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記》丨編詞典之舟,渡語言之海

2021-02-18 毛線電波

《編舟記》是部了不起的電影。但是,它並非蓋茨比的那種了不起,而是叫人心生佩服的那種。

看完不免感慨,在這樣一個時代,無論在日本本土還是放眼國際,居然還有人拍攝如此老土的一部電影——拿生命在編字典。

這部電影選擇站在了功利的對立面,沒有金錢,不為虛名。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它讓文字和詞語回到了最初的功能:與人溝通,與世界相融。

這些詞語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可能傳承了幾世紀,有些則才一年半載。

 

基本上,你如何看待字典,你就可以怎麼看待這部電影。

如果你覺得抱本字典是逐字敲句, 迂腐且無趣,那麼,《編舟記》恐怕也很難稱得上有趣。如同編纂字典的繁複、瑣碎,電影本身也沒什麼奪目技巧,相當枯燥,缺乏修飾美化,慢得驚人。12年後,依然有一種沒完沒了的感覺。若是鼓吹成功的勵志劇,這個時候就可以完結了。 更何況在完成《大渡海》之後,幾個人又商量著要開始修訂工作。

 

它很悶,悶到生蘑菇,但這種悶,卻讓泛泛之輩們心裡生出一股叢叢絨絨的幸福感。

《編舟記》繼承了日本影視劇裡深深的職人情結。

所謂職人,是掌握著頻臨失傳的技藝又秉承著瀕臨絕跡的精神,在個人領域奉獻終生的人。無論是一升庵的半田仙,滿月堂的梅吉,還是皆空窯、森時計、地下室壽司店的各路師傅們,他們以大眾不解的守舊甚至固執,完成一件遠觀始覺意義重大的事情。初初以怪咖形象出現,最終春風化雨,刷新周圍人的三觀。

