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師範原校長 朱嘉耀:
李老師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一年了,對於李老師的辭世,我和大家都十分悲痛。認識李老師算起來已六十多年了。1958年我上高二,李老師女師畢業,我們同時被選入南通參加江蘇省第四屆運動會的集訓隊,她在女子排球隊,我在手球隊。後來李老師和劉錟老師結婚,入住官地街,我住在街南頭,李老師住在街北頭,偶爾街頭巷尾得見。再後來,我到南通師範工作,由於通師和二附的淵源,更由於李老師從事語文教學改革的吸引力特別是情境教育的魅力,沒少向李老師學習、交流,也沒少請李老師到通師講學、作報告。2006年,我到導師團工作,李老師是領銜導師。前兩年,李老師又幾次約我參加情境教育研究所的一些研討活動。直到李老師入院那天的上午,她還與我通話交流。六十餘年的交往,讓我受教良多、獲益匪淺。對李老師的離去,我倍感悲痛。
陶淵明在其擬作的《輓歌》對人的離世之後寫道:「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達了詩人曠達的生死觀。但是對李吉林老師的逝世,我們無法如此豁達。一年來,不見她的親人,還有她的學生,她的同道好友,乃至無數的教育人都還沒有脫離悲痛。如果說歌唱的話,他們心中仍然會誦唱著李吉林老師的教育詩,為李老師建立的教育豐碑而歌贊。李老師沒有託體於哪處具體的「山阿」,她託體的是中國教育的名山,並已在其間鐫刻了她的名字。
這樣說並非誇飾與虛言,因為我認為李吉林用她的教育人生為「教師」這個有尊嚴的職業樹立了光榮的典範。
李吉林老師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教師職業人格典範。呼喚全面和諧人格的當代教育,呼喚著有完整人格的教師。而李吉林老師堪稱當代教師的人格典範。李老師不僅具有卓越的認知品質、能力素養,而且具有卓越的人文品質,她的無與倫比的教育情懷、教育創造精神、教育審美精神,都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尤其是她的精神更令人敬佩。在我參加的幾次討論中,凡談及研修活動的運作模式,李老師都是堅決否定任何帶有商業經營方式的運作模式。這不只反映出了傳統文化人不沾財的風骨,更彰顯了她的奉獻精神。
李吉林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典範。對已成為傑出的兒童教育家的李老師來說,與一般教師的專業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她確確實實用她的光彩的教育人生詮釋了一名教師是怎樣走向光輝頂點的。終其一生,李老師一直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不斷地吸納提高,不斷地總結升華,不斷地創新與發現,不斷地從形而下走向形而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走上了教師和教育家的頂點。
李吉林老師是當代作為思想者的師德典範。馬克思說:「人是由思想和行動構成的。不見諸行動的思想,只不過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導和推崇的行動,只不過是行屍走肉、沒有靈魂的軀體。」當代教育呼喚有思想的踐行者去推動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李老師既是一個躬耕不息的教育踐行者,更是一個基於實踐、基於中國本土文化並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積極而深邃的思想者。她從情境語文教學法推向具有世界意義的情境教育就是一個作為有思想者的踐行者的典範。
我們緬懷李吉林老師、紀念李吉林老師有許多原因,有許多故事,有許多細節,但我最想說的是她一生為我們、為南通教育、為中國教育樹立的風範。願這種風範激勵無數的教育人,以慰李老師在天之靈。
■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愛華:
李老師離開已整整一年,但,我知道李老師永遠在我的身邊。李老師溫暖的話語時常在耳邊響起,跟隨李老師前行的情景不斷在腦海中浮現。
早晨,我早餐蒸雞蛋時用的是李老師八九年前送我的蒸蛋器,她曾跟我說:「早上飽,一天飽。」
秋天,我會從柜子取出一件厚厚的藍青色中袖毛衣外套,門襟上紅、黃、灰、紫、藍色五粒木質大紐扣很別致,常常引起身邊人的關注。我告訴人們,這外套是李老師跑了幾條街買了送給我的。李老師曾跟我說:「你以後不要穿黑色的衣服,孩子們喜歡五彩的顏色,我們做老師要穿惹孩子們喜歡的。」
冬天的夜晚,我有時挑燈夜讀,時間坐久了腳冰涼的,於是我就會搬出暖腳器,那是李老師六七年前送給我的。也許李老師不想讓我像她那樣經歷無數的寒夜,她想為我驅走寒冷,帶給我溫暖。
是的,李吉林老師就是這樣溫暖的人,她也用溫暖的方式傳播著她創立的情境教育。
2005年春天,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朱家瓏先生邀請李吉林老師參加全國蘇教版教材培訓會做專家學術報告。我陪李老師一同前往。到了蘇州汽車站,我建議乘坐三輪車到賓館,李老師仿佛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知音,欣喜不已,她說:「三輪車敞開,速度又慢,可以不著急,欣賞沿路風景。」於是我們一老一小,肩並肩手挽手坐在三輪車上,流連在江南古鎮的大街小巷。我望著李老師,她像孩子一樣地看呀看呀,看白牆黛瓦,看流水人家。
