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魚身上有尖刺,扎人生疼,如今開始大量養殖,二十多元1斤

2020-12-23 棒奔霸

導讀:這魚身上有尖刺,扎人生疼,如今大量養殖,二十多元1斤

過去的農村水域廣闊,而且野生魚類豐富,釣魚來說,不需要特別好的裝備,依然每天可以爆護。雖然現如今的釣魚裝備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高,但野生魚類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匱乏。有的水域野生魚數量急劇減少,也有的河流斷水,水塘乾涸,釣魚的場所也逐漸在縮小。這也是環境的改變帶來的直接變化。

在農村的水域裡,有一種個頭不大,但卻相當厲害的魚,這種魚背鰭上有鋒利而且堅韌的刺,稍不留意就會被扎傷,被扎之後疼痛難忍,是很多人相當害怕的一種魚,尤其是下河摸魚的時候,幾乎都被這種魚給扎過。要想減輕疼痛,最簡單的方法是找個地方用尿衝洗被扎的地方,有很好的緩解疼痛的作用,也可以將這種魚身上的黏液刮下來一些,塗抹在被扎處,也能夠減少疼痛。這種魚過去數量非常多,南北各地水域均有存在。

這種魚顏色黃黃,看起來很像是鯰魚,但吃起來的口感鮮嫩之極,要比鯰魚好吃的多,這種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黃顙魚。也被叫做黃辣丁,黃姑子,黃沙古,黃角丁,刺黃股,昂刺魚,昂公等諸多的名字,是一種底層活動的魚類,食肉性很強,釣黃顙魚使用蚯蚓或者雞肝很容易上鉤。也是很多釣魚人非常喜歡的主攻魚類。肉質鮮嫩無小刺,吃起來特別的鮮香。是很好的下酒菜,黃顙魚生長緩慢,個頭一般不大,生長到三四兩就算是很大。

隨著水資源的匱乏,以及生態的改變,過去非常多見的黃顙魚,現如今的數量也開急劇下降,野生的黃顙魚雖然數量變少,但隨著消費者對黃顙魚的熱情增加,經濟效益的驅動下,人工養殖黃顙魚這幾年開始興起。各地均有人工養殖黃顙魚的行業。黃顙魚養殖,由於這種魚很受歡迎,口感頗佳,價格也比其他淡水魚類要高一些,一斤能夠賣到二十多,而且還相當的受歡迎。黃顙魚養殖也是走了很多的彎路,過去由於很難讓其繁育,人工養殖黃顙魚停滯過很長一段時間,隨著養殖技術的逐漸成熟,黃顙魚養殖業開始逐漸增多起來。