電影情節很簡單:馬締光也,標準死阿宅一枚。甫一登場,眼大無神瞌睡臉,暈暈粥粥宅半仙。

「若你喜歡怪人,則我很美」,這大概是男主角馬締光也人物性格最好的詮釋,而這樣一個悶貨,身邊吸引的自然也是各路樸素的奇葩。

影片講述友情、愛情、親情,飽蘸濃情卻不著痕跡。他被「拾荒」拾進了辭書編輯部,與同事克服環境和自身困難,花了十五年時間,編集一本叫做《大渡海》的辭典。

《大渡海》之空前,在於是一本「活在當下的辭典」:隨時收錄新生的略語、俗語、潮語。

相信每一個現代人都有這種體會,如果你一段時間不鏈上公共交流平臺,「詞庫」得不到更新,恐怕就會淪為能讀會寫的新「文盲」。

市井熱烈的生活是語彙繁衍的活源,新生詞奔流不息地湧進我們的視野和心智,粉墨登場,烜赫一時,從民間口舌蔓延到官媒刊頭,擊中既有詞彙無法觸及的意境。

但這也就奠定了編撰者的悲劇:就算接力投放終生下去,它也是個無底洞,並永遠存在缺漏和滯後。

永無功成萬古枯,轉身深藏功與名。你看,生命就是個天然的杯具,你讀不完所有的書,看不完所有的電影,走不遍所有的地方,愛不盡所愛的人,編不完無盡的辭海……

那麼,如何投入當下以自持,又如何放眼無垠而自處,成了影片的主題思想核心。

對於第一個問題,藉由主編給出了回答:「用手觸碰詞語,就像觸碰世界的喜悅」。

於是,「變態」的完美主義、工作的枯燥都化為了入世的溫柔。那些考究的道具:做舊的採集卡,用爛的鉛筆頭,故紙堆上被陽光照射的顆粒,氤氳著九十年代的特有情懷。

再來看看馬締對辭典紙張的龜毛要求:薄而有韌性,緻密不洇墨,手感要吸附手指又不能在翻頁時粘張,令人恨不得把束之高閣的辭典找出來頂禮膜拜。

在編寫中,主編竭力讓辭典與人發生關係:適逢馬締情竇初開,本就痴傻的人兒更魂不守舍,主編秒懂,便讓他寫「戀」的釋義。

寫出來跟詩一樣:「喜歡一人,寤寐求之,輾轉反側,除此之外,萬事皆空之態。兩情相悅,何須羨仙」。

吊兒郎當的西岡經歷了「一點也不酷」的醉酒求婚,在「接地氣」的用例裡寫道:喝醉了求婚之類真是接地氣接到地心去了。

更不消說因為一個詞的錯漏而推翻三校成果如何叫人抓狂,姑娘們撓頭散發就地晾衣,男人們脫襪搓腳和衣而臥,通宵加班的寫實鏡頭不用說教,早已熱血——這也是屬於導演的溫柔,飽蘸世情的筆觸,在詞起筆伏間,繡出黑白紙張上的浮世繪。

扁舟這個意象,則是解決更宏觀問題的題眼。首先扁舟指代了《大渡海》,「詞語的海洋汗漫無邊,辭典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

語言是溝通的象徵,馬締是「社交值為零」的宅男,一個不擅溝通的人如何去修撰一本予人渡海的工具?

這個矛盾因工作迎刃而解,《大渡海》為他洞開一扇門:俗世如海,噴湧而進。

人際的相知和匯流,有潛流,有礁石,有人情冷暖的洋流交匯,有世態炎涼的氣氛疊換,這個扁舟也代表了如馬締這樣的個體,在自身和價值的困惑中,完成了自渡。


扁舟更代表一種處世觀,人的精力和生命之有限,詞彙沿襲繁衍之無涯,讓靈魂安寧卻恐懼著:就像馬締經常夢見自己溺水,就像主編沒能趕在去世前親見《大渡海》的出版。

我們觀其不可為而為之,仿佛為著愚公移山、精衛填海似的故事而動容。

唯此,處於悲劇美中的生命,如浮遊滄海的扁舟找到自身小小的、凝重的坐標,其韌度與美感,在有窮和無盡中達到極致。


渡人,渡人生,渡生命,《大渡海》的編撰,無異於一場修行。可以說,《編舟記》的巧,就在這「大」與「小」的對照滲透中:大義溶於小我,幽默潤滑瑣碎,輕快表達宏大。


電影沒有反派和衝突,甚至沒有明顯的高潮。

在經過金錢轟炸和審醜疲勞之後,我們太需要乘著這樣澄澈的影片漫溯回內心——放下企圖心、沉下心拍出來的電影,才能洞徹人心。

在這部毫無攻擊性的電影面前,類似「掌摑速食年代一巴掌」的論調都言重了。

它不過提供了一個更人文的視野:社會高速發展,需要開路先鋒和狩獵既得利益的主流價值觀,但總得有人守住清靜和清貧,做時代的拾遺者。他們讓世界變得柔軟,也讓我們前進的腳步走得更穩健。

《大渡海》在發布會上呱呱墜地,馬締已拿出厚厚一沓採集卡開始著手修訂版,這是他的人生,職人的人生,甚至是放在祭臺上的人生,我們只能觀望、不期理解、更無法效仿。這既不是激素的刺激,也不是匡時救弊的英雄主義,熱血和感動保持在「溫文」狀態,唯此才可以靜默沸騰十五年,並以溫柔滋長,綿延終生。

 

影片的結尾,是小視個人最喜歡的部分。

當《大渡海》詞典五校收工,以超出大多數人耐心的代價得以最終出版時,整個發布會有序卻略顯輕簡,一如影片本身的基調,內斂而節制。沒有「苦守寒窯十八年」的那種自憐怨氣,也沒有一朝得志的嬌蠻得意,只有「好了,到這裡了」的淡定從容。

生活中,不常常正是這兩種不平之氣,消解了我們所有堅持和努力的價值?

