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當丹頂鶴展開美麗的雙翅翩翩起舞時,那雪白的身軀、高貴的丹頂、修長的雙腿、優雅的舞姿,就如水墨交融在宣紙上的韻動。恰如南宋嶽珂在《舞鶴》中描述的那樣:「九皋仙子老芝田,小立清池阿那邊。忽作霓裳羽衣舞,天機未信只魚鳶。」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白居易筆下的丹頂鶴更是秀逸典雅、清高孤傲、冰清玉潔、超凡脫俗。
因為丹頂鶴的存在和瀕危,黑龍江扎龍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為丹頂鶴的美麗和高貴,扎龍自然保護區還成了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有了丹頂鶴,扎龍自然保護區才和擁有國寶大熊貓的臥龍自然保護區一樣馳名中外。
丹頂霜翎形色美
丹頂鶴是一種神奇的大鳥,是傳說中的仙鶴。作為一種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大型涉禽,它有修長的鳥喙、脖頸和雙腿, 站立時身高可達1.6米左右 ,就像一位風度翩翩的美少年。又細又長的喙、頸、腿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樣的結構非常適應其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使丹頂鶴在沼澤和低洼地帶具有強大的生存本領,丹頂鶴也因此獲得了「溼地之神」的雅稱。 其細長的腿可以防止陷入爛泥而不能自拔,同時也可作為渾濁泥水中的探測器。喙長、脖頸長則可輕而易舉地捕捉到泥水中的魚、蝦、螺、蚌、蝌蚪等食物。
問
為什麼丹頂鶴夜間在環水的淺灘上或葦塘邊棲息時,總愛單腿獨立?
答
單腿獨立這種姿勢給人以亭亭玉立的美感,但是丹頂鶴這樣做決不是為了扮酷。由於生活在潮溼地帶,而且敵害的威脅時刻存在,因此丹頂鶴休息時也不敢臥睡。
站立休息不僅使丹頂鶴視野開闊易於發現敵害,而且一旦敵害來襲,只需拍拍翅膀就可展翅高飛快速逃生。此外,採用單腿輪流站立的休息方式比雙腿站立能更好地節省能量,收起的那條腿,由於靠近溫暖的身體並被羽毛覆蓋,熱量散失會少得多。
丹頂鶴之所以被稱為仙鶴,不僅僅是由於其身材頎長、喜歡單腿獨立,更重要的是,其著裝打扮和獨特氣質。 丹頂鶴特別講究清潔衛生,身上總是一塵不染 。它身穿雪白的禮服,禮服黑色的下擺與黑色的領結相映成趣,頭頂的鮮紅色小帽更使其顯得卓爾不群。因此,如果一個人儀表出眾、氣度不凡,就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唐朝詩人劉禹錫盛讚丹頂鶴「丹頂宜承日,霜翎不染泥」。鮮紅的頭頂可以與太陽爭輝,雪白的翎羽出汙泥而不染。杜牧則誇它「丹頂西施頰,霜毛四皓須」。它那紅豔豔的頭冠就像是西施緋紅的雙頰,它那霜雪般的羽毛就像是商山四皓潔白的鬍鬚。
丹頂鶴的名稱源於其獨特而鮮明的紅色頭頂。 在鶴科的15種鶴中,只有丹頂鶴的頭頂具有類似雞冠的肉質結構 (但不像雞冠隆起那麼高),由於沒有羽毛覆蓋,而且毛細血管特別豐富,因此呈現出血液的紅色。
並非所有的丹頂鶴都是如此,雛鶴和幼鶴就沒有醒目的紅頂。成年鶴頭頂的一點血紅,就如在一幅水墨畫上鈐了一顆朱紅印,使整個畫面的色彩立即變得鮮活起來。成年雄鶴的紅頂比雌鶴更鮮豔,特別是在繁殖期,雄鶴的頭頂會變得更加豔麗奪目。頭頂越紅的雄鶴越能討得雌鶴的歡心,因為光芒耀眼的紅色不僅是熱情、活力與激情的象徵,而且是丹頂鶴年輕力壯、身體健康的證明。如果丹頂鶴病了、老了,頭頂的紅色就變得黯淡無光。
最令人著迷的是丹頂鶴婀娜多姿的舞步。春光明媚的4月,是丹頂鶴擇偶交配的最佳時節。這時,全球丹頂鶴最主要的繁殖地——扎龍自然保護區就變成了歡樂的芭蕾舞場。發情期的雄鶴主動求愛,雌鶴則積極應和。它們相互嬉戲,或昂首挺胸,或翹尾亮翅,或鞠躬銜物、或騰挪跌宕、或引頸高歌,或振翅欲飛……在陽光的映照下,就像跳著歡快的芭蕾的舞女在水波中曼舞,其舞姿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
據說,經過悉心調教,丹頂鶴還能應著音樂的節奏婉轉低昂、翩翩起舞呢。現在,在丹頂鶴的故鄉黑龍江,人們模擬它們擇偶時的舞蹈動作與街舞結合,編排成表現原生態自然美的「鶴舞」來宣傳保護丹頂鶴。
▼點擊欣賞「婀娜多姿的丹頂鶴舞」▼
翱翔萬裡眾鳥稀