據資料統計,目前我國黃顙魚人工養殖主要集中在四川、廣東和湖北等地,江西地區有一定規模養殖。隨著餐飲業的逐漸恢復,消費逐漸趨於正常,廣東塘口黃顙魚的收購價一斤15塊錢,這樣的價格對於養殖戶來說,是非常利好的,業內推測根據形勢的發展,黃顙魚的價格還有望上漲,對於這種鮮嫩可口的黃顙魚,你認為多少錢一斤合適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常被錯認成黃顙魚,能長到1米,俗名「牛尾巴魚」,如今大量養殖
    導讀:常被錯認成黃顙魚,能長到1米,俗名「牛尾巴魚」,如今大量養殖在野外的水域之中,有很多長得十分相似的魚,有可能它們都屬於同一類,是近親的關係。黃顙魚是市面上十分常見的魚,顏色金黃、無鱗,非常容易辨認。
  • 此魚會上岸行走,半小時走百米,過去山區多沒人吃,如今15元1斤
    導讀:南方1種會爬行的魚,半小時走百米,過去山區多沒人吃,今15元1斤文/農夫也瘋狂大家都知道魚都是生活在水裡面的,它們依靠魚鰭在水裡面遊來遊去,非常的自由那你可知道或者是見過會上岸行走的魚?估計不少人首先就會想到南方才有的娃娃魚,這種魚就有四肢,會在水裡面行走。其實在南方的山區,還有一種魚,它雖然沒有像娃娃魚一樣的四肢,但是卻也能上岸行走,並且它的行動能力很敏捷,半小時能走百米遠。另外它不在水裡也能活很長時間,離水數日都能不死。以前南方的山區很多沒人吃,如今養殖的也要賣到15元一斤。
  • 農村這種扎人特別疼的魚,常被誤認是黃辣丁,價格卻翻了十幾倍!
    農村其實有很多的魚都是迷人又危險的,迷人是因為它鮮美的味道或者是獨特的外表,而危險則是因為它自身攜帶了」武器「。比如農村這種扎人特別疼的魚,官方學名叫做白緣鰑,大多數地方都是把它叫做水蜂子魚,俗稱還有滑魚、瞎眼魚、瘋子魚、射蜂子等。至於為什麼說它危險?
  • 酷似草魚,體重可達150多斤,價格常年十幾元1斤,如今很少人養殖
    導讀:酷似草魚卻是肉食性魚,價格常年穩定十幾元1斤,如今很少人養殖文/農夫也瘋狂各位網友朋友們,你們喜歡釣魚嗎?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不少人喜歡在周末,或者是節假日了和朋友們一起去野外的魚塘、水庫裡釣魚。現在釣魚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式的休閒娛樂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而在釣魚的過程中,最開心的就是能釣到一些「大貨」了,現在大貨非常罕見了,只有運氣好的人才能偶爾碰到。有一種魚,它酷似草魚,卻是肉食性魚類,體重更是能長到150多斤。這種魚的價格也很穩定,常年都在10幾元一斤,可是如今養殖的人卻不多。
  • 人稱「水老虎」,淡水魚養殖的害魚,體重越大越值錢,如今少見
    導讀:人稱「水老虎」,淡水魚養殖的害魚,體重越大越值錢,如今少見進入小滿節氣以後,南方的降雨就會增多了,並且雨量也會明顯增大。尤其是在六七月份的時候,更是常出現持續性的暴雨天氣,這樣也很容易導致一些河流湖泊漲水。一般洪水過後,很多人也會去河邊、湖邊撈魚,原因是洪水會帶來不少的大魚。
  • 被國人認為是垃圾魚,1元斤產量高,卻大量出口歐美,為啥
    離開了魚的身影貌似這桌菜缺少了一個「主心骨」,所以天南海北的菜系中魚基本就是主角。說起羅非魚大家都會不禁想起這種魚,基本上在菜市場上都有羅非魚的身影,其實這羅非魚不是咱們中國的品種,而是一種跨越萬裡來到咱們國家的境外魚,羅非魚原產地是非洲,經過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引進,最終才傳入的我國,羅非魚因為在零下10攝氏度就不能存活,所以一般只是在南方生長,羅非魚在南方是一種經濟型的魚類,對於很多養殖戶來說這就是他們要依靠的「鐵飯碗」,每年大量的羅非魚都會被出口到歐美國家
  • 鰨目魚富含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蛋白質,人工更是需精心養殖!
    大家好,我是百家號小桃桃影視,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一整條魚,怎麼這麼怪,這什麼魚,這就是學名為班花舌鰨,俗稱塔魚。塔魚我清楚了,有個繞口令說得好,打東邊來了個喇嘛,手裡拎著五斤鰨,打西邊來了個啞巴,腰裡別著個喇叭,是這個說的就是他!鰨目魚是蝶形目舌,鰨科是比目魚家族中的成員。
  • 農村有一種背上長刺的魚,一斤能賣60多元,為啥農民卻不願意養
    在農村,有一種生長在南方的淡水魚,魚背上長有倒刺,細條狀魚身,營養豐富,價格60-70元/斤,但是養的人卻非常少,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種魚過去在農村很常見,這種魚叫做刀鰍魚,身上滑溜溜,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背部有一排刺,論營養富含多種人類需要的胺基酸、蛋白質等,口感也不錯,論價格又不便宜,按說應該很好賣,但農村卻很少有人養,阿冰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1、刀鰍自身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養殖條件苛刻,這就導致養殖刀鰍的前期投入會很高。
  • 這種仙人掌,長得像米老鼠,別被表象騙了,上面全是小尖刺
    這種仙人掌,長得像米老鼠,別被表象騙了,上面全是小尖刺仙人掌也是多肉的一種,仙人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品種,喜歡養仙人掌的花友是很少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花友才會去養它們,仙人掌帶刺,很扎手,只能露養,放在室內養護有很多的不便,尖刺刺扎到手上是很疼的
  • 外媒曝挪威三文魚養殖:擁擠骯髒,病魚身上布滿潰瘍!
