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濟南用水總量將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城區汙水日處理...

2020-12-25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4日訊 12月24日上午,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濟南市城鄉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季孝在發布會上介紹說,「十四五」期間濟南市要堅持「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工作總基調,統籌「供、排、蓄、引、治、保、工、管」系統治水,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規劃新增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日

優化水資源配置,完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統籌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各類水資源,規劃建設太平水庫、馬頭山水庫。完成楊家橫、武莊等水庫擴容增效工程,實施徒駭河、牟汶河等河道攔蓄工程。完成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連通、白雲—東湖—杜張—狼貓山東部城區四庫連通、玉清湖水庫至鵲華水廠調水等水源連通工程,謀劃雪野水庫與東部城區水源連通工程,逐步形成多水源聯合調度、覆蓋全域的全市大水網。建設大橋、臨空、白雲等水廠,完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新東站片區等供水設施。「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增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日。繼續推進優質地下水直飲水工程。建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

到2025年 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

打造全國節水典範城市。構建全域節水體系全面探索節水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加強農業、工業重點領域節水和城鎮節水,打造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高標準節水示範樣板。強化再生水利用,推進再生水廠、主幹管網配套建設工程,建設河湖景觀、園林綠化、城市保潔、工業冷卻用水等用水大戶供水管線,合理規劃再生水設施和取水站點。到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0%;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0%。

完成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 增強水災害防禦能力

增強水災害防禦能力,完善防洪除澇體系。完成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達到設計防洪標準,實施長清區北大沙河、萊蕪區瀛汶河等20餘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及丁泉、黑龍潭等100多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推進章丘區聖井山洪溝、南部山區外石河等山洪溝治理,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全面提升山洪災害防治能力。繼續實施城區積水點改造工程,完成天橋區除澇泵站改造工程、二環南路等積水區域內澇消除工程。全市基本構建起以河道、水庫、堤防和蓄滯洪區為構架的水旱災害防禦工程體系,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和超標水洪水應對能力。

到2025年 城區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以上

打造幸福河湖,完善水系生態體系。完成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崔寨、創新谷等17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中心城區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以上。加快實施雨汙分流,基本完成市政道路混接點改造,小區院落雨汙分流全面推開。建成濟南市汙泥處置中心。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確保達到國家相關目標指標要求。

實施大汶河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大汶河綠色發展生態長廊。實施玉帶河、浪溪河、北大沙河、白雲湖美麗幸福示範河湖建設,完成臘山河、北太平河、工商河等河道有水工程。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實施雪野生態流域治理示範工程和南部山區、黃泛平原風沙區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積310平方公裡。

加快推進《濟南市泉城文化景觀管理辦法》立法工作

推進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完善泉水保護和文化體系。按照濟南市「中優」戰略規劃,全力推進泉水申遺工作,開展89處遺產要素點綜合保護和修繕工程,建設泉水博物館;推進遺產監測系統和遺產展示系統建設;開展泉水要素環境整治提升,完成166處七十二名泉及周邊泉水的景觀提升。加快推進《濟南市泉城文化景觀管理辦法》立法工作。加快出版《泉城文庫》系列叢書,多角度、多形式解讀濟南泉城文化景觀遺產價值和文化內涵。加強泉水文化宣傳,講好泉水故事,讓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繼續舉辦好國際泉水文化景觀城市聯盟會議、「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學術研討會等,不斷提高泉城濟南國際首位度。