2006年初夏,《李吉林文集》八卷本首發式在北京舉行,李老師邀我參加。出發那天早晨,我興致勃勃趕到通師二附,送我們的汽車停在校門口,李老師坐在車上,她大聲招呼我:「愛華,快來!」我上車欲往後坐,李老師一把牽住我的手,拉到她的身邊坐下,我就一直坐在李老師身邊。上了火車,我在過道裡休息,驀然感覺有一束光照著我,我回過頭,遇到了李老師含笑的目光,李老師說:「這孩子脫俗,我喜歡,這徒弟我收。」其實,李老師怎知道,我一直默默地在心裡以她為師。1987年我畢業後被分配到鄉下,卻擁有她全部的教案、課題報告等最新研究成果並奉為至寶。它是在二附任教的表弟第一時間帶給我的。我在鄉村一隅就照著李老師的教案上寫的那樣去上課的啊!我學著李老師在黑板上畫燕子;用積攢的工資買下了一整套《世界名曲》的磁帶,帶上自家的錄音機到學校,播放音樂請孩子們閉上眼睛練想像;範讀課文《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得孩子們的眼淚潸然落下……我研讀過李老師課題報告的字字句句,研讀過李老師說話時的每一個語氣神情,更研讀過李老師銳意改革的勇敢的心!
李老師的溫暖也給了她周遭的一切生靈。她們家養了大概有三四隻貓,院子裡的花花草草,一年四季,花果飄香。2008年春節正月初五,我去官地街給李老師拜年。臨走時,李老師送我到門口,我指著門口的一叢昂揚的翠竹,李老師笑著說:「今年下大雪的時候,雪整米厚的,把它壓倒在地,嚴嚴實實地壓住了。雪過天晴,雪水融化,這竹子慢慢地抬起頭,伸直了軀幹,沒有折斷!」我望著李老師,她接著說:「竹子有韌勁,不屈不撓。就像過去我被整,有人把我的頭往下壓,一直壓到地上,叫我低頭!我就是不屈服。後來我終於抬起了頭,從頭再來!」那一刻,站在我眼前的李老師仿佛就是那翠竹,「千磨萬擊還堅勁」。我不知道李老師最喜歡哪一種植物,也許她愛夏日裡芳香的蘭花、淡雅的木薔花,也許她愛攀援的爬山虎,但我確信,那凌雲青竹堅韌不拔、襟懷若谷、超然獨立的君子之道,一定在她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在那個冬日以後,在一個小院裡,一老一少面對著一叢翠竹,談教育,談人生,這情景永遠鐫刻在我的生命裡,永不磨滅!
李老師更把情境教育的溫暖傳遞給了成千上萬的南通小學語文教師。從2007年開始至2016年,每年暑假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都要舉辦南通市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與實踐培訓班,李吉林老師囑我協助她,前前後後大約十年時間。每次培訓,李老師親力親為設計課程,其中必有觀摩她執教的示範課。2013年,李老師選了自己執教的《螢火蟲》一課。那天下午,學員們饒有興致地觀摩了精彩教學後,李老師對我說:「愛華,明天你評課。」當時我懷疑耳朵聽錯了,盯著李老師看了一會兒,李老師又重複了一遍。我毫不猶豫又誠惶誠恐地答應了,毫不猶豫是因為害怕推辭李老師會失望,誠惶誠恐是因為我是無名之輩。眾所周知,歷來都是知名的大專家對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教學做評論的。我一夜無眠(第二天還要評課還要主持活動,好在年輕),認真梳理了李老師情境教育理論,仔細揣摩了李老師《螢火蟲》這節課的思想精華。第二天,李老師坐在會場聽我整整評了一個小時,培訓一結束,李老師充分肯定了我對情境教學的理解與把握。李老師為情境教育傳承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搭建平臺,提攜後輩。她曾推薦我代表她擔任教育部首屆新課程優秀課例評委,我有幸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學習交流;邀我在南通市情境教育培訓會上執教公開課《麥先生的旅行》,在百忙中趕來聽我上課,鼓勵我站到前臺去;中國教育學會情境教育研修與推廣中心成立大會第一期推廣會上邀我擔任評課嘉賓,做情境教學研究的專題匯報。
2015年我跟李老師提議組織開展情境教育優課評比活動,李老師欣然同意。課堂上選手們展現了精湛的教學技藝,充分體現了情境教育「三線同時起步」的理念,呈現了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相結合的核心思想。李老師聽市教育局領導稱讚選手們的課精彩,她滿心歡喜。那天比賽結束後,已是中午12點鐘,李老師不急著趕回家用午餐,偏偏要去賓館餐廳看望全體選手和與會代表。她坐在我的小電瓶車後座上,像個孩子似的抱著我,小小的電瓶車載著我們一老一少歡快地穿梭在街道上……到了餐廳,李老師的到來令代表們驚喜,大家對傳承情境教育的熱情更加高漲。
都說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李吉林老師創立的情境教育的思想潤澤了兒童的語文學習,情境教育的理論豐盈了教師的實踐智慧,受情境教育思想滋養的學生就是充滿了靈性和創造性。
情永久,境永存。李吉林老師和她的情境教育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通師二附幼兒園園長 邵敏: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李老師於去年7月18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她鍾愛的珠媚園,離開了她最眷戀的兒童,到今天已經是整整一年了。回眸過去的一年,李老師離去的痛深深銘刻在每一個二附人的心中,而李老師留下的情也牢牢地系繞在每一個二附人的心間。今天我們緬懷李老師,學習李老師,就是從她的人性光輝中領悟人生的意義,探尋教育的真諦。