    然而近期外媒曝挪威三文魚養殖:擁擠骯髒,病魚身上布滿潰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德法公共電視臺(ARTE)14日的調查報導稱,為弄清楚2018年全世界養殖三文魚死亡數量達到5000萬條之多的原因,該臺記者深入三文魚故鄉——挪威進行了實地調查。
  • 在水庫中抓到一條1斤多重的魚,看上去像泥鰍,背上居然長刺,這是什麼?
    小時候我生長在安徽的農村,每到夏天放暑假的時候,隔三差五地就會邀約一些平時玩得很好的小夥伴們,到附近的小樹林和池塘裡玩耍,其中有一項就是到池塘裡去抓魚,抓到之後將之前帶過來的小鐵鍋隨便一支,裡面再放點鹽,找些柴火點燃,過不了多長時間,一鍋熱氣騰騰的魚湯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在物質資源不太豐富、生活水平還很低的當時,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打了一次美美的
  • 酷似泥鰍,有「魚中珍品」美譽,離水數小時能活,60元1斤難買到
    導讀:酷似泥鰍,有「魚中珍品」美譽,離水數小時也能活,市場60元1斤泥鰍是在農村十分常見的一種淡水魚類了,去到農田裡幹活了,也經常能抓到泥鰍。在南方剛剛經歷過「雙搶」,相信不少人在農田中看到過,也抓到過泥鰍。
  • 68條魚600萬體長1米9 是什麼魚那麼貴還有「黑黃金」
    什麼魚的體長1米9還得用擔架抬?鴨綠江裡的鱘鰉魚。4月17日早晨,遼寧丹東3個養魚人正吃力地將一條剛量完體長的雌性鱘鰉魚放到擔架上。這條雌性鱘鰉魚算上尾部,體長達到了1米9、估重120斤。然而,養魚人說,這種10年生的鱘鰉魚僅僅算一般的,鴨綠江裡養殖的鱘鰉魚12年生的,體長一般都在2米以上、重量超過200斤。
  • 千島湖洩流大量湖魚流出,居民「撿魚撿到手軟」,最大一條50多斤
    導語:在部分地區對於居民來說,遇到洩洪就意味著撈魚,洪水經過時地面上就會留下數十條活蹦亂跳的魚。近日,千島湖開閘放水,大量有機魚被衝到下遊,不少居民走在路邊就能撿到養殖湖魚。千島湖洩洪,千島湖魚被衝出2020年7月8日上午,新安江水庫達到歷史最高位108.43米,高出警戒水位近2米。9時起,水庫開啟9孔洩洪閘。這是水庫建成61年來首次正式9孔全開洩洪,到7月9日早上8點,新安江水庫開閘共50小時。
  • 3年長不到1斤,常被人錯認成「鯉魚」,價格卻是鯽魚5倍
    3年長不到1斤,常被人錯認成「鯉魚」,魚鱗卻極為珍貴,60元一斤,真有這麼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淡水魚是家庭飯桌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肉類食材。相比其它肉類來說淡水魚含優質蛋白、維生素D,胺基酸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而且魚肉中脂肪含量低,不僅味道鮮美同時還有很好的滋補功效,對兒童生長智力提高,體弱者和老人有很好的滋補功效。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在農村河裡或山澗溪流中淡水魚資源豐富。說到淡水魚,在生活中鯉魚是最常見的淡水魚,不僅吃法多樣還有吉祥喜慶的寓意,因而被廣泛的養殖。
  • 肉質鮮美自帶麝香味,三個月長6斤,市場20元1斤,農民可養殖嗎?
    摘要:肉質鮮美自帶麝香味,三個月長6斤,市場20元1斤,農民可養殖嗎? 文/農夫也瘋狂 距離2020年的農曆春節還有幾天的時間了,這個時候大家都在忙著為過年做準備,比如製作豆腐、購買年貨、殺雞殺鴨等。
  • 河中巨怪巨骨舌魚活了1億年,能長400斤,卻沒躲過人類的鐵鍋
    在南美大陸上,有一片巨大的熱帶雨林,名為亞馬遜雨林,由於其熱帶雨林氣候所特有的宜居環境,讓無數種生靈在那裡繁衍。有一條巨大的河流貫穿雨林,河中也孕育著無數神奇的生物。亞馬遜河裡,有這幾種耳熟能詳的河怪,凱門鱷、食人魚、牛鯊、電鰻,都是裡面的「明星選手」,但是有一種魚,卻並不是那麼出名,這就是巨骨舌魚。
  • 休漁倒計時 大量養殖貝類上岸 鮁魚成搶手貨
    「有幾條小漁船早上在近海捕撈了兩個多小時就上岸了,拉回來的小海鮮也十分有限。」即墨市鰲山衛街道潘龍莊村漁民顧友義說,他們村有幾十條小漁船,除了養殖外,還有部分進行近海捕撈作業,這幾天因為風太大了,沒有人敢冒險出海。但眼看就要休漁了,再不出海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有的漁民還是在近海捕撈,但在海上作業的時間也大大縮減。因為跑得太遠怕有危險,但在近海基本捕撈不上來海鮮。
  • 養殖新途徑:會爬樹的魚悄然引爆市場,養殖會爬樹的魚有錢賺
    1791年夏季的一天,丹麥動物學家達爾多爾夫在特蘭奎巴探險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有一條魚伏在一棵樹上,而且還是活著的。這次發現讓達爾多爾夫大為震驚。他搞不清楚這條魚怎麼會伏在樹上,這條魚為什麼要伏在樹上。於是,他寫了一篇報導刊登在報紙上,可誰知這篇報導一經刊出,便立即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於是,許多動物學家紛紛趕到特蘭奎巴對這種被稱為「攀鱸」的魚進行研究。攀鱸屬於一種小型的亞洲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緩慢的河溝和池塘中,為雜食性魚類。
  • 曾用來餵鴨子,如今卻成美味,一次撿上百斤,但40斤才出1斤肉
    在筆者老家這邊,有很多農民從事水產養殖,到了每年秋冬季收穫的時候,很多農戶會把養殖池塘裡的水放幹,一個是方便下塘去撈魚、甲魚等養殖品,另一個就是換上新的水,以保證來年養殖的時候水質良好。雖然池塘裡只是養魚不養其他的東西,但是每次把塘子裡的水放幹之後,在塘子底部的泥巴裡,總是能發現一些好東西,其中就有一種叫做「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