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2021年計劃生態補水2.3億立方米優化河湖生態環境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西安12月21日電(記者劉彤)記者21日從陝西省水利廳了解到,2021年,陝西計劃分配渭河流域全年河道外生態用水指標2.3億立方米,專門用於陝西渭河流域各市(區)河道湖泊、溼地的生態補水,持續優化河湖生態環境。

  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說,渭河、漢江、嘉陵江水量調度是事關黃河和長江的水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的關鍵舉措,2021年,陝西水量調度將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保障江河生態基流」為目標,持續推進渭河寶雞段、秦嶺保護範圍內主要蓄水工程、無定河、紅鹼淖生態水量調度,加強漢江、嘉陵江引水工程、梯級電站及灌區的聯合調度,用足用夠黃河流域分配的河道外生態補水,促進河流生態良性循環。

  在保障流域生活和基本生態用水的同時,陝西將按照水量調度計劃和調度方案,穩步推進漢江、嘉陵江、渭河、涇河、北洛河、無定河、伊洛河等河流的水量調度工作;科學調度骨幹水庫,儘可能利用水庫調蓄,加強實時調度,實現水庫下洩過程與下遊用水需求的精準對接,確保滿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水量調度要求;進一步規範取水許可管理,糾正無序取用水、超量取用水、無計量取用水等違規行為,深化取水許可審批改革,推進取水許可「電子證照」管理,完善取用水統計制度,對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總量控制紅線的區域,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接近總量控制紅線的區域,限制審批新增取水。

相關焦點

  • 【逐夢幸福河湖】湖南:落實河湖長制 打造河湖生態新格局
    大水之年無大災,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密不可分。近年來,湖南全面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各項工作,河湖保護與治理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河湖長制「有名」「有實」向「有力」「有效」轉變,並在全國率先構建「五級河長湖長體系」,首創總河長令,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穩中向好,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 1.2億人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東中線6年調水超394億立方米
    6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沿線群眾普遍認可。  目前,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
  • 大型生態環境紀錄片《丹江北去》
    大型生態環境紀錄片《丹江北去》一一南水北調中線生態環境紀實!
  • 發布會參考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與2015年相比,2019年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或好於III類水體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達到7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達到3.4%;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下降23.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累計下降22.5%、16.3%、11.5%、11.9%,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18.2%。
  • 人民日報: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1.2億多...
    390億立方米!從11月1日開始,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又開啟新的輸水年度。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累計調水390億立方米,讓1.2億多群眾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水質如何?水量夠不夠用?如何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
  • 1.2億多人用上「南水」(深度觀察)
    390億立方米!從11月1日開始,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又開啟新的輸水年度。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累計調水390億立方米,讓1.2億多群眾直接受益。  南水北調水質如何?水量夠不夠用?如何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
  • 南水北調通水六周年 1.2億人直接受益
    ,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今年5月9日至6月21日,通過優化調度,中線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設計最大流量輸水,並藉機向沿線39條河流生態補水9.5億立方米,提升了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成效,驗證了工程大流量輸水能力,集中檢驗了工程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超三百九十四億立方米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超三百九十四億立方米(新數據 新看點)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王浩)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記者從水利部獲悉:6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目前,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超52億立方米,推動了沿線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 義安區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
    一、主要工作開展情況1-11月,我區空氣品質優良率98.8%,優於年度控制目標(81%)17.8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7.2個百分點;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58.4微克/立方米,低於2019年平均濃度(68.8微克/立方米)15.1%,同比下降13.4%,達到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限值要求(70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8.3微克/立方米,
  • 大湖之殤:如何拯救內蒙古高原內陸湖
    達裡諾爾湖流域地處內蒙古高原東南邊緣,氣候乾燥、日照充足,日溫差和年溫差大,風沙多,蒸發旺盛。  「這裡年平均蒸發量為1300毫米—190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4—6倍。」於世友說。  達裡諾爾湖地區年均降雨量為300毫米,按年均降水量計算,年降水補給約為0.7億立方米,而達裡諾爾湖區年蒸發量為2.475億立方米,遠大於年降水補給量。
  • 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三五」以來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掠影
    全市風光電併網裝機容量達1352.3萬千瓦,佔全省裝機總量的26%,累計發電量達1351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432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473萬噸、二氧化硫46萬噸、氮氧化物23萬噸。5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移動源汙染治理。我市多個部門聯合出擊,淘汰黃標車、老舊車輛9025輛,報廢機動車4608輛,推廣新能源汽車1110輛。全市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
  • 天藍水清氣質佳 淄博交出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以優良天數為例,2016年淄博市優良天數183天、2017年194天、2018年190天、2019年180天,今年截止11月11日,淄博市優良天數達到195天,今年將會是自2013年採用AQI標準評價空氣品質以來優良天數最多的一年。「十三五」期間,淄博市制定出臺了一大批精準治理措施,有力推動了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 天津優化生態環境效果顯現 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大幅增加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推進生態治理恢復,強化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改善優化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自然環境,使天津市的野生動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今年10月以來,共監測到超過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天津,這個數量已經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明顯向好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高度重視野生動物保護,建立了市級野生動物保護領導小組,形成了市區兩級政府高效的保護責任體系。
  • 244億投入環巢湖生態保護修復
    「十三五」空氣品質保持「雙降一升」,2020年,全市PM2.5、PM10分別為36、5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分別下降42.4%、33.1%;空氣品質優良率85%,較2015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2020年巢湖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好轉為Ⅳ類,全市15個國考水質斷面全面達標,「母親河」南淝河迎來治理「拐點」,環湖十大溼地建設初見成效,「綠色」成為合肥發展的鮮明底色。
  • 嶽陽屈原:整治港口航運秩序 優化湘江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變化,為湘江屈原管理區河段增添無限生機。為確保枯水季節湘江屈原段港口航運安全和生態環境整潔。1月14日上午9點,嶽陽屈原管理區港口航運管理所工作人員開始例行船舶檢查。在推山咀碼頭附近,工作人員登上一艘3000噸級砂石船,詳細檢查了他們的資質證照、生活垃圾處理和航運安全措施,溫馨提示臨近年關更要注意行船安全。
  • ...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建設完整的水環境質量監測監控體系   優化地表水手工監測網絡。統籌優化一體化示範區地表水手工監測網絡,覆蓋「一河三湖」幹流及重要支流、飲用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區等。科學優化各級斷面監測頻次和指標,加強太浦河、澱山湖等重點跨界水體監測。   完善一體化示範區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
  • 一泓深藍的湖 一座生態的城——雲南澄江:因水而秀因石而名
    ,最大水深158.9米,平均透明度為5~6米,最大可達12.5米,蓄水量達206.2億立方米,佔全國淡水湖泊蓄水總量的9.16%和國控重點湖泊I類水的90%以上。、壓實責任,同時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建立撫仙湖流域122個「河湖庫渠」市、鎮、村三級河長全覆蓋體系。
  • 2019年眉山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7日電 (記者 劉忠俊)記者17日從眉山生態環境保護局獲悉,2019年該市優良天數達到313天,全年沒有出現顆粒物中度及以上汙染天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文字實錄|生態環境部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預計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三個區域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總體均偏差。我部將會同中國氣象局及相關省市加強空氣品質形勢研判,爭取做到精準預測預報,對可能發生的重汙染過程採取有力措施開展應對。
  • 中科院預測中心:預計2020年我國需水總量約為5990.1億立方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今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2020年中國經濟預測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預計,2020年我國需水總量約為5990.1億立方米,比2019年略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