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紅苗
本文作者系紀錄片系列《中國工夫》總導演餘紅苗。《中國工夫》系列近期在央視10套《走近科學》與西瓜視頻播出。本系列聚焦中國工程技術突圍,講述了國際圍剿下,中國工程師克服重重阻礙,通過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實現「中國智造」的故事。
「矗立著,龐大的沉默。醒著,鋼的靈魂。」 ----余光中
第一次與王輝綿見面,只聊了一分鐘。準確地說,還不到。
這位靦腆的工程師甚至都不知道怎麼在咖啡館裡點咖啡,他就那麼等著我去跟他見面。但是當得知我們拍攝他們的意圖時,他立刻拒絕了,然後撇下我們自行離去。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種突兀,除了些許的社交障礙之外,主要是來自於那些難以明言的原因。不過也正因如此,我們才開始發現「工程師」這個職業與我們的認知有多不同。
這是一組關於逆風前進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一群幕後的工程師。
中國的工程師一直是個比較沉默的群體。社會亢奮時,他們努力,社會嘲諷時,他們失語。無論我們「厲害了」還是「弱爆了」,他們似乎都一樣。有時像民工,有時像碼農,但唯一不像的,就是工程師。
與西方當代相比,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但看完他們的故事,相信你會理解,為什麼這些工程師,會長期重複簡單而又枯燥的低端作業。而這些工作,在當下,又是那麼必不可少。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昨天還在面臨如此困境:
中國的核電站每年消耗的核密封圈一直依賴進口。假如不接受美國的連年漲價,核電站就有可能停擺;
中國的磁懸浮列車,在尋求與日本技術合作時,遭受了日方的漫天要價,項目一度受阻;
中國每年生產400億支原子筆,有20萬從業人員,但一直有個技術上的死穴——無法造出筆尖鋼。這個微小的技術節點卡在日本人手裡,導致國產原子筆永遠無法自行合體;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零件裝配廠,但多做「手」和「腳」,鮮有造「腦」的科技公司;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鐵路,但由於青藏高原是中國獨有的環境特點,導致開隧道時碰到的巖爆現象只能以科研人員的安全為代價搞攻關課題;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嘗試尋找中國在世界領域是否有排得上號的頂尖技術,我們恐怕很難發現這些鮮為人知的技術困境和那些默默突圍的工程師們。
車德會的工作是在電子顯微鏡下研究筆尖鋼材料的成分。怎麼樣讓圓珠球座體的那一點鋼材更具有可切削性,不會太硬也不會太軟,既不會損壞加工設備,還能更容易被加工出恰到好處的墨槽與完美包住圓珠的碗口,既不能堵墨,又不能漏墨。為了研究這種極易切削鋼的配方和製作工藝,太鋼的工程師們花費了多年時間,走了不少彎路也報廢了不少鋼材。然而,研發的成功並沒有讓這些工程師太得意。有人質疑:他們為什麼不去研究更重要的對象,例如原子彈?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精力去研發一個沒那麼重要又沒多少利潤的技術?畢竟日本在一周內的產能就能應付全球一年原子筆尖製造的需求。面對這樣的言論,工程師只是默默地做事。他們說,在鋼材領域,他們以往更重視「量」的生產,並沒有太重視「質」的發展,今天他們終於起步了。至於能產生多少利潤,他們並沒有太強的功利心。他們堅信,當極易切削鋼的技術研發出來之後,用途一定不會只限於原子筆。
當下的科研不一定有現實功利,就像法拉第發明的第一個圓盤發電機時,某貴婦看完後問他:「法拉第先生,這東西有什麼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用呢?」
與那些在市場上是香餑餑的技術相比,基礎科研的工程師們當了十年二十年的炮灰卻無人知曉。為什麼人們著迷於市場上「有用」的東西,不去想一想這些「有用」一開始都來自於那些「無用」的研發?今天,中國工程師已經研發出了一個新型材料,或許他們還不能大批量穩定生產,或許他們還不敢投入市場應用,但是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時間和鼓勵。
拍攝鄧江明,很多時候在夜晚,因為我們需要感受和復原鄧江明連續不眠之夜的焦慮和困境。中車株機在研發了一輛時速100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後,發現車在行路中突然熄火。而這個故障必須在新車下線且上市之前排除掉。鄧江明的任務就是在4個月之內排查出這個故障。在幾萬個零件裡找某個故障,鄧江明把做的事比喻成從巨人身上尋一根針,把自己比喻成抓嫌疑分子的偵探和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生。在那4個月裡,他每天灰頭土臉地蹲在車體和軌道旁進行地毯式搜索:換零件,找零件供應商商量對策,為每個零件澆水找漏電點……他日復一日地用著「笨」辦法。這種情形超出了我們對於工程師形象的理解。一個零件故障的排查尚且如此,何況這一整輛列車的研發?項目帶頭人佟來生說,就是一個字「熬」,只有不停地熬下去,堅持下去,才有機會出成果。其實,磁懸浮列車的製造技術原理在學術領域不是什麼秘密,但真正自主研發製造卻十分艱難,該走的路,該遇到的問題,該出的漏洞,每一個步驟都沒有辦法省略。核心技術會了,生產線上的每一工種的技術到不到位?每個加工的設備和零件給不給力?流程的標準有了,每個工藝的標準有沒有?如何減少人為的失誤?如何減少產生各種失誤的變量?沒有人會賣給咱們現成的經驗。經驗,只有靠時間來積累。這些就是為什麼中國工程師始終像普通工人一樣在車間裡忙碌。
當然,中國工程師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勵行根的團隊研發出了鎖住核反應堆的密封圈。看起來頗為風光,但工程師們感受最難的並非研發,而是研發之後沒人敢用的問題。因為沒有人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購買中國工程師研發的核產品;青藏高原上有一條堪稱世界上最難挖的巴玉隧道。隧道中的巖石經常毫無徵兆地突然彈射出來,威力巨大。這種現象就是巖爆。據說巴玉隧道有94%的地段都伴有巖爆。最長的一次巖爆時間長達120個小時!中鐵十二局和中科院的工程師研發預測巖爆系統。他們說,「傷人的巖爆不響,就像會咬人的狗不叫。其實我們也害怕,但是我們不能表現害怕,因為要讓隧道工人對我們有信心;」 工程師高翔的團隊研發了三維空間掃描儀。他並不喜歡網友過分誇大中國技術多厲害的論調。當美國矽谷搶先一步研發出了這個技術。面對競爭對手的勝利,他非常坦然。他說,對手就像前方的一座燈塔,當自己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追趕時,才發現原來對手不在天上,而就在五十層樓的高度,我們努努力就能爬得上去。
由西瓜視頻和小蟲影視聯合出品的《中國工夫》是一套探索中國工程師和工業技術的人文科技類紀錄片。我們為什麼要拍攝他們?因為這十年來,不管社會怎樣浮躁,不管輿論如何褒貶,工程師一直很少參與外界話語。他們只是那麼做著,埋頭做著。因為他們很少抬頭,導致我們常常會忘記,是他們在推動著「不夠厲害」的我們————日有寸進。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