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22日電題:黃菲:眼睛會「說話」的公交女車長
新華社記者翟濯
鄭州市B38路公交線上,有一位特殊的女車長,她叫黃菲。疫情來襲,當人們只能戴上口罩相見時,這個眼睛會「說話」的女車長溫暖著曾經冷清的城市。
一
每天都走在同樣的線路上,黃菲的工作像一條毫無波瀾的直線。
3月初,疫情態勢嚴峻。鄭州,這座平日裡熙熙攘攘的城市,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冷清得讓人陌生。
鄭州公交一直沒有停運。和其他公交司機一樣,黃菲成了城市「五線譜」裡為數不多跳動的「音符」。
每天早上六點,黃菲的B38路都會準時從站臺發車。黃菲說,春節期間她沒有選擇回老家,而是繼續留守在了工作崗位,「線路不停運,就得有人跑車」。
疫情期間,對車輛進行消毒成了她每天必須完成的新任務。扶手、垃圾箱、空調出風口、司機駕駛座,每一個位置黃菲都清理得很認真。
如今,城市重新復甦,再次看到大街上擁擠的人群,黃菲也會心生感慨。消毒、跑線、打掃車廂衛生……還是面對這些循環往復工作,黃菲覺得「自己心裡更踏實了」。
「我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這是黃菲接受記者採訪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平凡的崗位上無須多言。在那些曾經寂寞如雪的日子裡,默默堅守,就是最暖的回答。
二
熟悉黃菲的同事說,她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的確,口罩遮住了黃菲的口鼻,卻遮不住她那雙愛笑的眼睛。
身為公交車長,黃菲行車時說話的機會並不多。眼神,成了她和乘客之間溝通的橋梁。
行車時,黃菲總會習慣性地看一眼駕駛室裡的後視鏡。但疫情期間,回應她目光的,往往只是一節空落落的車廂。
黃菲說,她很想念以前公交車擠滿人的日子。
疫情嚴重的時候,令她難忘的是,偶有上車的乘客,總會為她投來一份溫暖的目光。她也會報以熱情的眼神回應。
儘管只是眼神上的交流,彼此卻感到有人在乎,有人理解。
大家是陌生人,也可以成為互相溫暖的火種。
可這種溫暖,時常不能惠及她最親的人。
今年8月,正值暑假,黃菲的兒子在家無人照看,她便帶上了兒子一起跑車。晚上10點,送完最後一班乘客,黃菲才發現兒子在車廂的一個角落裡睡著了。
「那會兒特別心酸,但兒子醒後還問我『媽媽,你辛苦不辛苦?疫情特別厲害,咱們趕緊回家吧。』」黃菲說,她做好了一個車長,卻沒能做好一個媽媽。
三
「坐上駕駛室,我的心就是自由的。」
很多人的印象裡,只有漢子才能駕馭得了公交車這樣的龐然大物。但從小便酷愛開車的黃菲,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公交車司機。
這個半路出家的女漢子,做過保險公司的職員,31歲才拿到公交車駕照。「高中畢業後,我沒事就愛摸摸方向盤,當時年紀小,只敢把開車的夢想埋在心裡。」
黃菲駕駛的B38路公交車,現在是她最珍重的「老夥計」。平日裡,一天三分之一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她會在駕駛室裡擺放一些小物件,給自己和乘客帶去一點溫馨。
駕駛室裡的她,也曾膽怯和不安,尤其是疫情期間的夜晚,空蕩的街道讓她感到格外孤單。但農民出身的父母安慰她:「你做的就是這份工作,當一個公交車長,你不能退縮。」
不知道多少次,黃菲許願,希望這個城市再熱鬧起來。
如今,黃菲的願望實現了。她又可以在熟悉的線路上,和乘車的人們交流致意,享受駕駛的樂趣。
夜幕下,B38路公交車的燈光溫暖如炬,直抵遠方,照亮每個乘客回家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