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清,黃河濁,一清一濁兩股水交匯、融合,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極陰陽圖」,而距離這裡幾公裡的清風嶺上,就是太極拳習練者嚮往的地方,一個叫做陳家溝的小村子。
數百年來,這裡大師雲集、英才輩出。
數百年來,這裡記錄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太極拳的故事……
尋源
曾經的謀生技能,走鏢時的保命手段
陳家溝原名常陽村,位於黃河北岸、溫縣縣城東5公裡的清風嶺上。明洪武年間,因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條深溝,遂改名陳家溝。後因匪盜出沒,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開始習練家傳長拳,漸漸習武成風。
明末清初,陳氏傳至第九世。這一世的陳姓族人中,出現了天資聰慧,晝練武、夜習文的陳王廷。據《溫縣誌》記載,陳王廷晚年隱居鄉裡,潛心收集、研究民間武術,並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汲取百家之長,融合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術,創編了一種集技擊、強體、健身、修性為一體的全新武術套路,而這種武術拳種就是「太極拳」。
直到清末,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及其兒子仍靠走鏢謀生。「在那個年代,學武是用來保命的,太極拳如果沒有技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根本不可能流傳下來。」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溫縣政協副主席嚴雙軍說道。
清嘉慶年間,陳長興摒棄門戶之見,將太極拳傳給外姓人楊露禪,楊露禪後來創編出楊氏太極拳,之後的武氏、吳氏、孫氏均是在陳氏和楊氏的基礎上衍變創編而成。
到清末民初,太極拳高手輩出,湧現出陳鑫、陳照丕等大家,太極拳在國內外風光無限。
復甦
太極拳瀕臨失傳,眾人拾柴點燃「星星之火」
1941年,河南遭遇旱災和蝗災,陳家溝未能倖免,戰爭也讓民不聊生。陳家溝多數人逃荒到了西安等地,傳承幾百年的太極拳幾乎完全中斷。
直到1946年溫縣解放,陳家溝才迎來春天。
彼時,外出逃荒的村民陸續回來,江湖人稱「鐵捋神靠」的王雁暗中物色弟子,每晚偷偷在村裡小學教拳。
1958年,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從單位退休回家傳拳。看到村裡幾乎已無人學拳,陳照丕很是著急,他當即挑選幾個孩子「重點培養」,其中就包括陳照丕的侄子——陳小旺和陳正雷,還有民兵連長王西安和民辦教師朱天才。
1972年,定居北京的太極拳名家陳照奎被陳家溝老村支書張蔚珍找回村教拳。據村民回憶,每天清晨,陳照奎就登上村子的大土臺子教拳。為了提高老百姓學拳的積極性,該村還制定了鼓勵政策,即練拳計工分。短時間內,練拳者過百人。
上世紀70年代,隨著人們開始重新學習太極拳,以及全國太極拳比賽的恢復,陳家溝太極拳傳承逐漸走上軌道。
發展
太極拳走出國門,國內開花國外香
「1972年恢復太極拳比賽後,我就開始參加省裡和全國的比賽。」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朱天才說。
到1978年時,多次獲得全省乃至全國太極拳比賽金牌的朱天才,被河南省選拔到首屆全國教練員進修班深造,後來,他和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都被選拔為河南省武術專業運動員。
也是在1978年,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揮毫題詞「太極拳好」,讓太極拳迎來了全面發展。
1980年,溫縣成為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次年3月,陳家溝第一次迎來19人的日本代表團。之後,韓、法、澳、意、美等國接連來訪和學習,而新加坡更是提出了外派太極拳師到該國授拳的想法。
朱天才成了第一批國家外派傳拳的太極拳師,在新加坡執教1年,而後又前往日本授拳,「日本學員有30萬名,我每一兩年都會去一次」。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走出國門傳拳的陳家溝拳師將太極拳傳播到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8年北京奧運會,太極拳作為表演項目向世界人民展示;在天宮一號上,太空人劉洋打起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瑰寶,太極拳具有鮮明的「中國範兒」,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文化符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