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教授等主編的新書《氫氣控癌》出版在即。該書主審之一的海軍軍醫大學孫學軍教授評價道:「這是氫氣生物醫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國內四大院士為之作序加持,給予高度評價,其影響力和受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書中不僅有科學理論文章,更有些「神奇」的真實隨訪個案。正如徐克成教授所說:「儘管只是個案,循證醫學證據級別不高,但絕對真實!」
一年前隨訪時真實的「神奇」病人,如今是否安好?近日,筆者對其中的一些典型個案進行回訪,也算是為新書做一個小小的續……
鍾玉嬌,55歲,臺灣人
2016年10月感到胸部不適、乾咳,呼吸時有些憋氣。10月27日,她去林口長庚醫院作PET-CT檢查,發現右中肺有4釐米大小佔位性病變,標準攝取值(SUV)高達18.57,腫瘤與心包連在一起,縱隔淋巴結有轉移。她接受了支氣管鏡檢查,發現她的右中肺葉支氣管被腫瘤阻塞。在局部取了活檢,病理檢查顯示非小細胞性肺癌,又做了免疫組化染色,顯示為鱗狀細胞癌,再查基因,未見突變。
2016年10月27日林口長庚醫院PET-CT:(影像號16AT33F000064):右中肺腫塊,伴肺門侵犯;區域淋巴結右肺門淋巴結N1受累 [10R](SUV 18.57,score 4)[SUV(standard uptake value)即標準攝取值超過2.5,提示惡性腫瘤。SUV2~2.5為臨界病變,小於2,可能為炎症或良性腫瘤]
2016年10月19日林口長庚支氣管鏡檢查(16AK313000037):支氣管黏膜水腫,右中肺葉支氣管被腫塊阻塞。右肺中葉經支氣管活檢(病理檢查號28000-A-M80703): 非小細胞性肺癌;免疫組化研究:p 40(+)、TTF-1 (8G7 G3/1)(-),提示鱗狀細胞癌
腫瘤侵犯到心包和縱隔淋巴結,手術切除腫瘤難以進行。基因檢查沒有找到靶點。她掛長庚醫院號。醫生說:「做放化療吧,爭取控制控制。」顯得有些無可奈何。
有朋友說:「先吸吸氫吧,也許有幫助。」
遠在上海的同學林先生知道了鍾玉嬌患了癌症,立馬飛回臺灣,同時送去他正在研製的「氫氧霧化機」。她每天吸氫至少4小時,口服納米蕈早晚各3包。一周後,咳嗽少了,呼吸變得通暢了,精神似乎也變好了。一個月後,她接受了放射治療,共照射30次,共4000Gy。同時化療。儘管每次照射量不小,卻沒有嘔吐,沒有白血球下降。
2個半月後,2017年1月13日,鍾女士去林口長庚醫院複診,又接受PET-CT檢查。被告知「肺部已經沒有腫瘤了」 。
2017年1月13日林口長庚PET-CT(影像號171D33F000020):右中肺SUV1.9,score 2。區域淋巴結N1、2和3均未顯示(score 0)。右上肺有小結節(SUV2.6,score2)。與2016年10月27日的報告相比,右中肺原先的佔位性損害看來已不明顯
為「保險」起見,2017年2月23日,醫生為她做了右上肺和中葉切除,淋巴結切除,但腫瘤沒有找到。12天後,病理出來了:沒有看見腫瘤。(林口長庚病理報告S2017-012308 :收到組織:右上肺葉,兩塊肺組織,切片。在鏡下見異物巨細胞和反應性機化性肺炎。未見腫瘤存在。)
一年過去了,這位「神奇」的病人近況如何?近日,筆者透過同事天雨向她表達了訪問意向。她回覆:「正在旅遊,等到下一個休息點,方便通話。」
不過一會兒,鍾玉嬌主動發來了微信通話請求。「喂,我正在河南的雲臺山上。」這是她來河南旅遊的第6天,明天,她還將馬不停蹄趕往開封遊玩。
她告訴筆者,自己每半年複查一次MR,均顯示「沒有腫瘤」,下一次的複查將在4月3日。她感覺自己這兩年多「與正常人無異,能吃能睡,還長胖了。她有點不好意思說:「我現在已經57公斤了。」
旅遊是鍾玉嬌的最大愛好,這兩年多她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去過張家界、九寨溝、鳳凰古城……她還會使用微信,把旅遊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熱愛運動的她每天保持行走一萬步以上,旅遊期間甚至高達兩三萬步。
鍾玉嬌在張家界大峽谷雲天渡玻璃橋留影
鍾玉嬌在鳳凰古城留影
「但是我每次出去時間都不能太長,因為我要趕回家裡吸氫!」 鍾玉嬌表示,曾有朋友邀請她到國外做客一個月,她回絕說「我要吸氫」。不外出的日子,鍾玉嬌每天保持吸氫4-6個小時。她感覺,氫氣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生命「奇蹟」,現在又讓自己如此的精力充沛,又怎麼能離得開它呢?
徐克成教授說,去年3月5日他在臺灣,第一次看到鍾小姐,看到她的病史,不敢相信。那麼大腫塊的肺鱗狀細胞癌,僅僅用化療和放療,可以使腫瘤縮小,但要完全消除,並經手術切除和病理檢查,證明已無癌症證據,似乎不大可能。患者手術後經過2年觀察,迄今仍無癌症復發。這一效果與吸氫看來不無關係。
這個個案引起我的極大共鳴。我的一位親屬,三年前非小細胞肺癌伴縱膈淋巴結轉移,眼睜睜看著他入院兩周便離世。而這位患者,手術證實腫瘤完全消失,實在不可思議。回顧近代治癌史,是一部「消滅」腫瘤的歷史,成效雖大,但未獲全勝。究其原因,把癌看作入侵之敵,只重「消滅」一手,輕「改造」一手。這位患者,也許能從一個側面為「消滅與改造並舉」增添砝碼。
長按掃碼關注健康
喜歡此文請點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