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課程」,李老師一直把根扎在實踐的土壤裡,她把課堂當作辛勤耕耘的希望的田野,永遠站在教育教學的現場,讓教育現場成為教育的情境。李老師長期關注著我園的情境教育課程的建設,不止一次地來到我園課改中心,躬身和老師們研討,悉心為老師們指導——《幼兒園是我家》《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和風箏一起玩》《我愛水》一個個鮮活的活動案例使老師們受益匪淺,讓孩子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
李老師還曾多少次走進我園,微笑著和老師們促膝談心,她把對年輕教師靈魂的塑造、品行的雕琢、教藝的錘鍊、生活的關懷作為自己的一種責任、一項事業。李老師曾說過:「我不是農民,卻是一個播種者。我不把穀子撒進泥土,卻把另一種金色的種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她又何嘗不是把種子,播撒進了我們每一個老師的心裡呢?
李老師說當代中國好教師應該有大情懷,對兒童的大愛情懷已經成為她人格的核心,她愛兒童,愛得真摯,愛得深沉——田野裡,大樹下,小河邊,山坡旁,那日出日落,那花開花落,那晨霧暮靄,總能看到她和孩子們一起觀察、探究的身影。為了開展低幼銜接的探究實驗,李老師一學期中曾32次走進我園大班,為孩子們即將進入小學的生活做準備,她和大班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以講故事、說兒歌、做遊戲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引領著孩子們走進有趣的拼音大世界,說說唱唱跳跳玩玩:「春天的雨,毛毛雨,沙沙沙;夏天的雨,雷陣雨,譁啦啦……」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孩子們興趣十足,享受著遊戲與學習的快樂。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這是我要說的,也是我真切體會的。一個人有了巨大的能量,此能量就會在她生前身後都充滿於這個世界的。李老師永遠為兒童的學習追尋的教育初心,永遠為兒童的夢想添翼的教育理想,永遠做至真、至善、至美童心的呵護者的教育情懷,永遠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學習、傳承。「化一片吉光,育一座茂林」,敬愛的李老師,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情境教育也必將越走越寬廣。
■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施建平:
在李老師的徒弟中,我跟李老師學習的時間最長。從1980年一直到2019年,一共39年,幾乎經歷、見證了李老師探索情境教育的全過程。在所有的徒弟中,我聽李老師的課是最多的,有兩年時間我在李老師班上跟班學習,李老師上的每一節課我都聽,算來應該有三四百節。我也是受李老師教誨最多的,不談平時的指點,李老師直接指導我上的公開課就有20多節……因為有李老師,因而在漫漫40年的從教路上,我也就成了教師群體中最幸運的一個。
在李老師離開我們的這一年裡,我們研究所的老師們天天在李老師工作過的地方學習、研討,很忙碌,很充實,但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我想那是因為李老師不在了,我們缺少了精神上的依靠,情感上的依託,學術上的支撐。李老師的辦公室我們原封不動的保留著,隔幾天我們會將李老師的辦公桌椅擦拭一遍,仿佛李老師還會來辦公室裡讀書、工作。
在李老師離開我們的這一段時間裡,身處李老師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我時常在想,李老師為什麼能創造中國教育的傳奇,我們應該向李老師學什麼?今天在這裡我想說說自己跟隨李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李老師身上表現出的蓬勃的精神氣象。
第一點是關於「變」與「不變」,就是變化的世界,不變的熱忱。李老師創立情境教學正值改革開放元年,到2019年共41年。圍繞一個專題持續探索長達41年,這在全國中小學界是極為罕見的。我想李老師的情境教育實踐與研究也許可以算得上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教改試驗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在變,但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對情境教育的執著卻始終沒有變。40年裡,她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圍繞「情境」這條脈絡,孜孜不倦地探尋,研究的方向始終沒有改變過。我想,無論是誰,如果懷著滿腔熱忱認準一件事用自己畢生的精力持續不斷地去做,怎麼會不成功呢?這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我想就是身處變化的世界中要有定力,也就是——變中寓定。
