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史彧 陳晨)「無論如何,我們都很好奇劇中的人物到底住在哪門子巴黎。」「啊,又是美國人眼中的巴黎。」「歐洲版的美國夢。」
10月2日,在網絡視聽平臺奈飛上線播出的電視劇《埃米莉在巴黎》一經推出便躋身奈飛點播排行榜前列。然而爆紅的同時,這部頗具法式風情的喜劇也被批「槽點滿滿」。
劇中,美國姑娘埃米莉隻身一人來到巴黎,在大洋彼岸上演一場異國「杜拉拉」的戲碼。初來乍到的埃米莉搖下車窗,張望著這座她從小就憧憬著的「浪漫之都」。
貝雷帽、牛角包、法國香頌配艾菲爾鐵塔,「高傲」的法國人煙不離手……這些似曾相識的畫面和「老梗」,似乎幾十年來在美國電影和劇集中反覆出現,這讓法國人覺得美國影視劇沒啥長進。
旅遊景點+法棍
女主角僅把巴黎當刻板道具?
劇中瀰漫著濃厚的法式氣息,法國觀眾似乎並不買帳。不少法國網民吐槽:「劇裡充斥著外人對巴黎的刻板印象,街景全是旅遊景點,仿佛巴黎只有貝雷帽、法棍和艾菲爾鐵塔。」
《埃米莉在巴黎》劇照。(網絡截圖)
「法國人在劇中被形容成傲慢、不愛乾淨、懶、刻薄,得虧有這個美國人來到,教我們應該怎樣生活。」一名法國網民在影評網站上寫道。在該網站上,《埃米莉在巴黎》的觀眾好評度只有2.7顆星(五星為滿分)。
一名法國影評人在網上直接「開炮」:「可能只有科幻迷才會欣賞這部電視劇。」法國評論員貝特朗·沙默魯瓦更是在節目中直言埃米莉住在了「假巴黎」。「我時常問自己,劇裡的人物到底生活在哪座城市?」
法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吐槽」。(網絡截圖)
面對法式吐槽,部分人認為法國網民有點「玻璃心」。「如果你想放空自己,《埃米莉在巴黎》再合適不過了。」美國電視編劇達娜·施瓦茨在社交平臺上寫到。更有該劇粉絲「回懟」,建議批評者「去看紀錄片」。
10月12日,奈飛發布短片,疑似回應批評聲音:「無論如何,這只是創作罷了。」而有法國網友嗆聲:「創作不等於脫離現實。」
不少人指出,劇中對巴黎的部分刻板印象缺乏事實依據。「劇中多次出現辦公室吸菸場景,然而法國法律早已禁止公共場合吸菸。」一名法國視頻博主表示。
水土不服的美式「濾鏡」
《埃米莉在巴黎》的主創為美國人達倫·斯塔,後者曾創作了《欲望都市》等知名影視劇。面對爭議,他表示希望通過埃米莉的視角呈現「一封給巴黎的情書」。
有網友指出,埃米莉的故事不過演繹了一場「歐洲版的美國夢」。「通過《埃米莉在巴黎》,斯塔是想把美國夢強行移植到歐洲大陸上。」一名博主在文章中寫道。
爭議背後,法國輿論界更多在批判美式文化對法國和巴黎的「濾鏡」。
從20世紀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到21世紀初的《紅磨坊》,再到近年的《愛樂之城》,好萊塢熒幕上的巴黎似乎永遠蒙上了同一層美式「濾鏡」,與現實脫節,和時代格格不入。正如許多法國人所批評的,在一成不變的美式「濾鏡」下,巴黎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背景。
10月30日,一名女子走過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附近的特羅卡德羅廣場。(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自《緋聞女孩》與《穿普拉達的女王》後,我們已經很少看到這麼多關於法國首都的刻板印象。」法國電臺RTL在評論中指出。
「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導演對巴黎及其文化的描述要麼是帶著懷舊的色彩,要麼只選擇巴黎光鮮的一面。」BBC(英國廣播公司)援引巴黎美國大學電影研究教授愛麗絲·克雷文的話報導。
牛津大學的阿瑟·阿瑟拉夫向法國媒體表示:「這是美國在熒幕上刻畫巴黎的傳統方式。可惜的是,這部劇播完後,觀眾對法國的認知仍沒有改變。」
「我們應該打破刻板敘事,講述真實的巴黎。但我們現在仍被灌輸有關巴黎的陳詞濫調。」英國旅法作家瓦妮莎·格拉爾告訴BBC。
「雖然《埃米莉在巴黎》是由美國團隊創作,主打北美市場,但其播放平臺奈飛面對的是全球觀眾。無論如何,我們都很好奇劇中的人物到底住在哪門子巴黎。」法國《巴黎人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