如果要小視選擇一個詞來形容我的觀後感。

首先想到的是,節制。

這是非常節制的一部電影。從敘事,從人物,從視聽,都收斂到了隱忍的地步。

 

從故事講敘來說,編辭典這種故事原材料本來就容易在戲劇性上先天不足,編劇和導演還愣是把可能渲染出濃墨重彩的情節點故意漂白了才拿來示人。

馬締的愛情,詞條的疏漏,主編的過世,無一不是可以或煽情或勵志的淚點或燃點。但是這部電影裡,卻硬生生地將這些事件的稜角砸得扁平,只留給我們看,歲月碾過的痕跡,清晰卻不用力。

但即便是這樣,香具矢帶著幾分怒氣地說拜託大將幫自己念情書的時候,兼職打工的大學生陪著編輯部的眾人熬夜熬出鬍渣的時候,主編過世時夫人手中的毛線織針一滯的時候,那種不露痕跡的情緒,還是讓小視眼眶一熱。

 

從人物塑造來說,小視不知道這樣一部電影去申奧,西方評審到底能多麼逆轉口味來欣賞。

這是一部比《入殮師》更東方的電影。

沒有一個人類似於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那樣,張揚自己的存在,每一個人都把自己放進普通的人生裡,平淡地走著自己的路,男主在靜靜編書,女主在靜靜下廚,同僚和親朋們也在靜靜地奔波著他們的家庭和工作。

連得到愛的喜悅,與失去愛的痛苦,都只會在某一瞬間流露,然後又在生活的洪流裡被蒸發成虛無。

但是每個人,都不是麻木的,他們生活,卻又被彼此的生活潛移默化著。比如一點點學會表達情感的馬締,一點點變得認真踏實的石岡,一點點喝起清酒和啤酒的岸邊。

 

從視聽語言來說,就更明顯了。

全片使用35mm膠片拍攝,和手寫編書一樣,復活著數位技術侵略一切以前的質感。

固定鏡頭鋪天蓋地,鏡頭光線大多時候偏暗發啞,就像是書庫裡久不翻動泛黃的卷冊。比起很多人並提的《入殮師》,《編舟記》對音樂和音效的使用更加潤物無聲,在很多情節點音樂甚至直接缺席。

 

但是小視喜歡這些節制,比起刻意串起的故事性,比起精心打造的戲劇性,小視更喜歡這部電影的不動聲色的感染力。

為言語之海編織辭典之舟的人們,也為自己的人生如海,找到了可渡的航船。

 

