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中國,看美劇中的法國刻板印象!

2020-11-21 騰訊網

2020年,全球的電影產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凜凜寒冬,

《凱薩琳大帝》、《惡魔之地》、《怪物樂園》都沒有玩出新意,

依舊是美劇這兩年老調重彈的話題:女權、膚色、鬼神裡也要加入社會階級對立。

《鬼莊園》、《西部世界》、《冰血暴》.....

幾部前作封神的劇集,也不可避免的落到了套路化模式的地步。

2020年的電影作品,更是一片荒蕪,完全無法與2019的奧斯卡大年相比擬,

倒是小成本有一部《愛與怪物》將老土的末日逃生和AI結合了一下,玩出了一種撫慰人心的偶遇帶來的治癒感。

還有一部《艾米麗在巴黎》,在播放前就受到了很多影迷的關注,

由這個時代的「奧黛麗赫本」大美女莉莉.柯林斯主演,

一個年輕漂亮、大大咧咧、陽光樂觀的美國網紅,要去浪漫時尚的法國工作;

俊男美女、現代都市、處處party、酒局、以及讓人入迷的時髦巴黎……

紙醉金迷,浮誇向上的「緋聞女孩」,

都市女性劇,在有點喪的2020年、和漸漸轉冷的冬天,一部美式都市時尚喜劇有點「衝喜」的味道和感覺,

可是這一次大美女莉莉.柯林斯在巴黎的時尚之旅竟然「不受用」了。

二十多歲的艾米麗(莉莉·柯林斯飾演),來自美國芝加哥,

她年輕漂亮、自信樂觀、熱情洋溢,是醫藥公司一位雄心勃勃的營銷主管,

她有帥氣貼心的男友、友好的同事關係、光明的前途,一切大好。

她所在的公司,收購了一家法國奢侈品營銷公司,

出乎意料的是,她將在巴黎尋找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負責改進公司的社交媒體策略。

在可頌、香檳、帥哥、美女、浪漫時尚的巴黎,

她的新生活充滿了令人興奮的冒險和驚喜的挑戰,她要努力與同事們打成一片、結交新朋友、開始新的戀情,

並且融入又和諧包容又很mean的巴黎。

時尚女性美劇中,美劇有《緋聞女友》,電影有《穿prada的女魔頭》,

都是普及度極高的影視作品,女主角們也都是一個時代的時尚代言人,

而2020年《艾米麗在巴黎》想要獲得好口碑,必須要玩出新意。

但很可惜的是,

即使有「現代奧黛麗赫本」的莉莉·柯林斯主演,還有巴黎時尚又復古的全景拍攝,

但這部劇內核裡還是「土」得掉渣。

來自美國的美白甜,積極向上,有點熱情的傻勁,

跑去巴黎教一家奢侈品公司,如何搞好網際網路營銷,

遭遇了刻板又mean的同事挖苦,但一路披荊斬棘,排除萬難,同事們都愛上了熱情活潑積極向上的美國大寶貝,

還偶遇了一個性感又優雅的法國男鄰居,展開了一場立足在浪漫之都巴黎的夢幻愛情。

這個劇情設定上就「土」得掉渣,像極了美版的《杜拉拉升職記》、《時尚王》,

但是拜託,這已經是中韓十年前的傻白甜劇集模式了。

特別是這部劇集中對巴黎的描述,極其刻板,

這些年來,美國影視一直想要大搞「國際化」,風頭正旺,可是玩出的都是「四不像作品」,

奧斯卡定下規矩「獲獎作品必須有有色人種主演」,

於是《超能計劃》裡黑人女主角就是唱著Rap的髒辮妹,

迪士尼的真人電影《花木蘭》也是華人演員主演,但是內涵確實實打實的美國精神。

在《艾米麗在巴黎》中,也滿滿都是美國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帶血的牛排、美味的可頌、聚會上的香檳、引經據典幾句波伏娃的女性主義,

奢侈品公司做的也是代表法國的香水、浪漫的鐵塔和塞納河……

這就好像一本大寫的美式刻板印象裡的巴黎之旅,

就在法國人態度嚴謹、鏡頭調度華麗、態度悲憫的拍出混亂又嘈雜的《悲慘世界》時;

美國人還膚淺的展現著自己對巴黎的刻板印象:

永遠在搭訕的法國男人、當面挖苦自己毫無情商的同事,刻板又俗套的奢侈品公司……

也難怪法國都被這一系列的刻板印象搞得覺得受到侵犯了。

而女主角的人設也是老土的「傻白甜」設定,

所謂的美式營銷就是到處拍照放到ins上,營造出巴黎浪漫又美貌的刻板印象;

