅持,甚至去編寫兒童卡通人物辭典,以此來爭取主動權。他們的生活裡沒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愉快的事莫過於為一個詞彙找到了最恰當的註解。波瀾不驚的故事裡,有著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堅守和傳承,以及對職人精神的敬重和推崇。
或許合上這本書,我們依舊難以重拾查閱辭典的習慣。但作者的意圖似乎並不在此,我想,她是試圖通過書寫這個古老行業,喚起人們對那艘航行在詞彙之海上的小舟的敬重,以及對每天都在使用的詞彙的敬重和守護。因為詞彙是對這個世界的定義和勾畫,它精確又模糊,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懷著敬畏之心永不停息地向它的終極意義靠近,讓它儘量準確地描摹出世界每一個微小的部分。就像《大渡海》編輯們所做的那樣,在充盈著如珍寶般的詞彙汪洋中,承載著綿綿不絕地從遠古延伸向未來的人類靈魂,齊心協力,划槳而行。
(《編舟記》[日] 三浦紫苑/著,蔣崴/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