人生如寄,何為多憂。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相關焦點

  • 《編舟記》渡
    「語言如大海,大海無邊無際,而詞典就是這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人類以詞彙為舟在大海上漂浮,能找得到能把自己的心意精準表達的詞彙,也就是獨一無二的語言的奇蹟。」編舟記這名字可能會讓人疑惑,編舟?編什麼舟?但當明白詞典編輯部這一設定便會明了,詞典便是那渡人的舟。全劇貫穿著一個人為自己所熱愛的職業奉獻一生的態度,松本如此,荒木如此,馬締如此,香具矢亦如此。
  • 漁夫與舟
    投稿原文是這樣的:「渡知書館」 「渡」取自日本動漫番劇《編舟記》(已拍成真人電影)。這部片概括起來就是主角在一家出版社裡編輯一本叫《大渡海》的辭典中所發生的故事。。「渡」字取自其中,意味讀書就像「劇中臺詞:「獻給想與人關聯,期望渡過浩淼大海人們的詞典便是大渡海。」如自己乘風破浪渡過浩瀚無垠的書海,也許不止十五年,希望讀書可以成為生活一部分,是值得一輩子去進行的事。 「知」字則沒有那麼多特別寓意,就是簡單的求知之意,無論是讀書還是生活,保持一個好奇的「求知心」,便多了許多美好可愛的回憶。
  • 《編舟記》:字裡人生,編舟渡海
    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節,沒有波瀾的敘事讓人感覺沉悶,全片甚至沒有出現一個反面人物,所有的人都在認真而堅定地過自己的生活,馬締光也和他的同事們執著堅定地編撰詞典,林香具矢安安靜靜地做飯下廚。全片沒有戲劇性變化,一切都在觀眾的意料之中,影片從始至終的情緒都是沉穩的,所有濃墨重彩的地方都被簡化。
  • 編舟記——成都三記之三
    不讀此帖題記,竟不知他與崇文書局早有淵源(後來進一步了解到,安德義、戴建華老師合作的第一部詞典《逆序類聚古漢語詞典》也經崇文編輯之手出版)。此所以喜從中來者。戴建華老師是李格非先生弟子和助手,「追隨杖履,受先生耳提面命」,奔走於珞珈山上下,往來於長江兩岸,其勞亦辛,其功也巨,敏學其間,術業精進,終至於成為《漢語大詞典》(修訂版)四個分卷主編,原來淵源在此。不讀此帖,何以得知?可憐我這崇文書局(即鄂辭社)舊日掌柜,竟不知鎮庫之寶與斯人有如此重大關聯,此所以拍床驚奇者。
  • 《編舟記》十五年編舟
    看電影的時候不時暫停提筆記下裡面的單詞,好像自己也在編撰詞典。詞典,是很日常的一個詞。那麼厚的一個大部頭,卻很少被人想到是怎麼編寫出來的。小學的時候我查新華字典,喜歡想像的我看著那些耳熟能詳的詞被規規矩矩的用語言解釋出來,心裡也想過,是誰寫的呢?是誰寫了這麼多呢?以為這大工程背後一定是有機器操作的。
  • 微篩電影 |《詞典》:又一部講述「編詞典」的電影
    >編劇:嚴宥娜主演:柳海真 / 尹啟相 / 金弘波 / 禹賢 / 金太勳推薦程度:推薦一句話評價:影片的人物設置相當聰明,使這個可能會有些枯燥的編詞典的故事變得觀賞性十足。又一部講述「編詞典」的電影——評《詞典》文/電影篩子說起以編寫詞典為題材的影片,最有名的可以說就是日本電影《編舟記》了。而這部《詞典》同樣和日本相關,但這回日本站在了文化傳播的對立面,而故事中的正面人物,是在二戰中被日本佔領之下的朝鮮編輯們。
  • 那些關於字典的電影:《詞典》《編舟記》《教授和瘋子》-福利吧
    》,周末薦片:日本文藝大片《編舟記》《哪啊哪啊神去村》《編舟記》(2013):豆瓣電影magnet:?xt=urn:btih:AA636826EC61AA1250CA3E0D385AB964D3A4E1B1這部2013年拍攝的日本電影講述的就是編字典的故事,豆瓣評分8.6《編舟記》(2016):豆瓣電影https://www.agefans.tv/detail/20160037不僅如此,2016年這部電影還被改編成動漫
  • 《編舟記》:渡海,渡人,渡己 小編談書
    五年後,當電影《編舟記》成為「申奧」片時,「職人精神」一詞對大眾來說已不那麼陌生。  說實話,看小說《編舟記》前,並沒有太高的期望,倒是作者三浦紫苑令人好奇:這位出生於1976年的女作家,寫作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可以說是寫「職人」的高手。
  • 再見語言,語言學電影影單
    編舟記 舟を編む (2013)詞典 말모이 (2018)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編制朝鮮語詞典走遍全國,秘密搜集朝鮮語的兩個男人的故事繼日本《編舟記》、韓國《詞典》後,《教授與瘋子》繼續填補世界語言文字在電影領域的空白,相信不久的將來新華字典的編纂故事也會搬上螢屏,不過新華字典的故事遠不如民國語言學大師趙元任