第二點是關於「向下」與「向上」,就是向下沉潛,向上飛揚。這是李老師在研究情境教育時呈現出的兩種「姿態」。這兩種姿態雖不相同但卻密切關聯。沉潛是飛揚的基礎,「潛」得越深,才能飛得越高。李老師堅持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探究兒童學習的規律。她自己留下來的優秀課例就有近百節,在年近70時她還給青年教師上示範課。在自己不再上課後,她經常走進年輕老師的教室聽課,去世前一年她還進課堂指導徒弟上參賽課。學校開展主題性情境活動她總是親自策劃,親身參與。正是因為李老師有了這樣的「下潛深度」,才有了她350篇論文的發表,才有了30本專著的出版,才有情境教育研究的不斷突破,才會在2014年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一次次的「深潛」,帶來一次次令人驚豔的躍升。李老師的情境研究告訴我們,理想的研究狀態應該是——靜水深流。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堅守」與「突圍」,也就是守望傳統,開拓創新。任何一項研究的推進都會經歷一些關鍵期,情境教育實驗的推進也不例外,比如,如何將情境教學發展為情境教育,如何將情境教學拓展為情境課程,如何將情境教學深化為情境學習。每當研究進入關鍵期,李老師總是潛心鑽研,大膽開拓。她特別重視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文心雕龍》《人間詞話》等書籍李老師都研讀了十多遍,從而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潮流的教育之路。這對我們開展教育教學實驗的啟發就是——根固木長。
第四點我想說的是教師與兒童,李老師身上表現出一種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師者情懷,飛揚童心。作為教師,李老師熱愛事業,關愛兒童,提攜後學,具有一個卓越教師的高尚情懷。但李老師特殊的地方是她始終葆有一顆童心。在她的文章裡提得最多的詞就是兒童。在65歲時她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我,長大的兒童》。她常常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她說:「孩子的眼睛是通往童話世界的門扉,我常常『倚在』這神奇的門扉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呀,揣摩著孩子的心理去想呀!」平日裡,她常常會有孩子般的行為和想像,她說,「夏天來了,我仍然像往年一樣,從街上買回兩隻蟈蟈,聽著蟈蟈的歌聲挑逗起蟬的鳴叫,哈,它們對歌了……」,在學校的童話節上,年近七旬的她還特地扮成松樹爺爺和同學們對話……因為她時時關注兒童的生活世界,揣摩兒童的所思所想,所以在李老師身上表現出了一種特殊氣質與人格特徵,那就是——大師童心,可能也不僅僅是教育家,大科學家、大藝術家等等也是如此,真正的大師往往有一顆純真的童心。
第五點我想說的是德性與學問,也就是修德養性,科研精進。做人與做事表面上看好像是兩回事,但其實是一回事,做事歸根到底在於做人。看李老師,大家很容易關注到她在教育研究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她為中國教育作出的傑出貢獻,但其實這一切與李老師的為人密切相關。李老師注重所做事情的精神意義,她創立情境教學就是為了兒童快樂高效的學習,就是為了讓兒童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大家也都知道,李老師與許多高校、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都有交往,她與華師大四代學者持續40年交往的故事更是成了一段佳話。在中國有那麼多的專家學者關心、研究李吉林和情境教育,這在教育研究中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那是因為李老師的謙虛誠懇。有人說,做事要如山,堅定不移,做人呢?要像水,放低姿態,因為這樣你才會變得寬廣。關於做人與做事,我想李老師用她的行為告訴我們——人誠事成,兩個cheng,一個是誠懇的誠,一個是成功的成。我們都說天道酬勤,那麼人道呢?人道酬誠。
第六點我想說本土與世界,也就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李老師多次對我們說,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情境教育的專著還能出英文版,一下子出三本,向全球發行。我想這可能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中小學教師中絕無僅有的。那麼李老師的情境教育為什麼能走向世界呢?一方面,是因為在情境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李老師非常重視學習國外教育家的先進經驗,比如她提出的野外情境課程就是受到了蘇霍姆林斯基「藍天下的學校」的啟發。另一方面呢,是因為李老師特別重視培植和強化自己的個性,從民族文化中尋根。因為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使情境教育擁有了一種「東方氣質」,就像人們常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無論是情境教育被中國教師廣為運用,成為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還是走向世界,其實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道正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