一句「Vrigin n』est pas masculin」,直接成為了簡單、粗暴的網際網路女權口號,一夜之間,火遍全網。

明明是全世界奢侈品銷售與市場營銷的頂尖國家,

卻要被老土的美國用喊口號的女權做網際網路營銷,也難怪美國人致力於打造法國文化、中國文化都失敗了,

因為美國人對自己都有著刻板印象。

艾米麗第一天來到一家外國公司一句法語都不會說,上來就和別人說英語,

嘰嘰喳喳不讓別人插話,一副熱情有幹勁的樣子;嚇得法國小哥直接問:

「你說話為什麼要這麼吵?」

每天穿得五光十色、穿著高跟鞋禮服裙拿著羊角麵包在各種旅遊景點自拍;

好像不知道在巴黎生存的首要原則就是要低調……

一面抱怨法國人的傲慢冷漠,一面來到別人的國家工作一年,卻一句法語都懶得說,

真不知道是法國人的傲慢,還是美國人的自大……

在《穿prada的女魔頭》中的安妮海瑟薇,

是一面認真工作,一面改變自己提升著自己的時尚品味;

而艾米麗則是一股腦的自信,將美式文化塞給法國公司,

一點也聽不進去法國人內斂別致的意見,更別提深入的了解法國文化,聽一聽別人的意見了。

劇裡設置的「中國閨蜜」又是滿滿的刻板印象了,

土生土長的上海女孩、「拉鏈大王之女」,不願意成為家族接班人,在美高畢業後又跑來巴黎讀商學院,

被爸媽一怒之下斷掉了經濟來源,追尋自己浪漫自由的巴黎美夢。

生產業大王的獨生女、紙醉金迷瘋狂有錢的亞洲有錢人、為了抵抗父母繼承家族產業的任務逃離家庭……

滿滿的都是《摘金奇緣》裡紙醉金迷毫無內涵的中國人的刻板形象,

這簡直就是一部分人對留學生們的刻板印象複製版。

更不要提,這位演員飾演的是教法國小孩普通話的中國女留學生,

女演員一句利落的普通話都說不清楚,簡單一句話就定義了兩個國家人複雜的性格……

「中國人喜歡背後嘲諷人,法國喜歡當面嘲諷」,

倒是美國人,盡力打造出的又mean又刻薄冷漠煙不離手的法國女上司,

成為了這部劇裡完爆艾米麗的優雅又有著巴黎哲學的女性形象,

沒有激進的女權口號、也不像美國甜妞一樣在市場營銷時一味地討好觀眾展現品牌的全部,也可以直接的拒絕每一場她不喜歡的聚會。

神秘優雅慵懶又有著自身的生存哲學,正如她言:

「你來這裡工作,我可以與你共事,但不可能和你成為朋友。

你來這裡一年,享受了美食、愛情、聚會,然後離開。

你來巴黎工作,卻一句法語都懶得學,讓所有人遷就你說英語。

對法國一無所知,像遊客一樣晃悠,卻想讓我們學美國的一套市場營銷。

是你傲慢,還是我們傲慢呢?艾米麗。」

在鏡頭下的巴黎無比曼妙光線,

一場視覺上流動的盛宴,但絲毫不觸及它的深邃靈魂與複雜對立的現狀,

和迪士尼拍的《花木蘭》如出一轍,除了拍出了劉亦菲的東方美,其餘都只是美國人自大又膚淺的刻板印象了。

相關焦點

  • 不只是中國,看美劇中的法國刻板印象
    >永遠在搭訕的法國男人、當面挖苦自己毫無情商的同事,刻板又俗套的奢侈品公司……也難怪法國都被這一系列的刻板印象搞得覺得受到侵犯了。、中國文化都失敗了,因為美國人對自己都有著刻板印象。>,一點也聽不進去法國人內斂別致的意見,更別提深入的了解法國文化,聽一聽別人的意見了。
  • Netflix續訂《艾米麗在巴黎》:美國人眼裡的「刻板法國」
    【僑報網綜合訊】Netflix宣布續訂美劇《艾米麗在巴黎》(Emily In Paris)第二季,並發布了主創慶祝視頻。這部講述「美國人在法國」的劇集充斥著錦衣華服和各種時尚元素,受到全球劇迷追捧,但法國人瘋狂吐槽,批評劇情充斥刻板印象,都是對花都巴黎的「過時描述」。
  • 《艾米麗在巴黎》:刻板印象大集合,初級階段瑪麗蘇
    刻板印象對話刻板印象雖然可以預見的,編劇會從利用外國人對於法國的刻板印象來製造戲劇衝突,但沒想到該劇真的成為了「法國刻板印象大賞」。說到巴黎和法國人,作為外國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意象和刻板印象,在劇中都有展現,比如,可頌、咖啡、貝雷帽,比如法國人的三大愛好:調情、抽菸和開德國人玩笑。其實,刻板印象中並不全都是謬誤。劇集在前幾集透過女主角的視角,展現了很多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在法國遇到的問題。比如,法國人確實很少提前到公司,比如令外國人困惑的樓層。
  • 看《摩登家庭》有感,美劇對女性角色十分刻薄刻板
    劇本創作都有一定的技巧,很多作品出於種種考慮,會先給人物一個讓人最能記住的點,特別是女性,編劇會喜歡在她們身上放置一些刻板印象。 或許你覺得這是我們國內很多編劇的手筆,但其實一向給人open的美劇其實也有這種現象。
  • 刻板印象Or人間真相?十條關於法國人的吐槽,被事實證明屬於後者!
    前一陣子,2020年法國最火網劇之一——《艾米麗在巴黎》正式獲得了2021年金球獎「最佳電視劇(音樂或喜劇類)」評選的提名,讓很多影迷都略感驚訝。自從上線以來,電視劇中對法國人刻板印象的誇張描繪激起了很多歡笑,也收到了很多吐槽。
  • 一部美劇把賈玲送上了熱搜,結果讓法國人炸鍋了
    相信對於賈玲大家都很熟悉,她在中國喜劇界的分量還是不輕的,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很難把賈玲和美劇聯繫在一起,還讓法國人都炸鍋了,就更加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結果事實就是如此,最近就有一部網飛新劇《艾米麗在巴黎》,最近就上了熱搜,而上熱搜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部美劇中,飾演女主閨蜜的演員和賈玲長得非常像
  • 中國的星座性格刻板印象與歧視
    由於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強化的,通常很難確定到底是社會現實催生了刻板印象,還是刻板印象通過歧視等機制使社會現實趨近該刻板印象。比如,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對理工科的興趣沒有男性強。這種刻板印象可能是性別差異的真實反映,即女性確實對這些學科不那麼感興趣;但這種刻板印象也有可能起初並不真實,而是隨著社會對女性在這些學科的歧視,逐漸變得「真實」。過去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認為刻板印象是紮根於社會現實的。
  • 這部把賈玲送上熱搜的美劇,讓法國人吵翻了天
    不只是巴黎,走在法國的大街小巷一定要記得低頭看路,不然「中獎率」真的太高……」也是針對法國的刻板印象之一。在2020年的法國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的一些刻板印象設定,也讓國人看了有些不適。傲慢的美國人一面抱怨法國人瞧不起自己,一面用刻板印象諷刺著法國。
  • 這部因賈玲『『分玲』』上熱搜的美劇,讓法國人吵翻了天
    順便好奇去看了下這部國慶假期期間開始播出的美劇《艾米麗在巴黎》,目前豆瓣評分7.5,中規中矩,但在法國已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不只是巴黎,走在法國的大街小巷一定要記得低頭看路,不然「中獎率」真的太高……」也是針對法國的刻板印象之一。
  • 「種族歧視」對上「刻板印象」,竟然負負得正了?
    他們創造出了獨特的頗具中國風格的表情包,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並用該平臺為全世界的年輕人提供理解作為亞裔的意義的機會。那麼效果如何?先拿「書呆子」這個刻板印象來說,《紐約時報》的報導,雖然亞裔目前的刻板印象是他們聰明,能幹和勤奮,但一個世紀前,亞裔卻普遍被認為是文盲,不受歡迎,充滿「汙穢和疾病」且難以同化。歷史上,最早一波亞裔是以華工的形象來到另一片大陸,而他們在當時所處的環境下,不得不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一群人。