  • 那些編詞典的怪人
    你是一個網絡語言的愛好者。從「我也是醉了」到「然並卵」,你儘量搜集每一個最新的語例(對你來說,看了春晚的相聲小品才知道某個流行語,不啻於一場侮辱),不僅要追溯最原始的出處,還要給出最精確的釋義。你每天都在微博上瀏覽好幾個小時,生怕漏掉任何一條流行語,儘管如此,你仍然感到力不從心。因為網際網路之大,眾聲喧譁,你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
  • 電影推薦|《編舟記》:字裡人間,編舟渡海.
    ——《編舟記》日本人有一個很神奇的一點,他們總能把很邊緣的職業渲染的很偉大。像只有一個《鐵道員》的車站;終其一生都在恪守堅持的《壽司之神》;從死亡中感悟生命的《入殮師》。他們甘於寂寞,帶著信念,傾注一生。
  • 《編舟記》:字裡行間的無窮魅力(圖)
    本周推介的電影是以《廣辭苑》和《大辭林》這兩本辭典為靈感,拍攝的世界上第一部講述如何編纂辭典的劇情長片──《編舟記》。該片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講述了辭典編輯部為編纂辭典《大渡海》堅守奮鬥的故事。  《編舟記》由同名小說改編。
  • 《編舟記》辭典是漂浮在語言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
    電影《編舟記》展示了「右」其中一條釋義討論的過程:初版:面向西方站立時,朝北的方向。「北」面向西方站立時,朝右的方向。【評價】「這樣就成了兜圈子了。」《編舟記》講述了日本玄武書房於1995年擬出版一部面向當代人的中型國語辭典《大渡海》,在監修松本的指導下,由老編輯荒木輔佐,馬締、佐佐木、西岡、岸邊四人,近15年曆經種種困難與阻礙,終於在2009年《大渡海》出版問世的故事。 上一次翻詞典是什麼時候呢?大概是高中,寥寥數次。
  • 愛崗敬業--電影《編舟記》觀後感
    > 電影《編舟記》講的是一個編輯部編纂一部辭典的故事,而且一編就是15年。
  • 何以餘生寄江海——電影《編舟記》推薦
    但在每一個時代都不缺少逆流而上的人:玄武書房的字典編輯部就是如此,在其他編輯部已開始慢慢轉型時,他們卻立志要編出一部「與時俱進的字典」——《大渡海》。毫無疑問,字典編輯部受到了公司中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可是說到底,沒有人會願意去編辭典吧?」「真是莫名其妙!」
  • 編舟記 | 一場字裡人間
    一個關於編辭典的故事。距離現在不遠,但看過它的人提起它來總有一種古典沉定的感覺。大約是《編舟記》的故事、製作、影像等都呈現了一種「慢節奏」的「逆潮流而行」的質感。《編舟記》是石井裕也執導、三浦紫苑和渡邊謙作執筆的電影。
  • 【納傑微劇場】《編舟記》:「愛一行,就愛得痴迷,愛得沉醉!」
    大家好,我是納傑之家的傑克毛。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講述職場故事的電影《編舟記》。好啦,話不多說,一起看片吧。 玄武書房準備出版一部面向現代人的新版詞典,松本主編負責主持和監修,編輯荒木已經做了30餘年編纂工作,到了退休的年齡,為了照顧重病的妻子,他決定退出《大渡海》編寫工作。
  • 一個人的編舟記:「寫詞典的女人」莫利奈爾
    她憑一己之力,獨自在家寫出了卡斯蒂利亞語中最完整、最實用也最有趣的詞典。」1981年瑪麗亞·莫利奈爾去世的時候,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為她撰寫的悼文《寫詞典的女人》中說:「我感覺仿佛失去了一位為我工作多年的故人。她憑一己之力,獨自在家寫出了卡斯蒂利亞語中最完整、最實用也最有趣的詞典。」
  • 《牛津英語詞典》竟然是瘋子編的?歷史深扒起來總是嚇人一跳!
    它一語雙關,既解鎖了《牛津英語詞典》的成書來歷,又追溯了詞典背後的情感淵源。不管哪個國家,擁有一本屬於本國語言的詞典,都是一件福澤無邊且意義深遠的大事。但無論多麼努力,詞典的編纂速度永遠趕不上語言的發展速度。也正因如此,英語詞典的編纂一直未能落實。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倫敦的語言學會受形勢所迫,才不得不將這件事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