丹頂鶴不僅求偶舞姿非常曼妙,飛行姿態也十分優雅。遵循候鳥的本能,野生丹頂鶴每年都要進行長途遷徙,南來北往地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的氣候,春天到北方繁殖,冬天到南方過冬。秋高氣爽的10月,湖澤密布、葦草叢生、食物豐富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內,丹頂鶴已經為長途旅行做好了準備:它們覓食了大量的食物、儲備了足夠的能量。在肥沃的灘涂裡、茂密的蘆蕩中,丹頂鶴開始成群結隊,盤算著在寒潮席捲而來之前迅速遷飛。
和所有適應飛翔生活的鳥類一樣,丹頂鶴也進行雙重呼吸,吸氣和呼氣時都能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以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大量消耗。它們骨骼輕薄,長骨中空,胸肌發達、雙翅有力。
更重要的是,跟大雁、天鵝、白鸛等大型候鳥一樣,它們遷徙時常常二三十隻結群成「人」字隊形,這種隊形保證了後面的個體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個體扇動翅膀時所產生的氣流,從而快速、省力、持久地飛行。結成「人」字飛行體現了丹頂鶴的「人文關懷」,可以有效地保護群體中老幼體弱的個體,謹防其掉隊。
它們每天可以飛行8小時,時速可達40千米。 從黑龍江扎龍到江蘇鹽城距離近2000千米,雖然沒有李嶠「翱翔一萬裡,來去幾千年」那麼誇張,那也是非常遙遠的距離,非常漫長的旅途。
丹頂鶴不僅飛得遠,而且飛得高。大部分候鳥在遷徙時都是低空飛行,高度只有幾百米,而 丹頂鶴的飛行高度可達5000米以上 ,真是「高翔眾鳥稀」呀!它們飛行時,頭、頸和腿都伸得筆直,遠遠望去,在湛藍的天空中恣意翱翔的鶴群神姿綽綽、飄逸瀟灑。雖然丹頂鶴的遷徙是一個漫長而危險的旅程,既要克服長途跋涉的辛勞,又要應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還要謹防人為因素的幹擾,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丹頂鶴俊逸的身姿、自在的翱翔、歡樂的嬉戲、溫馨的親情。
丹頂鶴遷飛時的壯美景象,一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觀看的人免不了悵然若失,同時,又對它們的再次到來充滿期盼,期待著大地回春時它們再從鹽城溼地等越冬地遷飛到其出生地。
丹頂鶴怎麼知道在特定的季節沿著特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與越冬地呢?
有人認為,丹頂鶴也許起源於溫暖的南方,種群的大量繁衍造成食物需求量大增,生態壓力逼迫它們在夏季向北方冰川消融且食物豐富的地方遷移;而當冰川再度來臨時,它們又被迫返回熟悉而溫暖的南國故土越冬。
這種受生態壓力所迫而形成的結群遷徙行為給丹頂鶴帶來了意外的好處:為種群提供了更多的基因交流機會,從而提高了遺傳的多樣性,增強了它們適應環境變化、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選擇,具有遷徙行為的丹頂鶴能夠更好地生存繁衍,因此,隨著季節的變換,沿著祖先的足跡定期遷徙就演化成了丹頂鶴的本能。
現在,鳥類學家通過給丹頂鶴佩戴微型發射器進行追蹤,根據所獲數據可以精確地繪製出丹頂鶴的遷徙路線圖和日程表。人們發現, 丹頂鶴的遷徙之路遠比人們想像中更加驚心動魄 。
丹頂鶴的遷徙通道是全世界8條鳥類遷徙路線之一,恰好在我國人口稠密、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丹頂鶴停歇地的棲息環境常常因為水利工程、圍湖造田、大棚農業、修建棧道等人類行為被破壞。因此,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叫停了鳥類主要遷徙通道和遷徙地上的在建風力發電項目,生態環境部門還促使大片魚塘恢復成為天然溼地。
丹頂鶴是溼地生態系統最敏感的指示動物。往返於扎龍自然保護區和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之間的丹頂鶴,不僅見證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見證著遷飛路線上停歇地的生境變遷,更見證著人們愛鳥、護鳥以及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的變化。(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