  • 受刻板印象掣肘,又不在刻板印象中
    安靜是我對朱一龍的第一印象。不過分客套,也不過分矜持,回答簡明扼要。他們要用幾倍的氣力去重建公眾對自己的認知,且儘可能不失之偏頗,因為成名的契機有如壓頂泰山,再攀一峰,難上加難。聚光燈亮了。但燈光突然照在頭頂的那一刻,他們心中難免輾轉過一些不確定。這些有關「他們」的印象可否在朱一龍身上一一印證?作為一個個體,他又如何在這洪流中獨善其身?或者說,是否有必要獨善其身?這些,都是我的好奇。
  • 以認知訓練模式糾偏刻板印象
    這種「刻板印象」主要是基於女性柔弱、膽小、動作穩定性差及特有的生理特徵等得出的。即使在高強度運動如女子足球運動中,「刻板印象」仍給女性運動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問題。我們試圖以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為突破口,從平等和關懷層面構建出女性運動員從事高強度運動項目的積極路徑,嘗試針對女性運動員的心理特點,以認知訓練模式糾偏這種刻板印象,進而將其結論延展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去。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天生是富於感性的,男性天生是富於理性的。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一生就糾纏在感情之中,愛慕虛榮,卻沒有實在的理性或者理智。而男性則是理性的、想問題是有邏輯的。偉大的科學家都是男性,而女人一生的主業就是不斷地戀愛,結婚,生孩子。第二對概念是自然和文化。英文這兩個字有相同的詞尾:nature和culture。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其實這種對於「男不男、女不女」的討論是一種被我稱為「中性化焦慮」的社會焦慮症。這段時間,不僅有前面提到的對那些男演員形象很娘的焦慮,還有很多人驚呼:中國出現了男孩危機,說年輕男孩越來越娘,缺乏男子氣概,有人把世界盃球星的陽剛之氣與中國當紅男星的陰柔之氣做對比,大聲疾呼要培養男子漢,辦很多學習班訓練營,要男孩在那裡學習怎麼才能變成男子漢。
  • 被批「尷尬、老套以及刻板印象!」
    由莉莉柯林斯飾演的女主角艾蜜莉,是美國一家企業的行銷主管,公司為了進軍上流界,收購了法國一間精品公司,陰錯陽差下,不諳法語的艾蜜莉被派往巴黎工作,懷有名媛夢的美國女孩隻身闖巴黎的故事,正式於 Netflix 上線開播後,立刻成了歐美雙方社群媒體上的焦點話題──巴黎人因劇中各種對法式禮儀的刻板印象描繪,感到相當惱怒。
  • 好萊塢傳統中國大戲《花木蘭》、黑人吃瓜及難以跳脫的刻板印象
    說到《花木蘭》中對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我想先說說另一個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一位老哥為了慶祝自己完成考核正式入職消防隊,買來西瓜請同事吃。但是好死不死,同事裡大部分是黑人朋友,然後這些黑人同事向自己的上級投訴,把這位請吃西瓜的老哥給告了,理由是種族歧視。最終,這件事不得不以這位老哥被辭退收場。
  • 從電影《花木蘭》談談老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最近網上已經隨處可以搜到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的資源了,我也是本著考證的心態趕緊看了一下,這一看真的是一言難盡吶。拋開前面的奇葩「氣」的設定不談,本來為大家所熟知的劇情,放在早年上映的阿拉丁裡面,絲毫不覺得違和,民族特色驟顯,加上華麗的歌舞和外形姣好的演員,在豆瓣也取得了較高的分數。
  • 《皇后與瘦子》刻板印象下的公路電影
    ——題記看完這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心情跌到谷底。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不是因為你的能力而決定,而是因為你的膚色或者你的種族所指的刻板印象。是的,這部電影也是講述黑人在美國遭受的不公平對待的電影。上一次看丹尼爾卡盧亞(本片男主角,扮演瘦子Slim)是他主演的《Get Out(逃出絕命鎮)》,一部爽片——它套著驚悚片的外殼,用近乎戲謔的方式講述關於種族的刻板印象,比如黑人擅長籃球、短跑、爵士音樂以及器大活好。
  • 為什麼中國角色的形象,永遠都是包子頭與旗袍的刻板印象?
    包子頭與旗袍,是外國人對中國女性的『固有觀念』與『刻板印象』嗎?你可能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當某部作品中,出現了一個扎著包子頭的女性,那麼這個角色有著極大的概率,是一位中國人——倘若她還不分時代背景與天氣因素,穿著旗袍,那麼中國人的身份就毋庸置疑了。
  • 這個美劇被法國人吐槽:美式「濾鏡」在法國水土不服
    貝雷帽、牛角包、法國香頌配艾菲爾鐵塔,「高傲」的法國人煙不離手……這些似曾相識的畫面和「老梗」,似乎幾十年來在美國電影和劇集中反覆出現,這讓法國人覺得美國影視劇沒啥長進。不少法國網民吐槽:「劇裡充斥著外人對巴黎的刻板印象,街景全是旅遊景點,仿佛巴黎只有貝雷帽、法棍和艾菲爾鐵塔。」《埃米莉在巴黎》劇照。