閃電新聞記者 段嘉琪 報導

相關焦點

  • 濟南節水新招:探索水權交易!私採地下水將成「信用汙點」
    雨洪水再生水將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  濟南還將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和檢漏,推進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建立精細化管理平臺和漏損管控體系,協同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今年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同時,積極推行科學合理用水模式。
  • 中科院預測中心:預計2020年我國需水總量約為5990.1億立方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今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2020年中國經濟預測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預計,2020年我國需水總量約為5990.1億立方米,比2019年略減。
  • 洛陽城區居民第一階梯用水上調1元,明年4月1日起執行
    為落實國家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建立健全激勵供水質量提升、促進節約用水的價格形成和調整機制,加快故縣水庫地表水水源置換,在依法履行政府定價程序的基礎上,經洛陽市政府同意,洛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出了關於調整洛陽市城區公共供水價格的通知。
  • 陝西:2021年計劃生態補水2.3億立方米優化河湖生態環境
    新華社西安12月21日電(記者劉彤)記者21日從陝西省水利廳了解到,2021年,陝西計劃分配渭河流域全年河道外生態用水指標2.3億立方米,專門用於陝西渭河流域各市(區)河道湖泊、溼地的生態補水,持續優化河湖生態環境。
  • 泉州版「三峽水庫」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年均徑流總量9.65億立方米
    按照方案,庫區涉及控制流域面積968平方公裡,年均徑流總量9.65億立方米。為何建「大水缸」泉州沿海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屬「絕對貧水區」。以現有供水能力,到2030年,缺水量預計達3.39億立方米,嚴重製約城市發展。
  • 產業培育與生態保護齊頭並進 濟南書寫「黃河文章」
    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後,細心的讀者發現,在濟南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綠色智慧、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的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基本建成。從我們耳熟能詳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到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起步區」),兩字之差,有何區別?起步區具體範圍是什麼?
  • 擘畫展望,五年後新時代新濟南變成什麼樣子?
    聚力創建節水典範城市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強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控制,到2025年基本建成節水典範城市。加快形成覆蓋全域的大水網,到2025年新増水源調蓄能力2.5億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率達到40%。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確保泉水長年噴湧。加快構建用水大戶在線監控體系,實現用水分級計量、在線計量。
  • 多個重大汙水處理項目按下「復工加速鍵」 你的項目開工了嗎?
    計劃到2月底,能有200人進場;到3月份,計劃達到300人;4月開始進行廠區綠化,人員也將達到高峰,現場預計將有500名人員。」三、嶽陽市君山區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改擴建PPP項目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改擴建PPP項目為保護長江水資源的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總投資2.75億,包括第一汙廠進行提標改造和中心城區汙水管網建設
  • 觀瀾|「濟南和青島城區人口超500萬」,山東核心城市引領發展
    因此,濟南和青島城區人口超500萬,對促進山東的城市發展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濟南和青島城區人口超500萬」,標誌著山東在大城市發育和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住建部發布的《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中,青島是山東唯一的特大城市。僅僅過去一年,濟南又入列特大城市,山東成為長江以北唯一擁有兩座特大城市的省份。
  • 實施水權水價改革11年 清徐地下水位回升9米
    2月9日,記者在清徐縣集義鄉小王村機井計量檢測信息管理系統上看到,編號為ETB5C694的範鬥妮,2015年的水權為754千瓦時,比往年增加了255千瓦時。這是範鬥妮2014年節約的水權,2015年可以累積使用。範鬥妮告訴記者,「最近3年,分配的水權都夠用。
  • 人民日報: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1.2億多...
    李志竑表示,長江大通站最枯年份是2011年,水量為6686億立方米,東線調水量佔比為1.31%。丹江口水庫最枯年份平均年入庫水量為171億立方米,中線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年調水量佔比為56%。  專家表示,南水北調工程配套工程陸續上馬,將進一步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
  • 83億立方米 丹江口水庫向北方供水量創歷史
    10月13日8時,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流量257立方米/秒,當日向北京、河北、河南等北方城鄉供水達2220萬立方米。統計顯示,本調水年度(每年11月到次年10月),丹江口水庫已經向北方供水達83.5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設計年均向北方調水95億立方米。
  • 我國嚴格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我國嚴格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總量將大幅增長記者從22日舉行的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積極推進能源供給革命,供給能力和質量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1.2億多人用上「南水」(深度觀察)
    2014年7月,平頂山遭遇嚴重旱情,白龜山水庫3次動用「死庫容」,水還是不夠用。關鍵時刻,南水北調中線啟動應急調水,46天裡5011萬立方米丹江水馳援,解了百萬群眾之「渴」。從2015年至2020年9月,南水北調為白龜山水庫累計調水18.07億立方米,水庫管理局局長袁自立說:「如果沒有南水北調,平頂山的供水壓力不可想像。」  不僅僅是平頂山,越來越多的城市受益南水北調。
  • 「解渴」城市用水 延慶首個再生水智能加水站正式投入使用
    再生水主要是指城市生活汙水經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的非飲用水,城西再生水廠就是延慶區最大的一家再生水廠。近日,延慶區水務局與城西再生水廠運營方、北京龍慶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首個再生水回用項目特許經營協議,滿足用水需求的同時,也加快推進延慶區再生水利用的市場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