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記|
一場 字 裡 人 間
2013年的電影。一個關於編辭典的故事。
距離現在不遠,但看過它的人提起它來總有一種古典沉定的感覺。大約是《編舟記》的故事、製作、影像等都呈現了一種「慢節奏」的「逆潮流而行」的質感。
日本電影慣常是有著婉約、華美、纖細的風致。較多的長鏡頭,安靜的空鏡頭,隱忍的人物情感,平實自然的場景……有時會「靜」得讓人煩躁。而《編舟記》同樣很「靜」,簡單的故事主線,沒有大的矛盾衝突,人物形象表現也稍顯平面,但勿庸置疑的是,這是一部會給人帶來顫動的電影。
《編舟記》是石井裕也執導、三浦紫苑和渡邊謙作執筆的電影。由松田龍平、宮崎葵、小田切讓聯袂主演。影片講述了在一家出版社的詞典編輯部裡,在完成詞典《大渡海》編輯工作中發生的故事。於2013年4月13日在日本首映。
故事發生於1995年的日本。松田龍平飾演的是男主角馬締光也,一個嗜書如命、不善交際卻被安排在出版社銷售部工作的宅男。銷售部的工作總是出錯,在公司受人冷落,但卻自顧自地活在自己的書籍世界裡。
詞典編輯部委居於出版社新建氣派大樓旁的古樸舊館裡。編輯要員自請調職,認真篤實的老主編為實現編輯《大渡海》的目標,將馬締光也收納麾下。老主編的目標是編輯一本「活在當下」的詞典,將添加日本現代新生詞彙,追本溯源以展現詞彙存在過程中的變化。編輯工程量浩大,小小詞典編輯部也僅五六人,但他們確是發宏志要做成它。
辭典編輯、校訂,耗時耗力。從概念到實體書能面市,前後歷時十三年。曾遭遇上級的否定,差點半途而斷,部員也曾差點被調配,困局都被馬締的熱血和執著化解。十三年間,從未間斷的對新詞彙的搜集,幾百萬詞條的多次校訂,異常艱辛。編輯部從最初的五六人,最後請來許多兼職校訂人員,小小房間裡幾乎坐滿人、堆滿書,吃住全在裡面,滿眼滿目的文字文獻。一時間就是和與同處一個空間裡的人都奔向一個目的地,共生堅定與執著。
辭典編輯部編輯們每天觸摸各種書籍文獻,會慎重地帶上袖套工作,處於九十年代末的工作環境,編輯工作者們必須採取手工的方式進行刪除、拼貼、黏結等工作,各樣的詞條卡還必須分門別類放在一個特別的倉庫裡。而做了多年辭典的老編輯,因手指觸碰紙張無數,指紋也幾乎消失。「用自己的手指去觸碰詞語,觸碰世界的喜悅,也許就是編輯辭典的樂趣吧」。
電影裡,對於編詞典的過程有所表現。比較有趣的一點是,編輯人員會隨身攜帶空白的詞條紙,即時把編寫過程中搜集到的或者編者自身的理解寫上去。所以在邂逅了愛情之後,苦惱於「愛」的釋義的馬締光也有了他的解釋。
編辭典是故事主線,而男主角馬締的愛情是故事的輔線。女主角是由宮崎葵飾演的林香具矢。香具矢是馬締也房東的孫女,一個不被認可的日式料理女廚。月夜,野貓,追逐而出的馬締,在陽臺上看到了抱著貓咪的林香具矢,月華滿身,目光湛湛。馬締光也從此魂不守舍。
他們二人的愛情是讓我在看完電影後都很難忘懷的。情不知所起,竟一往而深。在編輯部人的鼓勵下,馬締鄭重地用毛筆以漢字寫下了一封情書,親手遞交給香具矢。鄭重的交付,是他的摯誠。隔日他臨著香具矢快到家的時分,鄭重跪坐在玄關臺階處,等待答覆。對於馬締給的情書,香具矢略帶忿忿,生氣指責說馬締是故意欺負她看不懂,感動於情書之鄭重的同時也羞臊於必須拿去給料理店店長看才弄懂其中含義。她略含著淚急羞地說:「因為實在是想知道這信上寫了什麼,所以就拜託店長……」。遲鈍而不善言辭地馬締在香具矢的要求下,當面告白,回應他的是香具矢的「我也是。」令人感動無比的細節。遇上那麼一個,令你看上一眼就魂牽夢縈、寢食難安的人,能與之相知,相對,日長夜長。即便是再平淡無奇的日常,也是有著你喜歡的氣味。一世只要與一人相對的珍重。
「詞語的海洋浩瀚無邊,辭典便是那邊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人們靠著這葉名為辭典的扁舟渡海,找尋最能表達自己心情的言語,那是找到獨一無二的言語的奇蹟。獻給想與人關聯、希望渡過浩渺大海的人們的辭典。」辭典名為《大渡海》用意便在此。老主編說得鄭重而熱血。
篇幅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看完還是意猶未盡,好像看了一個故事,但又感覺好像什麼都沒發生,晃過神來,這是多麼簡單的一個故事,卻講述得及其平和自然,所有人事都還有各自的能量。喜歡影片傳達的一種緩慢厚重的質感,舊時代的赤誠。緩慢的而富有深意的,像是入夜時分深藍似墨的海,風浪聲依舊卻不如白日裡真確,海面的波幅得似有寓意。
電影呈現的無疑是一種日式的「極致」美學。儘可能多地加入新鮮詞彙,多次反覆校訂,不容出錯,所用的紙張也是一次又一次改進以達到體感最佳。十年如一日地執著認真為一件事,就算只是說起來就足夠令人心生敬意。男主人公編寫辭典的一個過程中,直讓我想到「一葦以航」,堅定的意志讓它破浪。其實人至於世大多處境還不如這「一葦」來得堅韌。
電影裡時空跨越十幾年,而演員們對於年代感的把握也非常的到位。影片採用35mm膠片拍攝,呈現了與故事背景年代相貼近的電影質感,畫面略帶顆粒感,色調整體偏暗,多暗黃,冷藍色,更能體現故事本身的年代感,時代跨越感。與故事本身的基調很符合。這本就是一部沉緩、鄭重、少許矯情的電影。
對於電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看電影的當下並沒有什麼大的情緒波幅,可是當電影結束,卻不自禁落淚。回過神來,才細想起,幾個人花上數十年的時間編一部傳世的大辭典,是多麼令人顫動的執著和鄭重。
個中細節,還是要自己去觀品。
謝謝觀賞!
文|馨怡
圖|來自網絡
末尾奉上一首小詩:
我最喜愛的
馬驊
「我最喜愛的顏色是白色再加上一點白
仿佛積雪的巖石上落著一隻純白的雛鷹;
我最喜愛的顏色是綠上再加上一點綠
好比野核桃樹林裡飛來一隻翠綠的鸚鵡。」
我最喜愛的不是白,也不是綠,是山頂上被雲腳所掩蓋的透明和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